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 格式:ppt
- 大小:258.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课程。
三、编写说明1 .本考核大纲参考袁行需主编的教材《中国文学史》进行编写。
2 .本考核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3 .识记:(1)神话概念;(2)神话分类。
4 .理解:(1)中国神话特点;(2)中国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5 .运用:神话分类与中国神话重要神话举例,举神话的例子分析中国神话的特点、价值、意义。
第二章《诗经》1 .识记:(1)《诗经》;(2)三家诗、四家诗;(3)“诗六义”;(4)采诗、献诗、删诗;(5)重章。
2 .理解:(1)《诗经》类别及主要题材内容;(2)诗经艺术成就及影响。
3 .运用:赏析《诗经》主要题材诗歌。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1 .识记:(1)《尚书》;(2)《春秋》;(3)春秋三传;(4)春秋笔法;(5)编年体、国别体。
2 .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体例、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运用:先秦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识记;(1)《论语》《孟子》;(2)《庄子》;(3)《荀子》《韩非子》。
2 .理解:《庄子》三言说理。
3 .运用:分析庄子寓言的特点。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识记:(1)楚辞;(2)《离骚》;(3)《九歌》;(4)《九章》;(5)宋玉《九辩》;(6)香草美人。
2 .理解:(1)《离骚》内容及艺术特色;(2)屈原楚辞成就及影响。
3 .运用:结合《离骚》分析香草美人象征手法。
第二编秦汉文学史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1.识记:(1)《吕氏春秋》;(2)李斯刻石文;(3)《淮南子》。
4 .理解:《淮南子》的思想倾向、说理特点。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五章东汉辞赋1.识记:(1)汉大赋;(2)骚体赋;(3)诗体赋;(4)抒情小赋。
2.理解:(1)汉赋渊源及演变进程;(2)汉赋类别及散体大赋特征。
第3章司马迁与《史记》3.1 复习笔记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1.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而且司马迁还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2.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司马迁后来担任太史令,他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司马迁20岁时的漫游经历,使司马迁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加深了对某些历史记载的理解,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并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入传的人物惟妙惟肖,富有生活气息。
3.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1)《史记》的写作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史记》)的写作。
在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
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
至征和二年(前91),《史记》一书的写作至此已经基本完成。
从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写作算起,前后经历了14年。
(2)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谈有感于自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系统的历史著作出现,因此,他要编写一部历史著作,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
他在讨论修史的宗旨时引述父亲的观点,即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
在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充实。
在经历磨难之后,他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①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的贡献、《九章算术》、司马迁的《史记》、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等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②知道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③认识到秦汉时期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的成就。
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
后人便以“学富五车”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
那时候人们一般用竹简或者木简记事,只有少数重要文件才用轻便昂贵的绢帛书写。
竹简木简制作不易,份量重,通常一辆马车只能装5000片左右,一片简只能写30来个字,所以一车简的总字数大约15万字,装满五车也不过75万字左右,放到现在也就是二三本书的概念。
这种情况是如何改变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秦汉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各有何贡献?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有哪些?这些材质有哪些缺点?答案提示: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帛书;笨重、昂贵、书写不便、不易携带教师指导:用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当书写材料的弊端那就是笨重而且浪费原料,不方便携带。
帛书虽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都受到限制。
因此,两汉时期发明和改进造纸术,解决书写材料的问题。
2、教师指导: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P84内容,说一说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汉兴,有纸代简。
——张怀瓘[guàn]《书断》答案提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教师指导:材料解析:自从西汉建立开始,当时人们就发明了纸,用来取代竹简②【史料实证】结合材料说一说当时的造纸术有何弊端?现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其原料为大麻,纸面平整、结构紧密,但又软又薄,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