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第一部分第二章第六节大气环境保护(大纲版)
- 格式:doc
- 大小:597.5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地理必修1 第2单元第8节“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大气污染所形成的地球保温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保护(防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课本上的地图,比较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解决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并树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意识”。
【设计教学方式】环境问题的教学以“成因、后果、措施”为主要的教学线索来进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落实。
1.通过投影漫画“地球出汗了”这一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球为什么会出汗?大气出现了什么问题了?2.通过材料“我国科学家近年来也发现,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臭氧浓度的大幅度下降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臭氧为什么会减少?臭氧层破坏会造成什么危害?我们应如何去保护臭氧层?3.通过材料“在北美和加拿大绵延数千里的森林正在消亡,成千上万的湖泊正在干涸,酸雨正落在广袤的荒野上;在瑞典,4000个湖泊因酸度太高,鱼类无法生存;在美国佛蒙特州和纽约州,60%的高海拔红云杉已消失”,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危害?怎样防治?【教学重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拟定教法】利用漫画,启发式教学【教具】投影仪【落实教学内容】(一)全球变暖1.成因: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自然原因。
2.后果:海平面上升,影响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世界各地经济结构的变化。
3.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1.成因:太阳活动的影响;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
2.后果: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破坏。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1.本节教材的内容特点与所处的地位这是高中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大气”的最后一节,它包括“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三部分,主要是阐述了这三方面国际社会最为关心的全球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和主要预防及治理措施。
从本单元教材看,该节内容是对地球大气环境的总结和深化,同时又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从全书看,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破坏,不仅直接影响大气环境本身,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和环境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地球自然灾害的发生、自然资源的破坏,甚至对整个地球的陆地和海洋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
因而,本节教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另一方面也为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与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做了必要的知识铺垫,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和人类的具体对策。
(2)能力目标:A、学生在自主的知识构建过程中,学会从不同的渠道,尤其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为自己的研究服务。
B、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学会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分析当前人类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并通过知识的构建,初步了解我国、我区大气问题的现状和治理措施。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自主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需要全球合作的“全球意识”。
3.教学重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及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从具体的内容看,本节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治理措施,使学生树立起环保的意识和世界观。
所以,本节课我认为应把“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及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作为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对于大气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课本虽然有定性的观点和解释,但有些原因和机理目前尚不是十分明确或有不同的见解(如为什么无人的南极反而出现巨大的臭氧空洞,地球变暖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等),对中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提高的问题,尤其是当不同的观点呈现在一起时,学生真正理解和辨别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第二单元大气第4讲大气环境保护【导学提示】内容精析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将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其中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影响是学习的难点之一。
(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如何保护臭氧层将是学习的难点之一。
(3)酸雨的危害和防治。
酸雨的形成也是本讲复习的难点之一。
方法指导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文方面的。
其造成的影响也有诸多方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复习时通过三个方框图分析概括,杷目前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分别进行重新整合、理顺,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便于灵活运用。
例如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概括:人类活动方式(人口的数量和素质)—保温效应—全球变暖—危害(反作用人类)—对策。
这种因果链条,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
【能力提升站】想一想:为什么毁林能使大气中的CO2增多?提示:毁林使森林吸收能力减弱,固定的CO2迅速减少。
请讨论:气温上升为什么会使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有什么危害?提示:一方面气温升高,海水温度也随之增高,海水膨胀而导致海平面抬升;另一方面极地增温强烈,造成部分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低地国家和地区部分土地被淹。
臭氧层为什么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提示:据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1%,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就会增加2%。
地面紫外线增加,一方面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还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自主探究】一、全球变暖1、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是()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B.目前气温正处于地球气候变化中的波动上升阶段C.火山喷发D.地震答案:AB2、读“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其主要原因一是;二是。
(2)二氧化碳对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有很大影响。
第一部分第二章第六节大气环境保护
一、选择题
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四点主张: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实行互利共赢是目标,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
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上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中方立场。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全球变暖对世界和我国的影响的叙述中,符合实际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2.发达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上,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原因是()
①发达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较多②发达国家最先被淹没
③发达国家资金雄厚,技术先进④发达国家没有酸雨等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3.根据我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主张,我国应()
A.禁止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B.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C.依赖发达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
D.提高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和利用率
读“北冰洋冰层覆盖面积变化图”。
回答4~5题。
4.与多年冰层覆盖平均界线相比,2007年冰层覆盖面积变化最明显
的海域是
A.加拿大沿岸
B.美国沿岸
C.挪威沿岸
D.俄罗斯沿岸
5.导致北冰洋冰层覆盖面积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B.厄尔尼诺现象的加强
C.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D.沿岸城市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增加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
读图回答6~9题。
6.能造成伍拉斯顿群岛这些现象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A.气候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酸雨腐蚀
D.大气能见度下降
7.该大气环境问题发生在()
A.对流层顶部
B.对流层与平流层的交界处
C.平流层中
D.高层大气中
8.引起伍拉斯顿群岛上生物的眼睛和皮肤受损的是()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
辐射 D.大气辐射
9.针对该大气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是()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下图是欧洲某年降水pH值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下列各国中,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
A.西班牙、瑞典
B.瑞典、德国
C.德国、冰岛
D.冰岛、意大利
11.西欧的酸雨类型为硝酸型,而我国的酸雨为硫酸型,以下解释最
合理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消耗石油最多的国家
B.我国南方酸性土壤中多含硫酸
C.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60%以上是煤炭
D.我国是森林破坏非常严重的国家
12.欧洲不仅酸雨严重,而且其冰川损失也尤为严重,这表明()
A.欧洲损失的冰川总量最多
B.欧洲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
C.欧洲变暖趋势尤为明显
D.欧洲工业发达
2009年8月6日,为期两天的第40届太平洋岛国论坛领导人会议在澳大利亚东北部城市凯恩斯闭幕。
与会的15国领导人呼吁国际社会行动起来,向太平洋岛国提供帮助,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读1880年至1980年世界海平面变化图,回答13~14题。
13.根据图中海平面变化曲线分析,1880年至1980年世界气温()
A.呈直线上升趋势
B.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
C.变化不大
D.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4.下列做法中,对缓解太平洋岛国面临的问题最有效的是()
A.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B.举国搬迁至其他国家
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
D.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15.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二、综合题
16.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臭氧含量最低值约DU(为多布森单位),当臭氧含量在时称臭氧层空洞。
南
极臭氧空洞在季最大。
(2)消耗臭氧的物质主要是人为排放的。
(3)大气中臭氧减少,使射向地面的增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
是,对生物界的影响有。
17.(2010·延安模拟)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
材料2: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1)材料1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材料2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
带?
(3)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
(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原因。
(5)可采取哪些措施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参考答案
1、解析:全球变暖并不一定导致全球各地气温持续上升,它是波动性上升,而且不同地区上升幅度
也不一样;我国有的地区降水量将增加,有的地区降水量将减少;全球变暖对河流水位有影响,但并不都是上升;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会减少,因为气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
答案:D
2、解析: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程度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同时发达国家资金充足、科学技术水
平高,理应在应对全球变暖的过程中,承担相对更大的责任。
答案:B
3、解析:A项中“禁止排放”不合乎实际。
B项叙述是防治酸雨的措施。
我们不能依赖发达国家,应
加强国际合作。
同时要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开采新能源。
答案:D
4、解析:从图可看出,俄罗斯沿岸2007年冰层覆盖面积变化最明显答案D
5、解析:全球变暖导致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
答案:C
6-9 解析:从图中所给的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以看出,该地区地处南美洲南端,造成当地这些现象出现的大气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在22~27千米高度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
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出大量氟氯烃化合物。
为保护臭氧层,需要各国共同行动,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答案:6.B7.C8.A9.C
10、解析:目前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而把pH值小于4.5的雨水称为重酸雨。
从图上看,西班牙的pH值为5.3,冰岛的pH值为5.4,意大利的pH值为5.1,瑞典和德国的pH值均为4.3,因此酸雨最为严重的两个国家为瑞典和德国。
答案:B
11、解析: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来自煤的燃烧,所以我国的
酸雨为硫酸型。
答案:C
12、解析:冰川融化与酸雨关系不大,主要还是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
这表明欧洲变暖趋势尤为明显。
答C
13、解析:从图中可直接分析得出。
答案:B
14、解析:图中反映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故针对性措施是减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答案:D
15、解析:由图示可知,这种“环境变迁”发生在大陆沿海地区及部分岛屿上,可推知有可能是海平
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答案:A
16、解析:读图,结合教材知识,可解决相关问题。
答案:(1)150200DU以下春(2)氟氯烃
(3)紫外线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大,抑制人体免疫力农作物受害减产,森林等有机
物受损,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17、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
明显。
第(2)题,可结合图示回答。
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并影响农业生产和水循环。
第(4)题,CO2浓度升高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两方面有关。
第(5)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举措。
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①导致海平面上升;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4)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CO2增多。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