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在日语中的影响与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4.25 KB
- 文档页数:2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日中翻译中的语言对比与文化转换》
该论文主要研究日语和中文之间的语言对比及其在翻译过程
中的文化转换。
结合具体案例,探讨汉字与平假名/片假名的
翻译难点,以及文化背景对翻译结果的影响,为日中翻译工作提供实践指导和解决方案。
同时,通过比较中日两种语言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差异,分析语言对比对翻译的局限性和挑战,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2. 《人称代词在日中翻译中的差异与应用》
该论文以人称代词为切入点,研究日语和中文之间的人称代
词差异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中人称代词的使用规则和语义含义,深入分析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人称代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策略,为日中翻译工作提供实践指导,提高翻译质量与准确性。
3. 《日语中的动词时态与中文翻译》
该论文以日语中的动词时态为研究对象,分析动词时态在日
中翻译中的差异及应用。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动词时态的表达方式和语义差异,探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动词时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策略,提供实践指导和借鉴经验,提高日中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4. 《日语汉字与平假名/片假名的表达差异与文化传承》
该论文以日语中的汉字和平假名/片假名为研究对象,分析
两种文字表达方式的差异,探讨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比两种文字的历史演变、应用场景和深层含义,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二者在日中翻译中的难点和应用策略。
同时,思考汉字和平假名/片假名对于日语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为日语专业的教学和翻译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论“字”对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影响0.引言“字”在汉语中有两个意义:第一是方块字的意思,这里的“字”是文字学的单位;第二是指汉语中可从语音、语义、语法(至少是构词法)角度来分析的一个单位。
在下面的讨论中,如无特殊的说明,“字”都取第二个意义。
当然,这一意义上的“字”与汉字是密切相关的。
下文我们将谈到,汉字对汉语语素单音节特点的形成和存续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现今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以西方语言为基础而形成的语言学理论体系中,没有“字”这一级单位,也没有“字”的概念。
然而对于汉语来说,“字”却是确确实实的存在,是绕不过、躲不开的事实。
“字”在汉语中,已超出了文字学的概念。
在分析汉语的语义和语法时,以及在做中文的信息处理时,都不能无视“字”这一单位的存在。
(赵元任,1968,1975;吕叔湘,1980;孔宪中,1992;徐通锵,1998)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字”是单音节的“字”。
1.音节、语素、“字”语言底层最小的单位是单个的音素,即元音或辅音,然后音素构成音节,音节构成语素,语素构成词,词构成短语,短语构成句子,……,如此层层组合,直到最高层次的单位--语篇。
在这个从下到上的层次结构中,意义最初从音节这个层次进入,也就是说,音节以下的语言单位不具备语义,开始附着语义的最小单位一般是音节,当人们约定俗成把音节用于指称某个事物时,音节就有了意义。
具有意义的音节或音节组合叫做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承载意义的最小单位。
语素是构词的单位,也称为词素。
(Bolinger, 1981:52)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双音节以上的语素数量不多,可列举无遗。
汉语具有语素单音节的特点,绝大多数汉语研究者对此都不持异议。
(赵元任,1968;朱德熙,1985;张永言,1988;杜永道,1992;吕叔湘,1996)汉语具有意义的音节是带声调的音节。
脱离语境和没有上下文的单音节有时具有不止一个的备选义,亦即有可能等同于多个语素,但在具体的使用中,一个音节通常等同于一个语素。
日语汉字意思和古汉语篇一: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发音对应关系研究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发音对应关系研究日语汉字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两种。
其中日语音读汉字是根据古代汉音、吴音、唐音以及宋音汉字的发音而形成的词汇。
这类词汇在现代日语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由于时代变迁,古汉语随着朝代更迭,加之对其进行多次改革,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汉字发音与‘汉音’、‘吴音’等等的发音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使得汉语汉字的发音与日语汉字的发音变得更加复杂。
虽说如此,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从拨音、长音一、韵母以“n”结尾的汉字与日语汉字音读的关系现代汉语中以韵母“n”结尾的汉字,在日语音读词中有拨音。
拨音发生在「あ」段、「い」段、「う」段、「え」段、「お」段五段之上。
如:管(guan)、版(ban)、段(duan)日语分别读为「かん」、「はん」、「だん」因(yin)、銀(yin)、民(min)日语分别读为「いん」、「ぎん」、「みん」運(yun)、軍(jun)、君(jun)日语分别读为「うん」、「ぐん」、「くん」県(xian)、善(shan)、年(nian)日语分别读为「けん」、「ぜん」、「ねん」本(ben)、音(yin)、損(sun)日语分别读为「ほん」、「おん」、「そん」只有像“肯(ken)”等极少数汉字的日语读法「こう」例外。
含有“ian”、“uan”等韵母的汉字,其读音大多为「え」段的拨音。
如:鉛(qian)、炎(yan)、塩(yan)、延(yan)、沿(yan)、演(yan)、煙(yan),其日语都读「えん」顕(xian)、賢(xian)、件(jian)、券(quan)、権(quan)、健(jian)、研(yan)其日语都读「けん」面(mian)、免(mian)、棉(mian)、綿(mian)其日语都读「めん」偏(pian)、変(bian)、編(bian)、片(pian)、篇(pian)、遍(bian)、辺(bian)其日语都读「へん」便(bian)、弁(bian)其日语都读「べん」縁(yuan)、園(yuan)、苑(yuan)、援(yuan)、媛(yuan)、宛(wan) 其日语都读「えん」源(yuan)、元(yuan)、原(yuan) 其日语都读「げん」船(chuan)、選(xuan)、専(zhuan)、川(chuan)、宣(xuan)、泉(quan) 其日语都读「せん」但也有少量汉字读音比较例外,如:院(yuan)、員(yuan) 其日语都读「いん」二、汉语韵母尾音与日语音读长音的关系篇二:来自日语的汉语词汇来自日语的汉语词汇考一考你:下面的中文词语里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试论汉语拼音和日语汉字音读的相关性[摘要] 从汉语拼音的韵母入手,对汉语拼音的韵母和日语汉字的长短拨拗音的相关性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找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帮助日语学习者快速提高认读日语的水平。
[关键词] 汉语拼音日语汉字音读相关性长短拨拗音规律1.前言学过日语的人都知道,日语中的汉字读音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训读,一种是音读。
训读即是日本固有的读音,例如:“手”的训读读“て”、跟汉语汉字的发音完全没有关系;音读则是模仿中国汉字的读音,例如:“手”的音读读“しゅ”,完全是模仿了汉语汉字的读音“shou”。
既然日语汉字的音读是模仿汉语汉字的读音,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从汉语汉字的读音中理应能够找出日语音读的一些规律。
由于汉语中没有长音、短音、拨音、拗音之分,所以中国学生常犯的错误就是分不清长短拨拗音,在日语会话和书写时往往容易搞混搞错。
于是,笔者从汉语拼音的韵母入手,对汉语拼音的韵母和日语汉字的长短拨拗音的相关性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找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帮助日语学习者快速提高认读日语的水平。
首先,需要强调一下本文的前提条件:A.本文中日语汉字的范围只限于日本文部省所公布的日语常用汉字。
B.本文所介绍的读音只限于现代汉语的读音和现代日语的音读。
2.从汉语拼音的韵母看日语汉字长短拨拗音的规律2.1在汉语中韵母是前鼻音“an en in un ün”的汉字在日语中读拨音“ん”。
例字:an安(あん) 安全(あんぜん)ren 人(じん) 人民(じんみん)yin 因(いん) 原因(げんいん)shun順(じゅん) 順調(じゅんちょう)jun 軍(ぐん)将軍(しょうぐん)……几乎没有例外。
2.2在汉语中韵母是后鼻音“ang eng ing ong iong”等的汉字在日语中读长音。
例字:fang 方(ほう)方向(ほうこう)deng 等(とう)等値(とうち)ying 英(えい) 英語(えいご)zhong中(ちゅう)中国(ちゅうごく)……几乎没有例外。
日语文化论文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滋养了日本文化,在日语结构中溶入了大量中国文化。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语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日语文化论文篇1浅探学习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摘要:语言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语言的学习不仅需要言语训练,更要加强对语言产生民族的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日语的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只有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得到突显,才能使语言作用于不同文化间的障碍解除。
因此,本文以学习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为题,进行日语人才培养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学习方式;探讨前言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来源于语言与文化间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一个民族语言的来源。
在不同的语言当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可以体现在语言之中。
所以说,语言不仅是人类用来进行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在进行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之时,要摆脱传统的日语学习观念,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日语学习者具备较高的日语文化交际能力。
这也是日语教学者与日语学习者的共同期望。
1、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语学习的目的就是可以利用日语进行流利的交流,实现交流的目的。
但是,日语的学习如果仅以词汇量和语法学习水平作为衡量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指标,是不尽合理的。
因为一位日语学习者只掌握了大量的日语词汇和日语语法,是很难完成正确的交流的。
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语法运用上的错误,对方可以大方的谅解将日语作为外语的交流者。
而如果日语的语言使用不恰当,则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对方则可以认为日语学习者存在价值观念上的问题,其语言的不当表达属于不友好的表现。
这些都是日语文化交际能力不强所导致的现象。
所以,加强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日语使用者之间的良好交流,更有利于中日两国和谐关系的打造。
2、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因在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当中,经常会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失误,这使得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了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浅析日本语言文化的特点与形成原因-日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文主要分析日语语言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因素。
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浅析日本语言文化的特点与形成原因的日语论文。
原标题:日语语言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因素分析摘要:一个国家的语言特征是受着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任何因素都能够追溯到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文化的根源了解文化发展的含义。
本文主要分析日语语言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因素。
关键词:日语;语言文化;特征及形成因素1 引言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手段,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传递。
语言是社会运行的必然现象,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色彩,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2 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当前世界上有很多的文字,同时也有很多的语言,但是归根结底,当前世界上的文字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文字,这类文字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发音来对文字进行定义,还有一类是表意文字,这类的文字首先是通过某一件事情所代表的含义,最终定义文字,比如说汉字.作为当前世界上表意文字的代表,现在世界上广泛使用汉字的国家不仅仅只有中国,中国的邻国日本也在使用汉字。
日本的文字不仅仅使用表意文字的汉字,同时还使用表音文字的假名,当前能够将不同文字混合使用的代表,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这也是日语中的一大特色。
2.1 日本文字初始与汉字日本最初是没有文字的,只有语言,直到公元 5 世纪前后,中国的文字才渐渐地流入日本。
汉字传入日本之后,不仅为日本学者用来记录史实,并且还有很多的学者用其着作成书,这也就是日本唯一能够使用的文字。
不过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汉字的发音渐渐发生了改变,日本人对汉字的偏旁部首进行拆分,这也就成为了日语中的片假名,汉字的草书演变为了平假名,主要用来对日本的汉字进行注音。
因此,汉字的传入为日本的文化以及日本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日本还有很多的汉字方面的书籍一直流传至今,例如,在公元8 世纪的时候日本出了一部《万叶集》,这也是日本最早的诗歌集,诗歌的表达的主要形式就是将汉字作为表音文字使用。
关于日语词汇中的日中同形异义词现象摘要:日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汉字,在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相互借用、相互影响的情况,所以中日词汇中有大量的同形词。
同形词可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和同形异义词。
这篇论文简述日中同形词的分类,并以同形异义词的定义及其造成原因为重点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日中同形词日中同形异义词类型原因词义变化引言:虽然日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由于两国自古以来交往密切,文化相互影响,都属于汉字圈国家,在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相互借用、相互影响的情况,所以在中日词汇中出现了大量的同形词,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同形异义词。
同形词的存在给日中两国学习相互语言的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有时也会产生不少由同形异义词引起的困惑和错误。
在此先简述同形词的分类,对同形异义词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一、日中同形词类型日语词汇和中文词汇关系紧密,日语词汇不仅依托汉字而存在,同时也依赖汉语词汇的存在而丰富、细腻,因此日语中的不少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的词形相同。
相同词形的日语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根据意义这个要素的关联程度可分为三类: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同形异义词。
1、同形同义词。
日中词的词形相同并且意思和用法相同的称为同形同义词。
如「政治」、「経済」、「自由」、「法律」、「哲学」、「動物学」,等等。
这些词在日语意译西方概念时产生,专业色彩浓厚,伴随着先进的意识和文化倒流到中国。
2、同形类义词。
日中同形类义词即词形相同但在词义上相近。
这类词是同形词中数量最多的。
按照意义覆盖的范围可分为三类。
一是双方意义有一部分重叠另外部分不同。
如「意見」一词中文中有“见解”和“不满”两个意思,日文中是“见解”和“忠告”的意思。
二是日语意义范围大于汉语词意义。
如「性格」一词,中文是只是指人的性格,而在日语中包括人的性格和物的性质两个意思。
三是同形词的中文意义大于日文意义。
如「最近」一词,现代汉语中包括“现在”、“离现在近的过去”及“离现在近的将来”三个意思,而在日语中没有表示将来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txt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
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
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
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
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
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
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
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
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
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
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
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XX、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
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就意味着,日语“外来语”被引进中国,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开始的。
日语的论文
日语的论文题目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以下是几个可能的日语论文题目的例子:
1. 日语学习者对于汉字的认知与记忆功效比较研究
2. 日语动词时态和语态的使用研究
3. 中国汉语和日语中的形成词汇研究
4. 日语中表达感谢和道歉的语言现象比较研究
5. 日语中的敬语系统研究
6. 日语漫画和动画对于日本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7. 中国留学生在日本语言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法研究
8. 日本公司员工的商务礼仪比较研究
9. 平假名和片假名在日语中的使用和演变研究
10. 学习者对于日语听力技能的提高方法研究
这些题目只是一些例子,具体的论文题目应根据你的研究兴趣和目的来确定。
日语翻译论文(完整版8篇范文)-日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翻译工作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一种转化工作, 由于中日两国经济贸易的不断加深,对日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语言作为交流的桥梁, 如何把更好地进行日语翻译,是困扰广大日语学习者的难题。
本文精选了8篇日语翻译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日语翻译论文(完整版8篇范文)之第一篇:中日文化差异下的日语翻译摘要:语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交流工具,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信息交换等,对于处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语言虽然会因为地域有所差别但是交流起来还是比较简单,但是不同的人群由于有着一定的语言文化差异在交流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就我国语言文化与日语语言文化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何更好地在理解语言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进行日语翻译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深入剖析语言文化差异,对日语翻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日语翻译,路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地域不同、民俗不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其文化形式、语言表达等具有深层次不同的差异。
而语言往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日常交流、生产活动、相互协作的重要工具,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内容、表达方式方法,因而处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人群会有较大的语言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互之间的交流,但是除了差异也存在着共同之处,这也为实现文化进一步交流与翻译提供了可能性,而日语作为与汉语截然不同的语言,它的表达方式与我们截然不同,而如果将一些文学作品、文件、报道进行日语翻译,为正确而准确的表达其深刻内涵,必须充分了解日本的民族特点、风土人情、文化习惯,掌握语言文化的不同之处,同时结合语言文化的相同之处,将日语翻译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日语的文化特征世界因为文化多样性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正是由于每一民族有其自身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格,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文化体系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内容,其中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自人类出现开始就已形成,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的表达方式、特点往往能够真实反映出表达者的年龄、文化、地域等等方面,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日本同样是属于整个纷繁多样的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孕育出特有的语言文化;了解日语的语言文化就必须深入了解日本,日本四面环海,因而与其它国家不同的一点没有邻国,重要的民族是大和民族,在长久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精神的影响之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日语作为日本本民族人民相互交流、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具有极其浓厚的日本民族特色。
[论文关键词]汉语日语
[论文摘要]汉字源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文字的主要构成部分。
汉字的输入,不仅使日本产生了音标文字“假名”,日本人还根据汉字的特点,用“六书”造字法,造出了日本“国字”。
这些毫无疑问,都是汉字对日本语言的特殊贡献。
汉字是中日两种语言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与发展的中枢纽带。
汉字传入日本,为日本的零文字历史填补了空白,同时从内容形式、方法内涵上,也丰富了日语语言的表达。
今天,日本人虽然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假名,但终究并没有取代汉字的位置。
汉字的地位及它的这种超强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汉字在日语语言中所起的作用汉字在日本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汉字载录的,汉字让日本人和他们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汉字具有很强的表意映像能力。
人们看到汉字,会因脑神经闪电式的反射作用而得其意义,这是假名及拼音所无法比拟与抗征的。
在特殊的场合、特殊的状况下,当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日本人看到用汉字书写的日本天皇的大名时,情绪就会立刻激昂起来,产生让人们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日本的同音词太多,约占日语词汇的36.4%,同样的读音,往往可以写成几十个汉字,例如读作“告”.的汉字就有“辉、聆、规、纪、着、摄、氛、楼、器、期、基、木、榭、黄、奇、己、鬼、食、季、生、忌、喜、祈、旗、耙、轨、氛、希、既、葵、掩、窥、企、危、伎、嬉、岐、雀、挥、机、棋、毅、案、徽”等几十种写法,如果不用汉字,就会混淆不清,难辩词义和句义,发生不可避免的错译和误会。
因此,可以说汉字是治愈同音字的最佳有效的良药。
汉字是具有音、形、义的表意文字,用它记录的句子,克服了用假名记录句子的冗长,且难于理解的弊端,使用汉字进行记录,极为简洁精密,常常只从字义或字形上就可以了解它的意思。
如“再石”这个词,汉字有“馥、冤、看、替,轼”等多种写法,而每一种写法都表现着思想上的细微差异,这正是汉字文化的精华所在。
它可以按照我们表达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使用适当的汉字。
这是表音文字的假名所无法达到和无法满足的。
汉字具有很强的造词能力,几乎每一个汉字都可以作为日语词汇的构成词,例如汉语中的公园、地铁、银行等等,都是日本人创造的。
据统计,现代日语中,汉语词汇约占47.5%,几乎达到日语总词汇的半数。
使用汉字,可以使文章简练明确,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西洋科学大量涌入日本,在翻译或介绍西洋科学、艺术上的一些新词语时,富于创造和模仿的日本科学家和语言学家们,正是利用汉字的这种特殊功能,圆满地完成了与之最相适应的新词语的创造性的翻译。
得到了社会和人民的赞赏与好评。
二、汉字对中日语言交流所做的贡献在中日语言长期的交流、借鉴、引进的过程中,中日相互通用的文字——汉字,使汉语和日语之间产生了一些相互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
汉语对日语的影响古汉语(连同中国的文字——汉字)传入日本后,对日语在文字、语音、汇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在文字方面(1)奠定了平、片假名产生的文字基础。
据文献记载,日本原本是没有文字的,汉字传入日本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用近似于古汉语的读音来读汉字的。
后来经过种种摸索,产生了音、训兼借的“万叶假名”。
在此基础上终于创造出了日本人自己的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并逐渐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文章书写方式——汉字假名混写体。
(2)提供了创造“国字”的依据。
在不断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日本特有的事物,聪明的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六书”造字法,发明创造出了日本独有的“国字”。
汉字不仅是日本文字的母体,而且也是日本文字主要的构成部分。
(3)为吸引外来语提供了便利。
由汉字慢慢演变的日本平、片假名的创造和使用,又为近代吸引大量的外来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在语音方面汉字的传入,给日语增加了新的音节,充实了日语的语音系统。
(1)拨音的产生:古日语中没有拨音“忘”,汉字传入日本时,带去了鼻音。
为发出这一原来没有的音,日本人经过反复尝试,最后终于创造出了能替代汉语鼻音的日语拨音“忘”来了。
(2)
促音的产生:中古汉语曾有入声,传入日本时,日本人根据促音的特点,创造出了摹仿中古汉语入声的促音。
后来,促音又广泛用于和语,它的主要作用是“音变”和加强语气。
促音的产生使日语语音更加丰富且有力。
(3)拗音的产生:在奈良时代的日语音韵体系中,拗音仅限“劝”行和“b”行。
引入汉字时,为准确发出汉语音而出现各行拗音,并作为普通的日语发音固定下来。
因此,现在日语中大量的拗音也是汉语对日语影响的结果。
另外,还有日语中的浊音、半浊音以及音变等等现象,也都是受汉语的影响。
总之,汉字的传入,充实了日语的原有的语音系统,对日语的音韵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在词汇方面汉字的传入,增加了日语的词汇量,丰富了日语的表达能力。
(1)弥补了日语抽象名词贫乏的不足。
和语中,表达抽象概念的名词以及有关星座、人体内部脏官的词汇很少,汉语的传入给日语增加了词汇,特别是弥补了用和语词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词汇的不足,如“忠、孝、礼、德、百、千、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