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2015年辽宁省盘锦市日照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02.86 KB
- 文档页数:3
2017 年第 7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295科研◎农业气象1 引言辽宁省地处中纬度地区,是我国北方暴雨多发地之一[8]。
发生暴雨时,极易引起江河泛滥成灾、平原农业区大量雨水蓄积、农田渍涝,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城区则易引起城市内涝等问题。
沈阳市为辽宁省会城市,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工农业门类齐全,暴雨对沈阳地区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都带来极大影响。
本文旨在对沈阳地区1981-2016年暴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相关研究,以便为暴雨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数据及方法2.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2.1.1 研究区域概况沈阳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北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地区。
7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分别为浑南、苏家屯、沈北、辽中、新民、法库和康平站。
2.1.2 数据来源选取1981-2016年沈阳市7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20时-20时(北京时间)降水及2004年以后逐小时降水资料,气象资料来源于沈阳市气象局。
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空间插值等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近36年沈阳地区暴雨日数、暴雨雨量以及2004-2016年沈阳地区最大暴雨强度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暴雨对降水量的贡献率影响。
通常将24小时内降水量≥50 mm 的降水称为暴雨。
因沈阳地区7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雨量数据是从2004年开始记录的,因此最大暴雨强度从2004年以后开始统计。
2.2 研究方法2.2.1 气候倾向率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可采用线性方程表示,即:Y i =at i +b (1)式(2)中,Y i 为气象要素;t i 为时间(1981-2016年);a 为线性趋势项,将a ×10称为气象要素每10 a 的气候倾向率,即a>0时,说明随着时间t 的增加,Y i 呈上升的趋势; a<0时,说明随时间t 的增加,Y i 呈下降的趋势。
a 值的大小反映了Y i 上升或下降的速率。
S5 近42年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宋 军1 高磊2(1.辽宁省大连市气象装备保障中心,大连 116001,2. 辽宁省大连市气象信息中心, 大连 116001 )摘要 基于大连地区7个国家级气象台站的1971~2012年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能见度等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t检验法等分析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统计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素,结果表明:近42 a以来大连地区年日照时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线性趋势系数-47.1h/10a,其中,夏秋季日照时数减少明显,冬春季不明显;大连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序列在1983、1984年附近发生了突变;水汽压增大、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日数增加是影响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减少的主要因素,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日数增加可能主要是对流层大气气溶胶含量上升的结果。
关键词大连地区;日照时数;趋势分析;t检验;能见度;成因Climatic Change of Sunshine Dur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in Dalian region during the Last 42 YearsSong Jun Gao Lei(1. Dalian Meteorological Equipment Support Center, Dalian,Liaoning 1160012.Dalian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re ,Dalian,Liaoning 116001)Abstract By using the data of sunshine duration and cloud cover,surface vapor pressure ,precipitation,visibility,from 7 stations in Dalian region from 1971 to 2012 ,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change trend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nshine duration are analyzed by using linear trend analysis and t –test et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of Dalian has shown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endency during recent 42 years with a decreasing rate of 47.1h /10a. The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 occurred in summer and autumn but no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 in other seasons. Abrupt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1983 and 1984;The decrease of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urface vapor pressure and the days of weather phenomena by visibility influencing. cloud cover and precipitation was shown to be in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visibility weather phenomenon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days is mainly due to rising atmospheric troposphere aerosol content results。
1971-2015年莱州市日照变化特征分析李涛;李振兰;王军海;王忠云;孙珍珍【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6(000)005【摘要】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对莱州市日照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其变化特征.选用莱州市1971―2015年的日照观测资料,运用线性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莱州市近45年月、季、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4月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其余各月均呈减少趋势,其中9月日照时数减少最明显,其次是8月;四季日照时数中春季、冬季略增,夏季、秋季减少较明显;年日照时数总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以34.93 h/10年的速率减少,近15年日照时数偏少尤为明显,2015年日照时数仅2315.5 h,创45年来最小值.【总页数】2页(P270-271)【作者】李涛;李振兰;王军海;王忠云;孙珍珍【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气象局,山东莱州 261400;山东省莱州市气象局,山东莱州 261400;山东省莱州市气象局,山东莱州 261400;山东省莱州市气象局,山东莱州261400;山东省莱州市气象局,山东莱州 26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2.11【相关文献】1.莱州市近4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J], 李振兰;李涛;高铭;王晓波2.1971-2015年莱州市大雾变化特征分析 [J], 李振兰;李涛;高升俊;高铭3.莱州市近4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J], 李振兰;李涛;王小宁;高升俊4.1971-2015年无棣县日照时数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徐青文;路淑文;刘树棣;王明涛;付华波5.1964年—2016年湖南省日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陈涛; 韩波; 肖兰; 郭黎民; 肖美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技信息2012年第33期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0引言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1-4],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5-8],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气象因子之一日照时数(一天内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成为多数人研究的方向。
李晓文[9]等统计了中国地区1961~1990年地面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资料,对近30a 太阳辐射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近年来太阳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呈减少趋势。
何彬方[10]等分析了安徽省日照时数年、季节、月的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安徽省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88.3h ;除春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外,其他季节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都存在明显的突变,且都变少。
贾金明[11]等对河南日照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得出河南省年日照时数呈减少结论,其中东部平原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递减幅度明显大于西部山区年日照时数的递减幅度。
辽宁省地处中纬度地带,地形复杂,有山地、平原、丘陵、沿海之别,日照时数分布存在明显地域性,烟叶产区主要分布在该省的西北部、北部、东部、东南部。
因此研究该地区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对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本文资料来源于辽宁省气候中心,从辽宁省烟叶产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平、北票、阜新、彰武、西丰、开原、昌图、清原、岫岩、凤城、宽甸共1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日照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制作距平曲线,运用线性回归方程,即y(t)=a 0+a 1t,y 为日照时数,t 为时间,a 为线性趋势项,把aX10表示为日照时数每10年的气候倾向率。
分析其近50a 的变化规律。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1971~2000年)30年平均值作为气候值。
采用距平大于标准差的2倍作为异常标准,分析日照时数的异常特征。
1961—2015年海东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作者:裴玉芳祁栋林张启发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03期摘要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海东市5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月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和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海东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青海省海东市日照时数月际和季节变化明显,月际变化表现为三峰型分布,春夏季最大,秋季最小;在近55年来年、生长季和四季日照时数均呈现出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尤其是年、冬、夏和生长季下降趋势显著,1990年前后年日照时数由明显偏多变为明显偏少。
海东市年日照时数在2002年发生突变。
关键词日照时数;变异系数;突变检验;变化特征;青海海东;1961—2015年中图分类号 P42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07-03日照是太阳活动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不仅是气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1]。
鉴于日照时数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就不同区域日照时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2-3],而对青藏高原日照时数变化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高原主体上[4-8],对于高原东部地区尤其是海东市日照时数演变规律及原因的研究还较少,无法了解海东市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青海省主要的工农业区和人口积聚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近年来气候变化明显,使得干旱日益显著,气候环境日益严峻,对生态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拟对海东市近55年来(1961—2015年)年、季、月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不仅对认识该地区气候背景状况和气候资源变化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海东市利用清洁能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旅游资源开发乃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所用资料由青海省气候中心提供,为青海省海东市5个气象站(民和、乐都、化隆、循化和互助)1961—2015年日照时数月资料。
1981—2010年新民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摘要以1981—2010年新民市实测气象资料以及灾害情况为基础,分析了新民市1981—2010年近30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结果表明,近30年新民市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呈现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无霜期日数延长。
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农业;影响;辽宁新民;1981—2010年气候变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由于全球变暖,对农业种植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农业气象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气候变化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改变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尤其近些年气候变化异常导致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的频繁发生,气候极端事件还呈加剧的趋势[1],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越来越敏感。
为了进一步充分认识和掌握新民市的气候变化规律,较好地开发和利用该地区的气候资源,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盲目性,有必要对这一区域的气候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
利用1981—2010年新民市气象资料,对气温、降水量、日照、无霜期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其气候变化特征,从对气象灾害预测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域概况新民市地处辽宁省中部,辽河下游平原地区,属于沈阳市所辖,距省会沈阳市区60 km,面积3 352.5 km2。
新民市是一座集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于一体的新兴城市。
新民市气候温和,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多北风和西北风;夏季气候湿润多雨,多南风和西南风。
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年平均气温8.5 ℃,无霜期160 d,年降水量600 mm左右。
该市耕地面积18万hm2,是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辽河以东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余地区种植大豆、高粱、玉米等。
新民市有暴雨、春寒、倒春寒、霜冻、大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因此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较为重要。
1.2 数据来源辽宁省新民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简称新民站,于1958年4月建站,1959年1月开始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台站级别1959—1986年为国家一般气象站,1987年1月至今为国家基准气候站。
1961—2015年阜新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孙宝利;孙凤华;孙可;曹铭书;杨晓彤;张建国 【摘 要】采用滑动平均法和趋势分析法分析了1961-2015年阜新地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及风速等气象要素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与显著性,并利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各气象要素的气候突变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近55 a阜新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最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上升最慢;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分别在1991年、1975年发生气候突变后显著上升,进入明显增暖期;冬季气温上升最显著,夏季气温上升最慢;2001-2010年为气温最高的10 a,20世纪60-70年代冬季气温最低.近55 a阜新地区降水量总体呈减少的变化趋势,1996年降水量出现一次明显突变后进入偏少期;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显著,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则略增多.近55 a阜新地区日照时数呈减少的变化趋势,1976年日照时数发生突变后进入偏少期.近55 a阜新地区风速呈减小的变化趋势,1978年发生突变后风速明显减小.本研究可以为阜新地区科学和有效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参考.%The long-term trend change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cluding mean air temperature, maximum and minimum ai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sunshine duration and wind speed and their significances in Fuxin during 1961-2015 were analyzed using moving average and trend analysis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abrupt climate change features of above-mentione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Mann-Kendall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 AMAT) ,annual mean maximum ( AMAXAT) and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 AMINAT) have all increased in recent 55 years in Fuxin.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AMINA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while the increasing magnitude of AMXAT is smallest among all climate factors related to air temperature. However,it comes into an obvious warming period when AMAT and AMINAT rise significantly after experiencing abrupt climate change in 1991 and 1975 respectively. Specifically, air temperature ascends most significantly in winter and most slowly in summer. Furthermore,it is the 10 years i. e. from 2001 to 2010 that is the period with the highest air temperature while air temperature in winter is the lowest during 1960s-1970s among the 55 years. As far as precipitation is concerned,it has experienc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recent 55 years and enters a rainless period after an obvious abrupt change occurring in 1996. At the same time,it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in summer and au-tumn and slightly increases in spring and winter. In addition,sunshine duration shows a declining trend during the past 55 years and enters a period of less sunshine after an abrupt variation of sunshine duration in 1976. Besides, wind speed indicates a descending trend in the studied area during the 55 years and reduces obviously after an ab-rupt climate change occurring in 1978. In conclusion,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applying climate re-source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and adjusting agricultural planting structure reasonably as well as promo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in Fuxin.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圆园18年第8期5051015202530354045
048107659
月份图21957要2015年盘山县暴雨日数月分布
日期降雨量/mm日期降雨量/mm1970-07-28要29156.41973-08-27131.6
1974-08-09要10140.31975-07-29要30236.41979-07-16要17151.11985-08-19要20170.01987-08-18要19175.11997-08-20要21207.01999-08-09要10141.92004-06-25131.32010-07-20要21224.52015-07-29要30124.1
表12017年盘锦市大暴雨天气个例
暴雨是盘山县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袁盘山县地处辽河平原袁长时间的暴雨易引发洪涝灾害[1]遥暴雨常常导致水库垮
坝尧江河横溢尧房屋被冲塌尧农田被淹没尧交通和电讯中断袁给国民经济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2-4]遥本文利用
1957要2015年盘山县暴雨气象资料袁分析其变化趋势袁以期
为盘山县的农业种植及水产养殖提供参考遥1自然概况
盘山县位于盘锦市北部袁辽河下游袁渤海之滨袁东与台安县尧海城市隔河相望袁西连锦州市凌海市袁北与锦州市北镇市接壤遥盘山县属温带季风性气候袁四季分明袁春季多风袁降水集中袁无霜期长遥盘山县棚菜尧水稻种植及水产养殖已经形成规模袁同时也是北方最大的河蟹养殖基地和集散中心袁而暴雨常给盘山县农业尧水产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遥2暴雨变化特征分析
暴雨一般指降水强度较大的雨袁我国气象标准规定袁1h雨量逸16mm或24h雨量逸50mm的降水称为暴雨遥由图1可知袁1957要2015年盘山县年平均暴雨日数为1.9d袁气候倾向率为-0.037d/10年袁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遥
其中年暴雨日数最多为6d袁出现在1975年曰年暴雨日数最少为0d袁分别出现在1958年尧1962年尧1978年尧1980年尧1989年尧2000年尧2002年尧2013年和2014年遥
1971—2015年莱州市日照变化特征分析作者:李涛李振兰王军海王忠云孙珍珍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05期摘要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对莱州市日照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其变化特征。
选用莱州市1971—2015年的日照观测资料,运用线性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莱州市近45年月、季、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4月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其余各月均呈减少趋势,其中9月日照时数减少最明显,其次是8月;四季日照时数中春季、冬季略增,夏季、秋季减少较明显;年日照时数总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以34.93 h/10年的速率减少,近15年日照时数偏少尤为明显,2015年日照时数仅2 315.5 h,创45年来最小值。
关键词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山东莱州;1971—2015年中图分类号 P42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5-0270-02日照是指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的时数。
在以给定时间,日照时数定义为太阳直接辐照度达到或超过120 W/m2的那段时间总和,以小时(h)为单位,也称实照时数[1]。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越来越密集,城市大气中的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3]。
日照时数变化是引发气候变化的重要气象因子之一,也是表征一个地方光照条件优劣和热量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研究莱州市日照变化特征,对于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及调整种植结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同时还可为太阳能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选取莱州市1971—2015年的日照时数资料,计算出月、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月至翌年2月)季及年日照时数的时间序列。
运用线性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莱州市近45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得出其变化规律[5-6]。
线性气候倾向率的计算方法为:2 结果与分析2.1 月日照时数变化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1月、2月、11月、12月平均日照时数较少,皆少于180.0 h,12月平均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67.8 h,其中2015年的11月日照时数仅有53.3 h,创历史之最小值;3月、7—10月变化较为平稳,在219.3~231.8 h之间,4—6月日照时数较其他月份明显偏高,5月为峰值,有277.9 h的日照。
目前,全球气候趋于变暖,气候变化对工农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1-2]。
本文利用1957—2017年盘锦地区盘山站、大洼站2个国家级观测站的气候资料数据,分析2017年盘锦市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常年气候(1957—2017年的气候平均值)的比较,并根据历史气候,预测了2018年盘锦市的气候,以期为盘锦市的气象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气候变化特征1.1气温由图1可知,2017年盘锦市平均气温10.6℃,较常年偏高1.2℃,较2016年偏高0.7℃,与2014年一致,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值。
2017年大洼站年平均气温10.8℃,较常年偏高1.3℃;盘山站年平均气温10.3℃,较常年偏高1.1℃。
年内最高气温为34.8℃,出现在6月15日盘山站;最低气温为-19.1℃,出现在1月23日盘山站。
由图2可知,2017年盘锦地区除10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月接近历史同期外,其他各月均较常年同期偏高,1月、2月、4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以上,为气温明显偏高时段。
其中4月盘山站平均气温13.0℃,较常年同期偏高2.8℃,为该站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高值。
盘山站夏季日最高气温≥30℃日数为27d ,较常年同期(16.1d )偏多10.9d ;大洼站为24d ,较常年同期(13.3d )偏多10.7d 。
1.2降水由图3可知,2017年盘锦市降水量487.0mm ,较常年偏少148.5mm ,较2016年偏少205.0mm 。
其中2017年大洼站降水量521.7mm ,较常年偏少133.5mm ;盘山站年降水量452.3mm ,较常年偏少163.3mm 。
由图4可知,2017年2月、9月盘锦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他时段较常年偏少。
其中3月1日至4月30日大洼站无降水,盘山站降水量0.5mm ,为2个站点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低值。
1.3日照2017年盘锦市日照时数为2580.3h ,较常年同期偏少85.0h ,较2016年偏多286.9h 。
1981―2015年本溪市大雾气候特征分析摘要本溪市地处辽东半岛东南部山区,境内层峦叠嶂、山多地少,以低山、丘陵为主,处于长白山支脉东北端,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本文采用1981―2015年本溪市观测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市区大雾气候特征。
结果表明,本溪市区雾日年际变化较大,平均15.6 d/年,大雾年变化较为平均;大雾主要集中在6―11月,8―9月为高发期,1―2月发生次数最少;秋季为全年大雾日数最多的季节;从出现时段来看,1:00―5:00是大雾形成的主要时段,其次为5:00―8:00,20:00至次日1:00、8:00―12:00生成的雾较少,12:00―20:00几乎无大雾生成;大雾天气出现时的主要风向为东(E),约占49%,次风向为东东北(ENE)、东东南(ESE),约占36%;风速主要集中在1.0~2.5 m/s,出现次数约占总次数的73%;大雾天气相对湿度为80%~100%,相对湿度≥90%的雾日占比95%。
关键词大雾;气候特征;气象条件;辽宁本溪;1981―2015年中图分类号 P4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3-0213-02 雾是大气中悬浮在近地面的大量细微水滴(或冰晶)构成的气溶胶聚合体。
能见度为1~10 km的称为轻雾,0.5~1.0 km的称为雾,0.05~0.50 km的称为浓雾,<0.05 km的称为强浓雾。
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灾害性天气频发,大雾是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雾天城市释放的烟尘、废气等有害物质在近地面空气中滞留,不利于人体健康,尤其是对航空、河运和高速公路交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雾的出现频次和交通运输量[1],因而日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大雾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很多地区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开展大雾的气候统计研究工作。
本文采用1981―2015年本溪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市区大雾时间变化特征和相关气象条件特征,为大雾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气候变化会给自然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来带不同程度的影响,是21世纪各国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1]。
多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气候变化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3]。
本文利用1971—2010年葫芦岛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葫芦岛近40年气候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本文选用葫芦岛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54453)的平均气温、降水、日照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数据,对各要素的年、月、季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回归分析。
4个季节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翌年2月)。
2结果与分析2.1气温变化特征葫芦岛1971—2010年平均气温为9.6℃,极端最高气温为41.5℃,出现在1972年6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6.7℃,出现在1987年1月13日。
2.1.1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由图1可以看出,葫芦岛1971—2010年这40年间,气温以约0.43℃/10年的速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温度时间序列趋向相关系数为0.67,通过了0.10标准检验,说明气温与年份呈显著相关。
2.1.2月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由表1可以看出,葫芦岛地区年平均气温为9.6℃,全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显著,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各月平均气温较低,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各月间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升降温速度显著,夏季(6—8月)气温较高。
其中1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可达-7.8℃;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可达24.3℃。
2.1.3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葫芦岛四季分明,气温变化较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1971—2010年春季平均气温为10.0℃,其中平均气温最高的是12.0℃,出现在2008年,最低的是7.9℃,出现在2010年。
夏季平均气温为23.2℃,其中平均气温最高的是25.1℃,出现在2000年,最低的是21.3℃,出现在1976年。
秋季平均气温为11.0℃,其中平均气温最高的是12.9℃,出现在2005年,最低的是9.2℃,出现在1986年。
辽南地区2012-2015年重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李玉森;张丽;杨晓东;邹博;索锐
【期刊名称】《防灾减灾学报》
【年(卷),期】2016(32)4
【摘要】重力变化是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辽南地区为例,收集、整理了2012-2015年8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通过重力平差计算,来研究区域重力场时空变化、重力点值时序变化和段差值时序变化等,分析重力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判定潜在地震发生的高风险区域.结果显示盖州—大石桥—海城地区和明阳—庄河—魏屯地区重力变化起伏较大,异常明显,应给予密切关注.
【总页数】7页(P25-31)
【作者】李玉森;张丽;杨晓东;邹博;索锐
【作者单位】辽宁省地震局,辽宁沈阳110034;辽宁省地震局,辽宁沈阳110034;辽宁省地震局,辽宁沈阳110034;辽宁省地震局,辽宁沈阳110034;辽宁省地震局,辽宁沈阳11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2.1
【相关文献】
1.辽宁省辽南地区近40年降水时空变化特性分析 [J], 张静;段丽敏;何俊仕
2.滁州市2012-2015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J], 陈婧;王蒙蒙;潘发明
3.2012-2015年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急性腹痛患者分布特征分析 [J], 毛艳秋;王金媛;窦家伟;刘书斌;牟倩倩
4.渭河断陷盆地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张永奇;丁晓光;苏利娜;郑增记;翟宏光
5.1964年—2016年湖南省日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陈涛; 韩波; 肖兰; 郭黎民; 肖美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58—2017年辽宁省热量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作者:***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21期摘要选用1958—2017年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辽宁地区热量资源时空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辽宁省热量资源以南部沿海区最多,西北部丘陵区和东部山区最少,中部平原区居中的分布格局;1981—2017年相比1958—1980年≥0 ℃、≥10 ℃积温等值线向北推进100~160 km。
辽宁省≥0 ℃、≥10 ℃积温分别在1993、1996年发生气候突变,南部沿海气候突变较早于内陆,气候突变前后≥0 ℃、≥10 ℃积温增加194 ℃·d,其增加的量值西北部丘陵区和东部山区少于中部平原区和南部沿海区。
关键词热量资源;积温;时空演变;变化特征;辽宁省中图分类号 P 4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1-0231-05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1.05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Heat Resour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1958 to 2017ZONG Yan-wei(La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anzhou,Gansu 730000)Abstract Based on the climatic data from 1958 to 2017,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heat resour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limatic diagnosis and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at resour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exhibited the most in the southern coastal area, the least in the northwestern hills and eastern mountainous areas, and the middle in the central plain area. Compared with 1958-1980, th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 isoline of ≥0 ℃and ≥10 ℃ pushed 100-160 km northward from 1981 to 2017. In 1993 and 1996,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0 ℃ and ≥ 10 ℃ in Liaoning Province changed abruptly. The climate change in the southern coastal area was earlier than that in the inland area. Before and after the abrupt climate change,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 0 ℃ and ≥ 10 ℃ increased by 194 ℃·d, and the incremental value was less in the northwest hilly area and eastern mountain area than in the central plain.Key words Heat resources;Accumulated temperature;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Change characteristics;Liaoning Province作者简介宗艳伟(1987—),女,辽宁朝阳人,讲师,从事大气探测技术研究。
45河南农业 2016年第8期(中)HENANNONGYE农业气象NONG YE QI XIANG1981-2015年辽宁省盘锦市日照时间变化特征分析陈洪利 辛明月 苗 静 张志国 孙 卓 辽宁省盘锦市气象局 124010摘 要:利用辽宁省盘锦市1981-2015年日照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和线性倾向估计法,对盘锦市近35 a 日照时间年度、季度和月度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日照时间呈下降趋势;四季变化中,春季呈上升趋势,夏季变化不明显,秋冬季均呈下降趋势;3、4、5、8月的日照时间呈上升趋势,其余为下降趋势。
盘锦市雾日数和浮尘日数的变化对日照时间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尤以雾日数的变化影响显著。
关键词:日照时间;变化特征;盘锦市日照时间是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太阳能开发利用、城市规划布局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气候变化、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
分析日照时间的气候特征、变化趋势,对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大多数研究表明,全球太阳辐射量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
鉴于此,通过分析辽宁省盘锦市1981-2015年近35 a 的日照时间,找出日照时间的变化特征与变化规律,并分析日照时数减间的原因。
一、资料和方法选取1981-2015年盘锦市大洼区国家基本气象站暗筒式日照计观测值、大雾日数、降水日数、浮尘日数,应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累积距平法,分析盘锦市日照时间年度、季度、月度变化特征以及与降水日数、大雾日数、浮尘日数变化规律的相关性。
该文春、夏、秋、冬季划分为3-5月、6-8月、9-11月、12月至次年2月。
二、日照时间的时间变化特征(一)年际变化特征盘锦市日照时间累年平均值为2692.4 h,近35 a 来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2.899 h/10 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如图1所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日照时间的变化振幅较大;90年代中期后变化的幅度趋于平缓,多数大于平均值;21世纪00年代中期振幅又一次变大。
逐年数据与多年平均值对比发现,1990年盘锦市年日照时间3 276.6 h,为历史最高值;其次为2000年的3 038.3 h,1999年的2 979.3 h。
年日照时间最低值为2006年的2 282.3 h;其次为1983年的2 309.9 h,2015年的2 326.8 h。
年日照时间最多的年份(1990年)与最少的年份(2006年)相差了994.3 h。
图1 辽宁省盘锦市日照时间年际变化及线性趋势(二)季变化特征如表1所示,通过对盘锦市四季日照统计特征进行分析,春、夏、秋、冬季的日照时间依次递减,春季日照时间呈上升趋势,秋冬季的日照时间呈下降趋势,夏季日照时间无明显变化。
分析日照时间四季变化及线性趋势,可见春季气候倾向率变化最为显著,秋季和冬季次之。
另外,春季的平均日照时间最多,可达到756.8 h,冬季最少,为604.3 h,两者相差152.5 h。
表1 1981-2015年辽宁省盘锦市四季日照统计特征季节累计平均日照时间/h气候倾向率/(h/10a)春756.8221.6夏654.5-49.2秋648.7-108.4冬604.3-102.4如图2a 所示,35 a 来春季日照时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春季日照时间变化倾向率为221.6/10 a,春季日照时间最大值出现在1989年(882.2 h),最小值出现在1990年(500.1 h)。
如图2b 所示,夏季日照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夏季日照时间变化倾向率为-49.2 h/10 a。
夏季日照时间最大值出现在2000年(835.6 h), 最小值出现在2006年(479.3 h)。
如图2c 所示,秋季日照时间呈下降趋势,秋季日照时间倾向率为-108.4 h/10 a,最大值出现在1981年(745.9 h),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481.9 h)。
如图2d 所示,冬季日照时间倾向率为-102.3 h/10 a,最大值出现在1999年(701.5 h),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476.3 h)。
(三)月变化特征如表2所示,盘锦市月平均日照时间最少的是11月,为188.7 h;其次为12、1月,日照时数分别为191.4、 204.9 h。
月平均日照时间最多的为5月,为262.7 h;其次为3、4月,日照时数分别为248.3、245.7 h。
最多月份与最少月份二者差值为74.0 h。
3、4、5、8月日照时间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5、8月日照时间上升明显,其余月份呈下降趋势。
三、影响日照时间的气象要素分析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是影响太阳辐射最主要的2个因素,同一个地点,一年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相对稳定的,即日照时间的变化与大气透明度有着重要关系。
该文选取3个影响大气透明度图3 辽宁省盘锦市日照时间月变化与降水日数、 图4 辽宁省盘锦市日照时间年变化与降水日数、雾日数、浮尘日数月变化曲线对比 雾日数、浮尘日数年变化曲线对比河南农业 2016年第8期(中)HENANNONGYE47河南农业 2016年第8期(中)HENANNONGYE农田水利NONG TIAN SHUI LI日数、降尘日数呈负相关,分别为-0.22和-0.227,但相关系数不显著。
雾日数变化气候倾向率为2.319 d/10 a,呈上升趋势;降尘日数变化气候倾向率为6.204 d/10 a,也呈上升趋势;而日照时间的气候倾向率为-32.899 h/10 a,呈下降趋势。
这说明盘锦市雾日数和浮尘日数的变化对日照时间的减少有一定影响。
四、结论盘锦市日照时间累年平均值为2 692.4 h,近35 a 来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且春季日照时间呈上升趋势,秋冬季呈下降趋势,夏季变化不明显。
月平均日照时间最少的是11月188.7 h,最多的为5月262.7 h。
盘锦市雾日数和浮沉日数的变化对日照的减少有一定影响,尤以雾日数变化对日照的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1]郭军,任国玉.天津地区近4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气象科技,2006(4):415-420.[2]秦伯强,陈伟民.太湖无锡地区近40a 来日照的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3(2):231-236.[3]陈碧辉,张平,郝克俊,等.近50年成都市日照时数变化规律[J].气象科技,2008(6):760-762.[4]李燕,五莎丽,刘强,等.济宁市45年日照时数变化的统计特征[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37-138.[5]王晓梅,田惠平,刘卫平.乌鲁木齐市1955-2007年日照特征变化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8(5):38-40.[6]郭金强,王肖娟,朱蓉慧,等.石河子地区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J].青海气象,2013(2):48-53.[7]赵冬艳,谷苹.大连市近59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14-6615.宁夏隆德县六盘山国家级重点预防区中片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李宏规 宁夏隆德县水务局 756300摘 要:面对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宁夏隆德县在历届县委政府的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科学规划、务实苦干,坚持不懈地开展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以坡改梯、造林种草、生态修复、沟道坝系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为主的改善生产条件、拓宽生存环境的致富之路,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关键词:水土保持;现状;工程管理;隆德县一、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现状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全县总面积985 km 2,辖13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18个行政村,总人口18.31万人,海拔介于1 720~2 942 m,年均气温5.2 ℃,无霜期125 d,是宁夏海拔最高、气温最低、人口密度最大的县。
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733.2 km 2,占总面积的74%,多年平均降雨量502 mm,土壤侵蚀模数3 500 t/(km 2·a)。
干旱少雨,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缺乏,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缓慢,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定贫困县”。
全县通过建水保骨干坝、中小型淤地坝,控制了水土流失面积,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2 200 t/(km 2·a),基本实现了“雨水不下山,泥土不出沟,暴雨不成灾,洪水不泛滥”的目标。
先后被水利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和“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等。
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改善了隆德县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而且构建起了隆德县农牧业综合体系发展的基础平台,结束了隆德县人民长期不得温饱的历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美丽隆德营造了美好的前景。
在我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总体布局的新时期,面对生态环境退化、水资源短缺加剧的现状,国家对隆德县水土保持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的通知》和《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报批稿)》,子午岭至六盘山被列为全国23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之一。
子午岭至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包括陕、甘、宁三级省区、26个县,涉及县域面积42 468 km 2,预防保护面积8 298 km 2,其中宁夏涉及六盘山区隆德、泾源两县。
六盘山盘踞在黄土高原中部腹地,区域降雨量、径流及生物种相对丰富,是黄土高原珍贵的湿岛。
加强六盘山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工作,提高区域涵养水源能力,对保障当地及下游甘肃、陕西有关地区水资源安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加强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防治工作,宁夏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将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防治列为重点治理项目,隆德县因此选择隆(德)张(易)、隆(德)庄(浪)公路以东的六盘山土石山区作为加强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并分为中片区、中片区、南片区3个项目区,分步实施治理。
其中,中片区列为2015年项目,中片区、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