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力的描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力及其作用效果教案教案:力及其作用效果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力的概念,明确力的作用效果。
b.掌握力的计量单位。
c.能够描述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如推、拉、牵引等。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探究的能力。
b.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c.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a.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培养学生对物体与力的关系的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学习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b.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教学难点:a.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探究的能力。
b.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入问题:“你是怎么能够把重物推动的?”b.讨论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c.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力的作用效果。
2.概念讲解(10分钟)a.通过展示多张图片,解释力的概念,并强调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b.讲解力的计量单位:“牛顿”。
c.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加速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实验探究(15分钟)a.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准备一块木板和一些砖头。
b.让学生尝试用不同大小的力将木板移动,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c.引导学生思考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如力小于摩擦力时物体静止,力大于摩擦力时物体运动。
4.作用效果的描述(15分钟)a.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b.提示学生除了推和拉,还有什么其他的力的作用效果。
c.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不同方向对物体的影响。
5.小组合作(15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
b.要求学生描述这种力的作用效果是如何产生的,需要用到哪些力。
c.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互相讨论并形成结论。
理论力学教案完整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理解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了解理论力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1.2 理论力学的应用领域讨论理论力学在工程、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举例说明理论力学在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
1.3 力学的基本量度和单位介绍力学中常用的基本量度,如长度、质量和时间。
解释国际单位制(SI)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2.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含义。
讨论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2.2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推导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讨论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解释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和含义。
讨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第三章:运动的描述3.1 位置、位移和速度定义位置、位移和速度的概念。
解释这些物理量的关系和应用。
3.2 角速度和转速引入角速度和转速的概念。
讨论这些物理量在旋转物体中的应用。
3.3 加速度和角加速度定义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概念。
解释这些物理量与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牛顿力学的基本方程4.1 牛顿第二定律的积分形式推导牛顿第二定律的积分形式。
解释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2 牛顿力学中的能量守恒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在牛顿力学中的应用。
讨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转化。
4.3 牛顿力学中的动量守恒解释动量守恒定律在牛顿力学中的应用。
讨论封闭系统和不受外力的条件。
第五章:静力学5.1 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推导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数学表达式。
5.2 平衡条件解释平衡条件的定义和含义。
推导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5.3 静力学的应用讨论静力学在工程和物理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静力学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第六章:动力学方程6.1 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推导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
解释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6.2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讨论动力学方程的建立过程。
推导动力学方程的一般形式。
6.3 动力学方程的应用讨论动力学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物理学中,重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力。
在这里,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公式计算物体的重力。
重力是由物体之间的质量和距离产生的一种吸引力。
质量越大、距离越小,重力就越强。
我们可以使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来计算物体之间的重力。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如下所示:F =G x [(m1 x m2)/d^2]在这个公式中,F表示物体之间的重力,G表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d表示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成反比。
如果两个物体的质量增加一倍,重力也会增加一倍;如果它们之间的距离增加两倍,重力就会减少四倍。
当我们使用这个公式来计算重力时,需要考虑物体的质量和距离。
我们需要确定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这两个物体之间的直线距离来计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我们需要知道这两个物体的质量。
质量通常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重量来确定。
当我们已经确定了这两个值后,我们就可以将它们代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中,来计算物体之间的重力。
例如,如果我们要计算地球与月球之间的重力,我们可以先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然后确定它们的质量。
地球的质量为5.98 x 10^24千克,而月球的质量为7.34 x 10^22千克。
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约为385,000千米。
我们可以代入公式中进行计算:F =G x [(m1 x m2)/d^2]F = 6.6742 x 10^-11 x [(5.98 x 10^24) x (7.34 x 10^22)] / (385000 x 1000)^2F = 1.98 x 10^20牛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地球和月球之间的重力为1.98 x 10^20牛。
这个结果可能看起来很大,但是我们需要记住这个力量是被两个非常大的物体产生的。
在地球上,这个力量被分散在整个地球表面上,因此它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小。
在物理学中,重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世界。
苏教版七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运动与力第一课运动的描述课堂目标- 掌握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课程内容1. 运动的概念2. 运动的描述:位置、方向、位移、速度、加速度3.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动的描述-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介绍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并询问的感受。
2. 演示实验:老师手持物体沿着直线运动,让学生描述运动状态。
3.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掌握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
4. 引入新概念:介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让学生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6. 练演示:让学生通过实际操练加深理解。
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练题2. 思考日常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第二课力的概念课堂目标- 掌握力的概念- 了解力的分类和单位课程内容1. 力的概念2. 力的分类:重力、弹性力、摩擦力、浮力等3. 力的单位及其换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力的概念- 力的分类和单位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重点:介绍不同种类的力以及它们的作用。
3. 实验展示: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种类的力对物体造成的影响。
4. 引入知识点:介绍力的单位及其换算方法。
5.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究不同国家的力的单位和换算方法,并进行讨论。
6. 小结:通过讲解总结本课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课后作业1. 完成试卷中的题2. 思考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受到了哪些力第二单元声的传播...(以下略)。
【导语】本单元包括“推和拉”、“常见的⼒”、“怎样让⼩球动起来”、“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4课,其中“推和拉”是为“常见的⼒”所做的铺垫,重点是指导学⽣研究⼒与运动的关系。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推和拉 教学⽬标: ⼀、知识⽬标:能说出推和拉的动作要领与⽅法。
⼆、技能⽬标:能做好单⼈、双⼈以及多⼈的推拉游戏活动,了解⽤⼒的⼤⼩和⽅向。
三、情感⽬标:能认真参与,吃苦耐劳,发挥⼩组合作精神,锻炼⾝体并注意安全。
教学⽅法: 学⽣⾃主探究,教师组织,以实践活动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场地:学校操场(草地)。
⼆、设备器材:墙、⼤树、篮球架、游戏器材(纸币、圆圈等) 教学时间: ⼀、本课1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 第⼀部分:推拉伸展。
第⼆部分:双⼈、多⼈推拉游戏,⼩组套圈⽐赛游戏。
活动过程: ⼀、预备运动 为头、颈、⼿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运动,为后⾯剧烈运动做好准备,以便拉伤。
⼆、推拉伸展 1、双⼿互拉:双⼿互扣,可向左、右、上、下、两侧等⽅向⽤⼒拉。
2、⽐⼿划脚:运⽤⼿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跪撑⼿猜拳、俯撑⼿猜拳。
3、双脚屈伸:双脚左右侧拉及前后分腿等。
运⽤脚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站⽴脚猜拳、坐姿脚猜拳、躺撑脚猜拳、仰撑脚猜拳、俯撑脚猜拳。
4、⽤⼒推墙:运⽤单⼿、双⼿或脚⽤⼒推(墙、⼤树、篮球架等均可)。
三、双⼈推拉游戏:推拉动作以定式⽤⼒的⽅式进⾏,避免⽤⼒碰撞。
1、⽤背互推:两⼈⼀组(体型相近为宜)⽤背互推,可⽤站⽴或蹲式、坐式等不同⽅式进⾏。
2、⽤⼿互推:两⼈⼀组(体型相近为宜),⽤单⼿或双⼿互推,可⽤⼸箭式、骑马式等配合⼿部的互推动作。
3、双⼿拔河:两⼈⼀组,双⼿彼此互扣做拔河状,⽤⼒后拉,松⼿或被拉距离愈长者为负,对⽅为胜,可增加不同组別胜者与负者彼此挑战的机会,以增加课堂⽓氛的有趣性。
4、搬运:背扛、背負⾛、同⼼协⼒。
5、⼿推车: 6、⿎励学⽣⾃创其他双⼈的推拉游戏:教师从旁协助或指导,并适时让学⽣发表或表演、⽰范等。
小学科学教案力与简单机械小学科学教案:力与简单机械引言:科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小学科学中,力与简单机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模块。
本文将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一个针对力与简单机械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并能够描述不同种类的力2. 认识简单机械并理解其基本原理3. 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简单机械,并且知道它们的作用4.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力和简单机械相关的问题二、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科学探索》,六年级上册2. 工具和材料: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小球、弹簧、磁铁等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力的概念与分类1. 导入:通过观察小球滚动和弹簧伸缩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力的认识。
2. 引导学生讨论力的定义,并给出简单明了的解释。
3. 分类力:引导学生根据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将力分为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等。
第二节:简单机械的认识1. 导入:展示一些简单机械模型,引发学生对机械的好奇。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的机械模型,讨论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3. 分类机械:引导学生根据功能,将机械分为杠杆、轮轴、固定滑轮等几类。
第三节:常见简单机械的应用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简单机械进行研究与展示。
2. 每个小组呈现他们选择的机械,包括机械的名称、结构和作用,并且演示其使用方法和效果。
3. 全班讨论: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各自小组的发现和经验。
第四节:力与简单机械的应用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在简单机械中的应用,例如拨磁铁、使用杠杆等。
2. 学生分组,完成一些与力和简单机械相关的实验,如使用杠杆提起重物、改变斜坡角度等。
3. 每个小组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我们了解了力的概念和分类,认识了简单机械,并且探讨了力与简单机械的应用。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力和机械的作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节力及其描述1.物理观念:(1)知道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及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知道力的单位及力的三要素。
2.科学思维:(1)通过对现象观察与分析,正确理解力并解释与力相关的现象。
(2)会用作图法正确表示力。
3.科学探究:(1)通过认识生活中各种现象和动手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学会交流分享,最终清晰完整地表述力的作用效果。
(3)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实验中,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对力的认识、探索,增强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的情感。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乐趣,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重点:(1)力的初步概念。
(2)力的作用效果。
(3)画力的示意图。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铁、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一、课题引入师:我们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师:说服力、生产力,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是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字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得多,但有确切的概念。
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二、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
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
生丁:渔民捕鱼拉起渔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
了解弹力:解析胡克定律——苏科版八年级下《力》教案。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弹性体的概念。
弹性体,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能够发生由于外力而导致的形变,但形变消失后能完全恢复原来状态的物质。
在这种物质中,存在着所谓的弹性模量,用来描述弹性变形的特性。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胡克定律。
这个定律是关于弹簧的弹性变形与力的关系的经验规律,也称胡克定律。
定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串联弹簧体系中的伸长量是每个弹簧伸长量之和;另一个方面是弹簧的伸长量与施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
可以表示为:F = kx,其中F 是所受的力,k是弹性系数,x是弹性变形的伸长量。
根据这个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出弹簧在受到一定力量作下所发生的伸长量,也可以通过已知的伸长量计算出施加在弹簧上的力。
胡克定律的应用范围很广,尤其在弹性体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比如,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弹力强度的概念。
根据胡克定律,我们可以通过估计力和伸长量来计算系统的弹性系数。
这个值越大,说明弹簧越难伸长,也就表示这个弹簧的弹力强度越高。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精确地测量物理实验中的弹力强度。
同时,胡克定律还可以用来计算形变能和弹性势能。
形变能是指变形对应的弹性模量乘以形变平方;而弹性势能则是形变能的一半。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概念来描述弹力在物理世界中的表现。
上述是胡克定律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但在生活中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应用。
比如,我们经常使用弹簧秤来测量物品的重量,这就是利用了胡克定律,通过压缩弹簧的伸长量来计算物品的重量。
此外,碰撞时产生的弹力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排球在拍打时会产生弹力,这个现象也可以利用胡克定律进行描述和分析。
胡克定律是了解弹力的重要概念之一,在物理研究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定律的掌握,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物体的弹性变形、弹力强度等参数,更好地理解弹力的本质和作用。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案例江苏省射阳中学陆春雷教学目标:(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和施力物(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离(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教学重点与难点:(1)认识力的相互作用(2)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学过程播放“桌球比赛”录像片断提问:白球和色球在碰撞前后哪个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答:白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色球从静止到运动,他们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说它们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播放运动场景片断球拍击羽毛球跳板跳水观察发现:球拍、跳板形状改变提问: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使物体产生形变?分析归纳:因为它们受到了力的作用。
引入: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关于力的知识。
请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课件上的几个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作用效果:(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2)使物体发生形变3.力的性质:(1)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2)矢量性:力既有大小也有方向(3)相互性学生活动:感受力的相互性动手做“手压橡皮擦”或“手拉橡皮筋”或“手变钢尺”观察体会:物体发生形变(受力)手也产生形变并感受到手有受力感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力的表示符号及单位(板书)5.力的三要素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力的作用与力的大小有关,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其实力的作用效果还与作用点有关(边叙述边演示,从铅笔边沿竖直向上提笔,后从中间提起);你们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还与什么有关吗?能否证明给大家看?学生活动:动手做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方向有关小结归纳: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6.力的描述(5分)(1)请同学阅读课文(2)教师板书线段起点(或终点)→作用点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长度(标度)→大小箭头方向→方向(3)练习巩固教案例题2.(学生板演)分析与对比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力的图示需要按一定的比例(标度)表示出力的大小,而力的示意图只需要粗略的描述出力的大小。
课题 力的描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表示力。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力的三要素。
3、通过力的示意图的练习,培养学生标准规范的作图能力,知道力的
图示是一种形象化的物理图形语言,是表示力的一种方法。
德育要点
通过力的示意图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力的图示方法描述力是这一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总结出力的三要素是这一节的难点。
教法选择 讲授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教科书、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足球比赛来导入本课。
二、新课
(一)力的三要素
举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
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
有关?
学生思考,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
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
效果不同;作用点不同,效果不同。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学生可在课后尝试。
引导学生做教材第6页图7-2-2的实验。
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
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以上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明白力的三
要素的定义。
(二)力的单位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学生知道力的单位,同时对牛顿有一定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
面……所受的重力。
学生举起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对一牛的大小有一个了解,对
力的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力的图示
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
一个木箱 ( 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 ) ……设问:我们怎样来
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学生思考。
老师假设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
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
头的画法、意义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作图,掌握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
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
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
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
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
学生通过比较对力的三要素,以及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有了进一
步理解。
对学生做进一步指导,纠正。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知道力的示意图画法,并了解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别与联
系。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 ,画出它的力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
示、力的示意图。
学生作图,对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掌握力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画法。
三、课堂小结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
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单位。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力的描述
一、力的三要素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用F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3、托起两个鸡蛋的力:1N;
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力:500N。
二、力的图示
1、定义:用一根带刻度和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
法。
2、具体画法
①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
②取一个标度,用一个线段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
③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④标明力的大小和单位。
三、力的示意图
1、定义:用一根长度适当的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的方法。
2、线段的长短 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 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表示力的作用点
四、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
力的图示有标度和刻度,而力的示意图没有。
作业布置
教材第9页自我评价的第3、4题。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