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赏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注】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听觉角度写环境,上句以钟鸣表现山寺安静,下句突出渡口喧闹,对照鲜明。

B.领联写人们沿江回到江边小村,引出我乘坐小舟归向鹿门山;同为归,然心情有别。

C.这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用作者行踪把二者巧妙连接在一起。

D.诗中“幽人”指庞德公,也是作者自况,表现了他喜爱并主动追求隐逸生活的天性。

15孟浩然提俱诗歌创作中“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这首诗是怎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下面的句子。(6分)

(1)面对人生的坎坷与不幸,我们应该对未来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要像李白在《行路难》中所认为的那

样:“,。”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

“,”两句,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上阴晴景象作伏笔。

(3)杜甫《登高》一诗中,

“,”两句视听结合,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

14.D(“喜爱并主动追求隐逸生活的天性”错误,从诗人经历可知其隐居是无奈之举。)

15.(1)首联上下句将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暗含对禅境的喜爱。(2)颔联通过“人”与“我”的比衬,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3)颈联写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忘情于山间美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4)尾联写鹿门山山林寂寥,只有幽人独居,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16.(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及翻译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及翻译赏析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的诗意: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 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出自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参考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 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 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 只有我这 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赏析: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 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 山中两个场景, 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 争渡、 向江村、 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 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 清幽的景色, 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 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 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第 1 句: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 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 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 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 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 2 句: 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 "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 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 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 3 句: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 朦胧而迷离, 山月一出, 清光朗照, 暮雾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竟消, 树影
1/5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及答案

夜归鹿门歌 学习目标 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1、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请查阅资料或者结合你所知道实际情况分析 说明。 (1)隐逸缘由: ①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②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 ③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④以隐求名,期待重用。 (2)两种处世观点: 文死谏,武死战(人生价值观——积极入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价值观——消极出仕) 总结:对于该不该归隐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古人做出怎样的抉择,都没有对错,忠情于自己既定的人生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2、说说你所知道的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人称孟襄阳。一生怀才不遇,布衣一盛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著有《孟浩然集》,名篇有《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山水田园诗的祖宗——陶渊明[东晋] 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谢灵运[南朝·宋] 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王维、孟浩然等 (2)作者背后的经典故事: 3、解题:?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阅读答案及赏析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阅读答案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全诗抒发了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①岘山:又称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南。②代谢:交替、转换。③留胜迹:指前人留下的名胜古迹。这里指下文的“羊公碑”等。胜:优美的。我辈:我们,指诗人自己与同游诸子。复登临:又来登山观看。这是对羊祜(hù)曾登临岘山于前而言的。④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浅:是说鱼梁洲因落水而显露出来了。梦泽:指云梦泽。深:指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⑤羊公碑:《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曰“堕泪碑”。杜预(公元222—284):字元凯,京兆杜陵(今

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文学知识】 ①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一生在隐居和游历中度过。以五言诗著称。风格平淡自然。 ②近体诗:旧体诗的一大类别。其特点是格律严密。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至唐代逐渐发展成熟,趋于定型。为了跟古体诗相区别,唐人将这种诗体称为“近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 【参考译文】 人事总是不停地变化着,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地流逝着。前人留下的名胜古迹,我们这些人又来登山远望。只见那鱼梁州更多地呈露出水面,而云梦泽更加辽阔无际,令人感到深远。面对还屹立在岘首山上的羊公碑,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而无所作为,禁不住眼泪沾湿了衣襟。 【阅读理解】 一: 1.此诗开首即发议论,似乎与题目无关,有人称之为“凭空落笔”。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看法。 2.第三句紧承第二句中的“____”字,第四句紧承第二句中的“_____”字。 3.第五、六句写_______,“水落”“天寒”既表现了________,又烘托了_________。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归嵩山作 王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夜归鹿门歌》“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B 《归嵩山作》“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夜归鹿门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D 《归嵩山作》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15. 比较分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和“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的手法及作用。 (6分) 阅读答案: 14、B项“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的是“流水如有意”,“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 15、前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3分) 后者移情入景,采用拟人手法,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这样写大大增强了归隐者与大自然的和谐感,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怀(3分)

《夜归鹿门歌》教案2013.04016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夜归鹿门歌》“清远、幽寂、素淡”的意境特点 2、体会孟浩然诗歌“淡境浓情”的特点 教学手段: 通过对诗歌画面描述性语言的多次修改,逐步明确 课前作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 课前下发资料:夜归鹿门歌的一则翻译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诗(板书)《夜归鹿门歌》(导入修改?) 一、再现画面:通过对描述文字的第一次修改,准确把握诗歌意象 范读诗歌+齐读诗歌 问题:课前我们按照“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诗歌”的要求,翻译了这首诗歌,看看存在什么问题? PPT:对照“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诗歌”的要求,修改这则描述。 山上的寺庙敲响了钟,太阳西落,渔梁的渡口十分喧闹。沿着江岸,人们走向江畔的村子,我也乘着小船回到鹿门。 鹿门的树在月光的照耀下散发着青烟,好像到了庞公栖隐的地方。石门以及松树下的小路长年寂静,只有我这个隐者来来去去。 小结: 词语理解:忽(好像——不知不觉) 缺少意象:争渡 意象特点不准确:开烟树,“自”(独自)(务必明确),来去 长:分外,悠长、长年 二、重现意境:通过对描述文字的第二次修改,把握诗歌清远、幽寂的意境特点 呈现第一次修改后的答案(以学生实际修改为准): 山上的寺庙敲响了钟,太阳西落,渔梁的渡口,人们争相渡船,十分喧闹。沿着江岸,人们走向江畔的村子,我也乘着小船回到鹿门。 鹿门的树在月光的照耀下好像散发着青烟,不知不觉到了庞公栖隐的地方。石门以及松树下的小路长年寂静,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去。

齐读修改后的描述文字,这样的描述虽然已经比较准确,但总感觉少了点诗味。要有诗味,必须有意境,自由朗读《夜归鹿门歌》,体会诗歌意境。 问题:发挥想象,补充意象特点,至少选择一联进行修改,并用一个词概括画面特点。 可能会出现的修改细节: 山寺钟鸣昼已昏 (胡梦婷:远处青山上的寺庙被晚霞笼罩着,散发着紫红交错的光芒),从山上的寺庙中(孔杰:徐徐地飘来悠然而又绵长的)(厉雨婷:余音袅袅,回荡苍穹)(隐隐)钟声,(“噹,噹……”)(泮丽阳:夕阳西下,洒下最后一轮红晕)(夕阳橘红色的光芒洒落)。(诸壮添:落日余晖将天边点燃,江面上也是金光闪闪,像是镀了一层金箔)(朱敏洁:夕 阳西下,橘红的落日在云端徘徊留恋,忍不住在多看这世间几眼)(华亲:黄昏在不知不觉 ....中接替了白昼)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古老的)(繁华依旧的)渔梁渡头上(挤满了争先恐后的)争过渡的行人,(熙熙攘攘的人群围在渡头边)(人头攒动)(曹张杰:像潮水一样涌向码头,顿时渡头人山人海)(他们神情焦急,招呼着、叫着、嚷着,喧闹不已。)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沿着水边的沙岸,人们(形色匆匆地赶往)江畔的乡村,(孔芳婷:脸上洋溢着满载而归的喜悦,不远处村户炊烟袅袅,似正迎接着归人)。(董洁:弯曲的岸与水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像一条粉红而又丝滑的带子) 余亦乘舟归鹿门 我也在(来凯萍: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轻摇舟楫)乘坐着小船(儿),回归(我的)鹿门。(邵飞翔:我呢?一叶扁舟,独立于其上。迎风,舟行,青衫舞,终归于鹿门)(田钟毓:我挥了挥衣袖,乘舟向鹿门归去)(我也踏上甲板,负手而立,悠然斗转去向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

苏东坡传阅读考级题库

《苏东坡传》判断题: 1、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字子由。() 2、苏东坡去世后,孝宗时溢号文忠公。() 3、苏轼为纪念求雨成功而把后花园亭子改名为“喜雨亭”。() 4、“王安石变法”中,苏轼因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而遭罢免。() 5、“东坡居士”别号由来:苏轼被贬徐州务农开垦了城东一块坡地。() 6、苏东坡上湖州任职因《谢恩表》中关心农人无粮食而入京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7“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杭州像苏轼的第二故乡。() 8苏堤是苏轼在疏浚西湖挖出的泥筑成的一道堤坝。() 9、在王安石变法政争中反对派之首是苏东坡。() 10、“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飞蓬”象征了苏东坡一生漂泊。() 11、苏轼最难过而又写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是在任密州太守时。() 1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东坡用的是“八面受敌读书法”。() 1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轼被贬海

南时所作。() 14、雄心万丈的神宗皇帝信任苏东坡,反对变法。() 15、苏东坡在惠州白鹤峰的住所经后人辟为“小住胜地”。() 16、苏东坡认为养生须卫生环境、运动锻炼。() 17、苏轼为农民祈福,但妻子朝支却染疫而亡。() 18、苏东坡到海南岛时,宋朝统治下的大多是汉人。() 19、苏东坡到海南设法改变了当地人杀牛祭神治病的风俗。() 20、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让我们感受到苏东坡那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心灵。() 21、苏东坡调到河中府的任命取消,改任徐州太守。() 22、苏东坡喜爱徐州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为“小住胜地”。() 23、王安石曾花巨资疏浚黄河水道,却以失败告终,苏东坡指导有方,最后取得了治水的大胜利。() 24、苏东坡喜欢炼瑜珈,还赋给了瑜珈几项中国要素。() 25、苏东坡迷恋炼丹,他曾到道观闭关七七四十九天。() 26、苏东坡在徐州治水成功。() 27、苏东坡曾与程颐结怨。()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赏析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夜归鹿门歌⑴ 山寺钟鸣昼已昏⑵,渔梁渡头争渡喧⑶。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⑷。 岩扉松径长寂寥⑸,惟有幽人自来去⑹。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白话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创作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

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所以题目“夜归鹿门”。 【赏析】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

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古诗赏析及翻译

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古诗赏析及翻译 《宿建德江》是一首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面称建德江。 移舟:将船靠近岸边的意思。

泊:停船靠岸。 烟渚:雾气迷漫的江岸。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日暮:傍晚。 客:指诗人自己。 新:增添。 野旷:原野空旷辽阔。旷,空阔的意思。 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是说,原野广阔,放眼望去,远处天地相连,天似乎比树低;江水清澈,人在船上,月映水中,月光返照,似乎月离人很近。诗句借对景色的清淡描写,烘托出孤寂的情怀,极为委婉动人。天地寥廓,诗人却孑然一身,只有一轮孤月和他相近,寂寞的境况不问可知。写景寓情,客愁自见。而所描绘之景色,如一幅秀丽的写生画。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之为“神品”。清人张谦宜认为:“‘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译诗、诗意]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 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 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孟浩然的山水诗多是写他故乡襄阳的名胜,象《秋登兰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江山思归》等,将襄阳的山水、烟树、新月、小舟描绘得平常而亲切。他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珀云在后》等,农家生活的简朴,故人情谊的深厚,乡村气氛的和谐,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他的一些小诗,如《春晓》也写得含蓄清丽、韵味悠长。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赏析]

【天津市河东区】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天津市河东区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倾轧.(yà)咋.(zhà)舌攀缘.(yuán)根深蒂.(dì)固 B.劲.(jìn)旅睛.(jīn g)纶告罄.(qìn g)佳.(jiā)言懿行 C.消弭.(mǐ)褒.(bāo)扬阑.(lán)珊稗.(bài)官野史 D.驽.(nú)钝昵.(nì)称强.(qiǎn g)颜阴谋鬼.(g uǐ)计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将道德自律深深地______于人心之中,而非借助于外在的制度。中国人自古以来无不______地传承着自己的“道统”。______世界哪里都不理想,人也可以有理想,依然可以在道德践履中生发出精神的快乐。 A.积淀身体力行即使 B.沉淀身体力行虽然 C.积淀事必躬亲虽然 D.沉淀事必躬亲即使 3.下列各句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A.荷兰教师喜仁龙在瑞典国家博物馆发现了许多中国绘画作品,使他后来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B.《孔子世家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谱系最完整的族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已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C.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首次引入的人工智能答题机器人“汪仔”,是由搜狐历时9个月,投资约4000多万元打造而成的。 D.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已经取得的票房佳绩,不能盲目乐观。春节档一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档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忽然飙高的票房或与“票补”有关。 4.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下列从早到晚的时辰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出、平旦、日中、隅中 B.鸡鸣、食时、黄昏、日昳 C.日昳、食时、夜半、人定 D.鸡鸣、日中、黄昏、人定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孔子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重建。他把家庭的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结构。本来,研究社会结构是政治家的事情,一般老百姓不会关心,也缺少思考的资源。没想到孔子创造了一个可亲可爱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把人人都能体验的家庭生活方式当做一个象征体,推而广之,使宏观政治问题变成了家庭问题的放大,使一般民众也具备了思考的基点。后来孟子也用了这个思维模式,推己及人,推小及大,借由普通民众能够感受到的境遇,来设想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在一般中国人看来,家庭的血缘伦理是自然的,难以动摇的,不能在父子、兄弟的尊卑关系之间有任何苟且。由此扩大,政治也渐渐变

孟浩然小传

孟浩然小传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前半生主要是在家闭门苦学,灌蔬艺竹,为乡里救患释纷,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才到长安,求仕失望。在江淮吴越各地漫游了几年,重回故乡。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曾引他作过短期的幕僚,最后还是归隐,死在家里。 孟浩然一生经历比较简单,没有入过仕途,而且完全生活在开元承平时代,没有经历很多生活风波,这就决定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不够丰富,但他的思想也没有发展到幽冷孤独的程度。 他一生虽然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但他内心却相当矛盾。他的《书怀贻京邑同好》诗说:“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这里清楚地说明了他对于仕途的热望以及期待朋友们援引的心情。但是,他四十岁北上长安,除了赢得诗坛盛名而外,求仕的希望完全落空了,他的心情开始转为愤激: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留别王侍御维》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归故园作》 由于求仕失望,转而对当朝的权贵深表不满。《新唐书》本传说他曾经对玄宗朗诵后一首诗而遭到斥责,事情也许不可靠,但在说明这首诗的愤激心情上,却很合乎真实。大概到了晚年,他这种仕与隐的矛盾才渐渐冲淡下来。 孟浩然的代表作品是山水田园诗。这些诗,有一部分是漫游秦中、吴越等地所写的。例如: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江上思归》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孟浩然唐诗《夜归鹿门歌》原文鉴赏

孟浩然唐诗《夜归鹿门歌》原文鉴赏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水》中记载:“阳城东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鉴赏

孟浩然家在阳城南郊外,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水南畔与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古代散文欣赏》名句翻译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翻译练习 1、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 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4、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15、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6、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 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17、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18、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19、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20、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22、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 夜游,良有以也。 23、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2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文学常识练习题 1.选出正确的选项() A.《湘夫人》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天问》,《天问》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B.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北宋爱国诗人。风格豪迈,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过小孤山大孤山》是日记体游记。 C.歌行体,古体诗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歌”“行”为最多,逐渐演变成一种诗体名。《长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李凭箜篌引》《燕歌行》都是乐府诗。 D.鲍照,“竹林七贤”之一,正始文学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此诗和《湘夫人》《拟行路难》《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均为古体诗。 2.选出错误的选项()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长恨歌》是其代表作。 B.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花间词人的鼻祖,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C.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善于描写手法,独辟蹊径,语言华丽。 D.乐府——两汉时指音乐机关;到了魏晋六朝,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涉江采芙蓉》《湘夫人》《国殇》都是乐府诗。 3.选出正确的选项() A.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诗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旅夜书怀》《蜀相》《登岳阳楼》等律诗都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B.李贺深受屈原、李商隐以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诗题材驰骋想象,具有极度浪漫主义的色彩。《李凭箜篌引》是其代表作。 C.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元朝古文家,唐宋派代表作家。《项脊轩志》抒写对三代女性的深情,是其代表作。 D.刘基,字伯温。通经世之学,尤精天文及兵法,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创立基业,封诚意伯,谥文成。他的书室名“苦斋”。 4.选出错误的选项() A.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我国第一位出色的田园诗人。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版语文选修同步导练 第7课《夜归鹿门歌》含答案

第7课 夜归鹿门歌 学习目标 1.体味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本诗通过对比手法表明自己的人生抉择——隐居清静之地。在阅读时应注意作者是如何将俗人与隐士作对比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 【诗海拾贝】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赏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起句“移舟泊烟渚”点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第三句“野旷天低树”写江边的远景: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江中的近景: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在家乡隐居,过着闭门苦读、灌园艺圃、救患释纷的生活,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又归隐。曾做过张九龄的短期幕僚。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诗人。因其生活经历简单,故其诗歌内容较集中,主要描写漫游旅程中所见的自然景物和他的隐逸生活,表现一种悠闲自得和洁身自好的情趣。但他不甘心隐沦却不得不终身隐沦的生活现实,又使他的作品不能一味冲淡平和,而在山水描写中常隐含游子飘泊、身世落拓之感,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愤愤不平。 二、背景简介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鹿门山在汉江东岸、沔水南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地在鹿门山辟一处住所,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的别墅。 【基础荟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渡.头( ) ②栖. 隐( ) ③岩扉.( ) ④寂寥. ( ) 2.辨形组词。 ①????? 喧( )暄( ) ②????? 庞( )宠( ) ③????? 寥( )廖( ) ④? ???? 径( )刭(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经典国学知识专题讲座(练习题)(48)汇总

经典国学专题知识讲座活动(试题) 1、“五四 ”运动初期的白话文中,男人女人物品都称 A 、 鲁迅 B 、 钱玄同 C 刘半农 D 、郁达夫 2、下列哪个事件与张飞有关? A 、 水淹七军 B 、 刮骨疗伤 C 、 三气周瑜 D 、 智取瓦口关 3、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选自 A 、 警世通言 B 、 喻世明言 C 醒世恒言 D 、醒世姻缘传 4、 “仁者无敌于天下。 ”出自 A 、 《孔子》 B 、 《孟子》 C 、 《大学》 D 、 《庄子》 5、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是哪位诗人写的?() A 、 王维 B 、 李白 C 白居易 D 、杜甫 6、以下哪个字不含 “黑色 ”的意思?() A 、 玄 B 、 皂 C 青 D 、苍 7、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关史书记载,下面的鞋就是东晋时谢灵运发明的 它当时的用途 是: () 他 ”,后来谁创造了 “她”和“它”?() 谢公屐 ”,

A 、 舞鞋 B 、 上朝穿的朝鞋 C 登山鞋 D 居家鞋 8、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 “不知郎中桑落酒 ,教人无奈别离何 ”一句 ,句中所提到的 “桑落 酒”原产地在() A 、 永济 B 、 桑落 C 汾阳 D 、绵竹 9、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说的是哪位历史上的哪位才女?() A 、 朱淑真 B 、 秦良玉 C 李清照 D 、蔡琰 10、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 ()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吏部 A 、 B 、 C 、 D 、 11、柳永是宋代著名词人。他有一首词是专门描写宋代杭州的 十里荷花 ”,这首词是() A 、 《望海潮》 B 、 《八声甘州》 C 、 《雨霖铃》 D 、 《满江红》 ,其中描写杭州 “有三秋桂子, 12、 “拱手而立 ”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 、 左手在外 B 、 右手在外 C 右手在上 D 、左手在上 13、龙门石窟位于下列哪个省() A 、 河南 B 、 甘肃 C 陕西 D 、山东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唐诗原文及鉴赏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唐诗原文及鉴赏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据《襄阳记》载: “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此。 此诗描述了诗人从岘山附近的涧南园家中,夜归鹿门隐居别墅时一路所见的情景,表达了他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

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这两句是写“夜归鹿门”一路所见的景物。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这两句是写回到鹿门隐居之所。

夜归鹿门歌答案

夜归鹿门歌同步练习 1.答案:D 解析:A.“缉”读jī,“辑”读jí,“葺”读qì,“揖”读yī; B.“揣”读chuǎi,“端”读duān,“湍”读tuān,“惴”读zhuì; C.“绮”读qǐ,“犄”读jī,“倚”读yǐ,“掎”读jǐ; D.“啜”读chu?,“掇”读duo,“辍”读chu?,“惙”读chu?。 2.答案:B 解析:A.驱—趋;C.缪—谬;D.燥—躁。3.答案:D 解析:D.“历历在目”指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多用于画面、情境,用于“话”不妥。 4.答案:A 解析:B.去掉“的检验工作”; C.“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错误使用了被动句,是产品备受信赖,而不能说是顾客备受信赖; D.“看了十天的报纸”有歧义,是指“近十天来的报纸,还是看的时间是十天”,不明确。 5.答案: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黄昏江景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

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6.答案:“忽”迅速,突然;不觉中来到庞公栖隐的地方;写出了诗人微妙的感受,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7.答案:作者以孤雁自喻,借孤雁寄托自己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登岳阳楼同步练习1.答案:B 解析:A.“落”读luō;C.“与”读yǔ; D.“剽”读piāo。 2.答案:C 解析:C.老病:年老且生病。 3.答案:A 解析:A.为其晚年作品。 4.答案:C 解析:A句成分残缺。B句偷换主语。D 句式杂糅。 5.答案:作者凭栏远眺,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涕泪纵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

古诗夜归鹿门歌翻译赏析

古诗夜归鹿门歌翻译赏析 《夜归鹿门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古诗词全文如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

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鉴赏】 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此。因此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这首诗就是如此。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

《夜归鹿门歌》教学案例

《夜归鹿门歌》教案 编写:审核:高一语文组上课时间:年月日 【学习目标】 1、熟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能够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鉴赏本诗。 3、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经典永流传——春晓》?它的作者是?对,孟浩然。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学习他的一首诗《夜归鹿门歌》。 二、品读全诗[思(10分钟)、议(8分钟)、展(8分钟)、评(12分钟)] (一)自主学习 1、听录音,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诗文,标出难以理解的部分(不少于两处)。 疑惑一:“争渡喧”——渡头上的船夫们,为争夺渡船的客人而彼此喧闹。 疑惑二:“开烟树”——因为傍晚时,江面上烟雾缭绕,月光透过树枝,直射到树上,树周围的烟雾都散开了,于是便有了开烟树。 疑惑三:“松径长”——“长松径”:长长的长满松树的小径。 2、请用准确、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参考: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经接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渡船回到了鹿门。鹿门的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么寂寥,只有我这个隐者在此自来自去。 (二)合作探究,小组内相互讨论,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讨论时将讨论结果写在提纲空白处)1、全诗以时空(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当空,从汉江行舟到鹿门山途)为顺序展开描写的,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图画(黄昏江景图,月夜山景图)。 2、这两幅图画主要描写哪些意象?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钟声——悠然(唐代佛教兴盛,大量寺庙因此兴建。有山就有庙,有庙必有钟,许多诗人陶醉在山水之间,忘情于寺庙之内,于是描写“钟声”的诗歌也就大量出现。如唐人张继《枫桥夜泊》),渡头——嘈杂(动景热闹)烟树——树影朦胧,夜月——皎洁清冷,岩扉——幽深僻静,松径——清幽寂寥(静景寂静)3、那么,孟浩然更喜欢的是黄昏江景图,还是是月夜山景图?从诗中哪些具体的诗句可以看出来?并作简要分析。(提示:注意结合诗句中透露作者心思的具体字、词、句;知人论世。) 明确:唐诗鉴赏词典上归纳本诗的情感:孟浩然在诗歌中真实地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表现孤独寂寞与超然自得的情绪。-------选自《唐诗鉴赏词典》。 参考:喜欢江边景 ①诗句开头两句意境开阔,渡头上看着满载而归的渔人这样的景多么的热闹,作者对江边景是很留恋的。而后两句山中景,作者渲染的气氛和意境都很凄凉,寂寥,作者也显得很孤独。 ②“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人感到山中景是寂寞聊赖的,只有自己独来独往。 喜欢山中景 ①知人论世: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40多岁时,赴长安谋求政治出路,应进士举不第,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仕途上不得志,在经历了官场的喧闹后,我想此时的他更渴望宁静,归隐是他最好的选择,而山中那幽静与自然,正适合诗人此时的心境。 ②从“忽到庞公栖隐处”“庞公”东汉隐士,荆州刺史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返。作者在这里突然提到庞公,说明作者心里是非常认同庞公,同时,正所谓心有所想,身有所往,孟浩然心中想寻找一片宁静的地方,才会不知不觉中来到庞公的栖隐处,抒发了作者厌倦官场纷争归隐田园。 ③“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可见,这幅画面描写的是渡头上船夫们为了争夺渡船的客人,发出阵阵喧闹的吆喝声,渡船的客人们争先恐后的登上渡船,也给人一片混乱吵杂声,似乎这里就有作者对官场尔虞我诈,混乱复杂的隐喻,作者用“争”字表明他讨厌这种环境,厌恶官场生活,而他回到鹿门一个人自由自在胜过官场争斗。 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亦”:也。我也乘舟回到了鹿门。人们回江村是回家,我也回鹿门,可见作者是将鹿门视为了自己的家,有谁不喜欢自己的家的,所以,更喜欢山中景。 ⑤“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人之所以感到寂寥,说明他的确有过对江边景(官场生活)的向往,感到隐居是寂寥的,但结合孟浩然的介绍和本首诗歌的创造背景,可知作者孟浩然40多岁以前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40岁后经历了长安谋仕不遇,但他其实本可以有机会再出仕的,但他却放弃了,例如: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说明他对官场的生活虽然留恋,但他更爱隐居生活,隐居生活虽然有时会感到寂寞孤独,但却自由自在,更多的是一种怡然自得。 小结:如果我们能抓住诗句中关键字、词,我们会很清楚的发现,作者留恋黄昏江边景,但更加喜爱月夜山中景,诗人希望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以庞公为引子引申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进而表达自己悠然自得的高尚情操。 三、当堂检测(4分钟):背诵全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