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两种人工林幼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358.50 KB
- 文档页数:4
收稿日期:2008-12-05;修订日期:2009-01-21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4BA506B0101)和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2004C12030)资助作者简介:周纯亮(1985-),男,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森林土壤生态研究。
*通讯作者中亚热带3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碳密度的动态变化周纯亮1,2,吴明2,刘满强1,胡锋1*(1.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摘要:通过分析中亚热带地区杉木、毛竹人工纯林与对照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分布的差异,研究了不同林型和林龄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及其与全氮、C/N 相关性。
结果表明: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在各剖面上分布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总体上为次生林>杉木林>毛竹林,0~10cm 土壤有机碳含量次生林(41.28g kg -1)分别比杉木林(26.54g kg -1)、毛竹林(16.89g kg -1)高出了55.5%和144.4%,其他土层差异不明显;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剖面含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但也只在0~10cm 呈显著差异(P <0.01)。
三种林型土壤剖面的碳密度在各层的分布和有机碳含量不一致。
在0~30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杉木林和次生林均显著高于毛竹林(P <0.01),而杉木林和次生林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0~100cm 土层有机碳密度表现为杉木林最高,次生林和毛竹林次之。
土壤全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与有机碳相似,三种林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之间都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 <0.01),与C/N 值也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 <0.05)。
关键词:人工林;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碳密度中图分类号:S15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64-3945(2010)03-0568-05Vol.41,No.3Jun.,2010土壤通报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第41卷第3期2010年6月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物圈的主体,不仅本身维持着大量的植被碳库(约占全球植被碳库的86%以上),同时也维持着巨大的土壤碳库(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73%)。
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引言:黄土高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独特的地质、水文和生态环境特征。
然而,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导致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科研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恢复治理措施。
然而,在这些措施的背后,是否真正取得了综合效益?本研究旨在对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为今后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一个典型的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首先,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流域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资源等进行监测和分析。
其次,通过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考察水质、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最后,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定量计算生态治理措施对流域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服务效益评价本研究将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分为四大类,分别是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和气候调节功能。
通过对这四大功能的定量评估,计算出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
结果显示,生态恢复治理措施对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效益非常显著。
此外,生态恢复还能够降低气温、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的气候调节功能。
三、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在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效益的基础上,本研究还考虑了生态恢复对流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流域农业、旅游业和生态产业的调查与统计,发现生态恢复治理措施对流域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此外,生态恢复还能够改善流域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综合效益评价结果显示,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此外,生态恢复还对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研究还发现,在治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理效果的不均衡、资金投入不足等。
黄土高原毛白杨、刺槐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张玉宏;张景群;王超
【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6)005
【摘要】研究不同人工造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人工林丰产管理及地力衰退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高原8年生毛白杨、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SPSS分析,比较了2种人工林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人工林对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速效磷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毛白杨人工林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含量较同等条件刺槐人工林低,而速效磷含量较刺槐林略高.表明营造2种人工林后,毛白杨林整体肥力明显低于刺槐林,并表现为土壤质量中度退化,距树干基部越近这种差异性表现越明显.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张玉宏;张景群;王超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 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51.2
【相关文献】
1.立地和人为干扰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个体生长过程的影响 [J], 彭
鸿;ReinhardMosandl
2.林龄和立地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影响 [J], 彭鸿
3.黄土高原中西部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影响因子 [J], 牛春梅;关晋宏;程然然;李国庆;吴春荣;程积民;杜盛
4.黄土高原油松刺槐人工林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J], 薛泉宏;李瑞雪
5.黄土高原刺槐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J], 张社奇;王国栋;张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活动日益频繁,导致大量露天矿排土场形成。
这些排土场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安太堡露天矿作为我国典型的矿业区域,其排土场的生态恢复和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尤为重要。
本文以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恢复模式下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以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不同恢复模式(如自然恢复、人工造林等)的人工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区域。
2.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露天矿排土场生态恢复和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现状。
(2)实地调查: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各恢复模式下人工林的植被组成、生长状况等。
(3)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估各恢复模式下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三、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特点1. 自然恢复模式自然恢复模式主要通过自然力量进行生态修复,植被组成以本地种为主,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该模式下的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好,但恢复速度较慢。
2. 人工造林模式人工造林模式通过人为干预,种植适宜的树种,形成人工林生态系统。
该模式下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植被组成较为单一,但生长速度较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的森林。
四、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1. 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需求,建立包括植被组成、生长状况、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等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
2. 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估。
具体包括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等步骤。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数值和等级。
3. 评价结果与分析(1)植被组成与生长状况:自然恢复模式下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植被组成丰富,以本地种为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而人工造林模式下,虽然植被组成较为单一,但生长速度较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森林覆盖率。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概述: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环境的维持和人类生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进行深入探讨与评估。
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 气候调节森林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对大气的成分和温度起到调节作用,有助于缓解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2. 水源涵养森林在地表水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吸收、储存和释放水分,维持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
3. 土壤保护森林的根系能够稳定土壤,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护植被生长。
4. 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为许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维护了地球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5. 碳储存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通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6. 自然灾害防治森林可以减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稳定土壤和吸收降水,减少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1. 经济价值森林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经济产品和服务,如木材、药品、果实等,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2. 生态价值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 社会价值森林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人们休闲娱乐、文化传承等活动的场所,对社会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4. 文化价值森林在许多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人们心灵寄托和情感纽带。
5. 教育价值森林是人们了解自然、接触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场所,对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与管理1. 加强森林保护通过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制度,保护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
2.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认识和重视,促进公众参与森林保护和管理。
《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安太堡露天矿作为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地,其排土场的生态恢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评价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恢复模式下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期为矿山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安太堡露天矿位于我国某地,具有代表性的排土场人工林生态系统。
研究区域涵盖了不同恢复模式的人工林,包括自然恢复、植被恢复、工程治理等模式。
2. 研究方法(1)资料收集:收集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的历史资料,包括排土方式、恢复模式、植被类型等。
(2)现场调查: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调查,记录不同恢复模式下人工林的树种、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等。
(3)评价方法:采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生产力等指标。
三、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现状1. 自然恢复模式自然恢复模式下的人工林以乡土树种为主,植被覆盖度较高,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
然而,由于缺乏人工干预,部分地区存在水土流失、地力退化等问题。
2. 植被恢复模式植被恢复模式下的人工林通过种植速生树种和乡土树种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林分结构。
林分生长状况良好,生物量较大,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3. 工程治理模式工程治理模式下的人工林以工程措施为主,如梯田、挡土墙等,结合植被恢复措施。
该模式下的人工林稳定性较高,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但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
四、生态系统健康评价1. 物种多样性评价通过对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的物种组成和数量进行调查,发现自然恢复模式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人工林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而工程治理模式下的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
2. 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通过对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的林分结构、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植被恢复模式和工程治理模式下的人工林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干旱区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价摘要:本文以南疆干旱区人工林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干旱区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指标体系,对干旱区的新疆杨、柽柳和沙枣三种典型的人工林进行了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新疆杨>柽柳>沙枣,研究结果能为为各级政府部门决策和荒漠区生态建设、保护、利用与规划提供科学数据。
关键词: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价1 引言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对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评估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
目前对生态效益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林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的重视,很多国家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
到了90年代,国际上提出了蒙特利尔行动、赫尔辛基行动、亚马逊行动等评价森林可持续性的活动,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Costanza提出生态功能价值可以计算总价值,并且提出恰当的计量方法为市场价格法和替代成本法[2];我国对森林效益的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相继在东北、四川等地开展了生态系统的定位计量研究,积累了一定的计量参数资料。
而国内对森林生态效益系统地研究,始于1990年中国林学会召开的“森林综合效益计量评价学术讨论会”。
这一时期,很多林业经济工作者和生态学者的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大量涌现[3]。
90年代张建国提出等效益物替代法等相关方法将生态和社会效益用货币值表示,并以此类方法对福建林业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4];李卫忠提出采用能够反映公益林本质和行为的指标构成指标体系,以评价公益林的各种效益[5];周锋利在黄土高原沟壑区防护林效益评价中,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建立了分为3个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6];谢高地建立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计算公式,进而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
2建立干旱区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本研究结合干旱区人工林生态环境特征,参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
黄土高原草地刈割后的光合碳分中国的黄土高原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干旱地区之一,具有特殊的气候条件和植物驯化历史。
它的草原地貌独特,草地和草原的植被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黄土高原的草地通常有连续的草地、草原缝隙、草原岗和草原草坪组成,形成了复杂的草地系统。
草地由根茎系统、秧苗系统和种子系统三部分组成。
根茎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负责维持土壤湿度,移动水分和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秧苗系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种子系统是植物更新的主要手段。
黄土高原草地是完整的土壤-植物-动物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能量状态,能为植物提供较多的生物量和营养物质,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因此,草地刈割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促进草原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黄土高原草地刈割后光合碳的变化直接影响了高原草地的生态系统的变化。
刈割后的草地的光合碳的变化可显著改善植物生长,提高气候和土壤环境质量,促进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发展。
黄土高原草地的刈割也可以改变土壤结构,改变土壤分布,影响草地生态系统中碳的储存和转化。
研究发现,刈割后草地的碳总量与碳含量有关,而且未刈割前和刈割后之间的差异较大。
未刈割前,土壤碳分布比较均匀,土壤上每单位体积的碳量相对较高,刈割后,土壤碳的分布变化较大,土壤上每单位体积的碳量较低。
同时,刈割后草地的有机碳池购买量也有所增加,表明刈割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池总量。
另外,研究还发现,草地刈割可以减缓土壤中碳的解离过程,从而抑制土壤中碳的损失。
土壤碳入渗是植物碳汇的重要来源,阻止土壤中碳的损失有利于草地碳汇的形成。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草地刈割后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碳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可以显著改善植物的生长状况,提高气候和土壤环境质量,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发展,并且有利于碳汇的形成。
因此,草地刈割是促进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发展和改善气候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