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课堂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14.54 KB
- 文档页数:4
《囚绿记》课堂实录所谓教学就是在教的同时有所学,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工作中刻苦奋进,积极进取,与学生一块成长,拿执教的一篇优美散文《囚绿记》谈谈我的执教过程以及收获。
【课堂讨论】主题为作者对绿是一种怎样的爱。
生:老师,我觉得这是一见钟情的爱!师:(欣喜)请你说说理由。
生:选择房间的时候,这房间明显潮湿,夏天又炎热,不是居住的佳地。
但作者就是因为喜欢这片绿才选定这个房间的,可见,作者对这绿是一见钟情的。
(同学们热烈地鼓掌。
)师:回答得很精彩!有其他意见吗?生:我觉得这是留恋的爱!文中说“一个月,两个月,我流连于这片绿色”,“流连”这个词,直接抒发作者对于绿的留恋。
生:(按捺不住的一个小男生伸长了手。
)老师,我觉得是一种痴爱。
师:哦?理由呢?生:“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天天”说明作者爱得痴迷,痴情一片,他对常春藤的情感已经走火入魔般了。
生:(男孩接着说)“我天天看,看它一点点生长,看着嫩叶变青、变老,甚至观赏它的脉络、嫩芽呢!”可见,作者的观察有多么的仔细,一点细微之处都不放过。
生:这是尊敬的爱。
从“珍重”一词可见,作者被它“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打动了,内心油然而生敬意。
生:(一个扎辫子的女孩站起来,怯怯的。
)老师,这是一种自私、固执的爱。
因为常春藤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可“我”却囚住了它,即使它病了,快要死去了,“我”仍自私地想占有,之后,放开它也是因为自己要离开了。
生:这爱爱得偏执,太不可思议了,爱不一定占有啊!(大家随声附和:是啊,放手也是一种爱。
)师:作者自己在文中也说这是一种“魔念”,那么,你能理解作者“囚绿”这一行为吗?生:因为绿是生命,是希望,永远向着阳光,并且具有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所以作者想要囚住绿,占为己有。
生:是的,作者渴望光明,所以,对于任何代表着光明的事物,他都想要拥有。
师:你是怎么知道作者渴望光明的?他在写这篇文章前或写作时,生活心理状况如何?(我知道这又是一个精彩的瞬间了。
《囚绿记》教学课堂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2.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沉爱国情感;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情感,散文的内涵美及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三分钟)(幻灯片出示一组有关“绿”的图片)同学们,欣赏这组画面,大家心里有何感受?生:清新、优美、恬静……相信每位同学心中都已奏响“绿”的赞歌。
朱自清先生曾经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历代文人墨客如此钟爱垂青那一抹绿色,用绿表达着不同的人生感怀。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体味作家深沉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七分钟)1.“题目是文章的灵魂”,通过预习,“囚绿”为何意?生:作者在自私念头触动下,把窗外的绿牵进自己简陋的房间,同作者做精神对话。
2.那么,文章那几段具体介绍“囚绿”,之前、之后又交代了什么内容?试用“×绿”的形式加以概括。
生:文章8~12段写囚绿,1~4段写寻绿,5~7段写观绿,13写段释绿,14段写怀绿。
师:对这位同学的概括有不同的意见吗?生:第二部分概括为赏绿更好,因为作者在窗前一坐就是两个月,捕捉到绿的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
师:概括的非常准确,可见你也在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那么按照这位同学的思路,文章第一部分换一个什么动词概括会更准确呢?(生窃窃私语)师提示:作者来到北平,毅然选择了这家北平公寓中最简陋的一间,是因为他偶然瞥到了绿色,可谓是一见钟情。
囚绿记课堂实录一、预习检查师:开始上课。
你从课题“囚绿记”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假如你没看原文。
生1:从“记”可以看出它应该是一篇记叙文;从“绿”可以看出应该与绿色植物有关系。
生2:从“囚”可以看出“我”在“囚禁”某种植物。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生(齐):陆蠡。
师:“蠡”,三声,上下结构,下面是“两条虫”哦。
再来看一组生字词(屏显略),请杨奇杰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组生字词哪些需要注意?生(杂):“猗郁”的“猗”字读音为“yī”,一声;还有“蕈菌”的“蕈”字读音为“xùn”,意思是高等菌类。
师:“涸辙”这个词出自成语——“涸辙之鲋”,意思是干涸的车辙里面的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师:同学们,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大师刘锡庆说,“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
这节课我们来完成三个任务: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感悟情愫(屏显)。
这正好照应了“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的三个特点。
二、理清思路师:文章共有14段,“囚绿”是哪几段?生(众):8~11段。
师:我们来做个文字游戏,请在这些“绿”前加一个动词,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
(师板书:绿邛囚绿邛绿邛绿邛绿)生(杂):第一处填“赞绿”(“夸绿”、“写绿”)。
师:王老师有一个词——“恋绿”。
你们的动词不足以表现“我”对绿的特殊情感,“我”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所以要用“恋”!生(杂):第三处填“放绿”(“开绿”、“释绿”)。
师:比较一下,哪个好?生1:“释绿”好,“放绿”过于直白,缺少文气,“开绿”表达有点模糊。
师:最后一个呢?生2:“思绿”。
师:我准备的也是“思绿”,但我现在想改成“念绿”了。
为什么呢?生3:“离开北平一年了。
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这固然是一种思念,但更多的是一种“念叨”,所以用“念绿”更贴近事实。
师:“恋绿、囚绿、释绿、念绿”——构成了一条全文的抒情线索。
三、问题探究(品味语言)(屏显。
人教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课堂实录济源三中梁存周教学内容: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课《囚绿记》。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
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梁存周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理解作者囚绿时的心情。
2.理清文章的脉络线索,理解绿在全文中的象征意义。
反思:《囚绿记》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三课,也是一篇自读课。
本单元属写景状物散文,单元阅读提示上有这样一条要求“阅读这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通力。
”作为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但对细节的把握有所欠缺,因此本课设计的初衷是对文章细节的把握即作者所写之景——绿的喜爱,而这种喜爱并不单纯的一两句话概括清楚的,需要学生进行品读,在品读中体会作者对“绿”的喜爱,文章中有部分词语能够表现这种感情,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很容易就能把握;至于细节性描绘的掌握则需要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掌握其写法。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导入新课,感知文本。
1.教师:我们学过许多关于“绿”的名句,但却没有写到一个“绿”字,可谓“不著一绿(字),尽得风流”。
2.师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有春风似剪刀。
3.教师:写的是绿吗?提到绿了没?4.学生:没有。
5.教师:再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怎样描写荷叶的6师生:如亭亭的舞女的裙。
7.教师:这些虽然都是写“绿”,却没有提到一个绿字,真可谓“不著一绿(字),尽得风流”!反思:导语的设计意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由于知识积累有限,回忆起来的合乎要求的句子并不多,因此今后教学、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知识的积累与系统化。
二、范读文本,引领兴趣教师:既然人们这么钟情于绿,但有人却想把“绿”囚禁起来,这个人就是陆蠡,他为什么要“囚”绿呢?学生:因为喜欢。
人教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通过对“绿”的称呼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在感受作者对绿的热爱中,使学生对“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重点:从作者对绿的称呼上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于“囚绿”这一举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世界如此美丽,生活如此美好,都离不开绿的点缀。
绿色是自然之本,是希望之光,是生命之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板书《囚绿记》)解题:我们知道,题目是解读文章的窗口,从题目上看,中心词是哪个词,在必修一模块中我们学习了“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从造字法上看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几种。
“囚”属会意字,口中有人,把人置于密封的空间里,不容他自由地出入,也就是囚禁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绿,我们说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这些都是自然赐予我们的瑰宝。
而绿,恰恰是这些瑰宝中的精品,是大自然中的精灵,绿是生命的颜色,是自由的颜色,而当自由被囚禁后,鲜活的生命顿时失去灵性与光彩,变得晦涩与冰冷。
所以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
”研读课文:师:文章标题为“囚绿记”,但是“囚绿”只是内容的一部分,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内容呢?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读课文(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 , 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试仿照“__绿――__绿――囚绿――__绿――__绿”的结构,将其它的内容概括出来。
生1: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教师板书)生2:寻绿——观绿——囚绿——释绿——怀绿师:概括是可以用自己的见解的,经过刘一凡同学的改动,使概括的内容更加地富有文采,这是非常好的。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仿句练习: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生1:我欣赏你,因为你是自然的颜色。
生2:我欣赏你,因为你是自然无声的语言。
生3:我欣赏你,因为你是葱茏的爱与幸福。
人教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一、课堂导入师: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真诚的作家——陆蠡。
他写过这么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绿,那么,你心目中的绿又是怎么样的?生:我看到的绿是生机勃勃的。
生:绿是自然的颜色,郁郁葱葱,有生命的活力。
生: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大地是绿的,给人希望。
师:在同学们的心中,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给人希望的颜色,是沙漠里的绿洲,是生命的象征。
二、深入情境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熟悉的三耳湖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每天学习的地方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每天必走的校园林荫大道课件显示图片:湖边婆娑的柳影生:(专注,面带微笑)师:其实,咱们班也有一个热爱绿色的同学。
生:(左右环顾)师:(走到窗台,取来蒋丽萍同学精心伺候的一盆不知名的绿色植物,此时的他正对着绿色植物发呆)蒋丽萍同学是一个热爱生命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讲,他每天都给这盆植物浇水晒太阳呢!生:(善意的笑,蒋丽萍同学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师:校园的美丽离不开绿的点缀,绿,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三、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相关内容)课件显示自主学习内容:1、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作者原有选择的自由,为什么偏选中这一间?2、作者在公寓住下后,每天都做了一件什么事?3、作者为什么要将“绿”囚住?4、被囚前的常春藤是怎样的?被囚后的常春藤生长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什么?5、作者把“绿”囚牢了吗?为什么?师: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找找文中的原句。
生:(齐)“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师:作者对绿影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生:(笑)一见钟情。
师:原来是作者对阳光反照下的常春藤的“一片绿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句体现出作者的一见钟情呢,咱们来找找原句。
生:“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师:作者每天是怎样对待令他一见钟情的“她”?生: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人教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课堂实录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之中呢,随处可见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当我们把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倾注于这些事物身上的时候,这些事物就会成为作者笔下美妙的诗文。
辉煌的落日,寄托着人生的沉思;灿烂的垂樱,寄托着生命的真谛。
自然的风景会敲开人类心扉的大门,同样,我们在处于不同的境遇之时,心灵会有不同的需求,甚至那一抹不起眼的绿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陆蠡的那一抹绿色《囚绿记》。
二、品读概括师:作者的那一抹绿色是什么呢?生:常春藤。
师:“囚”为何意?生:囚禁。
师:我们常说囚禁的是犯人,但这美好的常春藤为何要被囚禁呢?生:喜爱。
师:我们不禁要问常春藤有什么样的魅力让作者如此喜爱,甚至囚禁呢?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常春藤的语句,并概括其特点。
生1:“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从繁密一词可以看出常春藤长势良好,生命力旺盛(教师板书)。
生2:“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表现的是生命力旺盛。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里“依旧”这个词,它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什么呢?生2:排比,说明无论在何时何地它都生长,表现了生命力旺盛。
生3:“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这里突出了常春藤“向阳”“固执”的特点。
向阳、固执(教师板书)。
三、咬文嚼字我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为此景而动情、动容,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样的一种喜爱之情呢?多媒体展示:请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对常春藤喜爱的语句,品味鉴赏。
生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表明对常春藤的赞美。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教师板书)生2:“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人教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课堂实录执教:仇定荣点评:黄敖兴(师生相互问候后正式上课)一、巧用文本,设置悬念师:有位作家曾经说过:“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听了这段优美的抒情文字后,请你说说,这位作家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生1:喜爱绿,钟爱绿。
生2:热爱绿,迷恋绿,盼望绿。
生3:直接倾诉了对绿的珍爱和渴盼。
师:说得真好,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生4:爱。
师:然而,就是这位如此喜爱“绿”的作家,却硬生生地把“绿”给囚了起来。
(板书:绿,并用红粉笔将“绿”字圈了一圈)(点评:“点睛”,漫不经心,涉笔成趣,形象地点明了标题的内涵。
)那么,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陆蠡,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宁死不屈的抗日战士。
(板书:陆蠡〈lǐ〉)那么,他为什么要把“绿”囚起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散文《囚绿记》,去揭开其中的谜底。
(板书课题)(点评:优美的前奏吸引着学生渐入佳境,诱人的导语激发学生去好奇探究。
教者借力发力,借文本抒情语句与标题,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入教学情景之中。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个问题:(1)圈点勾画,标出不认识的或难以理解的字词;(2)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来概括。
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先读文章,后个别辅导学生)(点评:尊重学习主体,扩展学习空间;“圈点勾画”,渗透学法指导;“短语概括”,显示整体感知。
)生5:第五段“急不暇择”该如何理解?第七段“淅沥”该怎么读?师:哪位同学来帮忙?生6:“急不暇择”是“迫切,来不及选择”的意思,“暇”,空闲的意思。
“淅沥”应读“xīlì”,模拟声音,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师:完全正确。
还有不懂或不认识的字词吗?(见没有举手,稍停)不过,老师可要提醒同学们,页下注的几个词语都比较重要,建议大家读一读。
囚绿记一、新课导入1、上课前我请一位女同学读一封一个小女孩写给妈妈的信。
亲爱的妈妈:您好!您知道吗?我有很多话要对您讲,借着这次机会,我对您说说吧!不知是您望女成凤心切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您对我一直是非常严格的,导致您采取了拔苗助长的做法.周末,当别人都在快乐地玩耍时,我却在家写您布置的作业.我就像那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永远飞不上蓝天.我知道您是为我好!怕我受苦,怕我受到伤害!可是您越保护我,我就越想挣脱!这样真的好累!我是个温室的花朵!我渴望大自然的呼吸!我想去迎接自己的世界!可是总是被玻璃罩着!您总喜欢把您的世界强加给我,总是认为我是孩子!总是不放心的让我去飞!这样强压着我好累!这样会害了我啊!妈妈,求您解脱对我的束缚吧,女儿已经不小了,她的路就让她自己走吧!虽然我知道您爱我!可我想自由的呼吸!畅快的歌唱!自主的奔跑!女儿:小雅2、读了这封浸透着爱,又饱含着压抑和苦闷的信,你有何感想?你有相似的经历吗?3、学生齐声说(学生齐读):大家一起说出我们想要的生活。
孩子齐声说:我想做一个快乐的人,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我想做一个自由的人,像海鸥一样在大海上飞翔;我想做一个无忧无虑的人,像鱼儿一样在水里游来游去。
我和小鱼、小鸟一样是生命,我同样也需要自由。
我不想当宠中鸟,缸中鱼!我渴望自由!4、师朗读:我要自由,我要阳光,我要在蓝天下繁茂苍郁。
——常春藤无声的说。
5、让我们一起走近常春藤,看看他的经历。
今天我们一起赏读一篇课内自读散文《囚绿记》。
二、请大家迅速浏览一下全文,重点的地方勾画出来,完成下列任务:1、梳理本文的行文线索。
2、思考并讨论,作者对常春藤有怎样的一种感情。
3、作者对常春藤是真爱吗?被囚禁的常春藤是怎样的状态?这种爱对常春藤是维护,还是伤害?4、谈谈你对这种情感的理解。
我为了抚慰孤独的心灵,不顾自然规律,生拉硬拽,禁锢深爱的绿友;为了装饰我简陋的房间,不惜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
为了满足那因为它的执着而损害的自尊心,我囚系住他,仍旧让柔弱的枝条垂在我的案前,虽然它是我深爱的绿友。
《囚绿记》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大自然那么多色彩,最能显出活力的是什么色彩呢?生:是绿色。
师:对。
绿色是希望的象征,绿色是生命的希望。
当我们看到绿色时,我们好像看到了充满活力的春天,但是,当我们看到绿色被践踏时,我们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生:我们肯定会不好受。
师:今天,我们走进陆蠡的《囚绿记》,看看陆蠡这位散文家看到绿色被践踏时有什么感受。
你们了解陆蠡这位散文家吗?
生:不了解。
师:好,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下。
陆蠡,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
浙江天台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
“抗战”爆发后留守“孤岛”上海,在“受异族的侵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年代,继续从事编辑、写作和翻译工作,1942年4月不幸被日伪宪兵拘捕,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惨遭杀害,年仅34岁。
他的散文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
生1:一位不怕死的散文家。
(众生笑)
师:确实是一位不怕死的作家。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掌握什么知识点呢,要掌握作者赋予“绿”什么深刻含义,文中的“绿”有什么象征意义。
(师把这目标板书)下面我们用五分钟浏览这篇文章,并给文章分好层次。
(生看书)
师:刚才你们看这篇文章时,有没有发现文中有哪些生字?
生:有。
师:好,我们一起先解决生字,掌握这些生字的读音:
涸辙(hé)淅沥(xī)(lì) 葱茏(cōng)(lóng) 婆娑(suō)镶嵌(xiāng)(qiân) 蕈菌(xùn)瞥见(piē)(板书)
师:全文都是围绕什么字来写的?
生:都是围绕“绿”字来写的。
师:那么,围绕“绿”字分为多少层次写出来的?
(学生讨论)
师:好了,我们一起来归纳,该篇文章写到了:寻绿(1-4段) --
观绿(5-7段) --囚绿(8-12段)--释绿(13段)--怀绿(14段)(板书)(生做好笔记)
师:作者把绿囚禁起来前写了些什么内容?文中有没有关键的语句?生:有。
师:马上找一找有哪些。
生:窗外面长着常青藤,投射进来一片绿影。
师: 就是这片绿影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和绿朝夕相处,作者有什么感觉?
生2:喜悦而又满足,欢喜,快活,留恋。
师: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在文中找出来。
生3:“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
是快乐。
”
师:对。
后来绿被囚禁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4:柔条伸长,长得更快,尖端朝着窗外,失去青苍,变成细瘦,娇弱,但是顽强,向往自由光明。
师:作者后来为什么要放绿,有怎样深刻含义?
生5:我不懂。
师:我们看到课文中倒数第二段,其实就是写出作者放绿的原因,当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了,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年,作者留居在上海,国难家仇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而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生:我明白了。
师:可见,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不仅仅是写绿色的常青藤,更是赋予了绿色特殊的含义,这种表现手法叫做象征的手法。
那么,什么是象征的手法呢,象征是借用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概括抽象的事物的手法,是含蓄地表现思想、概念和感情的重要手段,能将思想,意念和心理状态形象化,运用眼前的事物,寄托深远的意思。
我们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绿”有哪些象征意义。
众生:象征生命;象征光明;象征坚强;象征坚贞不屈。
师:回答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做个概括:
“绿”的象征意义:
一般象征意义:生命、希望、快乐、安慰
深层象征意义:爱、幸福、青春
更深层象征意义:执着、顽强,向往自由光明
最深刻象征意义:抗日军民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板书)
师:我们回头给这篇文章做一个总结:
作者通过观绿,囚绿,释绿,怀绿,运用具体的物象,寄托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作者赋予绿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这既是在日寇铁蹄下中华民族命运和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陆蠡个人的精神写照,正可谓“文如其人”,陆蠡在1942年被日本宪兵逮捕,最后因个性坚硬,在任何强暴面前都不会低头,而被折磨致死。
你所知道的像陆蠡一样有爱国情怀,宁死不屈的人物有哪些呢?众生:刘胡兰;王若飞;夏明翰;王二小;杨靖宇;陈济桓等。
师:非常好。
课后,布置一道作业,选择一种景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