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桑黄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4.44 KB
- 文档页数:2
桑黄栽培技术(一)引言:桑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为了有效地培植桑黄,必须掌握相关的栽培技术。
本文将介绍桑黄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选择、育苗、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桑黄的种植者有所帮助。
正文:一、土壤选择:1.选择pH值适宜的土壤,桑黄适生pH值为6.5-7.5,可以通过添加石灰或酸性土壤的调节剂来调整土壤pH值。
2.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避免因积水导致根系腐烂,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质地来提高土壤的排水性。
3.选择肥沃的土壤,桑黄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可以添加有机肥和矿质肥来提高土壤的肥力。
二、育苗:1.选择适宜的育苗基质,可选用蛭石、腐熟的雨蓬等作为育苗基质,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气性。
2.进行适时的播种,桑黄一般于春季进行播种,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来确定最佳播种时间。
3.合理控制育苗的温度和湿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可利用温室和喷灌进行管理。
三、种植:1.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桑黄喜阳光充足的环境,选择没有污染和辐射的种植地点。
2.进行合理的行距和株距安排,一般建议行距为40-50厘米,株距为20-30厘米,以保证每株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3.进行适时的浇水和施肥,保持土壤湿润和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可采用滴灌或喷灌技术进行水肥管理。
四、管理:1.保持桑黄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及时修剪和除去枯叶,保持植株的健康生长。
2.进行适时的结实修剪,促进分枝和蓄积养分,提高桑黄的产量和质量。
3.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注意定期巡查和查看叶片和茎干的病虫害情况,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等。
五、病虫害防治:1.定期查看病虫害情况,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可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2.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农药,并按照说明进行喷洒,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
3.加强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包括合理轮作、病虫害监测、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提高防治的效果和效率。
桑黄栽培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桑黄的植物特性及药用价值桑黄是桑科桑属植物,是一种多年生木本草本植物。
其茎高可达2米,树冠疏松,叶片呈卵形,边缘具锯齿,根状茎纤细,白色泛黄。
桑黄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一般在山坡或沟壑间生长,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性强。
桑黄的药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凉血:桑黄具有清热凉血、敛疮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瘀血、疮疡肿毒等症。
2. 生津止渴:桑黄性平味甘,具有生津止渴、润燥止渴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口干舌燥、津伤口渴等症。
3. 润肠通便:桑黄可滋润肠道、通便润肠、软化燥滞,有助于改善便秘等情况。
4. 降血脂:桑黄也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可用于调节血脂代谢、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由于桑黄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市场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对桑黄的栽培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桑黄栽培的地区选择桑黄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适宜的种植地区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
同时,由于桑黄较耐寒,对环境要求较低,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种植。
1. 气候条件:桑黄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0-30摄氏度之间,对寒冷的耐性较强,但对高温干燥的环境不适应。
2. 土壤条件:桑黄对土壤要求不高,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为宜,pH值在6-8之间为最适宜。
3. 光照条件:桑黄喜阳光充足的环境,最好选择日照时间较长的地区进行种植。
因此,桑黄的栽培地区应选择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地方,以保证其生长和发育。
三、桑黄栽培的播种与管理1. 播种:桑黄可通过种子或分株繁殖,一般选择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
播种前应先将土壤整地、施入适量有机肥料,播种密度适当,保证植株之间的空间,有利于生长。
2. 管理:桑黄生长期间需要适量施肥、及时拔除杂草、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植株长势和增加产量。
同时要注意防治害虫和病害,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3. 修剪:桑黄栽培过程中定期修剪,保持树冠形态良好,有利于分枝生长和芽发育,促进植株生长。
桑黄种植技术和栽培技术(二)引言概述:本文将介绍桑黄的种植技术和栽培技术的相关知识。
桑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掌握桑黄的种植和栽培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入手,分别介绍桑黄的选种和育苗、土壤和环境要求、施肥和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和加工。
正文内容:一、选种和育苗:1.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桑黄品种。
2. 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桑黄种子或苗木。
3. 进行桑黄的催芽和栽培基质的准备。
4. 控制温湿度,合理浇水和保持适宜光照,促进种子发芽和苗木生长。
5. 进行育苗后的移栽和适应阶段管理。
二、土壤和环境要求:1. 选择土壤酸碱性适中、排水性良好的土地种植桑黄。
2. 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和矿质元素。
3. 确保充足的阳光照射和适宜的温度。
4. 避免河流、湖泊等湿润区域种植,防止桑黄患病。
三、施肥和灌溉:1. 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施肥,补充养分。
2. 选择有机肥或化学肥进行施肥,控制施肥量和次数。
3. 合理安排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过湿。
4. 根据桑黄的生长阶段和需水量,进行灌溉的定量和定时。
四、病虫害防治:1. 定期检查和监测桑黄的病虫害情况。
2. 控制病虫害的传播源,加强田间管理和清理。
3. 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4. 注意施药时机和浓度,防止对桑黄产生不良影响。
5. 加强病虫害的常规预防和防控。
五、收获和加工:1. 判断桑黄的成熟度,确定最佳收获时间。
2. 采用合适的收获方法,保证桑黄的完整性和质量。
3. 进行初步加工,包括清洗、晒干等。
4. 确保储存环境干燥、通风,并注意防虫防潮。
5. 针对不同的用途和市场需求,进行深加工和包装,提高桑黄的附加值。
总结:本文从选种育苗、土壤环境、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加工等五个大点详细介绍了桑黄的种植技术和栽培技术。
掌握这些关键点对于提高桑黄的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种植者更好地进行桑黄的种植和栽培工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桑黄怎么栽培,有哪些管理技术(二)引言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桑黄的栽培方法和管理技术。
桑黄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材,其种植和管理对于保证产量和品质非常关键。
本文将从种植环境选择、播种和育苗、土壤管理、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几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一、种植环境选择1. 确定适宜的气候条件,桑黄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
2. 选择适宜的土壤类型,桑黄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为宜。
3. 确定合适的海拔高度,一般桑黄的种植适宜海拔在800米至1200米之间。
二、播种和育苗1. 选择好品种,不同品种适应性不同,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品种。
2. 合理控制播种量,根据每亩土地的面积和需求量确定播种量。
3. 选择适合的育苗方法,可以采用播种、移种或穗条扦插等方式进行育苗。
三、土壤管理1. 进行合理的施肥,根据土壤情况和桑黄的生长期,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量。
2. 定期进行土壤翻松,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能力,同时有助于松弛土壤,促进桑黄根系生长。
3. 适时进行草坪割草,保持土壤湿润和杂草的控制。
四、水分管理1. 根据桑黄的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灌溉,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溉。
2. 注意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以避免造成水浸和根系窒息等问题。
3. 注意合理利用雨水和灌溉水的收集和利用,减少浪费。
五、病虫害防治1. 注意病虫害的预防,定期巡查和清除病虫害的危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2. 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选择对病虫害有效、安全性较好的农药进行施用。
3. 注意生态平衡的维护,通过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减少对环境和自然界的不良影响。
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桑黄的栽培和管理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从选择适宜的种植环境到合理施肥、科学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对桑黄的生长和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对想要栽培和管理桑黄的人们有所帮助。
杉木林冠下桑黄人工栽培技术探讨摘要:杉木林冠下种桑黄是我国南方中性土壤地区的一项经济林业项目。
本文就栽培环境、苗木选育、营养管理、修剪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出适合该地区的种桑黄人工栽培技术,并为今后该地区的杉木林桑黄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杉木林;种桑黄;栽培技术一、引言杉木是我国常见的经济林木之一,广泛分布于华南、华东、西南和华北的一些地区。
杉木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等优点,但在生长过程中也存在病虫害、营养失衡等问题。
为了提高杉木林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杂交种、林下经济等多种发展方向。
其中,种桑黄是一项颇受欢迎的项目,因为在杉木种植的同时,还可种植桑树,同时利用杉木林冠下土地资源,为农民增加了稳定的收入。
二、桑黄的栽培环境桑黄冠下栽培主要适宜于我国南方中性土壤地区,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份。
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发育。
桑树的生长温度要求较高,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当气温超过35℃时,桑树即出现生长停滞的现象。
此外,桑黄冠下栽培的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为宜,土层深厚,pH值在5.5-7.5之间,有利于桑树的吸收养分,促进生长。
三、桑黄的苗木选育在桑黄的栽培中,苗木的质量和选育至关重要。
优质苗木应具有以下特点:(1)树干粗壮,树势强健;(2)根系丰富,分支形态规整;(3)树冠呈锥形,树枝萌发能力强;(4)无病虫害和伤害。
选育优质苗木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该地区环境的品种,并进行适时的育苗、喷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
选择品种时应优先选择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品种,如温州桑、广西桑、广东桑等。
四、桑黄的营养管理桑黄的生长依赖于土壤中的养分供应,合理的施肥贡献了桑黄的高产和高质。
营养管理主要包括施肥、中耕、覆盖等工作。
(1)施肥桑树生长需要的养分元素包括氮、磷、钾、钙等,因此要选择合适的肥料进行施用,保持土壤的肥力。
“桑黄”的鉴定、人工培养及优良菌株的选育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桑黄”是一种珍贵食用菌,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它的主要生长在桑树上,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明显的保健功效。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需求的不断提高,桑黄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但是,由于野生桑黄品种收成不稳定、数量较少,人工培养优质桑黄菌株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研究桑黄的鉴定、人工培养及优良菌株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1、桑黄的鉴定: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和生物学鉴定方法,对采自不同地区的野生桑黄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种属和品种。
2、桑黄的人工培养:以不同基质为培养基,对桑黄进行人工培养的实验研究,比较不同培养基的优劣,选择出最适合桑黄生长的培养基。
3、优良菌株的选育:通过对不同种类的桑黄菌株的培养、观察和筛选,选出具有优良品质和高生产能力的桑黄菌株。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为桑黄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桑黄的鉴定、人工培养及优良菌株的选育对于桑黄的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桑黄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推动桑黄产业的发展:优质桑黄的生产需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品种,本研究成果可为桑黄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保护桑黄资源:桑黄是一种珍贵的天然资源,本研究结果可为桑黄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培养和鉴定的方法,具体包括菌株采集、形态学鉴定、生物学鉴定、人工培养实验、优良菌株筛选等环节。
五、预期成果和结论本研究预计可以:1、对桑黄的鉴定、人工培养及优良菌株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探究桑黄的生长机理,深入了解其相关生物学特征。
3、筛选出具有优异品质和生产能力的桑黄菌株,为桑黄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品种。
四、参考文献鲁滨逊. 食用菌栽培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郝宗玺, 李洁, 江岩. 桑黄的研究进展[J]. 河北农业科学, 2014, 15(10): 22-25.王云勇, 褚学军. 三种桑黄菌株发酵条件的比较研究[J]. 环境与发展, 2011, 23(08): 26-27.。
桑黄菌栽培技术
桑黄菌栽培是一种新兴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它以桑木屑为主要培养基材,通过人工培养的方法,使得桑黄菌能够生长和繁殖。
桑黄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用菌,也被称为“森林白菌”,它口感细腻,香气浓郁,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是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食用菌。
1.选材
桑黄菌的选材非常重要,选用完整、干净、没有腐烂病害的桑木屑,将其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其完好无损,为后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2.消毒材料
桑黄菌的栽培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培养基材的无菌状态,消毒材料包括消毒酒精、紫外线灯、高温消毒等方法。
3.制备培养基
制备桑黄菌的培养基材需要桑木屑、玉米粉、麸皮、硫酸镁、硫酸铵、氯化钙、葡萄糖等材料进行配比,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培养基。
4.接种
将培养好的菌种进行接种,可以使用直接接种法、玻璃管接种法、培养基涂抹法等方法,将菌种与培养基接触,让其在适宜温度下滋生繁殖。
5.培养条件
桑黄菌的培养需要较高的温湿度条件,一般在温度为
25-28℃、相对湿度为80-90%的环境下进行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室的通风环境必须良好,以防止空气中,细菌和病毒的侵入。
6.采摘
桑黄菌在发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环境调节,使得果实生长良好,颜色变黄,通常在6-8天左右,可以采摘到成熟的桑黄菌,用手轻轻将桑黄菌拧断,然后进行清洗和晾干处理即可。
桑黄菌栽培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有前景的培养技术,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增加,对于桑黄菌等食用菌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未来桑黄菌的种植和销售前景广阔。
人工栽培桑黄的技术_桑黄的栽培方法桑黄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2-12*3-21厘米,厚1.5-10厘米,木质,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初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有同心环棱.边缘钝,深肉桂色至浅咖啡色,下侧无子实层.菌肉深咖啡色,硬,木质.菌管与菌肉近同色,多层,但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口锈褐色至酱色,圆形,每毫米4-5个.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3-4微米.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5-7微米.菌丝不分枝,无横隔,直径3-5微米。
桑黄古人称之为“树舌”,通常寄生于桑树、松树、杨树、桦、栎等树身腐朽之处。
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
虽然寄生在树木上的真菌均可被称为树舌,但只有寄生于桑树上的树舌才是正宗的桑黄,而其它则只能作为桑黄的替代品,且药效与桑黄有所不同。
1菌材的准备2菌种与菌棒的制备2.1原种的制备首先选优良的麦粒,去除虫蛀粒及石块等杂质,用热水浸泡后,装瓶进行高压灭菌,在121℃下高压灭菌1.5h。
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人优良的桑黄母种,于28℃的恒温室中培养。
优良的桑黄菌株一般30~45d即可长满菌种瓶(具体视菌种瓶的大小而定)。
.由于桑黄菌株极易退化,因此,接种前一定注意选择生长旺盛的菌株,否则使用了退化的菌株,不但生长速度慢,且易染杂菌,给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2菌棒的制备选用直径17~25cm×40~45cm的高压菌种袋,将锯好的木段,用水浸泡后,装入高压菌种袋中,细的枝桠材扎成直径16~24cm的把,扎实,以免刺破菌种袋;粗木段直接装入高压塑料袋中,木段的两头填充一些麦麸和木屑的混合物,这样既利于发菌,又可避免木段断面的木刺刺破菌种袋。
菌棒经灭菌后,接入优良的二级麦粒菌种。
将接种后的菌棒置于25℃恒温的培养室中发菌,桑黄菌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28℃,由于桑黄菌丝生活力比较弱,菌棒发菌时间长,如将菌棒放在28℃下培养,大量的菌棒堆在发菌室中,杂菌繁殖快,菌棒极易被污染,造成浪费。
桑黄作为一种中草药,人工栽培仍然很少。
桑黄的人工段木栽培技术走规模化发展之路,才能真正体现桑黄的价值,让越来越多的人工栽培产品替代野生产品,从而实现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化利用,达到资源保护的目的。
一、栽培时间安排桑黄栽培的菌株采用筛选出的SH2菌株,由东北食药真菌研究所提供桑黄菌株杨树段木栽培所得。
当年11月20日左右制作一级种,菌种10天后满管。
12月初将菌种直接转接到二级菌培养料中,生长30天左右即可长满菌瓶。
次年1月初进行三级菌制作,菌种生长45天满袋。
在三级菌生长过程中,进行杨树段木的准备,劈段,拼接,套袋,两端扎口(大小粗细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便于两端接种。
2月中旬左右进行段木接种,4月初进行催蕾并进棚,然后进行出菇管理。
桑黄属多年生,一般3~5年可采收。
二、培养基(料)制备一级种培养基配方: 五维葡萄糖20克,蛋白胨5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琼脂24克,加水1000毫升。
二级种料配方: 木屑77%,麸皮15%,玉米粉5%,五维葡萄糖1%,磷酸二氢钾1%,石膏1%。
培养料含水量65%。
三级种料配方: 木屑80%,麸皮18%,五维葡萄糖1%,石膏1%。
培养料含水量65%。
栽培段木基质选择杨木。
三、培养温度和通风管理二级菌种、三级菌种和段木栽培都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并要合理通风才能保证桑黄的菌丝生长良好,保持活性,利于出菇。
在室内培养,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应采用黑暗培养,温度控制在25~28℃。
培养前期不需要通风,培养中后期,随着菌丝满瓶(袋),每天通风2~3次,每次有效通风时间控制在1小时。
四、段木进棚准备培养段木桑黄菌丝期间,搭好栽培拱棚,挖好蓄水池,喷水设备进入棚内。
拱棚覆盖2~3层遮阳网。
预留出通风口,但暂时将其关闭,待栽培后期需要加大通风量时再启用。
摆放间隙预留20厘米。
畦面用沙石铺垫便于滤水。
做畦时,中间略高于两边。
栽培棚准备好后,每隔两天消毒一次,通风换气。
桑黄栽培技术桑黄栽培技术桑黄栽培技术一、概述药用真菌是一类作为药物用以治疗疾病的真菌。
现约有20余种,大多以子实体、菌核等入药。
药用菌中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例如多糖、多肽、生物碱、酶、核酸、氨基酸、维生素以及植物激素等,对人的心血管、肝脏、神经、消化系统的多种疾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培养方式主要有人工栽培法、液体发酵法和固体发酵法。
其中液体发酵法劳动强度小,占地少,产物易纯化提取,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适宜工厂和研究机构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但要注意保证菌丝的生长环境,主要有碳源、氮源、无机盐、PH、温度、溶氧、搅拌以及发酵周期。
药用真菌普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例如免疫调节活性、抗肿瘤活性抗病毒活性、降血压、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抗血栓以及保肝作用。
二、桑黄的生物学特性桑黄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s),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针层孔菌属(Phellinus),是一种多年生的药用真菌。
1.民间对桑黄的认识桑黄有着“森林黄金”之美称。
古代有“如果得到附生于桑树上的黄色疙瘩,死人也可复活”的传说,民间把它作为一种治疗肝病、癌症的良药。
最早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能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等症。
其子实体入药,味微苦,能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等,《神农本草经》将桑黄描述为“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还有解毒、提高消化系统机能的作用。
2.桑黄子实体的形态特征从形态上看子实体中等至较大,无柄,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木质,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初期有细微绒毛,颜色黄褐色或咖啡色,以后光滑,有同心环棱,管孔多层,与菌肉同色,刚毛基部膨大,顶端较尖,子实层中通常有大量的锥形刚毛存在。
主要有三种:裂蹄木层孔菌、鲍氏层孔菌、火木层孔菌。
3.桑黄菌丝的形态特征主要介绍三种针层孔菌属真菌,包括:淡黄木层孔菌、裂蹄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
桑黄种植技术和栽培技术(一)【引言】桑黄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为了促进桑黄的种植和栽培工作的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桑黄的种植技术和栽培技术。
本文分为五个大点来阐述:1.选种选地;2.土壤管理;3.施肥技术;4.水分管理;5.病虫害防治。
在每个大点下,我们将进一步分析5-9个小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桑黄的种植和栽培技术。
【正文】一、选种选地1. 选择适合桑黄生长的气候条件,如年均温度适中、光照充足、湿度适宜的地区。
2. 选择土地条件较好、土壤酸碱度适宜、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种植。
3. 选择种植桑黄的地区应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确保收益的可持续性。
4. 选择具备相应种植经验的农户或技术人员参与种植,以提高种植桑黄的成功率。
二、土壤管理1. 对于酸性土壤,可以进行石灰中和处理,提高土壤的酸碱度。
2. 保持土壤的肥沃度,适时施入有机肥或矿质肥料,以提供桑黄生长所需的养分。
3. 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的配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进行施肥,以确保桑黄的生长和发育。
4. 定期进行土壤质量检测,对于出现土壤贫瘠、酸碱度失衡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5. 合理利用有机物质覆盖土壤,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防止桑黄幼苗干旱。
三、施肥技术1. 在种植前,进行细致的土壤肥力测定,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确定施肥方案。
2. 施肥要注意分时段进行,以适应桑黄生长发育的需要。
3. 施肥要均匀,避免施肥不均导致部分地区生长落后。
4. 施用不同类型的肥料,例如有机肥、无机肥和微量元素等,以提供桑黄所需的全面营养。
5. 施肥量要根据桑黄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整,注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污染。
四、水分管理1. 桑黄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在生长季节,根据土壤水分状况适时进行灌溉,保证土壤湿润。
2. 控制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或过少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适中。
3. 进行合理排水,避免积水对桑黄的生长影响。
4. 在干旱或高温季节,采取遮荫措施,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
桑黄栽培技术一、概述药用真菌是一类作为药物用以治疗疾病的真菌。
现约有20余种,大多以子实体、菌核等入药。
药用菌中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例如多糖、多肽、生物碱、酶、核酸、氨基酸、维生素以及植物激素等,对人的心血管、肝脏、神经、消化系统的多种疾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培养方式主要有人工栽培法、液体发酵法和固体发酵法。
其中液体发酵法劳动强度小,占地少,产物易纯化提取,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适宜工厂和研究机构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但要注意保证菌丝的生长环境,主要有碳源、氮源、无机盐、PH、温度、溶氧、搅拌以及发酵周期。
药用真菌普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例如免疫调节活性、抗肿瘤活性抗病毒活性、降血压、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抗血栓以及保肝作用。
二、桑黄的生物学特性桑黄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s),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针层孔菌属(Phellinus),是一种多年生的药用真菌。
1.民间对桑黄的认识桑黄有着“森林黄金”之美称。
古代有“如果得到附生于桑树上的黄色疙瘩,死人也可复活”的传说,民间把它作为一种治疗肝病、癌症的良药。
最早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能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等症。
其子实体入药,味微苦,能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等,《神农本草经》将桑黄描述为“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还有解毒、提高消化系统机能的作用。
2.桑黄子实体的形态特征从形态上看子实体中等至较大,无柄,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木质,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初期有细微绒毛,颜色黄褐色或咖啡色,以后光滑,有同心环棱,管孔多层,与菌肉同色,刚毛基部膨大,顶端较尖,子实层中通常有大量的锥形刚毛存在。
主要有三种:裂蹄木层孔菌、鲍氏层孔菌、火木层孔菌。
3.桑黄菌丝的形态特征主要介绍三种针层孔菌属真菌,包括:淡黄木层孔菌、裂蹄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
桑黄菌菌种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品种桑黄菌菌种等级一级种温型中温出菇适温 15-30(℃)一、生物学特征桑黄又称火木层孔菌、桑耳等。
寄生于杨、柳、桦、栎、松等树木之上,分布广泛。
桑黄菌子实体多年生,硬木质,无柄,侧生。
菌盖扁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长径3~21厘米,短径2~12厘米,厚1.5~10厘米。
有黄色翻边,底部面亦颜色鲜黄。
菌肉蛋黄色或浅咖啡色,木质。
颜色鲜黄是其一大特点。
国内野生桑黄集中分布区在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与兴凯湖之间,西北地区陕西与甘肃交界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东北的长白山林区、哈尔滨与吉林市之间的老爷岭有少量出产。
二、建造桑黄棚种植模式采取室内层架结构、建造合理的桑黄棚是取得桑黄高产的重要条件。
根据桑黄的生物学特性,选择保温、保湿、通风良好、光线适量、排水顺畅、方便管理操作的桑黄大棚,要求桑黄棚地面清洁,墙壁光洁耐潮湿。
桑黄棚大小要根据培养料多少而定,把桑黄棚建在有树阴处、靠近水源的位置最合适。
培养料入棚前要严格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5毫升和高锰酸钾10克密封熏蒸24小时之后使用。
东北、黄淮地区利用自然温度栽培,春种以4~5月份最佳,夏种以9~10月份最好。
三、栽培料配方的选择桑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适合本地区的配方。
目前,我们采用的配方是:桑树锯末77%,麸皮15%,玉米粉5%,糖、磷肥和石膏各1%,每100公斤栽培料加JTD802生长素50毫克。
四.栽培料的制作在配制栽培料时先将棉籽壳、木屑、麸皮、石膏粉等料拌均匀,培养料含水量60%~65%,以用手攥紧时料成团指缝似滴不滴水为好。
料拌好后即可用装袋机装袋。
塑料袋规格可选用15厘米×35厘米或17厘米×33厘米的聚丙烯或聚乙烯筒袋,每袋装料400~450克,聚乙烯料袋采用常压灭菌10~12小时,聚丙烯塑料袋采用高压灭菌,保持2小时,待料冷却到30℃以下时入无菌室内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