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囚绿记
- 格式:ppt
- 大小:498.50 KB
- 文档页数:12
《囚绿记》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
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
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
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
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1.画线句与第一段的哪一句相照应?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最后“我”让“绿囚”恢复了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珍重”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延伸提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羊的絮语①我的那本书叫《羊想云彩》。
②为什么叫《羊想云彩》呢?我是羊。
③我出生在陕北,我眷恋着那片土地,我是羊。
④我是写散文的。
长篇小说作家是长途跋涉的骆驼,诗人是高天歌唱的云雀。
我不是他们。
我是羊。
⑤我虽然不像骆驼似的跋涉得那么远,但我也天天奔跑;我虽然不像云雀似的歌唱在高天,但我也向往云彩。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囚得住?——《囚绿记》“囚”之解读《囚绿记》是我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选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文章以我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记述了我与“绿”的一段交往。
重读此文,我对“囚”字更有感觉。
关于“囚”字搜狗百科里有很多解释,这里选取其中一二。
囚是会意字,从人在口(围)中。
本义:拘禁、囚禁。
《说文》里这样表述:“囚,系也。
”《尔雅》里记载“囚,拘也。
《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囚”有动词性:关押、囚禁;还有名词性:囚犯。
此文中的“囚”字,我尝试着从四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是“囚”之比喻,二是“囚”之悬念,三是“囚”之反语,四是囚之象征。
一、“囚”之比喻。
标题里的“囚”是一个动词,是囚禁、拘禁的意思。
“囚”的对象应该是“犯人”。
从标题来看,“囚”的对象是“绿”,即文中的“常春藤”。
可见,作者是把“绿”即常春藤比喻为囚犯。
“囚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倾向,给读者以直观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二“囚”之悬念。
题目是“囚绿记”,意为记述囚禁“绿”的始末。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为什么要囚绿?”;“是‘绿’犯了什么过错吗?”;“囚绿的结果如何?”……从标题处设置悬疑,此悬念一。
顺着这个思路读文章,文章并没有像前一课《故都的秋》那样开门见山点题。
开篇段“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这是典型的回忆式文章的写法,再次设置悬念,勾起读者的好奇,去年夏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此悬念二。
接着2-4段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逐渐推进:由公寓到小房间到朝东的窗到窗左下角的大孔隙,此时才出现了标题里的“绿”,“我”和“绿”发生了联系,“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看来并非“绿”犯了什么过错,而是它给作者带来了阴凉,这似乎是给作者的安慰,也似乎给了读者一些心理安慰。
也就是因为“这片绿影”我选择了“这房间”,但还是没有出现“囚”。
此悬念三。
5-7段“我”大胆地表白,与其说是“绿叶与我对话”,不如说是我倾诉对“绿”的爱恋,“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因为有它“我并不感到孤独”。
第03课囚绿记1.作者简介陆蠡,原名。
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
他的处女作是《》,主要散文集有《》《》《》。
作家曾评价他说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瞥见()涸辙()茎叶()婆娑()猗郁()蕈菌()淅沥()孔隙()揠苗助长()1.陆圣泉抗日烈士海星海星竹刀囚绿记巴金2.piēhéjīng suōyīxùn lìxìyà1.课文的题目叫“囚绿记”,却不仅仅写囚绿,此前此后都写了些什么呢?请用“绿”的形式概括文章各个部分。
①寻(得)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②观(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
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③囚绿(8—12段)。
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打算放绿出“牢”。
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④放(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
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
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⑤怀(忆)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2.作者在各个阶段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仔细感受并用词语来概括。
寻(得)绿——喜悦满足观(赏)绿——欢喜留恋囚绿——生的欢喜、不快、恼怒放(释)绿——诚意祝福怀(忆)绿——真挚怀念3.“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囚住这绿色,“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