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塌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安徽省某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污染调查评估研究与应用摘要:以安徽省安徽省某采煤塌陷区曾填埋铝灰为调查对象,进行该地块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污染调查,确定污染范围和程度,计算污染方量,确定修复方案。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块土壤超过基线水平,确认需要开展后期修复工程,修复总面积为2071m2,修复总方量约为6036m3,建议土壤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进行修复。
关键词:污染调查;污染方量;修复1地块简介2021年4月15日,在安徽省某采煤塌陷区发现填埋铝灰,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2022年1月,县生态环境局委托我单位针对本地块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调查评估工作[1],调查地块位于某矸石场旁,中心坐标为东经116.39560°,北纬32.78092°,地块周边以农田、地表水体为主。
2调查评估范围调查评估范围包括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空间范围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区域,对填埋点进行RTK实测,确认占地面积为10000m2。
时间范围从危险废物非法填埋在案发现场(2020年4月)时起至基线水平。
3调查评估3.1环境质量现状调查3.1.1特征污染物识别与选取本地块污染源明确,填埋废物为铝灰,根据行业特征、污染物性质和前期性质鉴定报告综合分析,确定本次调查评估区特征污染物包括pH、重金属(汞、砷、镉、铝、铅、铜、锌、铬、锑、钴、钾、镍)、氰化物、氟化物、石油烃。
3.1.2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本地块疑似污染范围较大或污染物迁移扩散范围相对较大,土壤布点以填埋废物区为重点,重点区域加密布点,重点区域适当外延[2]。
填埋点占地面积为10000 m2,按照40 m×40 m网格布点法进行土壤监测点位布设,共布设16个土壤监测点、5个地下水监测点,土壤最大钻探深度为18.0m。
为监测是否清挖干净,在填埋点清挖后的基坑补充布设1个基坑坑底监测点,侧壁布设10个监测点,2个基坑废水监测点和2个坑内底泥监测点。
煤矿开采地表沉陷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韩文光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4(013)019
【摘要】煤炭是我国消耗最大的一种能源.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加速,社会对于煤炭的消耗量大大增加,我国煤矿开采的速度也应需求而加快.在煤矿开采中,地表沉陷现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地表沉陷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种现象的发生对于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更不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地表沉陷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成为了社会发展中一项必要的工作.本文就对煤矿开采形成的地表沉陷区的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地袁沉陷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的对策等方面进行讨论,力求寻找一种能使煤矿开采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煤炭企业发展方式,使我国的煤炭开采事业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韩文光
【作者单位】山西同煤集团临汾宏大隆博煤业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煤矿开采沉陷区地表与建筑物变形探讨 [J], 张建涛;种丽丽
2.煤矿开采沉陷区地表岩层移动对公路的影响 [J], 李海深;徐茂恩;李曦滨
3.煤矿开采地表沉陷区土壤养分流失与分布特征——以五沟煤矿为例 [J], 严家平;
陈孝杨;王长垒;徐良骥;于佳禾;李杰卫
4.地表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及沉陷区生态恢复研究 [J], 田海忠
5.煤矿开采沉陷区土地复垦策略 [J], 刘海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采煤塌陷区环境工程恢复治理措施发布时间:2023-02-01T07:29:08.825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18期作者:杨海灿[导读] 由采煤所导致的地址塌陷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项重大的问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还限制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杨海灿枣庄矿业集团新安煤业有限公司山东省济宁市 277642摘要:由采煤所导致的地址塌陷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项重大的问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还限制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针对这一问题,各地政府和环境部门,需要协调好各方主体的责任,在充分了解塌陷区基本情况和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合适的塌陷区生态功能重构模式,有效利用土方回填技术、生物性复垦技术、农田水利设计等多种措施,实现采煤塌陷区环境的恢复。
关键词:采煤塌陷区环境工程恢复治理引言:煤炭的开采不仅会影响开采区内的空气、水质、土壤等生态环境,同时还有可能引导塌陷。
塌陷区的出现会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
现阶段,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都越发重视,采煤区政府也开始致力于塌陷区的恢复和治理,这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篇文章重点讨论了采煤塌陷区环境工程的具体恢复和治理措施,探索采煤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案。
一、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重构模式分析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而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来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国现阶段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煤炭资源的持续供应。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每年国内开展的煤炭资源数量是非常巨大的。
煤炭资源的开采和供应为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动,但同时也给开采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针对我国大量的采煤塌陷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生态功能重构模式[1]。
淮北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路径淮北是中国重要的采煤塌陷区之一,受到了长期的采煤活动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土地沉降。
为了保护和修复淮北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介绍淮北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的路径和方法。
淮北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的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修复水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植被、修复生态系统。
修复水环境是淮北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
采煤活动会破坏地下水系统,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无法通过透水土层流动,形成了一些干旱和缺水区域。
需要通过建立人工湖泊、水库和河道来调节水环境。
而且,还需要进行水质净化工程,将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以避免对水环境的二次污染。
修复土壤也是淮北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的重要任务。
采煤过程会导致土壤结构破碎、土壤有机质流失和土壤酸性增强等问题。
需要采取措施来修复土壤。
一种常见的办法是进行土壤改良,如添加有机肥料和混入粘土来改善土壤结构;另一种方法是植树造林,通过引入一些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来改善土壤质量。
修复植被是淮北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的核心任务。
因为采煤造成土地沉降和大量的土地覆盖,导致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所以,需要进行植被恢复工作。
一种方法是通过进行绿化,如种植草坪、树木和花卉来恢复植被;另一种方法是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引入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逐步恢复原有的植被。
修复生态系统是淮北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的终极目标。
生态系统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包括恢复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淮北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路径主要包括修复水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植被和修复生态系统。
这些路径可以相互促进和补充,最终实现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为淮北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作出贡献。
第42卷第1期煤炭科学技术Vol.42No.12014年1月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n.2014我国采煤沉陷土地损毁及其复垦技术现状与展望李树志(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唐山063012)摘要:针对我国东部采煤沉陷区生态问题,介绍了沉陷耕地损毁评价定级和沉陷区复垦耕地生产力评价方法;提出了矸石充填复垦、就地取土复垦的剖面构建方法及区域农业景观再塑技术;介绍了采煤沉陷区次生湿地生境、植被景观、人工景观构建技术与水质修复方法;提出了采空区探测、采动地基稳定性评价、采空区地基加固、抗变形建筑的采煤沉陷区工程建设一体化技术。
最后展望了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采煤沉陷;土地复垦;生态修复;次生湿地;建筑复垦中图分类号:TD8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3-2336(2014)01-0093-05Present Status and Outlook on Land Damage and Reclamation Technology of Mining Subsidence Area in ChinaLI Shu-zhi(Tangshan Research Institute Company Limited ,China Co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roup ,Tangshan 063012,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mining subsidence area in the east part of 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farmland damage evaluation and grade of the mining subsidence and the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reclaimed farmland in mining subsid-ence area.The paper provided the profil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the coal rejects backfill reclamation and the local soil backfill reclam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landscape.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secondary wetland biotope ,vegetation landscape and artificial landscape in mining subsidence area and the water quality restoration method.The pa-per provided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integrated technology with the survey of goaf ,the stability evaluation of mining foundation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above goaf and anti -deformation building in mining subsidence area.The paper had an outlook o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in mining subsidence area.Key words :mining subsidence ;land reclam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econdary wetland ;building reclamation收稿日期:2013-10-19;责任编辑:曾康生DOI :10.13199/j.cnki.cst.2014.01.022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资助项目(2012BAC13B03)作者简介:李树志(1960—),男,河北定州人,研究员,博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矿山测量研究所所长、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废弃采煤沉陷区的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探索近几十年来,由于采煤活动的影响,许多地区的煤矿采空区和采煤沉陷区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灾害风险。
废弃采煤沉陷区的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成为当今社会的急需任务。
本文将探讨废弃采煤沉陷区的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和方法,旨在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首先,废弃采煤沉陷区的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任务。
采煤活动对土地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消耗导致了大面积的沉陷和水短缺问题。
因此,生态修复应包括水资源的恢复和土地的治理。
水资源的恢复可以通过修复沉陷区的水生态系统、治理水污染和建设水资源利用设施来实现。
土地的治理则需要进行土壤修复、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
这些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其次,废弃采煤沉陷区的灾害防治是至关重要的。
沉陷区的不稳定地质结构和土壤松散等特点增加了地震、滑坡、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因此,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灾害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监测地震、地质活动和地面变形等来实现。
同时,采取加固建筑物、规划合理土地利用和搭建避灾设施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灾害的损失。
然而,废弃采煤沉陷区的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是资金问题。
生态修复和灾害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当前很多地方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
解决资金问题可以考虑引入社会资本和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
其次是技术问题。
废弃采煤沉陷区的复杂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需要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这需要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的支持与参与。
最后是社会参与问题。
生态修复和灾害防治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和组织社会力量的参与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废弃采煤沉陷区的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呢?首先,应建立起合理的政策和法规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加强科研力量的支持和开展相关技术攻关,为生态修复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矿区地质环境恢复的关键技术在人类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矿区地质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涉及众多领域和技术,本文将重点探讨其中的关键技术。
一、土地复垦技术土地复垦是矿区地质环境恢复的重要环节之一。
它旨在通过一系列工程和生物措施,将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首先,表土剥离与存储是土地复垦的基础步骤。
在开采前,将表层肥沃的土壤剥离并妥善存储,以便在后续的复垦过程中重新利用。
这可以为植被恢复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其次,矸石充填和塌陷区治理是常见的土地复垦方法。
矸石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将其用于充填塌陷区,不仅可以减少矸石的堆放占地,还能抬高地面,为土地复垦创造条件。
对于较大的塌陷区,可以采用挖深垫浅、削高填低等方式进行整治,使其地形趋于平缓,便于后续的土地利用。
再者,土壤改良也是土地复垦的关键。
由于矿区土壤往往受到污染和破坏,缺乏养分和微生物活性。
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微生物菌剂等,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被生长。
二、植被恢复技术植被恢复是矿区生态环境重建的核心。
合适的植被选择和种植技术对于恢复矿区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植被选择方面,应优先考虑本地物种,因为它们对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同时,要选择具有抗逆性强、根系发达、能够固土护坡的植物种类。
例如,在干旱地区可以选择沙棘、梭梭等耐旱植物;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可以种植根系发达的杨树、柳树等。
植被种植技术包括直播、育苗移栽和植生袋等方法。
直播适用于大面积、地形较为平坦的区域,可以直接将种子撒播在土地上。
育苗移栽则适用于对植被成活率要求较高的情况,先在苗圃培育幼苗,然后移栽到矿区。
植生袋则是将植物种子、土壤和肥料等混合装入袋子中,挂在坡面或固定在地面上,适用于陡峭的边坡。
此外,为了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还需要进行后期的养护管理,包括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简述采煤塌陷区煤矸石回填复垦技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加大了社会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
在长期的资源开采过程中,占用了不少的农业用地,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我国新的《土地管理法》中,加大了对耕地的保护力度,要求尽可能将复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
利用煤矸石对采煤塌陷区进行回填复垦,是当前矿区综合治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 采煤塌陷区的危害采煤塌陷区在煤矿开采后留下的下陷的区域,也可以说是沉陷区,其所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是非常突出的,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治理。
1.1 塌陷与裂缝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容易引发地表塌陷和土体的沉降,产生的压实作用会进一步对土壤原本的结构造成破坏,导致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在暴雨季节,由于缺乏地表植被的保护,还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甚至滑坡、泥石流等问题。
不仅如此,塌陷问题会在地表形成大量裂缝,不仅影响了周边环境的安全,还会导致土壤蒸发作用的增强,加剧养分的流失,进而引发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1.2 环境污染煤矿开采过程往往伴随着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这些物质会对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而塌陷、挖损等问题同样会引发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改变,导致矿区土壤的退化。
水污染问题同样是采煤塌陷区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包气带土壤水、地表水的影响,对于水体环境的污染以及地下水系统的破坏。
例如在采煤塌陷区,地表裂缝中通常会存在有矸石堆淋溶水或者选煤废水,其可能流入到周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中,引发严重的水土污染。
1.3 生態威胁伴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采煤区的生态系统在构成方式、生态过程等方面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使得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整体功能下降,土地利用适宜性降低,农作物产量下降,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地表建筑物以及工程设施的损坏,严重威胁生态安全。
2 煤矸石的特性煤矸石是指在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排放出的固体废弃物,以无机物为主,含有少量的有机物,其产出量一般在煤炭产量的10%~20%。
《采煤塌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采煤塌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等级提名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名意见:该项目是在长期野外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采煤塌陷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研究,产学研相结合,历经多年刻苦攻关逐渐形成的创新技术成果。
主要创新:首次开展煤田矿坑水对岩溶水串层污染机理的调查研究,并对典型井田实施了地下水环境修复治理示范工程,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系统模式;创新性提出了基于一张图的、集多孔径合成雷达大面积监测、重点沉陷区在线实时监测、倾斜摄影长效监测与多源空间数据模型转化于一体的综合监测技术,研发了采煤塌陷地环境修复辅助决策信息获取方法,实现对采煤塌陷过程的三维空间数据仿真和生态修复工程的可视化动态监管;发明了平原矿区厚煤层开采塌陷地动态预复垦方法,编制出台《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采煤塌陷治理规范》,作为地方标准科学指导规范省内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土地整治工程相关技术方法。
该项成果在采煤塌陷监测预警和治理关键技术上有重大创新,多项技术填补省内、国内空白,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黄充填技术以及矿坑水串层污染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完成人科研素质高,依托该研究已在国内外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篇、中文核心论文30篇、专著6本,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8项,培养博(硕)生40人。
提名等级:拟提名该项目为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成果简介山东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采煤塌陷生态修复,长期以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采煤塌陷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采煤塌陷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方法也由此得以提升并在实际工作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
本项目经过多年刻苦攻关,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基础理论、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攻克了采煤塌陷地国土空间修复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采煤塌陷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治理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
主要创新点包括:1.创建了引黄河泥沙充填工程技术,发明了平原矿区厚煤层开采塌陷地动态预复垦方法,提出采煤塌陷地治理分区、六种治理技术、五种治理模式,编制出台《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建设标准》,科学指导规范省内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土地整治工程的开展,为全省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技术保障;采用田间模拟实验方法,针对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耕地产能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提高塌陷复垦地生产力提供了依据;建立了矿地一体化数据库,解决了采煤塌陷治理工程的相关技术难题,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引黄充填治理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首次对煤田矿坑水对岩溶水的串层污染机理开展了调查研究,全过程、系统化地研究了矿山闭坑后矿坑水串层污染奥灰水的机理,选取典型矿区建立了地下水流系统和地下水溶质运移特征的三维串层污染防控数值模型;对典型井田实施了地下水环境修复治理试点工程,实践证明可以有效地切断污染通道,并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治理效果,具有推广借鉴意义;探索提出了矿坑水多渠道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系统模式,在矿坑水综合利用和闭坑矿山恢复治理系统模式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发明了一种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创新性提出了基于一张图展示的、集多孔径合成雷达大面积监测、重点沉陷区自动化监测、倾斜摄影长效监测与多源空间数据模型转化于一体的综合监测技术方法,开发了基于物联网与人工智能设计理念的多数据源获取、分析与管理应用一体化的采煤塌陷地监测预测管理系统;研发了采煤塌陷地环境修复辅助决策信息获取方法,采用多数据源“一张图”集成展示及真三维多层次沉降分析技术,实现对地面沉陷过程的三维空间数据仿真和直观展示,综合无人机倾斜摄影影像、自动化监测及生态修复数据,实现对生态修复工程的真三维可视化监管,具有开创和示范意义。
四、主要知识产权目录1.发明专利:平原矿区厚煤层开采塌陷地动态预复垦方法2.发明专利:一种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3.地方标准: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地质灾害监测仪安装架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采空区残余变形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加水装置6.论文:Study on risk assessment method of Karst collapse7.论文:矿坑排水农灌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及影响分析9.软著权:基于大数据的采矿塌陷地监测系统10.软著权:矿山开采地表沉陷预测与土地损毁评价系统11.软著权:山水林田湖草修复治理项目动态监管系统V1.0五、主要完成人情况姚春梅,排名第一、副站长、研究员、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作为项目总体技术负责人,提出本项目研究总体思路,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技术路线和工作部署,开展采煤塌陷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提出采煤塌陷治理体系构建规划,创新采煤塌陷监测预警研究理论,具体组织实施等。
刘志全,排名第二、处长、正高级工程师、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中心、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中心。
组织开展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状况、施工方法、治理后用途等综合研究工作,总结提出采煤塌陷地分区、六种治理技术、五种治理模式,开创性提出引黄充填等治理技术,并主持编制出台《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建设标准》等地方标准。
徐品,排名第三、副馆长、研究员、山东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创新闭坑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理论,深入研究了煤田矿坑水对岩溶水的串层污染机理,建立了地下水流系统和地下水溶质运移特征的三维串层污染防控数值模型,并对典型井田实施了地下水环境修复治理实验工程,对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系统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李树志,排名四、教授级高工、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中心、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中心。
提出平原矿区厚煤层开采塌陷地动态预复垦方法,采用田间模拟实验方法,研究确定矸石充填覆土最佳厚度最为经济,在此基础上研究改进了现有土壤剖面重构等工艺技术,总结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为提高采煤塌陷复垦地生产力提供了依据。
蔡广银,排名第五、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北京蓝尊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蓝尊科技有限公司。
创新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理论技术,开发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采煤沉陷环境恢复治理业务处理及决策支持的信息化系统,解决了采用多数据源“一张图”集成展示及真三维多层次沉降分析技术,实现对地面沉陷过程的三维空间数据仿真,直观分析地面沉降的变化及灾害演化过程,提升了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向玉青,排名第六、科长、正高级工程师、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查明了重点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成因、危害,分析了地质环境条件对矿业活动的敏感性和制约作用,评价了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并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划。
刘晓丽,排名第七、副处长、高级工程师、东省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中心、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中心。
参与了采煤塌陷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研究,系统梳理总结采煤塌陷地治理利用模式和治理方法技术。
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制定了《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建设标准》等地方标准。
杨全城,排名第八、工程师、工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参与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方法研究,并在采煤塌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设备创新方面有主要贡献,为成果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吕京生,排名第九,副研究员,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
据项目针对采煤塌陷空间自动化监测、多维数据采集的需求,结合没空特殊的环境防爆需求,创新的开发了高灵敏度、宽带的光纤加速度传感器以及光纤压力传感器,实现了采煤塌陷区多维准分布式数据数据采集任务,并结合现场情况,细化了安装监测方法。
六、主要完成单位第一完成单位: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主要贡献:1.设立和组织完成多期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策研究等项目。
提供项目运行的全部经费、设备,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配给精干技术力量,从立项、论证、实施、监管、验收等全方位实行分工协作,最终完成该成果。
2.组织协调该成果的推广应用。
在该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同时将科研创新理论应用于众多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等项目中,项目核心理论(采煤塌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修改、补充和完善。
主要组织实施了:2012-2013年山东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济(宁)、枣(庄)矿区矿山排水调查及综合利用研究,陶枣煤田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护对策研究,山东淄博煤田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以及山东省采煤塌陷防治工程勘查等项目,并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也为项目成果检验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二完成单位: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中心,主要贡献:1.设立和组织完成山东省采煤塌陷地治理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
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针对采煤塌陷地引黄充填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提高耕地产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解决了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的相关技术难题。
2.长期开展采煤塌陷防治工程研究,从多种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了采煤塌陷造成的地质空间和生态环境破坏,总结采煤塌陷地六种治理技术、五种治理模式;基于山东省部分采煤塌陷地分布于黄河沿岸、黄河泥沙较多以及塌陷地充填物质缺乏等特点,开创性提出了引黄河泥沙充填工程技术,解决了沿黄采煤塌陷地治理物源缺乏的难题。
第三完成单位: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主要贡献:1.根据项目针对采煤塌陷空间自动化监测、多维数据采集的需求,结合没空特殊的环境防爆需求,对采集所需的传感器、采集系统进行论证、设计、研发、试制、实施,最终完成数据采集任务;2.创新的开发了高灵敏度、宽带的光纤加速度传感器以及光纤压力传感器,不但在矿区得到了应用,还在油田、物探等领域推广应用。
第四完成单位:北京蓝尊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贡献:1.提供了项目实施所必需的技术人员参与项目,对于采煤塌陷监测预警设施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2.具体组织参加实施了本项目中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采煤沉陷环境恢复治理业务处理及决策支持的信息化系统的研发。
构建了采煤塌陷地多维度监测、预测空间数据库,开发了监测数据异常状态下综合运用图像自动采集及智能航拍图像对比分析技术;创新性开发了集多孔径合成雷达大面积监测、重点沉陷区自动化监测、倾斜摄影数据与多源空间数据模型转化等技术于一体,并集成于一张图展示的监测数据处理技术;基于地质构造、岩土力学、采空区自动化监测的塌陷趋势预测技术,提出了监测、预测与业务处理信息联动的一体化设计思路,研发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境恢复治理业务处理及决策支持的信息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