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囚绿记
- 格式:ppt
- 大小:701.50 KB
- 文档页数:19
《囚绿记》语文九年级上教案《囚绿记》语文九年级上教案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根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拟;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拟。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的认识进行比拟;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的写作手法。
(第1课时)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答复。
1.进入新课学习。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的用词技巧。
4.体会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新课(约分钟)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答复。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从品位凝聚着作者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有人说,绿色是自然颜色中最具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希望。
对,当一抹绿色出现存沙漠中时,你难道没有感觉到生命的希望?当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时,你难道没有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当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的时候,你难道没有听到生命的乐章?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关于爱绿的散文--《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介绍作者:陆蠡(li)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3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阅读理解、感悟、欣赏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绿色的热爱和向往,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论对绿色的认识和感受。
1.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绿”具有哪些象征意义?4.精讲课文4.1教师分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4.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5.2教师批改练习题,反馈答案。
6.课后作业6.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绿色的短文。
6.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7.教学反思7.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建议。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课文《囚绿记》2.生字词表3.课文练习题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3.结合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
九年级上册语文《囚绿记》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
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
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囚绿记(教案)一.教材分析这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该作品以小见大,富含作者深沉、蕴藉的情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文本圈读批注的方法来研读课本。
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文本阅读的技巧,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文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通过诵读、文本圈读的方法,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概括绿的象征意义。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理清作者的情感线索,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寄寓的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本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作者“择绿——近绿——囚绿——释绿——怀绿”的情感线索。
(2)教学难点:基于学情分析,如何深刻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囚绿”的深刻含义是此课难点所在。
四.学情分析学生尚未系统学习圈读重点字句的方法,因而在圈读时往往难以抓住关键字句,对文本的象征手法的不能做到深度思考与领会,在语言表达方面部分同学可能会欠准确完整。
五.教学方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文本诵读法、文本圈读批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首先利用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集体和个体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积极的情感体验;老师再用示范引导学生以圈点批注的方式探究文本,然后组织学生课堂上的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展示、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