四川民居
- 格式:docx
- 大小:6.20 MB
- 文档页数:11
四川民居“檐廊”空间研究摘要:“檐廊”作为四川民居重要的空间体系,在生活和日常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形成是自然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章总括了四川民居特点,主要分析檐廊的形成因素及作用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檐廊对于现代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四川民居;檐廊;城镇建设四川民居概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周有高山环绕的天然屏障,内有河川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内陆盆地,几千年来孕育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四川民居就山地而生,就平原而长,粗狂而不失灵秀,巧妙中见幽默,多样而又统一,功能、形式、美学并存,南北风格杂交熠熠生辉,建筑环境和谐统一,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被国内外知名学者研究和探讨,为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发扬做了很大的贡献。
四川民居充满了生存哲学和崇拜自然、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生态环境观,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考虑都反映出一种最朴实和原始的价值和审美情趣,从中可以感受“环境—民居—人”从形式到内容的有机统一。
其特点在《四川民居》中归纳为:1、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脚、冷摊瓦。
2、布局灵活、规划合理、顺应地形、沿江而行、顺江而建、随弯就弯、开合有致。
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就地施工。
4、轴线明确、平面灵活、变化有序、内外结合、层次丰富。
5、青瓦粉墙、重重院落、翩翩村寨、轻盈轻巧、朴实自然。
而四川民居中保存的檐廊作为特殊空间,成为传统民居中独特的文化,并对现代城镇建设和保留地方文化特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檐廊在四川民居中的存在因素对于檐廊,并没有相关书籍做系统研究,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物屋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并由檐和廊两部分组成。
檐廊作为廊的一种形式主要依附于建筑物而存在,出檐长度最短一米左右,仅作象征,但必立柱檐,宽则五六米,胜过街面(图1)。
带檐廊的廊坊式市街本来发达于北方,但逐渐消失,反而在江南地区尤其四川乡镇普遍兴盛。
其作用因素:一为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热地区,气候具有温暖、高湿、多雨、风缓的特征。
武侯祠锦里简介武侯祠锦里简介武侯祠锦里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是一处以川西民居为主题的历史街区。
锦里街区依托设立于公元221年的三国蜀汉时期的武侯祠,以及周围诸多的古迹文化资源,成为了成都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武侯祠锦里总占地面积约为152,000平方米,是一片保存完好的四川清代工商业和民居集中地。
主要包括南北两条伸展的古街道,其中,南北大街以及其上游九条巷子为主,横街则有金、玉、银、草堂等25条支路,构成了一条长约570米的古老街道。
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四川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民俗建筑、民风民俗、美食饮食等方面都有进行展示,每年还有大量的文化活动在此开展。
一条条宽敞的巷子,一幢幢具有本土特色的民居建筑,犹如一部四川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卷,映照着成都的千年文化。
整个锦里街区不仅展现了古时成都的繁华和令人感到妙不可言的韵味,同时也全面展现了四川老街文化和民风民俗。
锦里的历史原来是广州陈家花园,到20世纪30年代改名为锦里,最初是一个茶馆、茶园、布庄,因处于武侯祠的正南方而有了更广泛的影响范围,并逐渐形成体系。
今天的锦里已经变成了一个集文化、商贸、休闲于一体的地区,作为成都市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拥有近200家商铺,以中式特色餐饮、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特产、服装等商品为主。
这里的商铺布局整齐,环境卫生干净,消费者服务已经提高到相当不错的程度。
锦里街区整体规划和建设遵循古街文化风格,建筑保持了明清时期民居风格,古色古香的建筑、游人如织的街道、美食的诱惑、民俗的热烈,构成了成都特有的城市景观和文化情怀。
在这里,不仅能够听到锣鼓的喧嚣、看到雕梁画栋的美景、品尝到四川美食的美味、体验到成都民风民俗的热闹,同时还能够走近历史,感受到成都古城市的恬静与繁华,理解成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总之,武侯祠锦里是一条保存完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老街道和良好的商业中心,是四川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展示和传承之地。
成都花香果居旅游景点介绍
成都花香果居位于四川成都市锦江区红照壁街16号,是一座
集充满浪漫气息的园林建筑和西南民居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以下是成都花香果居的景点介绍:
1. 花香果居庭院:庭院由四合院式建筑组成,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庭院内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和草木,花香扑鼻,令人陶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四川民居文化,体验到宁静与恬淡的生活方式。
2. 花果山:花香果居以“花”和“果”为主题,花果山是景点的一
大特色。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桃林、李林、樱树等果木,可随季节而变化。
登上山顶,俯瞰整个花香果居,景色美不胜收。
3. 七侠镇:这是一个以江湖武侠为背景的场景区。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江湖风味,参与一些泡面打斗、拔剑神雕等体验活动。
4. 茶楼:花香果居还设有一间茶楼,供游客品尝当地传统的川茶。
在这里,你可以品味到正宗的川茶文化,体验到不同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5. 民俗文化展览馆:这个展览馆展示了四川传统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乐器、舞蹈、绘画等。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四川独特的文化传承和习俗。
总的来说,成都花香果居融入了四川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
是一个适合休闲度假和了解当地文化的旅游景点。
无论是赏花、品茶还是参与体验活动,你都能感受到成都特有的人文氛围和魅力。
中国不同的居住环境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北京民居—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
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配以绿化成为休息和家庭活动的中心。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安徽民居—粉墙黛瓦的三合院、四合院徽派建筑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
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以流畅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宁静的街巷、幽深的院落、粗大的冬瓜梁以及精美的雕刻著称。
许多民居的六罩、梁托、门扇及墙壁上都雕刻有人物、鸟、兽、花卉、祥云等图案。
砖、木、石雕融为一体,堪称徽派建筑大观园。
广东建筑之民居:骑楼风雨情所谓骑楼,描述的是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
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广州骑楼的年龄,说来还没过100岁。
民国七年(1919年),广州拆城墙、扩马路,开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务民生的主干道。
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Vol.40/No.13/Westleather1四川民居庭院空间的构成要素四川四周由山环绕形成的盆地,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盆地内河流蜿蜒曲折、气候温和,为巴蜀独特的文化创造了环境。
四川民居建筑类型多样,地方特色浓厚。
最大的特点就是天井与院落的融合,庭院兼有南北住宅庭院的特点。
同时结合当地文化,地理环境和习俗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
庭院空间的布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宅前将院坝改为花园,形成前庭的绿化空间,进门就能感受都优美的环境。
另一种是在宅后设花园,其好处是环境幽静,便于游赏休闲娱乐。
1.1建筑要素1.1.1建筑结构四川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
为解决全年大部分时间的湿热天气,解决闷热的不适,建筑的自然通风和除湿避潮成了最基本的解决问题。
四川住宅建筑结构主要以木结构为主。
由于其结构简单,材料精简,稳定性好,穿斗结构是当地居民最常用的方法。
穿斗构架暴露在墙壁外侧,墙壁表面常常被白灰覆盖,这与深色木框架形成鲜明对比。
外露的结构将墙壁分开以形成独特的图形。
四川民居的屋顶主要是小青瓦坡屋顶。
屋顶轻巧,屋面做成略微平滑的内凹曲线。
1.1.2围墙庭院主要由建筑主体的外墙构成。
在庭院中,墙壁作为一个连续的表面,与庭院大门一起,围绕着庭院空间,同时也作为庭院的边界。
围墙是美化庭院的重要部分。
主要围墙结构有石墙、卵石墙、砖墙、土墙、板壁墙和编竹夹泥墙等。
石墙能砌出整齐的纹路,美观大方。
砖墙除了整齐纹路,还会根据需要砌出各种图案。
竹编泥墙是普通人最常用的墙,价廉物美,不易破裂。
1.1.3门窗门及隔扇是建筑外围空间和院落空间的连接点,是形成庭院景观风格的重点装修部位。
在四川的传统住宅庭院中,门窗大多采用木质材料制成,单向开口的门窗可以完全拆开,从而可以进一步整合室内空间和庭院空间。
庭院大门既是立面的主要表现形式,又装饰艺术的具体体现。
窗户种类繁多,是民间艺术装饰中最集中,最丰富,最鲜活的部分。
其艺术表现与照明和通风功能紧密结合。
四川和重庆的民居 (一方水土 多种特色、宅院风格及其他、成都等地的名宅)
一、一方水土 多种特色 四川原称巴蜀,辖有重庆。今重庆已从四川析出为直辖市,领有川西“巴”地。但是从区域文化角度看,巴蜀仍为一个整体,故在此一并叙述。
川渝以巴蜀文化为底蕴。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以四川盆地为范围。《华阳国志·蜀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 ,与巴国同囿。”
蜀的本义是野蚕,蜀地有养蚕织丝之风气。最早有蜀山氏,后有蚕丛氏王朝,还存在过鱼凫王朝(在广汉三星堆发现遗址)。汉代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南方通道,从四川出云南,到东南亚。唐代李白有诗《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于秦塞通人烟。”
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关中文化、汉中文化有频繁交流。蜀与汉中关系最密切,史书有“蜀 汉”之称。
蜀地平坦,物产丰富,人们闲雅松驰。蜀地出文人,风雅之士多,如司马相如、扬雄。
巴文化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山区。以涪江为界,东为巴,西为蜀。近代有川东、川西之分 。
巴文化有神奇色彩,有人说上古奇书《山海经》就是巴文化的奇葩。上古有巴国,后来消失在大山中了。巴国得名于巴山巴水。
巴地多山,人们以吃苦耐劳著称。山地有很好的地下水,人们擅酿佳酒。山地湿度大,人们喜欢吃酸菜,烹调讲究重味,以麻辣为特色。俗语有“辣不辣,家乡人”。川妹子辣爽, 快言快语,做事麻利。川味浓,人情味也浓。
巴地多矿藏,古代的青铜器十分精美。 巴地山转水绕,云雾弥漫;巴人笃信鬼神,保存巫术;有悬棺、石穴。
巴人喜唱山歌,一应一答,有“和”声;巴舞钢健有力。
巴人生活节奏快,讲义气,性急躁。俗语有“巴有将,蜀有相”。朱德、刘伯承、聂荣臻都是川东人。
巴地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人们从秦汉时代就开凿了栈道。《尚书·牧誓》记载牧野 之役有蜀、髟矛 微、濮、彭等劲旅帮助武王伐纣,建立了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