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石家庄市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67 KB
- 文档页数:8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民和农村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承担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
由于农村信用社信贷的特殊性和农村经济的复杂性,存在一定的信贷风险。
本文将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主要包括违约风险和市场风险。
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可能是因借款人经营不善、天灾人祸等原因导致无法偿还。
市场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的风险,如利率上升、价格波动等。
针对这些风险,农村信用社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 加强信用评估。
农村信用社应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准确评估。
可以通过了解借款人的经济状况、经营情况、还款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综合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贷款利率和还款条件。
2. 分散风险。
农村信用社应尽量减少对单个借款人的过度依赖,通过向多个借款人发放贷款,分散信贷风险。
可以通过设立风险准备金、购买信用保险等方式,对风险进行合理划分和转移,确保风险不会对信用社造成重大影响。
3. 健全内部管理。
农村信用社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管理、风险控制、业务流程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各项业务按照规定进行。
可以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以及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减少人为失误和操作风险。
4. 加强监测和预警。
农村信用社应定期对信贷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风险信号,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
可以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监测信贷资产质量、不良率等指标的变化,及时预警可能出现的风险。
5. 加强支持服务。
农村信用社应根据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和发展需求,提供相关的支持服务,帮助借款人降低经营风险。
可以通过提供贷后管理、技术培训、市场咨询等服务,提高借款人的经营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是保障农村金融安全的重要环节。
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信用评估和内部管理,及时监测和预警风险,并提供相关支持服务,才能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确保农村信用社的稳定运行。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信用社成为了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居民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然而,在信贷业务中,有一定的信贷风险,需要采取应对措施。
(一)信用风险农民实际收入稳定性较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不够透明,可能存在违约、拖欠和欺诈等信用风险。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价格波动和市场需求变化,例如农产品价格下跌、市场需求减少,导致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三)流动性风险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存款,而存款的流动性不如其他金融机构,导致信贷资金无法及时回笼,形成流动性风险。
(四)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不善或人为疏忽带来的风险。
例如,无法及时偿还借款人的贷款和管理不善等。
(一)设置贷款条件和风险控制机制农村信用社应在贷款申请时进行详细的资质审查和评估,设置严格的贷款条件和风险控制机制,降低信用风险。
(二)加强市场机制建设农村信用社应适应市场的变化,加强市场机制建设,开发出基于农产品价格走势变化的贷款产品,提高市场风险的可控性。
(三)建立货币市场交易平台农村信用社可以建立货币市场交易平台,提高存款的流动性,稳定信贷资金来源,有效缓解流动性风险。
(四)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农村信用社应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包括规范贷款业务流程、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员工培训等,降低操作风险。
三、结论在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中,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为了降低风险,农村信用社需要根据风险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设置贷款条件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市场机制建设、建立货币市场交易平台和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等。
涉农信贷风险开题报告1. 引言涉农信贷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农村居民、农业和农村经营主体提供的各类信贷服务,包括贷款、信用拆借、贴现、保理等。
涉农信贷的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必须关注和处理的重要问题。
本开题报告将探讨涉农信贷风险的特点、原因及控制措施,以加强对涉农信贷的风险管理和风险防控。
2. 涉农信贷风险的特点涉农信贷与一般的商业信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2.1 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气候、自然灾害等。
农民的收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农业贷款的偿还能力相对较弱。
2.2 农村客户的特点涉农信贷的客户主要是农村居民和农业经营主体,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经营风险较高。
此外,农民的还款能力也受到土地所有权不清晰、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2.3 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农村市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市场信息不够透明,健全的市场机制不完善。
这给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3. 涉农信贷风险的原因3.1 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涉农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周期的波动、政府政策调整等因素会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和还款能力。
3.2 农业经营因素农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涉农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收益周期长,同时受到自然灾害、疫病等影响。
此外,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经营风险相对较高。
3.3 农村金融环境因素农村金融环境的不完善也是导致涉农信贷风险的原因之一。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
此外,农村土地所有权不透明、农产品市场信息不透明等因素也增加了农业信贷的风险。
4. 涉农信贷风险的控制措施4.1 风险评估和审查金融机构在发放涉农贷款前,应对客户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包括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等。
对于信用记录良好、有稳定经营收入的客户,可以适度放宽贷款条件;对于信用记录不佳、还款能力不稳定的客户,应谨慎审慎,确保贷款风险可控。
当前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问题、原因及应对策略-道德风险的定义和实质 (5)二国内外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 (5)(-)国内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 (5)(二)国内农村合作社取得的成就 (5)1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 (5)2促进了金融资源的良性循环 (6)3提高了农民组织化水平 (6)(Ξ)农村信用合作社道德风险特征 (6)1信用风险问题突出 (6)2农村信用社服务对象特殊 (6)3农村信用社贷款集中度偏高 (6)4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6)5收益能力不足 (7)三当前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问题 (7)(-)贷前调查轻调研 (7)(二)贷中审查追时效 (8)(Ξ)贷后管理重形式 (8)四农村信用社产生道德风险的根源 (6)(―)内蛔艮源 (6)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6)2业务流程不规范 (9)3违规筹集和使用互助资金 (9)(二)外蛔艮源 (9)1法律法规不健全 (9)2外部监管体系不完善 (10)3指导和宣传教育不足 (10)五农村信用合作社防范道德风险的对策建议 (10)(-)全面拥抱科技发展,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10)(二)健全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信用风险预警数据库 (11)(≡)提高贷款“三查”制度实效11主要参考文献-道德风险的定义和实质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通常由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
二国内外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国内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自第一部农村信用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类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
如图1所示,到2023年,全国登记在册合作社220.1万家,是2010年的10倍左右,辐射带动了全国近一半的农户。
从绝对增长幅度来说,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摘要:在当前宏观经济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监管环境、市场环境、金融业态发生重大的全新变化,防控金融风险成为攻坚战之一的大背景下,文章结合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查找了前瞻性、专业性、独立性等“六个不足”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四个转变、一个强化、一个践行”的应对策略,逐步推动风险管理由虚、大、空、弱向实、精、高、强转变,提高农村信用社管理风险水平,实现持续稳健发展,增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转型升级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深化改革,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明显提升,缓释和抗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整体上保持着稳健发展的态势。
在当前宏观经济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同业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技术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并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工作现状从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工作看,整体上存在着组织架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条线建设滞后、风险合规管理人员配备不足、风险管理有效性不足等现象,远远不能满足战略转型发展、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监管日益严格的要求,机制和工具建设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无论从流程设置上看,还是从资源配置上、机制构建上看,离监管部门要求、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职责定位上,存在着缺位、错位、越位现象,直接表现为虚、大、空、弱,岗位设置和资源配置不够科学,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建设要求有很大差距,不能很好发挥风险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促进业务发展的作用。
突出表现在“六化”现象,即日常工作的报表文字化、风险评审的过程化、风险管理滞后化(风险管理更多地处在事后环节,滞后于业务发展流程、滞后于政策形势)、风险监测评估的主观化(风险管理凭经验、主观认识较多,专业性、量化的风险管理较少)、风险管理的孤立化(没有建立与各条线、各部门联动运作机制,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能有效融入到业务管理中,甚至与业务管理相脱节)、风险合规管理粗放化(集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职责为一个部门,没有建立一个基于数据和事件基础上的精细化的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合规评价体系)。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越发重要。
信用社的信贷业务作为其主要业务之一,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信贷业务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对于保证信用社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时还款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经济波动、行业景气度下降等因素导致信贷资产价值下降的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信贷流程中由于内部管理不善、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带来的风险。
面对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应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风险管理团队,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风险。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加强对借款人的审核和评估,做到量力而行,确保贷款用途合法合规,减少不良贷款比例。
优化贷款结构,减少对高风险行业和企业的贷款,降低市场风险。
加强内部管理。
建立科学的业务流程和规范的操作程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贷款审批和风控能力。
培养和发展高素质的信贷人员,提高信贷业务能力和风险意识。
加强监管和合规。
依法合规经营,遵守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信贷业务行为,避免违规操作。
除了以上措施,农村信用社还可以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减少信贷风险对信用社的影响。
加强对借款人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贷款意识和还款能力,减少信贷风险。
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和支持,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降低信贷业务风险。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分析和应对措施是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只有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完善内部管理、加强监管和合规以及与相关机构合作等措施的综合实施,才能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确保农村信用社的安全运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开题报告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步伐,认真贯彻国家金融方针。
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业务。
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发放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盈利业务,农村贷款的规模和质量事关农村信用社经营和生存发展。
因此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研究有重大意义。
金华地区由于义乌这个国际商贸城经济的带动,金华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也不仅是农民,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也开始增加,关于信贷风险防范的研究有着实际意义,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本文通过对国内对信贷风险防范的研究,结合金华的当地情况,分析研究总结出适合金华的信贷风险防范对策,使金华地区农村信用社以及当地经济更好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农村信用社是与农民联系的桥梁,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在农村经济政治的稳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发放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主要资产业务,是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要使农村信用社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如何有效的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仍然备重视。
1 国外研究自70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就创建了小额贷款的模式,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
传统认为,向穷人和小型经营活动发放贷款是会有较大风险。
自1976年以来近二十年来的孟加Grameen Bank的实践,证明穷人同样是银行可接受的服务对象。
所以把穷人不作为贷款对象不是风险防范的内容。
Adams,Graham and和Von Pischeke (1984)提出Ohio学派认为利息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应对上述缺陷负责。
1998年Gulli发表的文章中说到,改善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结构,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应该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
在1989年,Suzanne Pinson发表Credit risk assessment and meta-judgment认为运用信用风险评估来防范风险过于复杂,且涉及的性质是不确定性的判断程序。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现状、问题、原因、对策(推荐阅读)第一篇: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现状、问题、原因、对策根据银监会的安排,农村信用社分期分批派遣高管人员到各商业银行挂职学习,主要学习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管理理念,通过学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和对形成信贷风险的责任追究使我们深受启发,很值得农村信用社借鉴。
近些年来,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较快,贷款高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盈利能力,提高了农信社的社会知名度。
但是,随着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不良信贷资产额和不良资产比率也直线上升。
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防范风险,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现状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未严格执行信贷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发放把关不严。
一般借款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级贷款意向,再向下逐级办理,致使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错误认为既然上级已经有贷款意向,我们遵照办理。
这种与商业银行自下而上实行贷款营销的逆程序操作使相当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淡薄了风险意识,甚至会出现第一手调查材料就存在虚假、谎报、瞒报等不真实反映的瑕疵行为。
二、担保抵押流于形式。
当前农村信用社除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一般为防范信贷风险,采用担抵押保形式贷款。
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偏高或对有权部门评估的权利价值认可比例过高。
在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不够处置抵押物时,其变现价值不足抵偿贷款本息,有的甚至还要付出昂贵的资产保全和执行费用;二是对有抵押、担保人的能力调查不实,出现一人多保、交叉互保等情况,平时对担保抵押物监管不严,潜在风险大;三是签订抵押担保合同范本不一、要素不全、主体不符,诉讼时致使担保抵押合同无效,形成无效抵押。
三、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够真实。
一是未及时调整贷款占用形态,即使已经形成不良贷款却仍旧在正常贷款科目反映,如个别农村信用社按贷款五级分类反映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例高达70%以上,按照建设银行损失贷款对利润影响的公式测算:增加1000万元的信贷资金损失相当于发放12.9亿元贷款或增加14.96亿元存款或相当于1058万元中间业务所创造的效益,依此看来,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隐患较为突出;二是贷款到期转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三是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信用社为片面完成收息任务、盈余指标,一味追求虚假利润,不惜成本放贷收息,用新的违规行为掩盖了已经暴露的信贷风险。
LC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农村信用联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当中的重要一员,是为农村居民和农业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信用联社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几乎覆盖了全国的所有农村。
然而,由于LTC 风险的存在,农村信用联社的信贷风险也非常高,给农村信用联社和贷款申请者带来了困扰和风险。
因此,对农村信用联社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的是LC农村信用联社的信贷风险管理。
首先,我们将通过对LC农村信用联社的财务报表分析,确定其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我们将借鉴相关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最终制定出适合LC农村信用联社的信贷风险管理计划,为农村信用联社提供很好的管理思路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LC农村信用联社的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实现LC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构建适合LC农村信用联社的信贷风险管理框架和战略。
针对上述研究内容,我们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 分析法:通过对LC农村信用联社的财务报表进行数据分析,确定其存在的信贷风险问题。
2. 文献资料法:收集与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及经验做法。
3. 调查法:通过对LC农村信用联社和贷款申请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信贷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灵活性。
4.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LC农村信用联社的信贷风险问题和解决方法。
三、论文章节安排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重要性1.2 研究内容和方法1.3 论文章节安排第二章:LC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2.1 LC农村信用联社概述2.2 LC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的表现2.3 LC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第三章:LC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3.1 输入型和输出型风险的分析3.2 信贷违约的分析3.3 信贷监管的不足第四章:实现LC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4.1 内部控制方法4.2 外部信用监管方法4.3 信贷模型方法第五章:构建适合LC农村信用联社的信贷风险管理框架5.1 管理模式的选择5.2 风险管理的目标与策略5.3 信贷风险管理的执行与控制第六章:总结与展望6.1 研究总结6.2 存在问题6.3 展望未来。
海口经济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姓名 李琳 学号 201213330302
所在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 专业 经济学 指导教师 刘岩 职称 教授 论文题目 石家庄市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分析 、选题的根据
(一)选题的目的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都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通过对重庆市丰都县旅游产 业与文化产业的研究,去发掘该地区两大产业的特征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探讨 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研究重庆市丰 都县旅游产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从而实现丰都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大 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产业融合在国内外属于前沿性课题,它突破 了原有的就旅游论旅游的狭隘思维模式,改变了原来仅从各个具体方面割裂式地探 寻提升旅游产业发展途径的单一化模式,而是把产业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 分重要的理论“产业融合”运用到旅游业中,系统地理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间的 互动关系,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二,文化产业与旅 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提 高软实力。
2、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在很多地区都在提倡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 合发展,但对旅游与文化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及它们之间的融合度缺乏定量 的分析。第二,研究重庆市丰都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发展问题,可以发现 现如今丰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政府制定旅游产业政策,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通过有效 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可以促进重庆市丰都县的经济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张磊从技术角度对信息的产业融合现象进行了研究,卢东斌、厉无畏、马 健等对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解释等。学者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还比较少,例如:张海燕,王忠云(2010)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做了比 较系统的研究,在回顾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 边界做出界定,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从 技术、产品、企业、市场 4个层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通过 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资源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途径。鲍洪杰,王 生鹏(2010)独辟蹊径,利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关系做了 研究,他们构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了评价模型, 并设置了判断标准。刘艳兰(2009)以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为例,通过对阳朔 《印象?刘三姐》的实证分析,认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形成产 业融合发展的意识,要努力发掘文化产业,凸显文化创意。
2.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有关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马克思和马歇尔的研究,虽然他们很早就萌 发了产业融合的思想,但没有形成明确系统的产业融合理论。 19世纪中期,罗森伯 认为通用技术在不相关产业的应用导致了独立专业化机械设备的出现。 19世纪7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 Nicholas Negroponte( 1978)用三个重叠的 圆圈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 3者的技术边界,并指出了 3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 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邻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哈佛大学的Oettinger和法 国作家Nora与Mi nee
分别创造了 Compu nctio ns和Telemetriqu 两个新词来试图反 映数字融合发展趋势。随后,Yoffie、Malbotra等学者从多个视角对产业融合的含 义进行了界定。Porter、哈梅尔、Lei等对产业融合的动因进行了深刻讨论。Colli ns、 Bane and Bradley、Gains等先后对产业融合产生 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研究内容 (一) 主要研究内容、观点及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为视角,在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因、路 径、模式和经济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重庆市丰都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 业融合发展情况,针对丰都的旅游产业与丰都特有的“鬼文化”发展不全面、结合 不够紧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发掘新的融合路径与模式,从而带 动当地旅游、文化及经济发展的探索研究。
(二)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研究主要放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因、路径、模式和经济效应,重点 以重庆市丰都县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难点在于对一 些数据收集存在困难。创新点表现在本文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了重庆市丰都县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当地旅游文化的影响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
(三) 论文构架 1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1.1旅游产业概念 1.2文化产业概念 1.3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分析 1.3.1融合发展的动因 1.3.2两大产业融合发展互动机制 1.4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 1.4.1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1.4.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2、重庆市丰都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2.1重庆市丰都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2重庆市丰都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3重庆市丰都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2.3.1产业融合度的衡量 2.3.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经济效应 3、 重庆市丰都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分析 3.1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较低 3.2管理体制不合理 3.3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创意 4、 推动重庆市丰都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4.1提高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度 4.2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4.2.1制定完善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4.2.2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机制实现新突破 4.2.3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合理空间布局 4.2.4以先进技术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创新 4.3改进管理体制 4.4推进重庆市丰都县旅游与“鬼文化”的产品创新 5、 结论 三、研究方法 (一)运用的研究方法 本文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采取定性研究,同时结合重庆市丰都县的旅游产业与 文化产业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图书馆、网络、当地调研等途径搜索相关文献、 资料及数据等,分析重庆市丰都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 困难与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当地的旅游、文化和经济发展。
(二)研究的途径 1. 开题报告 2. 收集资料:通过在校园图书馆查阅相关实体书籍以及在万方数据库、网络图 书馆、中国 知网、当地调研等收集资料与数据。 3. 分项研究:通过分析上述收集的文献资料以及向专家和指导老师咨询,再对 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图表制作。
4. 结论 5. 成文 6. 提交 四、进程安排及完成论文撰写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 进程安排 本毕业论文应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完成: 1.2015年11月9日--2015年11月20日 完成选题 2.2015年11月26日--2015年12月20日 完成开题报告、撰写提纲 3.2015年12月20日--2016年1月20日 完成初稿 4.2016年1月21日--2016年3月1日 完成二稿 5.2016年3月16日一2016年5月1日 论文正式定稿 (二) 主要措施: 1. 资料保障:从图书馆书籍、电子书刊及网络数据库获取专家研究资料、优秀 硕士毕业论文及当地调研等。
2. 人员保障:通过电话、电邮、当面咨询等方式获得指导老师的指导。 3.设备保障:打字、电邮、上网查阅资料等自备电脑,印制设备用学校打印室 五、参考文献 [1] 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4) [2]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朱志泰,陈良璧译,经济学原理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 [3] 何建民.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 [J].旅游学刊, 2011, (4)
[4] 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⑸ 熊娟•“鬼城”丰都旅游经济发展思考[J].探索,2005. ( 1) ⑹ 朱高儒,叶圣涛.丰都鬼神文化旅游衰落的反思[J].热带地理,2007年9月第 27卷第五期 [7] 赵晨,王琳琳.上善丰都:加速建设国际旅游文化名城[J].重庆日报2015.1.18 (16)
[8] 陈相.浅析三峡地区旅游文化的开发一一以重庆市丰都鬼文化为例 [D].重庆三峡 学院学报2006( 5)
[9] 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 1) [10] 赵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2 [11] 付瑞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经济师.2012, ( 9) [12] 王德波.产业融合的经济绩效一基于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实证分析 [D].暨南 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