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毛白杨人工幼林碳密度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439.75 KB
- 文档页数:4
黄土高原小叶杨人工林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刘栋【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0)006【摘要】以黄土高原西部典型小叶杨人工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研究区内不同土层中的土壤及其团聚体有机碳氮的含量和储量,分析并探讨了土壤有机碳氮的分布及其随土壤团聚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小叶杨林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受土壤质地影响,壤土以<0.053 mm团聚体为主,而砂土以0.250~0.053mm团聚体为主;2)、研究区内小叶杨人工林下表层土壤碳氮含量高于底层土壤,且壤土差异较砂土更为明显,且含量也高于砂土;3)、土壤质地影响土壤中碳氮元素随团聚体的分布:壤土有机碳氮的分布取决于各团聚体有机碳氮的分布特征,而砂土有机碳氮的含量取决于<0.053 mm团聚体的有机碳氮含量,有机碳氮的储量则取决于0.25~0.053 mm团聚体的有机碳氮储量.【总页数】8页(P8-14,21)【作者】刘栋【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216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2【相关文献】1.太行山南麓3种典型人工林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J], 苗蕾;孙玉军;杨喜田;董斌2.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生境小叶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稳定性分析 [J], 张婷;张文辉;郭连金;刘国彬3.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草本植物叶片与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J], 李冬冬;方昭;杜好田;姚静;焦峰4.高寒区施肥和混播对燕麦人工草地土壤碳氮储量及碳氮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 [J], 刘文辉;贾志锋;马祥;梁国玲5.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储量分布特征 [J], 柳叶;任悦;高广磊;丁国栋;张英;王家源;郭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子午岭人工油松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孟蕾;程积民;杨晓梅;韩娟娟;范文娟;胡秀娟【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年(卷),期】2010(30)2【摘要】为准确估计子午岭林区人工油松林群落的碳库分配特征,运用湿烧法对该群落空间尺度上的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各层次碳储量分配特征。
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林群落平均含碳率为0.4462,空间尺度上各层次差异显著;整个油松林碳储量为7.6498Tg(1Tg=106t),储碳密度为164.55t/hm2,各层碳储量依次为:土壤>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从而呈现空间分配不均的特征。
此外,子午岭人工油松林林龄在20a,生长进入中期,林相整体生长旺盛,此阶段若对林木实施规范的人工抚育管理措施,将使其具有较大的碳吸存潜力。
【总页数】5页(P133-137)【关键词】黄土高原;子午岭;人工油松林;碳密度;碳储量【作者】孟蕾;程积民;杨晓梅;韩娟娟;范文娟;胡秀娟【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子午岭油松林管理方式对黑碳和颗粒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J], 肖朝霞;王金成;刘建新;王鑫2.子午岭人工油松林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变化 [J], 王发刚;殷恒霞;陈开华;刘俊英3.黄土高原天然柴松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特征 [J], 杨晓梅;程积民;孟蕾4.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人工油松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J], 汪宗飞;郑粉莉5.黄土高原子午岭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J], 杨晓梅;程积民;孟蕾;韩娟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密度和水分管理下毛白杨林分土壤水分特征周欧;古丽米热·依力哈木;祝维;王亚飞;曲冠博;李少然;贾黎明;席本野【期刊名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6)1【摘要】【目的】土壤水分是影响我国北方水分亏缺地区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探究不同造林密度和水分管理下毛白杨林分的土壤水分状况,能为华北黄泛平原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维持提供参考。
【方法】以不同造林密度(Ⅲ3 m×3 m、Ⅱ3 m×6 m、Ⅰ6 m×6 m)和水分管理(滴灌FI、雨养NI)下的5种(FI_(Ⅲ)、FI_(Ⅰ)、NI_(Ⅲ)、NI_(Ⅱ)、NI_(Ⅰ))毛白杨林分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生长季内(5、6、8和10月),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各处理6 m剖面内的土壤含水量(SWC),研究不同处理土壤水分状况及土壤干层现象。
【结果】(1)各处理毛白杨林分浅土层(0~30 cm 和30~100 cm)的SWC(5.62%~15.53%)显著低于深土层(100~200 cm、200~400 cm和400~600 cm)(16.50%~27.00%);林分SWC在0~240 cm垂直剖面内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并在240~260 cm(26.37%~30.56%)和360~400cm(22.79%~33.00%)出现两个峰值,而400~600 cm变化平缓;(2)5种林分土壤均在10月最为湿润,平均SWC为20.16%~23.16%;雨养条件下,不同密度毛白杨林分在6月最干燥,平均SWC为13.11%~14.96%,滴灌减轻了30 cm以下土层SWC的季节变异程度;(3)不同水分管理下,高密度林分中深土层土壤水分状况最好(FI_(Ⅲ)和NI_(Ⅲ)深土层平均SWC分别为23.18%和21.13%),但雨季末(10月),NI_(Ⅱ)土壤水分补偿量最高,达403.12 mm。
在高密度和低密度林分中滴灌显著提高了林分0~30 cm土层的SWC,且增加了深土层土壤水分补偿量(FI_(Ⅲ)较NI_(Ⅲ)和FI_(Ⅰ)较NI_(Ⅰ)的储水量变化量分别提高了84.40%和173.99%),滴灌仅显著提高了高密度林分土壤储水量(P <0.05);(4)滴灌和降雨均能缓解或消除不同密度林分在2 m深度内出现的可恢复性土壤干层现象。
青海黄土高寒区4种典型人工林树木叶片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温文杰;王冬梅【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22(58)1【摘要】【目的】探究青海黄土高寒区4种典型人工林树木(针叶和阔叶2种生活型)叶片的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随生长季阶段(Ⅰ:5月15日—6月15日;Ⅱ:6月15日—7月15日;Ⅲ:7月15日—8月15日)和坡位的变化,为指导青海高寒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野外采集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白桦和青杨4种树木叶片样品,室内测定叶片的OC、TN 和TP含量,通过正态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邓肯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除趋势对应分析、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探究叶片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
【结果】4种树木叶片的OC、TN和TP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91.84(571.19~605.67)、17.76(7.14~27.62)和1.47(0.81~2.65)g·kg^(-1),变异系数表现为TP>TN>OC;阔叶树叶片TN含量高于针叶树,阔叶树叶片TN和TP含量受生长季阶段的影响大于针叶树;4种树木叶片的C∶N(OC∶TN)、C∶P(OC∶TP)和N∶P(TN∶T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38.87(26.04~97.73)、1042.97(667.53~1971.00)和28.32(18.87~51.50),变异系数表现为C∶N<N∶P<C∶P;阔叶树叶片C∶N和C∶P受生长季阶段的影响大于针叶树;除青海云杉外,其他3种树木叶片的TN和T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生长季阶段和生活型均极显著影响树木叶片OC、TN和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P<0.01),而坡位影响不显著(P>0.05)。
【结论】青海黄土高寒区青海云杉叶片C∶N和C∶P较高,N∶P较低,说明其生长较慢且更多受TN限制,要注意TN养分的补给。
短轮伐期毛白杨不同密度林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动态赵雪梅;孙向阳;康向阳;王海燕【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2(032)015【摘要】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于2005 -2008年连续4年测定了不同造林密度(2 m×2 m、2m×3 m、2 m×3.5 m、2 m×4 m、2 rm×5 m、3m×3 m、3 m×4 m)下2年生三倍体毛白杨(B304)和对照二倍体(1319)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明确不同密度林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受造林密度、生长时间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4年生长期内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特点.其中,2008年B304在2 m×3 m造林密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年份,说明此造林密度有利于发挥三倍体毛白杨林土壤固碳的生态功能.(2)4年生长期内,土壤全N含量受生长时间及其与造林密度的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在3m×3 m造林密度下,二倍体毛白杨林地土壤全N含量逐年降低,而三倍体毛白杨2007年的土壤全N含量显著增加,该造林密度利于三倍体毛白杨林地土壤N的积累.(3)土壤有机碳/全氮比值变化与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一致,且均在2006年达到最低值.(4)在2008年,三倍体毛白杨在2m×3 m和2 m×3.5 m造林密度下土壤有机碳与全N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2 m×5 m造林密度下的二倍体毛白杨林地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体现了毛白杨林地土壤有机碳与全N含量复杂的相关性.【总页数】8页(P4714-4721)【作者】赵雪梅;孙向阳;康向阳;王海燕【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风险管理处,大连11600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短轮伐期雷林1号桉林分生长过程的研究 [J], 张富明;李宏;洪伟航2.短轮伐期尾叶桉林分生长及结构浅析 [J], 杨春光;张富明3.尾叶桉短轮伐期经营林分生长研究 [J], 李光友;徐建民;陆钊华;卢国桓;赵汝玉;黎元伟4.短轮伐期杉木速生林林分直径分布神经网络模型初探 [J], 叶永长5.短轮伐期桉树林分树冠生长的阶跃函数模型 [J], 周元满;谢正生;刘素青;刘新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