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对比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9.62 KB
- 文档页数:3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阿联酋和中国在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国家,阿联酋和中国在城市化发展方面又有哪些不同呢?本文将逐一介绍。
一、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方面,阿联酋较为注重建筑的美观和奢华,倾向于在设计上更加突出人类智慧的高科技成果,上海迪拜塔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中国在城市规划中强调生态环保,把城市绿地、水系等文脉融入城市化进程,更注重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1、阿联酋的城市规划在建筑设计方面,阿联酋致力于打造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也是阿联酋盛行高科技建筑设计的原因之一,同时阿联酋大型城市规划的时候也更侧重于科技与现代化,比如他们在迪拜、阿布扎比等城市明显的凸显了高科技、高质量的市内交通,灵活、方便、舒适,满足不断上升的旅游、商务需求,在节约空间、增强景观效果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2、中国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方面,中国更多的是在保护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和维持基本秩序三个方面着手。
从2014年开始,中国兴起了“美丽乡村”“生态城市”和“城市森林”三大主题建设,旨在通过考虑自然和城市之间的联系,使城市变得更可持续,更具人文关怀。
如今在中国这三大主题建设的基础上,以智能化、生态化为主导的城市化新时代正在到来,不断加速着城市的发展速度。
二、经济活力在经济方面,阿联酋由于石油资源的丰富,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很强的资金保障,而中国则更多地通过发扬人才与文化、推进制造业等方面增强自己的城市竞争力。
1、阿联酋的经济发展阿联酋在经济发展方面十分强劲,其国土范围虽然小,但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巨额的经济收入。
因此,阿联酋可以在建设城市化方面有较多的投资和资金保障,可以助推城市建设进程,除此之外,阿联酋还将城市作为旅游景区来对待,推广旅游资源,增加了经济收益。
2、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别于阿联酋的天然资源优势带来的资本优势,中国则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和科技研发保持经济发展。
中美城市化道路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作为现代化社会的核心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重点,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速度最快,每年新建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但中美两国在城市化发展模式、规划体系、建设形态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本研究将就此对中美城市化道路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国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及其成因,并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选择几个代表性城市,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中美两国城市化道路进行比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化背景和发展历程比较。
比较两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两国在城市化背景、城市发展历程、政策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2. 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设计比较。
比较两国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模式、机制和实践,分析它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 城市建设形态和环境治理比较。
比较两国城市建设形态、居民生活环境及城市污染治理的成效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和成因等。
4. 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比较。
比较两国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和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5. 城市化发展的启示及对策。
根据比较研究的结果,提出促进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启示和对策,为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三、研究成果预期本研究将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优化;为中美两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交流学习提供借鉴和启示;为城市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人口分布和城市化进程如何比较?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其他国家在人口分布和城市化进程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本篇文章将就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人口分布和城市化进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一、人口分布中国的人口密度较高,大多数人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尤其是在沿海地区。
而在西部和北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以及历史基础等因素影响,人口集中度较低。
相比之下,另一个国家的人口分布则呈现出较为均衡的趋势。
因为该国土地面积较广,且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分布相对均衡。
这种差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来更加深入的了解:1、地理特征:两国地理特征的差异是人口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地理特征十分多样化,包括高山、平原、盆地、沿海等等,这些地理条件影响了人类在不同地区的分布。
然而,另一个国家地理条件相对较为简单,没有过多的地形地势制约。
2、历史传统:人口分布的差异往往与国家历史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内战和外族入侵,导致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不平衡。
相对而言,另一个国家历史上的战乱较少,民族和谐相处,这为人口的分布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3、经济发展:相对于另一个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较富裕的地区人口移居较不富裕的地区的现象依然存在。
而另一个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则会带动人们迁徙到各地区,日益增加了人口分布的均衡性。
二、城市化进程城市是现代人类社会的重要象征,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
两国在城市化方面的进程也各自有其特点。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迅猛发展为主,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有所提高。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比如城市人口过多、城市规划不合理、环境污染等问题。
相比之下,另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则相对较为稳定,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较为均衡,城市化率发展缓慢但更具发展稳定性。
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对比:1、城市化水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城市人口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但城市化的质量并不高,城市规划不够科学,城市公共服务配套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与逆城市化一、知识讲解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逆城市化二、考点分析考向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 .20%~30%B .30%~40%C .40%~50%D .60%~70%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 .工业化程度提高B .人口增长率增大C .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 .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解析第1题,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镇化率。
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为66%左右,对应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大约34%,B项符合题意。
第2题,结合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可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速度慢。
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判断为中国。
在此期间,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市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A项符合题意。
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期间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但发展速度最快。
考向一逆城市化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
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
完成3~4题。
3.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答案】:A【解析】考查图文转换、提取信息能力并作相关分析;波士华城市带逆城市化现象的考查。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一、专题讲解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二、同步训练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①大城市化阶段②郊区城市化阶段③逆城市化阶段④再城市化阶段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1.A 2.D 第1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阶段Ⅰ城市人口增长阶段即大城市化阶段,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则正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2题,阶段Ⅱ中,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大于城区,城区的人口密度则有所下降。
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地价高,部分居民迁到了郊区;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区污染严重,人们选择了环境相对优越的郊区。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13年的比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总人口增加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4.从1990年到2013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快郊区城市化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③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与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很大关系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3.B 4. D 第3题,对比两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4题,工业部门外迁必然会加快郊区、乡村城镇化步伐,从而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城市化进程与逆城市化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在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逆城市化现象。
对于搞好城市建设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counter-urbanizationMa FengmingMa YanxinAbstaract: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due to the uneven development,when we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with great exertion, we must also concern the phenomenon of counter-urbanization.Thus,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eople to improve coordination for urban construction.Key words:unbanization; counter-urbanization; level of urbanization;unbanization process一、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城市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变迁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城市化的定义也有多种,其中比较经典的定义是:城市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力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区、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用地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市价值观和文化不断提高,并向农村推广。
该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比有何异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有迫切需要通过城市化来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生活水平。
对于城市的变迁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一直是世界各国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而随着民生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地推进城市化。
本文将比较该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一. 前期规划的不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有着非常完美的前期规划,一些乡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以及城镇居民的居住要求,使得城市化进程避免出现了很多不可预测的问题,而这是该国城市化进程在前期规划方面没有做到的。
虽然该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实行了规划,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干扰,这些规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导致许多城市出现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 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不同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速度要比该国快得多,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以快速的速度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城市化”,同时利用城市化进程进行“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的经济发展。
而该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则忽略了规划问题,让城市化进程失去了重点,寿命较短的小型厂商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机会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导致国家缺乏未来产品的工业体系。
三. 城市财政出现的问题城市财政在城市化进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城市的财政是城市化进程中所需要的原始资本,同时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
但是,该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过度依赖税收贡献、政府财政补贴等现象,导致城市化发展基础不稳定,在经济形势稍差的时候,整个城市财政便会陷入危机。
而中国则对城市财政进行了完善的制度安排,以此来保证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的实用性能够长期保持和谐稳定。
四. 城市化进程的普及程度不同虽然城市化进程是许多国家必经的经济发展阶段,但是对于不同的国家因为历史原因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城市化进程的普及程度也不同。
事实上,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较高的普及率,城市化进程的成功和普及率是两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异。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普及率持续提高,城市日益繁荣。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逆城市化现象,如城市人口逆流、城市转移现象、城市空心化、城市退化等。
这些逆城市化现象对城市的稳定和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计划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探究,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逆城市化的概念、起因、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2.逆城市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性分析;3.逆城市化现象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政策应对研究;4.针对逆城市化现象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
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实情况和问题,也可以为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此外,本研究还有可能成为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的依据,为国家城市化发展提出科学性建议和对策。
研究难点和可行性:逆城市化现象主要涉及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个领域,涵盖面广而复杂。
本研究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难度较大。
但同时,研究结论将有助于规范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效益,对于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刘海燕. 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逆城市化问题分析[J]. 浙江社会科学, 2017(3): 56-64.张树军,朱红玉.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应对[J].地理研究,2019,38(12):2926-2938.丁瑜瑄.城市内部的逆城市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基于济南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9,29(4):111-121.。
在城市化和建筑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有哪些不同之
处?
1、城市化进程不同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城市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建立了许多大型城市。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较为平稳,个别发达国家甚至出现城市化回缩的情况。
2、建筑风格有别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影响着现代建筑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布局和人文环境,强调与自然的和谐性。
而发达国家的建筑风格更多地融入了现代化和科技元素。
3、城市规划思路不同
中国的城市规划强调功能布局和地下室规划,注重城市的整体性和环境友好型。
而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则更注重保护传统历史建筑和自然景观。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同
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旨在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率。
特别是在高速铁路、地铁等交通领域方面积极投入。
而发达国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已相对饱和,更注重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和可持续性。
5、城市管理理念有别
中国的城市管理理念更多地强调综合治理和民主参与,例如“五美村”、“绿色清真寺”等。
而发达国家在城市管理中更多倡导规范化和自动化,例如公共自行车、垃圾处理等。
总之,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城市化和建筑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未来,中
国将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转变城市化模式,实现
城市与人类和谐共生。
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
“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
在这些聚集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大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愈来愈强大的聚集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聚集空间趋近极限和难以持续的种种“城市病”。
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
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一、起源和发展起源100多年前,英国城市规划的边缘人士霍华德曾竭尽全力想创建一个人类理想的“田园城市”。
即在不影响英国社会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情况下,开创一个集农村和城市各自优点长处的人居环境。
这可以算是逆城市化的思想起源。
逆城市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普遍。
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美国加快了城市郊区化的进程。
大都市内部的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中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这是美国近期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发展阶段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
郊区人口是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形成真正意义的“逆城市化”是在1970年以后在发达国家发生的。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快速发展之后进入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大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人口和其他资源的流向开始转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小城镇。
这种现象在7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并被命名为逆城市化,然后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出现。
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城市化进程。
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城市化进程现代化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因此他们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备受关注。
下面,本文将分述中国和印度的城市化进程的异同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1.政策驱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最终加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有力推动。
201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计划,旨在维持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并且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加速城市化进程。
政府的计划包括了提高城市建设质量,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2.快速城市化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极为迅速。
据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超过一亿多的农民从农村地区移动到城市,而这个数字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这种快速城市化的趋势除了政府的推动之外,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城市化进程的负面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也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环境污染、城市贫富差距加大和城市病等等。
尽管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但是中国政府仍在积极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印度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起步相对滞后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比,印度的城市化起步相对较晚。
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城市化的发展才真正开始,但是印度的城市化进程与人口增长速度未能同步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2.贫困问题印度是一个收入水平差异非常大的国家。
虽然城市化带来了一些人口流动,但贫困问题也加剧了印度的城市化问题。
在经济发达城市和内陆地区,贫困和贫穷的人口数量很大,他们遭受雇佣歧视和不充分的社会保障。
尽管印度政府在推动城市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得到改善。
3.水资源问题另一个印度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
尽管该国是印度洋上的半岛,但许多城市和地区却缺乏足够的水资源。
由于印度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很快,这就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情况。
总结总之,虽然中国和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存在许多相同的问题,但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城市化规划和发展方式。
在居住和城市化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有何异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居住问题和城市化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话题。
不同国家因为其不同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对居住和城市化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探讨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居住和城市化方面存在的异同点。
一、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物质条件和文化习惯的不同,居住类型的多样化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中国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从传统的院落式民居,到现代的高层住宅和别墅社区,居住类型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
而在日本,土地资源匮乏,因此采用多层建筑的公寓式住房居多;在美国,因为经济条件和空间资源优越,自主建房居住的现象比较普遍。
小点1:中国传统居住类型的特点中国传统居住类型一般为以院落为中心的民居,以贴近自然、庇护亲人、尊崇祖先为核心价值观,建筑多以木材和砖石等天然材料为主要材料,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小点2:日本公寓式住房的便捷性日本公寓式住房一般较小,每个房间功能齐全、精致而紧凑,方便居住者的各种生活需求。
二、居住空间的大小差异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各国居住空间的大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房屋面积较大,家居用品和设施也相对完备;而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居住空间相对较小,但家居用品和设施也更加简洁普及。
小点1:美国的豪宅美国豪宅建筑面积一般较大,由于美国空间资源丰富,因此空间对于美国人来说并不是问题,相比之下,家居用品和设施较为齐全。
小点2:香港的公屋香港空间紧张,因此政府在发展住房时大量推出了公屋,公寓住房居多,虽然居住面积不大,但设施已相对完善,是大多数香港市民的居住之选。
三、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处理城市化问题的关键之一。
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小点1:新中式建筑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新中式建筑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也逐渐崭露头角,这种新型建筑外形简洁大方,色泽淡雅,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成为了当代中国城市化的一种重要趋势。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对比分析王小伟,朱红梅(湖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逆城市化作为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已经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在回顾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和我国城市化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逆城市化和西方逆城市化的差异,对我国的逆城市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关键词:城市化;逆城市化;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F29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6)04-0353-03
ContrastiveAnalysisofCounter-urbanizationbetweenChinaandDevelopedCountriesWANGXiao-wei,ZHUHong-mei(CollegeofResourceandEnvironmental,HunanAgricultureUniversity,Changsha410128)Abstract:Counter-urbanizationappearedintheeastlittoralofChinaasatrendofurbanization.Thisphenomenontookalargenumberofscholars’attention.Inthispaper,theauthorsrevieweddevelopedcountries’urbanizationandchineseurbanization,analyzedthediffer2encesbetweenChinaanddevelopedcountriesoncounter2urbanization,andpointedoutaseriesofadvicetodevelopchinesecounter-urban2ization.Keywords:urbanization;counter-urbanization;contrastiveanalysis
收稿日期:2006-06-24;修改日期:2006-07-13
作者简介:王小伟(1980-),女,河北省唐山人,湖南农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1 前言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情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但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着深刻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逆城市化现象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悄然而生,随着逆城市化的出现,逆城市化会不会是城市化的倒退、应该怎样对待逆城市化等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化争论的热点。为此,笔者分析了我国逆城市化和西方逆城市化的差异,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2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有序的、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这四个阶段。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才会出现的趋势。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不是对立的发展过程,逆城市化对城市化具有促进作用。随着逆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富裕人口带着资本和技术来到乡村或小城镇,在一定区域内产生经济拉动力,使大量农村人口汇聚,产生了新的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3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进程3.1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城市化是和工业化、信息化紧密相连的一种社会进程。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占有领先地位,城市化进程也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20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进入逆城市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土地开发由城市中心转移到城市的外围或者乡村,随后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相继步入逆城市化阶段,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的发展模式相同,都表现为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大城市外围分散布局卫星城镇。以美国最具有代表性,1950~1990年间美国城市人口总量减少20%,见表1。德国的逆城市化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德国的城市化主体为小城镇,城乡一体化程度非常高,小城市在所有城市中占76%[3]。表1 美国逆城市化阶段人口分布比例[2]人口普查年代19501960197019801990
城市市区(%)5749434037
非市区(%)4351576063
3.2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解决了城市环境恶化、人口拥挤等问题,使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向郊区、向遥远的乡村扩散,使整个社会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但逆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一些新兴的工业、产业、经济活动中心以及资本和劳动力随着人口的逆向流动也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使大城市经济活动水・353・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0622(4
)
・专题研究・平下降,导致了大城市的衰退;其次,随着城市中大量中高收入者的迁出,城市中心逐渐成为低收入者聚集的地方,有的甚至沦为贫民窟;第三,大量集中的“钟摆式”人口流动模式对城市交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时甚至超过了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总之,逆城市化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西方逆城市化进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国的逆城市化进程提供宝贵经验。4 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4.1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5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像经济、社会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图1),分为起步(1949~1960年)、逆城市化(1961~1965年)、停滞(1966~1977年)和高速发展(1978年以后)四个阶段[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以每年1%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一增长速度已居于世界前列。图1 中国城市化水平4.2 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主要是受国际关系、国家政策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城市化自然发展的结果,而且这次逆城市化在后来的城市化道路中得到了修正,是一种暂时的逆城市化现象,不具有代表性。进入21世纪,在经济较发达的广东、江苏和浙江、北京等地区逆城市化已经悄然而生,而且已经不是一种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如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要求“城转农”的人口不断增多,汕头出现“城中村”,据说超过半数的失地农民根本不愿转为城市居民,宁愿留在自家的土地上。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出现在浙江、苏南等地。江西省赣州城乡之间涌起了“双向流动”的潮流,除农民进城以外,还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城里人跳出“城门”进入“农门”,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大面积地承包田园,开发高效种植业,或利用乡间土地、气候等优势办起养殖场,有的甚至办起了“立体农业”庄园[5]。北京市的城市居民也开始倾向于在远离城市中心的昌平、丰台等区购买住房,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总的来说,推动我国逆城市化的外部动力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率高达60%以上、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已基本符合逆城市化的启动标准;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政府鼓励的郊区化政策、较低的地产价格以及城乡差别的缩小等也促进了城市郊区化的发展。此外,越来越严重的大城市病是逆城市化的最直接推动力。
5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进程的对比分析5.1 出现的范围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不是局部的现象,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的,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均出现城区人口减少、大量人口向郊区和乡村转移的趋势。而我国的逆城市化进程只出现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广东、江浙、北京等地,还未在全国内展开。我国逆城市化与西方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出现范围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是最直观的差异。5.2 社会制度不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但是这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利于政府制定城市化政策、调整产业等措施,
集中精力发展我国的逆城市化。社会主义制度更适宜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水平必将带动高速度的逆城市化进程。社会制度的不同是我国逆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5.3 城市化水平不同进入逆城市化阶段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0%,只有意大利为64.4%,可见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在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基础上开始逆城市化进程的。虽然在我国江浙、北京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0%,已经具备逆城市化产生的条件,但总体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6]。5.4 资源基础不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要接受资源条件制约和引导,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实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转化的过程。我国资源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资源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由于我国在资源利用技术上的落后,导致资源利用率很低,可利用资源相对减少。资源短缺的现状,注定我国・453・
・专题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0622(4
)的逆城市化不能选择像美国那样资源高消耗、浪费型的逆城市化模式。5.5 经济基础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甚至开始享有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我国工业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工业化水平。进入逆城市化阶段时,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都已经达到3000美元以上,而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存在很大的差距。经济基础的不同是中外逆城市化最本质的差异,注定了我国要走一条不同于别国的逆城市化道路。5.6 选择的道路不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是在经济作用下走的一种自发式的城市化道路,基本上都是走“先发展大城市后建设小城市”的道路。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方针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就是要同时发展大、中、小城市,利用大城市来带动周围地区的城市化,利用小城镇的逆城市化来吸引农村人口,走一条多元化的城市化道路[7]。5.7 发展的结果不同美国等国的逆城市化是在无政府组织的状态下自发进行的,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外部不经济等问题。而我国的逆城市化进程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下进行的,可以在利用逆城市化形式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消除由此带来的外部不经济问题,达到城乡“双赢”的目的。6 对我国逆城市化进程的建议我国的逆城市化在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还促进了城乡交融,缩小了城乡的界限和差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在我国这种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状况下直接发展逆城市化在国际上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只能在探索中前进。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6.1 完善和稳定城市化方针我国应该进一步明确城市化方针,以大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群的形成,以小城镇的逆城市化来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双管齐下,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并且城市化方针一经确定就要像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坚持几十年不动摇。6.2 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要想大范围地推进我国逆城市化进程,就必须全面提高全国的城市化水平。但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能操之过急,不仅要注重“量”,更要注重“质”,要一步一个脚印,以工业化来带动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稳步推进城市化。6.3 逆城市化进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当今城市发展实践已经显示城市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城市化过程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