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材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材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材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材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材料

第一、二章 (P1-17)

1排水工程:为保证废水(包括雨水)能安全排放或再用而采取的整套工程设施。

2废水:使用后因丧失原有使用价值而废弃外排的水。

3化学需氧量: 用化学氧化剂K2Cr2O7氧化分解有机物时,用于消耗的氧化剂当量相等的氧量来间接表示需氧量的多少。

4生化需氧量:用生化过程中消耗的DO来间接表示需氧量的多少。

5高锰酸盐指数:用化学氧化剂KMnO4氧化分解有机物时,用于消耗的氧化剂当量相等的氧量来间接表示需氧量的多少。

6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1)向自然水体排放的各类废水。

(2)向自然水体直接倾倒的固体废弃物以及垃圾堆放场排除的渗出液和淋洗雨水。

(3)大气污染地区的酸雨以及其他淋洗降水。

(4)大气中有害的沉降物以及水溶性气体。

(5)淋洗植被后融入了化肥和农药的(降水)径流。

(6)船道中的船舶的漏油、废水及固体废弃物。

7固体污染物对水环境的主要危害及表征其的指标:

危害:

(1)造成输送废水沟渠管道和提升设备的堵塞、淤积和磨损。

(2)造成受纳水体的淤积和土壤空隙堵塞。

(3)造成水生动物呼吸困难。

(4)造成给水水源的浑浊。

(5)干扰废水处理和回收设备的工作。

表征固体污染物的指标:悬浮物(SS)。

8需氧污染物对水环境的主要危害及表征其的指标:

危害:(1)直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2)间接消耗水中溶解氧。

指标: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

9营养型污染物对水环境的主要危害及表征其的指标:

危害:

(1)促使藻类大量繁殖,在水面聚集成大片水华或赤潮。

(2)当藻类大量死亡时,水中BOD猛增,导致腐败恶化环境卫生,危害水产业。

指标:氨氮总磷总氮

10废水调节与均和的作用及目的:

(1)为处理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使其处于最有的稳定运行状态。

(2)减小设备容积和能耗

(3)降低建设费用和运营成本

11废水可生化性的判断:

用BOD5/COD的比值来判断,其比值>0.3时,一般认为该废水具有可生化性。

12固体污染物及需氧污染物各指标的大小关系:

若污水中污染物以不溶于水的有机悬浮物为主,则COD可能与SS差不多。COD > BOD5 > BOD20> 高锰酸盐指数。

1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对第一类污染物和第二类污染物监测取样口的要求:

第一类污染物能在环境或在动植物体内积蓄,对人类健康产生长远的不良影响。含此类污水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处取样分析;第二类污染物的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规定取样点为排污单位的排出口,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要按地面水使用功能的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执行。

第三章重力沉降法(P19-46)

1重力沉降法的概念及适于去除的对象:

概念:在重力作用下,使悬浮液中密度大于水的悬浮固体下沉,从而与水分离的水处理方法。适于去除的对象:主要是悬浮液中粒径在10um以上的可沉固体,即在2h左右的自然沉降时间内能从水中分离出去的悬浮固体。

2表面负荷的意义: 单位时间内通过沉淀池单位表面积的流量,称为表面负荷或溢流率,常用q表示,q=Q/A(即流量与表面积的比值)。

3普通沉淀池的各功能区及其作用:

(1)入流区和出流区:是进行配水和集水,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各个过流断面上,为提高容积利用系数和固体颗粒的沉降提供尽可能稳定的水利条件。

(2)沉降区:可沉颗粒与水分离的区域。

(3) 污泥区:泥渣贮存、浓缩和排放的区域。

(4)缓冲层:分隔沉降区和污泥区的水层,防止泥渣受水流冲刷而重新浮起。

4平流式沉淀池入流区和出流区挡板的作用:

入流区:1、消能稳流2、对水深方向进行均匀分布。出流区:阻挡浮渣

5链式刮泥机与桥式行车刮泥机的比较:

链式刮泥机的缺点是链带的支承和驱动件都浸没于水中,易锈蚀,难保养;而桥式行车刮泥机,运行灵活,保养维修更方便。

6浅层沉降原理中分层数n与总去除率ET、处理量Q之间的关系:

分隔的浅层数愈多,ET值提高愈多,或Q值增加越多。

第四章混凝沉降法(P48-63)

1压缩双电层:在胶体分散系中投加能产生高价反离子的活性电解质,通过增大溶液中的反离子强度来减小扩散层厚度,从而使ζ点位降低的过程。其实质是新增的反离子与扩散层内原有反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把原有反离子程度不同地挤压到吸附层中,从而使扩散层减薄。2电性中和:当投加的电解质为铁盐、铝盐时,它们能在一定条件下离解和水解,生成各种络离子。这些络离子不但能压缩双电层,而且能够通过胶核外围的反粒子层进入固液界面,并中和电位离子所带电荷,使ψ电位和ζ电位都减小,达到胶粒的脱稳和凝聚。

3吸附桥联:投加水溶性链状高分子聚合物药剂并具有能与胶粒和细微悬浮物发生吸附的活性部位,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力和氢键力等,将微粒搭桥联结为一个个絮凝体(俗称矾花)。4网罗卷带:当用铁、铝盐等高价金属盐类作混凝剂,而且其投加量和介质条件足以使它们迅速生成难溶性氢氧化物时,沉淀就能把胶粒或细微悬浮物作为晶核或吸附质而将其一起除去。

5ψ电位和ζ电位的区别:

对于特定的胶体,ψ电位是固定不变的,而ζ电位则随温度、pH值及溶液中的反离子强度等外部条件而变化,是表征胶体稳定性强弱和研究胶体凝聚条件的重要参数。

6混凝工艺不同阶段对搅拌强度和搅拌时间的要求,混凝工艺过程及各处理单元的作用:

混合器:目的是使混凝剂尽快和水混合,需要短时间高强度搅拌。

反应池:目的是使药剂和水中的细小颗粒于胶体物质作用生成尽可能大的絮体,为沉淀分离创造条件,需低强度长时间搅拌。

澄清池:目的是使所生成的絮体与水分离,完成净化过程。

第五章浮力上浮法(P64-79)

1气浮的概念:水中的分散相物质是乳化油或弱亲水性悬浮物,就需要在水中注气,产生细

微气泡,使分散相粒子粘附于细微气泡上一起浮升到水面,这就是气泡浮升法,简称气浮。2分别实现空气溶解、释放的设备:溶气罐和释放器。

3接触角与悬浮粒子亲、疏水性的关系:

水对各种粒子的润湿性大小,可用接触角θ来衡量,接触角θ<90者称为亲水性物质,θ>90者称为疏水性物质;θ愈大,疏水性愈强。

4部分回流水加压气浮的工艺流程及运行方式:

工艺流程:(工艺流程图见书本74页,自己画一遍!)

运行方式:

原水经投加絮凝剂后,由原水泵3提升进入絮凝池4。经絮凝后的水,自池底部进入气浮池接触室5,并与溶气释放器13释放出的含微气泡水相遇,絮粒与气泡粘附,即在气浮分离室6进行渣、水分离。浮渣布于池面,定期刮(溢)入排渣槽7;清水由集水管8引出,进入后续处理构筑物。其中部分清水,则经回流水泵9加压,进入压力溶气罐10;与此同时,空气压缩机11将压缩空气压入压力溶气罐,在溶气罐内完成溶气过程,并由溶气水管12将溶气水输往溶气释放器13,供气浮用。

5气浮工艺三种供气方式如何选择:

压力溶气气浮的供气方式可分为空压机供气,射流进气和泵前插管进气三种,一般在采用填料溶气罐时,以空压机供气为好;反之,当受水质限制而采用空罐时,为了保证较高的容器效率,宜采用射流进气;当有高性能的溶气释放器能保证较高的溶气利用率,且处理水量较小时,则以泵前插管进气较为简便经济。

第六章不溶态污染物的其他分离方法(P80-83)

格栅、筛网的作用:

栅格:用来拦截水中的大块漂浮物,有净化水质和保护设备的双重作用;

筛网:主要用于截留粒度在数毫米至数十毫米的细碎悬浮态杂物。

第七章活性污泥法(P93—146)

1废水生物处理: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废水中污染物转化或者分离的过程。

2活性污泥法:在人工充氧的曝气池中,利用活性污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然后在二沉池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

3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指曝气池中废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体的悬浮固体浓度。

4污泥沉降比(SV)的概念及指示意义:

概念:污泥沉降比是指曝气池混合液在100ml量筒中,静置沉降30min后,沉降污泥与混合液的体积比(%)。

指示意义:沉降比可以反应曝气池正常运行的污泥数量,用于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及时反映出污泥膨胀等异常情况,便于及早查明原因,采取措施。

5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的区别:

参与的微生物群不同;代谢产物不同;反应速率不同;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

①参与的微生物群不同。好氧生物处理可以是由一大群好氧微生物一次完成;而厌氧生物处理是数群代谢特征差异很大的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接替完成。

②代谢产物不同。好氧生物处理中,有机物被转化成CO2、H2O、NH3、PO43-、SO42-等无机物。厌氧生物处理中,有机物依次被被转化成为数众多的中间有机物以及CO2、H2、H2S、NH3 及CH4等最终产物,产物成分复杂,有异臭。

③反应速率不同。好氧生物处理由于以氧作为氢受体,有机物转化速率快,处理单位废水所需处理设备较小;厌氧生物处理反应速率慢,处理单位废水所需设备较大。

④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好氧生物处理要求充分供氧,对其他环境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厌氧生物处理要求绝对厌氧环境,对其他环境条件(如pH值、温度等)要求甚严。

6活性污泥的特点及净化作用:

特点:废水中有机物和活性污泥的初期比值一定,活性污泥经历了对数增值期、衰减期和内源呼吸期三个阶段。在未充分适应基质条件时,开始还会有个迟缓期。对数增值期微生物不受营养条件的限制,但此时凝聚性能差,分离效果不好,因而处理效果差,这种情况出现在高负荷活性污泥系统。在衰减期,由于营养条件,活性污泥的增长受到限制,因而增值速率逐渐下降,这种情况下,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较好。在内源呼吸期,由于营养缺乏,微生物开始代谢自身细胞质。传统活性污泥法主要运行的负荷范围选定在微生物衰减阶段。

净化作用:活性污泥净化废水是由吸附和氧化两个阶段组成。

吸附作用:只要条件适当,活性污泥在与废水初期接触的20~30min内,就可去除75%以上的BOD,称为活性污泥的初期吸附(生物吸附)。

原因:①活性污泥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且其表面具有多糖类粘液层;

②与污泥状态有关;当氧化速度变小时,原吸附的有机物尚未完全氧化,则初期吸附量就小;反之,则反。内源呼吸期,活性降低,初期吸附量降低。

氧化分解作用:活性污泥的作用主要是氧化分解在吸附阶段吸附的有机物,同时也继续吸附残余物质。相对吸附过程,有机物氧化分解作用进行得慢,所需时间长。

百度参考:

特点:当F/M(Feed/Microbes)控制在一定值时,活性污泥的变化经历:

迟缓期(适应期)

对数增长期:有机物按最大速率降解阶段

增殖衰减期:F限制了活性污泥的增长沉降性能好

内源呼吸期:F缺乏,微生物代谢自身原生质,F/M很小

作用: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作用是由吸附和氧化两个阶段完成。

吸附:20~30min内,就可去除75%以上的BOD,称为活性污泥的初期吸附(生物吸附)。

原因:①巨大的比表面积,且在其表面有多糖类粘液层;

②与污泥状态有关;当氧化速度变小时,原吸附的有机物尚未完全氧化,则初期吸附量就小;反之,则反。内源呼吸期,活性降低,初期吸附量降低。

氧化:氧化分解吸附段吸附的有机物,同时吸附残余物,要求t长

7普通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及各部分的作用:

(1) 曝气池。使活性污泥与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充分接触、吸附和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

(2) 曝气系统。向曝气池中微生物供给氧气,并起混合搅拌作用。

(3) 二次沉淀池。用以分离曝气池出水中的活性污泥。

(4) 污泥回流系统。将二次沉定池的一部分沉淀污泥回流到曝气池,以供应曝气池赖以进行生化反应所需的微生物。

(5) 剩余污泥排放系统。曝气池内污泥不断增殖,增殖的污泥作为剩余污泥从剩余活性排放系统排出。

8区别MLSS和MLVSS :

MLSS又称混合液悬浮固体,指曝气池中废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体的悬浮固体浓度。表示活性污泥数量多少,间接计量活性污泥微生物量的指标。

MLVSS又称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指混合液悬浮固体的有机物量。表示活性污泥微生物量。用MLVSS表示活性污泥微生物量比用MLSS更为切合实际。

9活性污泥营养物质的供给比例:m(BOD5):m(N):m(P)=100:5:1

10污泥负荷、容积负荷的概念:

活性污泥L s指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如MLSS)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污染物(BOD5)量,单位是kg/(kg·d)。

容积负荷LV指单位曝气池有效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污染物(如BOD5)量,单位是kg/(m3·d)。

11活性污泥增长量的计算公式:

△X=aQS r—bVX

△X——每日污泥增量,kg/d;

Q——处理废水量,m3/d;

S r——去除的BOD5,kg;

a——污泥产率系数;

b——自身分解系数;

12曝气池需氧量的计算公式:

R0=a′QSr+b′VX

Sr——去除的BOD5,kg;

Q——处理废水量,m3/d;

a′——平均转化1kg的需氧量,kg/kg;

b′——微生物(以VSS计)自身氧化的需氧量,kg/(kg·d)

X——以VSS表示的活性污泥浓度,mg/L

13完全混合式曝气池的特点:

完全混合法是废水与回流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后,就立即混合均匀,使有机物浓度因稀释而立即降低。

(1)整个曝气池的环境条件一定,可有效地进行处理。

(2)整个曝气池氧利用速度一定,供入氧气可以得到有效的溶解和利用。

(3)对入流水质,水量,浓度等变化有较强的缓冲能力,所以对BOD浓度较高的废水,也能获得稳定的处理效果。耐冲击负荷能力强,马上起到稀释的作用。

(4)和推流式比较,发生短流的可能性大。

(5)受曝气池池型和曝气方法的限制,池子不能太大。

14吸附再生法的使用条件:含有大量胶体的和悬浮物的混和基质的废水。

15具有脱氮功能的活性污泥法工艺包括:氧化沟、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膜生物法(MBR)。

16曝气的作用,鼓风曝气、叶轮曝气和转刷曝气分别适用的池型:

曝气池的作用:第一,向液相供给溶解氧;第二,起搅拌和混合作用。

鼓风曝气适合长廊式曝气池;叶轮曝气适合圆形曝气池;转刷曝气适合氧化沟。

17污泥膨胀:广义地把活性污泥的凝聚性和沉降性恶化,以及处理水的浑浊现象总称为活性

污泥膨胀。

污泥膨胀指污泥结构极度松散,体积增大、上浮,难于沉降分离影响出水水质的现象。

18导致活性污泥膨胀及上浮的原因。

引起活性污泥膨胀的原因:

冲击负荷、进水化学条件的变化(pH值、T、营养条件、硫化物、碳水化合物、有毒物质)、DO(溶解氧)

上浮的原因:(1)曝气池负荷小而供氧量过大而引起的污泥的脱氮上浮

(2)缺氧而引起的污泥腐化上浮

第八章生物膜法(147—169)

1.生物膜法的特点:

优点:

(1)微生物种群多样化,食物链长,并能存活世代时间较长的微生物

(2) 微生物量大,处理能力强,净化效率高

(3) 剩余污泥量小,污泥处理和处置费用低

(4) 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易于运行管理

(5) 具有硝化反硝化功能

存在问题:

(1) 建设投资大(由于增加了填料引起)

(2) 启动周期长

(3) 反应器内的生物量较难控制

2生物膜的组成:

生物膜主要由细菌细胞、胞外聚合物、各种盐分以及水分组成。

水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除了一小部分是细胞内水分外,大多数都结合在细胞外聚合物中。由于水的黏性和可移动性,其对基质和产物的输送有很大影响。

胞外聚合物(EPS)是生物膜凝聚的结构物质,对生物膜的吸附器实质性的作用,EPS可以保护细菌免受环境中pH值、水质、水压变化的影响。一般认为,EPS决定着生物膜的许多特性,如密度、空隙率、扩散性、强度、弹性、代谢活性等。

生物膜是由不同种群的微生物体所组成,这些微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栖,同时竞争空间和基质。不同基质和不同环境下,生物膜中微生物的组成差异较大。相同基质,不同负荷率时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也不同。

对于一定厚度的生物膜,膜的表面和废水接触,由于吸取营养和溶解氧比较容易,微生物生长繁殖迅速,形成了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组成的好氧层(1~2mm),在其内部和介质接触部分,由于营养料和溶解氧的供应条件差,形成由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组成的厌氧层。3造成生物膜脱落的主要原因:

水力冲刷、由于膜增厚造成重量的增大、原生动物的松动、厌氧层和介质粘结力较弱等。

4生物膜中物质的迁移过程:

进水池内的废水沿膜面流动时,由于浓度差的作用,有机物会从废水中转移到附着水层中去,进而被生物膜所吸附。

空气中的氧首先溶入废水,继而扩散进入生物膜。在此条件下,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和同化合成,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一部分溶入附着水层,一部分析出到空气中,如此循环往复,使废水中的有机物不断减少,从而得到进化。

有机物和氧的迁移:废水附着水层生物膜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转移:生物膜附着水层空气

5生物滤池滤料和布水设备的作用:

滤料的作用:滤料作为生物膜的载体,是微生物生长的场所,对生物滤池的工作影响较大。布水设备的作用:布水设备将废水均匀地分布在填料床层上。均匀布水可确保所有的填料润湿,才能充分发挥全部滤料的净化作用。(在规定的表面负荷下,将废水均匀分配到整个滤池表面)

6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及BOD负荷:

水力负荷:即单位面积的滤池或者单位体积的滤料每天处理的废水量。m3/m3·d

BOD负荷:单位时间供给单位体积滤料的BOD量kg/m3·d

7增大水力冲刷作用的途径,供氧方式:

增大水力冲刷作用的途径: 增大水力冲刷的主要途径是加大水力表面负荷,其办法有两种:一是增加滤料层高度,另一种是将处理后的废水回流到生物滤池的进水。

供氧方式:生物滤池通常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供氧,即依靠池内外空气的温度差所造成的环流而进行,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机械通风方式供氧。

8接触氧化法的优缺点:

(1)生物浓度高,适应性强。接触氧化池可承受较高的容积负荷,对进水冲击负荷的适应力强。

(2)传质条件好,氧利用率高。与生物滤池相比,在接触氧化法中由于空气的搅动,整个氧化池的污水在填料之间紊动,使生物膜和水流之间产生较大的相对速度,加快了细菌表面的介质更新,增强了传质效果,加快了生物代谢速度。与活性污泥系统相比,接触氧化法

的填料对于气泡具有切割重新分配作用,因此氧利用率高。

(3)不需要回流污泥,运行费用低。由于微生物是附着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剥落与增长可以自动保持平衡,所以无需污泥回流,运行管理方便,费用低。

(4)污泥产率低。接触氧化池中的生物膜上可存在大量的后生动物,甚至高等动物,生物链长。因此,与活性污泥系数相比,污泥产率低,剩余污泥量少,而且不存在污泥膨胀。(5)缺点:投资建设费用较高。填料及支架等导致接触氧化法的建设费用比常规的活性污泥高。

第九章厌氧生物处理(P170-179)

1厌氧消化法: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依赖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的生物化学作用,对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的过程。

2欠平衡现象的概念:厌氧消化过程中出现酸化,即产酸量与用酸量不协调,这种现象称为欠平衡。

3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基本功能:①通过酸发酵为进一步生物处理提供易生物降解的基质②通过甲烷发酵进一步降解有机物和生产气体的燃料。

4厌氧消化的三个生化阶段及相关微生物群:第一阶段:液化(水解):使悬浮的不溶性固态有机物溶解。微生物群:发酵细菌;第二阶段酸化:发酵细菌和产乙酸细菌依次将水解产物转化为有机酸,使溶液呈酸性。微生物群:发酵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第三阶段气化:甲烷细菌将乙酸等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发酵细菌:甲烷细菌

5发酵控制条件中营养物质的供给比例:COD:N:P=200:5:1

6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的构造及运行特点:

构造:污泥床、污泥悬浮层、沉淀区、三相分离器、进水和配水系统。

特点:

(1) 反应器内可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一般平均污泥浓度为(30-40g/L)

(2) 通过三相分离器,沉淀区的污泥能自动回流到反应区无需污泥回流设备

(3) 利用本身产生的沼气和进水来搅拌,无需混合搅拌器设备

(4) 污泥床不需加填料,避免堵塞问题

(5) 三相分离器的加装造成池体结构复杂,有效容积减少

(6) 运行启动时间长

7、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原理:

传统的厌氧消化工艺中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在单相反应器内完成厌氧消化的全过程,由于二

菌种的特性有较大的差异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无法使二者都处于最佳的生理状态影响了反应器的效率。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它的本质特征是实现了生物相的分离,即通过调控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反应器的运行控制参数,使产酸相和产甲烷相成为两个独立的处理单元,各自形成产酸发酵微生物和产甲烷发酵微生物的最佳生态条件,实现完整的厌氧发酵过程,从而大幅度提高废水处理能力和反应器的运行稳定性。

8厌氧系统发生欠平衡时的症状: ①消化液挥发性有机酸浓度增高②沼气中的甲烷含量降低③消化液pH下降④沼气量下降⑤有机物去除率下降

第十章中和法(P192-198)

1中和药剂投药量的确定:对于成分单一的酸和碱的中和过程,可按照酸碱平衡关系的计算结果,绘制溶液pH值随中和药剂投加量而变化的中和曲线确定投药量。对于成分比较复杂的实验废水,可通过实验绘制中和曲线,以确定中和药剂投加量。

2投药中和法的工艺过程:废水的预处理、中和药剂的制备与投配、混合与反应、中和产物的分离和泥渣的处理与利用。

3过滤中和法中选择滤料的原因及原则:

原因:滤料的选择和中和产物的溶解度有密切关系。滤料的中和反应发生在颗粒表面上,如果中和反应的溶解度很小,就在表面形成不溶性的迎硬壳,阻止中和反应的继续进行,使中和处理失败。

原则:①中和处理硝酸、盐酸,滤料选用石灰石、大理石或白云石②中和处理碳酸,含钙或镁的中和剂都不行,不宜采用过滤中和法③中和硫酸,最好选用含镁的中和滤料(白云石)。但是白云石来源少、成本高,反应速率慢。所以,如能正确控制硫酸浓度,使中和产物(CaSO4)的生成量不超过其溶解度,则也可以采用石灰石和大理石。

第十一章化学沉淀法(P199-209)

1氢氧化物沉淀法的处理对象:处理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

工艺过程:①投加化学沉淀剂,与水中污染物反应,生成难溶的沉淀物而析出②通过凝聚、沉降、浮上、过滤、离心等方法进行过滤分离③泥渣的处理与回收利用

2最重要的控制条件:控制废水的pH值。

3泥渣回流的原因:改善泥浆沉降性能和过滤性能。

第十二章氧化还原法(P210-224)

1氧化还原法处理的对象: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及还原性无机离子可通过氧化法消除危害;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可通过还原法去除。

2空气氧化法处理含硫废水的氧化条件:碱性条件,温度80-90℃

3臭氧氧化法中混合反应器的作用、类型及如何选择:

作用:①促进气水扩散混合②促进水分充分接触,加快反应

类型:微孔扩散板式鼓泡塔、喷射器

选择:当扩散速度较大,而反应速度为整个臭氧化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时,混合反应器的结构形式应有利于反应的充分进行。属于这一类的污染物有烷基苯磺酸钠、焦油、COD、BOD、污泥、氨氮等,反应器可采用微孔扩散板式鼓泡塔。当反应速度较大,而扩散速度为整个臭氧化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时,结构形式应有利于臭氧的加速扩散。属于这一类的污染物有铁(Ⅱ)、锰(Ⅱ)、氰、酚、亲水性燃料、细菌等,可采用喷射器作为反应器。

第十三章化学消毒法(P225-233)

1消毒和灭菌的区别: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灭菌是指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

2氯消毒的原理:氯在水中迅速水解为次氯酸(水中Cl2量可忽略),次氯酸HOCl为弱酸,再离解为H+和OCl-。由于HOCl是呈中性分子,容易接近细菌而予以氧化,而OCl一带负电荷,难以靠近同样带负电的细菌,虽然有一定氧化作用,但在浓度较低时很难起到消毒作用。因此,消毒主要是HOCl起的作用,而且在酸性条件下更为有利。

第十四章吸附法(P234-245)

1物理吸附的特点:①吸附和解吸的速度快,易达到平衡状态②一般在低温下进行吸附③无选择性

2化学吸附的特点:①不易吸附和解吸,达到平衡慢②化学吸附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③有选择性

3吸附量的意义:描述吸附能力大小的重要的物理量,通常用单位质量(或单位表面面积)吸附剂在一定温度下在吸附达到平衡时所吸附的吸附质的体积(或质量、摩尔数等)来表示。4理论穿透点、耗竭点以及实际穿透点、耗竭点的区别:P240

所谓理论穿透点是指固定床吸附运行到某一时刻,出水的浓度C不等于0,出现污染物质。

而实际穿透点是指根据对出水水质的要求,规定一个出水含污染物质的浓度允许值,当运行达到这一规定的允许值时,就认为吸附已经达到穿透点。

理论耗竭点是指吸附剂达到饱和,出水浓度与进水浓度相等(C=C0),吸附柱全部散失工作能力。实际在操作中附剂达到完全饱和及出水浓度达到与进水浓度相等是不可能的。出水浓度C x只能接近进水浓度C0,两者保持一个很小的差值,通常C x=(0.90-0.95)C0,这一点就称为实际耗竭点。

5提高吸附速度的措施:①减少吸附剂颗粒粒径②增加溶液和颗粒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

第十五章离子交换法(P246-260)

1离子交换过程的特点:①主要吸附水中的离子态存在的物质,并进行等当量的离子交换。②主要用于去除重金属离子。

2全交换容量、平衡交换容量和工作交换容量之间的关系:全交换容量最大,平衡交换容量次之,工作交换容量最小。后二者只是全交换容量的一部分。

3离子交换的工艺过程及各阶段的主要作用:

(1)过滤阶段(交换阶段)从废水中分离脱除需要去除的离子。

(2)反冲洗过程1、松动树脂层,使再生液能均匀渗入层中,与交换剂颗粒充分接触。

2、把过滤中产生的破碎粒子和截留的污物冲走。

(3)再生阶段将先前树脂层吸附的离子置换出来,使其交换能力得到恢复。

(4)清洗阶段洗涤残留的再生液和再生时可能出现的反应产物。

第十六章脱氮除磷(P324-336)

1生物硝化作用概念:在有氧条件下,通过氨氧化菌(ABO)和亚硝酸氧化菌(NOB)的作用将氨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的过程。

2生物反硝化作用概念:在缺氧条件下,兼性细菌(反硝化菌)将NO3- 和NO3- 还原成N2的过程。

3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的区别:

①硝化细菌属专性好氧自养菌,世代周期长,增值缓慢,降解速度慢而不稳定,不彻底;

②反硝化细菌属于兼性异养细菌,生长速度快,降解速度快而稳定,彻底。

4 A/O法脱氮的工艺流程及特点:P329

工艺流程:

混合液回流Q r

特点:

①在反硝化池内,以原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将回流硝化液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无需外加碳源。

②设内循环系统,向前置的反硝化池回流硝化液

③反硝化所产生的碱度可补偿消耗碱度的一半左右

④流程简单,构筑物少,占地面积小,建设费用低;

5空气吹脱原理:在碱性条件下(pH>10.5),废水中氨氮主要以NH3的形式存在。当废水与空气充分接触,水中具有挥发性的NH3将由液相向气相转移,从而脱除水中的氨。

6二沉池内沉淀除磷的特点:①二沉池内沉淀除磷, 同时进行活性污泥的沉淀分离②磷的去除既有化学沉淀作用,也有生物化学作用,因而投药量较前法少③化学药剂投入还有助于活性污泥在二沉池的沉淀与浓缩

7生物除磷原理:利用一类称为聚磷菌(PAOs)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从外部环境过量摄取超过其生理(或细胞结构)所需要的磷,并将其以聚合磷酸盐的形式储藏于体内,最终以富磷剩余污泥的形似排出,达到从污水中除磷的效果。

8 A2/O脱氮除磷法的工艺流程及特点:

工艺流程:

特点:

(1)在厌氧池,回流的聚磷菌微生物因缺氧而释放出磷酸盐,同时BOD得到一定的去除。(2)缺氧池以好氧池混合液回流供给NO3—N作电子受体以进行反硝化脱氮。

(3)好氧池中,好氧微生物进行硝化和去除剩余BOD的同时,聚磷菌大量吸收溶解性磷酸盐,并将其转化为不溶性多聚正磷酸盐而在菌体内贮存起来,通过沉淀池排放剩余污泥而达到除磷的目的。

第十七章污泥的处理与利用(P352-376)

1污泥的来源:(1)各种自然沉淀截留的悬浮物。(2)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过程,原来的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转化而来的悬浮物。

2污泥含水率与其状态的关系:含水率/污泥状态:90%以上/几乎为液体;80-90%/粥状物;70-80%/柔软状;60-70%/几乎为固体;50%以下/粘土状。

3含水率与污泥体积的关系式:V(100—P)=V0(100-P0) V0,P0分别表示污泥起始体积和含水率;V,P分别表示经浓缩后污泥的体积和含水率。

4污泥浓缩的目的及方法:目的:减少污泥体积,以便后续的单元操作。方法:重力浓缩、气浮浓缩。

5污泥的化学调理:是向污泥中投加各种絮凝剂,使污泥中的细小颗粒形成大的絮体并释放吸附水,从而提高脱水性能。

影响污泥过滤性能的主要因素:过滤性能主要取决于滤饼阻力。

污泥机械脱水设备的种类:压力过滤机、真空过滤机和离心机。

6污泥生物稳定:就是在人工条件下加速微生物对污泥中有机物的分解,使之变成稳定的无机物或不易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德过程。

7化学稳定:是向污泥中投加化学药剂杀死微生物,或改变污泥的环境使微生物难以生存,从而污泥中的有机物短期内不致腐化的过程。

(完整版)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2、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3、污水的物理处理:通过物理方面的重力或机械力作用使城镇污水水质发生变化的处理过程。 4、沉淀法: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5、气浮法:气浮法是一种有效的固——液和液——液分离方法,常用于对那些颗粒密度接近或小于水的细小颗粒的分离。 6、污水生物处理:污水生物处理是微生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和转化。 7、发酵:指的是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8、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也称之为污泥浓度。 9、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指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它包括Ma、Me、及Mi三者,不包括污泥中无机物质。P-102 10、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沉淀污泥的体积分数,通常采用1L的量筒测定污泥沉降比。P-103 11、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常用单位为mL/g。P-103 12、污泥泥龄:是指曝气池中微生物细胞的平均停留时间。对于有回流的活性污泥法,污泥泥龄就是曝气池全池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以天计)。(网上搜索的) 13、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某些成分被富集的过程成为吸附。 14、好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称为好氧呼吸。 15、缺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称为缺氧呼吸。 16、同化作用: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一部分氮(氨氮或有机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并以剩余活性污泥的形式得以从污水中去除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17、生物膜法(P190):生物膜法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法的统称,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流化床等工艺形式,其共同的特点是微生物附着生长在滤料或填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后,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污水得到净化。18、物理净化(P7):物理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19、化学净化(P-7):是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20、生物净化(P-7):是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二、填空 1、污水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 2、表示污水化学性质的污染指标:可分为有机指标(生化需氧量(BOD) 、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C)、油类污染物、酚类污染物、表面活性剂、有机碱、有机农药、苯类化合物)和无机指标( PH、植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有毒物(总砷、含硫化合物、氰化物) 3、水体自净分类: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4、根据地域,污水排放标准分为哪些? 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分为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5、沉淀类型 6-404

水污染控制工程讲义

水污染控制工程 第一章 概述 1.1 生物处理的目的和重要性 废水生物处理的目的:1) 絮凝和去除废水中不可自然沉淀的胶体状固体物; 2) 稳定和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3) 去除营养元素氮和磷。 废水生物处理的重要性:1)城市污水中约有60%以上的有机物只有用生物法去除才最经济;2)废水中氮的去除一般来说只有依靠生物法;3)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有90%以上是生物处理法;4)大多数工业废水处理厂也是以生物法为主体的。 微生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主要有三个作用:1)去除有机物(以COD 或BOD 5表 示),去除其它无机营养元素如N 、P 等;2)絮凝沉淀和降解胶体状固体物;3)稳定有机物。 微生物代谢过程简介: 微生物代谢所需要的几个基本要素:能源;碳源;无机营养元素——N 、P 、S 、K 、C a 、M g 等;有时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有机营养物(也称生长因子,如维生素、生物素等) 废水生物处理中涉及的微生物代谢过程主要有:化能异养型代谢;化能自养型代谢;光合异养型代谢;光合自养型代谢。 生物处理中的重要微生物 ①细菌:细菌——包括了真细菌(eubacteria )和古细菌(archaebacteria );——是废水生物处理工程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根据需氧情况不同:好氧细菌、兼性细菌和厌氧细菌;根据能源碳源利用情况的不同:光合细菌——光能自养菌、光能异养菌;非光合细菌——化能自养菌、化能异养菌;根据生长温度的不同:低温菌(-10oC ~15 oC )、中温菌(15 oC ~45 oC )和高温菌(>45 oC ) ②真菌:真菌的三个主要特点:1)能在低温和低pH 值的条件生长;2)在生长过程中对氮的要求较低(是一般细菌的1/2);3)能降解纤维素。真菌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1)处理某些特殊工业废水;2)固体废弃物的堆肥处理 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原生动物主要以细菌为食;其种属和数量随处理出水的水质而变化,可作为指示生物。后生动物以原生动物为食;也可作为指示生物。 1.2 生物处理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地位 有机物在废水中的存在形式及其主要去除方法:颗粒状有机物(>1μm ):可以采用机械沉淀法进行去除的颗粒物;胶体状有机物(1nm ~100nm ):不能采用机械沉淀法进行去除的较小的有机颗粒物;溶解性有机物(<1nm ):以分散的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的有机物 有机物 微生物 新的细胞物质 CO 2、H 2O 生物残渣 内源呼吸 分解 合成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

习题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 的联系及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TOC、TOD的耗氧过程及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及BOD不存在固定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OD及TOD或TO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水体自净从净化机制来看,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氧垂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特点 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 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而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6.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哪几种?各标准的使用范围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又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题总结

1.试说明沉淀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讨论各类型的联系和区别。 答: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中。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联系和区别: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压缩沉淀悬浮颗粒的浓度依次增大,颗粒间的相互影响也依次加强。 2.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和平流式沉砂池有何区别?答: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由曝气以及水流的螺旋旋转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曝气沉砂池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泡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 3.水的沉淀法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球形颗粒的静水自由沉降(或上浮)的基本规律,影响沉降或上浮的因素是什么? 基本原理: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基本规律:静水中悬浮颗粒开始沉降(或上浮)时,会受到重力、浮力、摩擦力的作用。刚开始沉降(或上浮)时,因受重力作用产生加速运动,经过很短的时间后,颗粒的重力与水对其产生的阻力平衡时, 颗粒即等速下沉。 影响因素:颗粒密度,水流速度,池的表面积。 4.加压溶气气浮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几种基本流程与溶气方式,各有何特点? 答:加压溶气气浮法的基本原理:空气在加压条件下溶解,常压下使过饱和空气以微小气泡形式释放出来。 基本流程及特点:全加压溶气流程,特点是将全部入流废水进行加压溶气,再经减压释放装置进入气浮池,进行固液分离。部分加压溶气流程:将部分入流废水进行加压溶气,再经减压释放装置进入气浮池,其它部分直接进入气浮池,进行固液分离。部分回流加压溶气流程:将部分清液进行回流加压,入流水则直接进入气浮池,进行固液分离。 5.废水处理中,气浮法与沉淀法相比,各有何优缺点? 答:气浮法:能够分离那些颗粒密度接近或者小于水的细小颗粒,适用于活性污泥絮体不易沉淀或易于产生膨胀的情况,但是产生微细气泡需要能量,经济成本较高。沉淀法:

水污染控制工程讲义+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参考资料(水污染控制工程)

目录 目录 (1) 专题一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 (2) 专题二污水的物理处理(1) (7) 专题三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13) 专题四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理 (22) 专题五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二)——活性污泥法 (26) 专题六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29) 专题七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 (36) 专题八污泥的处理和处置 (39)

专题一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 污水水质 国际通用三大类指标: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性指标 水质分析指标 物理性指标 温度:工业废水常引起水体热污染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加速耗氧反应,最终导致水体缺氧或水质恶化色度:感官性指标,水的色度来源于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 嗅和味:感官性指标,水的异臭来源于还原性硫和氮的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氯气等污染物质固体物质:溶解物质 悬浮固体物质挥发性物质 固定性物质 水和污水中固体成分的内部相关性 水和污水中杂质颗粒分布 化学性指标有机物 生化需氧量(BOD)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在一定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20℃,5d)。 反映了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量主要污染特性(以mg/L为单位)。 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污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生物氧化所需的氧量,全部生物氧化需要20~100d完成。 实际中,常以5d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称5日生化需氧量(BOD5);通常以20℃为测定的标准温度。 讨论:①任何日BOD与第一阶段BOD(L0)的关系 生化研究试验表明,生化反应的速度决定于微生物和有机物的含量,至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只要满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就可以,在反应初期,微生物的数量是增加的,但到一定时间后,微生物的量就受到有机物含量的限制而达到最大值,此时反应速度受到有机物含量的限制,即有机物的降解速度和该时刻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成正比,由于有机物可以用生化需氧量表示,所以水中的耗氧速率和该时刻的生化需氧量成正比 d(L0-L t)/dt=KL t dL t/dt=-KL t 式中: L0、L t─分别表示开始、t时刻水中剩余的第一阶段的BOD K─反应速率常数,d-1 积分得:任何时刻水中剩余的BOD为Lt=L0 e -Kt 从而求得经t时间反应消耗的溶解氧BODt为: BODt=L0-L t=L0(1-e-Kt)=L0(1-10-kt) (k =K /2.303) (经验表明:20℃时,k=0.1 日-1,若t=5天,则 BOD5=0.68L0)系 ②反应速度常数k与温度的关系 利用阿累尼乌斯经验公式可求得: K(t)=k(20)θ(T-20) 式中:K(t)─20℃时反应速率常数,d-1 k(20)─T℃时反应速率常数,d-1 θ──温度系数(经验:在10--30℃时,θ=1.047) ③第一阶段BOD(L0)与温度的关系

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复习题-浙江海洋学院

《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法的统称,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流化床等工艺形式,其共同的特点是微生物附着生长在滤料或填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后,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污水得到净化。 2、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3、生物脱氮 生物脱氮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氮和氨态氮转化为N 2和N x O 气体的过程。其中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反应过程。(PPT 版) 含氮化合物经过氨化、硝化、反硝化后,转变为氮气而被除去的过程。(课本版) 4、泥龄 微生物平均停留时间,又称污泥龄,是指反应系统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用的时间,在工程上,就是指反应系统内微生物总量与每日排出的剩余微生物量的比值。以θC 表示,单位为d 。 5、污泥比阻 单位质量干滤饼的过滤阻力m/kg ,比阻抗值越大的污泥,越难过滤,其脱水性能也差。 6、水体自净 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7、废水生物处理 定义1:利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及转化功能,以废水有机物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被降解、转化,废水得以净化。 定义2:污水的生物处理是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个体微小、代谢营养 多样、适应能力强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的处理方法。 (课本上有两种定义,自己选择哈!) 8、BOD 5 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样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20℃,5d )。 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课本版) 9、破乳 破坏液滴界面上的稳定薄膜,使油、水得以分离。 10、有机负荷(N S ) 污泥负荷率是指单位质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BOD5量,kg BOD5/(kgMLVSS ·d )。 11、SVI 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静置30min 后,每克悬浮固体所占的体积(mL )称为污泥体积指数(SVI )。 12、毛细时间 其值等于污泥与滤纸接触时,在毛细管的作用下,水分在滤纸上渗透1cm 长度的时间,以秒计。 13、米氏方程 max S S max m S m S v v v K K ρρρρ= =++ 式中:v ——酶促反应速度;v max ——最大酶反应速度;ρS ——底物浓度; K m ——米氏常数。

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污水有机物指标:①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 氧量。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 ②化学需氧量(COD或OC):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COD Mn或OC——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时,地 下水;COD Cr或COD——以重铬酸钾作氧化剂时,地表水 ③总有机碳(TOC):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④总需氧量(TOD):当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时,C全部变为二氧化碳, H 、N及S怎被氧化成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 总需氧量 COD>BOD TOD>TOC 2、水体自净:①物理净化: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 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②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 ③生物净化: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3、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五类水体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 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4、污水排放标准:①浓度标准:规定了排出口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其单位一般 为mg/L ②总量控制标准:是以与水环境质量标准相适应的水体环境容量为依据而 设定的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5、格栅:①分为人工格栅和机械格栅:人工格栅倾角30°~60°,机械格栅(每日栅渣量> 0.2m3)倾角60°~90° ②设计参数:渠道宽度适当,过渠道水流速度一般0.4~0.9m/s,过栅流速 0.6~1.0m/s;格栅工作平台应高出设计水位0.5m 6、沉淀法: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运动,达到固液分离 的效果,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污水池里系统的预处理(沉砂池)②污水的初级处理(初沉池)③生物处理后 的固液分离(二沉池)④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污泥浓缩池) 7、沉淀类型:①自由沉淀:发生在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不高时的一种沉淀类型,直线下沉, 且颗粒物理性质不变(沉砂池) ②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但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 用,曲线下沉,且颗粒物速度质量性状等变(二沉池中间段) ③区域沉淀(成层沉淀、拥挤沉淀):高浓度悬浮颗粒的沉降过程(5000mg/L 以上)有明显泥水分离(二沉池下部和污泥重力浓缩池开始) ④压缩沉淀:高浓度悬浮颗粒的沉降过程中(二沉池污泥斗中、污泥重力浓 缩池)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卷A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气固比 2.氧垂曲线 3.吸附再生法 4.剩余污泥 5.@ 6.折点加氯消毒法 7.回流比 8.生物膜法 9.活性污泥法 10.生物脱氮 11.泥龄 12.BOD5 13.COD 14.} 15.水体自净 16.污泥指数 17.剩余污泥 18.破乳 19.大阻力配水系统 20.小阻力配水系统 二、问答题 1.试说明沉淀有哪几种因型各有何特点,并讨论各种类型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各适用在哪些场合 2.{ 3.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与平流式沉砂池有 何区别 4.水的沉淀法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球形颗粒的静水自由沉降(或浮 上)的基本规律,影响沉淀或浮上的因素有哪些 5.加压溶气浮上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几种基本流程与溶气方式各有何 特点在废水处理中,浮上法与沉淀法相比较,各有何缺点 6.污水的物理处理方法和生物处理法的目的和所采用的处理设备有何不同

7.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的本质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8.在生化反应过程中,酶起了什么作用酶具有哪些特性 9.影响微生物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为什么说在好氧生物处理中,溶解氧是 一个十公重要的环境因素 10.什么叫生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在废水生物处理中,采用了哪两个基本方程 式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11.; 12.建立生物下理过程数学模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在废水生物处理中,这个基 本数学模式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内容试述好氧塘、兼性塘和厌氧塘净化污水的基本原理。 13.好氧塘中溶解氧和pH值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14.污水土地处理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各适用于什么场合 15.试述土地处理法去除污染物的基本原理。 16.土地处理系统设计的主要工艺参数是什么选用参数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17.试述各种生物膜法处理构筑物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 18.生物滤池有几种形式各适用于什么具体条件 19.影响生物滤池处理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处理效果的曝气设备 的作用和分类如何,如何测定曝气设备的性能 20.》 21.活性污泥有哪些主要的运行方式,各种运行方式的特点是什么促使各种运 行方式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22.曝气池设计的主要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23.曝气池和二沉池的作用和相互联系是什么 24.产生活性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总结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污水污染指标中, 体物质的分类 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溶解性固体(DS)+悬浮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 +固定性固体(FS); 600°C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最即为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2BOD COD BOD5 TOC TOD 生化需氧量(BOD):水屮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mg∕L) 5日生花需氧量(BODJ:测定有机物第一阶段的生化需氧量至少需要20天时间,在实际应用中周期太长,故目前以5天作为测定生化需氧最的标准时间 (BOD5=70?BOD2O) 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星是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mg∕L)(用高猛酸钾作氧化剂测COD Mn/OC,用重珞酸钾作氧化剂测得 COD cι∕COD) 总有机碳(TOC):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当有机物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3水体自净作用的定义和净化机制 定义: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流动中浓度I i l然降低的现象机制:(1)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 (2)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 (3)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4受到污水污染的河流,根据水体中BOm和Do曲线的关系,可以分为哪几个区域(氧垂曲线) U≡ _ 一河染带—斗-恢环 2 1 O 12 3456789 需水河流流卜时何/d m 1 -1 氣垂曲线示恵图 污染带:EOD5、DO均下降显苦阶段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报告

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验报告 (环境工程专业适用) 2014年至2015 年第 1 学期 班级11环境1班 姓名吴志鹏 学号1110431108 指导教师高林霞 同组者汤梦迪刘林峰吴渊田亚勇李茹茹 程德玺

2014年4月

目录 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 -------------------------------------------------- 1实验二静置沉淀实验----------------------------------------------------------------- 5实验三混凝实验---------------------------------------------------------------------- 8一、实验目的 ------------------------------------------------------------------------- 15

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表面曝气叶轮的氧总传质系数和充氧性能测定方法 2.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 二、实验原理 曝气是指人为地通过一些机械设备,如鼓风机、表面曝气叶轮等,使空气中的氧从气相向液相转移的传质过程。氧转移的基本方程式为: d/dt=K La(s-)(1)式中d/dt:氧转移速率,mg/(Lh); K La:氧的总传质系数,h-1; s:实验条件下自来水(或污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相应于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 曝气器性能主要由氧转移系数K La、充氧能力OC、氧利用率E A、动力效率Ep四个主要参数来衡量。下面介绍上述参数的求法。 (1)氧转移系数K La 将(1)式积分,可得 1n(s—)=一K La t+ 常数(2)此式子表明,通过实验测定s和相应与每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后,绘制1n(s—)与t关系曲线,其斜率即为K La。另一种方法是先作-t曲线,再作对应于不同值的切线,得到相应的d/dt,最后作d/dt与的关系曲线,也可以求出。 (2)充氧性能的指标 ①充氧能力(OC):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液体中的氧量。 表面曝气时:OC(kg/h)= K La t(20℃)s (标)V (3) K La t(20℃)= K La t 1.02420T(T: 实验时的水温) s (标)=s (实验) 1.013105/实验时的大气压(Pa) V:水样体积 ②充氧动力效率(Ep):每消耗1度电能转移到液体中的氧量。该指标常被用以比较各种曝气设备的经济效率。 Ep(kg/kW·h)=OC/N (4) 式中:理论功率,采用叶轮曝气时叶轮的输出功率(轴功率, kW)。 ③氧转移效率(利用率,E A):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液体中的氧量与供给的氧量之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知识点汇总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知识点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污水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 2、物理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异臭:S和N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氯气、总固体(溶解性固体DS、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固定性固体FS 3、有机物指标:BOD、COD、TOC、TOD (燃烧化学氧化反应) 4、无机物指标:PH (6-9)、植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无机性非金属有害物(总砷、含硫化合物、氰化物) 5、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数、病毒 6、自净作用:物理、化学、生物 7、混合过程:竖向混合阶段、横向混合阶段、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POP下降) 8、根据BOD5与DO曲线,可以把该河划分为清洁水区、污染恶化区、恢复区、清洁水区 9、污水排放标准:浓度标准、总量控制标准、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10、一级处理:主要去除 SS 、 COD 、 BOD 11、二级处理:去除有机物(90%) 12、三级处理:去除 N 、 P ,色度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1、污水的物理处理法去除对象主要是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筛滤截留法、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 2、格栅作用:截留污水中较粗大漂浮物和悬浮物 3、格栅设计的主要参数:确定栅条间隙宽度 4、按格栅形状,可分为平面格栅、曲面格栅 5、曲面格栅:固定曲面格栅、旋转鼓式格栅 6、清渣方式:人工清渣(过水面积不小于灌渠有效面积的2倍)机械清渣(1.2倍) 7、工业废水根据水质确定是否有沉砂池 8、水流适当流速:0.4-0.9 污水通过格栅:0.6-1 最大 1.2-1.4 9、在典型的污水处理厂中沉淀法可用于下列几个方面:污水处理系统的预处理、污水的初级处理、生物处理后的固液分离、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 10、沉淀类型:自由沉淀(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不高)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活性污泥二沉池中间)、区域沉淀(悬浮颗粒浓度高,二沉池下部、重力浓缩开始) 、压缩沉淀(高浓度悬浮颗粒,污泥浓缩、重力浓缩) 11、斯托克斯公式u=(P 固-P gd2/18μ 12、水温上升,黏度减小、沉速增大 13、理想沉淀池:进口区、沉淀区、出口区、缓冲区、污泥区 14、沉淀池工作原理: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讲义(完整)演示教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讲义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实验一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了解影响混凝沉淀的主要因素; 2.通过实验,确定给定所配水样的混凝剂最佳投药量; 3.认识几种混凝剂,掌握其配制方法。 实验原理: 水中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微粒的布朗运动,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胶体的表面物质,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1、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Zeta电位,实现胶粒“脱稳”;2、同时也能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3、网捕作用;而达到颗粒的凝聚。 混凝是水处理工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混合和反应是混凝工艺的两个阶段,投药是混凝工艺的前提,选者性能良好的药剂,创造适宜的化学和水利条件,是混凝的关键问题。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混凝剂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投加量不足不可能有很好的混凝效果。同样,如果投加的混凝剂过多也未必能得到好的混凝效果。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佳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 设备及用具: 1.定时变速六联搅拌机; 2.HS酸度计; 3.WG光电浊度仪; 4.1000 mL烧杯、洗耳球、移液管; 5.硫酸铝、氯化铁、蒸馏水; 6.水样。 注意事项: 1.在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矾花的形成、外观、大小、密实程度、沉降性能等; 2.因投药量少,所以要用洗瓶将加药管内的残余药液洗至水样杯内以免影响投药量的精确度; 3.吸取上清液时,要用相同条件吸取上清液,不要把沉下去的矾花搅带上来,以免影响测量效果。 步骤及纪录: 1.测定原水水温、浊度; 2.认真了解六联搅拌机的使用方法; 3.分别量取原水样600mL于六个1000mL烧杯中,置于搅拌机下; 4.选用一种混凝剂,用移液管分别量取不同量药液于搅拌机的加药试管中;

最新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教学内容

5.试述好氧塘、兼性塘和厌氧塘净化污水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 好氧塘是一类在有氧状态下净化污水的稳定塘。其净化有机物的基本原理是塘内存在着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共生系统。有阳光照射时,塘内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同时,由于风力的搅动,塘表面还存在自然复氧,二者使塘水呈好氧状态。塘内的好氧型异养细菌利用水中氧,通过好氧代谢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并合成本身的细胞质,其代谢产物CO2则是藻类光合作用的碳源。 兼性塘是指在上层有氧、下层无氧的条件下净化污水的稳定塘。其净化机理:兼性塘的好氧区对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机理与好氧塘基本相同。兼性区的塘水溶解氧较低,且时有时无。这里的微生物是异样型兼性细菌,它们既能利用水中的溶解氧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也能在无分子氧的条件下,以NO3-、CO32-作为电子受体进行无氧代谢。厌氧区没有溶解氧。可沉物质和死亡的藻类、菌类在形成污泥层,污泥层中的有机质由厌氧微生物对其进行厌氧分解。 兼性塘运行管理极为简便,较长的污水停留时间使它能经受污水水量、水质的较大波动而不至于严重影响出水质量。兼性塘常被用于处理小城镇的原污水以及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一级沉淀处理后出水或二级生物处理后的出水。 厌氧塘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净化污水的稳定塘。其净化机理是:厌氧塘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是由两类厌氧菌通过产酸发酵和甲烷发酵两阶段完成的,即先由兼性厌氧产酸菌将复杂的有机物水解、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再由专性厌氧菌将有机酸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当厌氧塘作为预处理工艺使用时,其优点是可以大大减少随后的兼性塘、好氧塘的容积,消除兼性塘夏季运行时经常出现的漂浮污泥层的问题,并使随后的处理塘中不致形成大量导致糖最终淤积的污泥层。 38.画出生物同步脱氮除磷的工艺流程,并说明各处理构筑物的功能作用? 答:其工艺流程为: 回流系统 进水厌氧缺氧好氧缺氧好氧二沉池出水 回流系统 称为A-A-O系统 厌氧:反硝化氨化释放磷;第一缺氧:脱氮;第一好氧:去除BOD、硝化、吸收磷;第二缺氧:反硝化、脱氮;第二好氧:吸收磷,去除BOD。 34.污泥处理的一般工艺如何?污泥浓缩的作用是什么? 答:污泥处理的一般工艺如下:污泥浓缩污泥消化脱水和干燥污泥利用 污泥浓缩的作用在于去除污泥中大量的水分,缩小污泥体积,以利于后继处理,减小厌氧消化池的容积,降低消化耗药量和耗热量等。 35.污泥浓缩有哪些方法,并加以比较? 答:浓缩污泥可以用重力浓缩法,也可以用气浮浓缩法和离心浓缩法、重力浓缩法主要构筑物为重力浓缩池,设备构造简单,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气浮浓缩主要设施为气浮池和压缩空气系统,设备较多,操作较复杂,运行费用较高,但气浮污泥含水率一般低于重力浓缩污泥。离心浓缩则可将污泥含水率降到80%~85%,大大缩小了污泥体积,但相比之下电耗较大。 33.试比较厌氧法与好氧法处理的优缺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总结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 污水污染指标中,固体物质的分类 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溶解性固体(DS)+悬浮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固定性固体(FS);600℃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量即为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2 BOD COD BOD5 TOC TOD 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mg/L) 5日生化需氧量(BOD5):测定有机物第一阶段的生化需氧量至少需要20天时间,在实际应用中周期太长,故目前以5天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BOD5=70%BOD20) 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mg/L) (用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测得COD Mn/OC,用重铬酸钾作氧化剂测得COD Cr/COD) 总有机碳(TOC):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当有机物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3 水体自净作用的定义和净化机制 定义: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机制:(1)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 (2)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 (3)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4 受到污水污染的河流,根据水体中BOD5和DO曲线的关系,可以分为哪几个区域(氧垂曲线)

水污染控制工程学习资料1

第一章绪论 一1.水资源与水循环 70%被水覆盖;我国水资源总量全国6,人均水量1/4,排116位; (三)水的循环,自然循环,社会循环(人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废水的分类:(1)生活污水(成分较稳定);(2)工业污水(生产污水,生产废水);(3)降水(雨雪) 二、污水水质 污水污染指标包括物理性质【感官温度、色度】、化学性质【一般水质指标(包括PH ,碱度等);有毒化学物质指标】和生物性质。 1污水的物理性质和污染指标:主要有温度,色度,嗅和味,固体物质。 1)固体物质 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固体(SS),在国家标准和规范中,又称悬浮物,用SS表示)。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千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很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休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量即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2)温度,色度(表色和真色),表色是由溶解物质+胶体+悬浮物质共同引起产生的颜色;真色是由溶解物质+胶体物质;液体过滤后测得真色。怎么测表色(直接测)真色(过滤) 2.污水的化学性质与污染指标 1.有机物 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组成较复杂,分别测定各类有机物的周期较长,工作量较大,通常在工程中必要性不大。有机物的主要危害是消耗水中溶解氧。因此,在工程中一般采用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或OC)、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等指标来反映水有有机物的含量。 (1)生化需氧量(BC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牛物降解的有机物量。生化需氧最愈高,表示水中耗氧有机污染物愈多.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污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生物液化所需的氧量.微生物的活动与温度有关,测定生化需氧量时以之20℃作为测定的标准温度、,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一般需20天左右才能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分解氧化过程,即测定第一阶段的生化需氧量至少需20天时间,这在实际应用中周期太长,目前以5天作为测定生化需氧璧的标准时间,简称5口生化需氧量。据试验研究,生活污水5日生化需氧量约为第一阶段生化需氧70%左右。(20℃下培养五天(只能完成70%)20天(完成95-99%)为什么不培养20天呢?因为20天是碳化和硝化过程的和,不能完全代表氧化过程。) (2)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是用化学斌化荆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化学需氧量愈高,也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愈多。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是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声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时,测得的值称COD Mn,或简称Oc。以重铬酸钾作氧化剂时,测得的值称COD Cr重铬酸钾的氧化能力强于高锰酸钾,所测得的COD值是不同的,在污水处理中,通常采用重铬酸钾法。如果污水中有机物的组成相对稳定。则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之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而言,重铬酸钾化学需氧量与第一阶段 5日生化需氧量(BOO)测试时间长,不能快速反映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可以采用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里的测定甲并寻求它们与BOD5的关系,实现快速测定。 总有机碳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也是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一个综合参数:有机物中除含有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寒,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TOD〕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 学生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1年11月7日—2011年11月27日专业班级:环境工程2009级02班 姓名(学号):孙国帅20091703 2011年 12 月 3 日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 2011年11月7日——2011年11月27日 二、实习地点 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污水处理厂;青岛市城阳区污水处理厂;化学楼101 三、实习目的:通过前往污水处理厂参观实习,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本知 识。且通过工程师的讲解,了解污水处理各工艺构筑物的特点与设计理念,明确流程,为课程设计打好基础。并将自己在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老师和工程师沟通,借助实体构筑物解决。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SBR A2/O UCT 模型 四、实习内容 (一)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污水处理厂 (1)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污水处理厂简介 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污水处理厂是由崂山区政府授权青岛海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污水处理厂,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办事处驻地,一期占地41.7亩,设计进水量2.0万吨/天;二期工程占地32.85亩,增加处理能力3.0万吨/天。沙子口目前排放污水总量可达到320万吨/年,工业废水约占总排放量的65%以上,生活污水及公建污水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35%。主要污染物为COD、BOD、SS、N、P等,属有机耗氧型污染。沙子口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废水约8000吨,产生含水污泥近300立方米。该地区的污水以生活类污水为主,有机质含量大,重金属成份极少。处理流程主要为电脑控制,如图1显示实时监控。污水处理厂采用UCT工艺,其英文为University of Cape Town,由南非开普敦大学研究开发。沙子口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废水约8000吨,产生含水污泥近300立方米。该地区的污水以生活类污水为主,有机质含量大,重金属成份极少。沙子口污水处理厂每月可生产有机肥料100吨,以800元/吨的价格卖给园林绿化部门,不仅硝化了污泥,而且获得了经济效益。崂山沙子口污水处理厂投资200万元改造后,将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进行发酵等环节处理,使之成为优质的林业用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污染控制工程考研真题

去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富营养化 2、SVI 3、污泥龄 4、水环境容量 5、充氧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污泥厌氧消化机理? 2、试简述活性污泥膨胀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3、表面曝气装置的曝气原理? 4、工业废水可生化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5、污泥处理处置常见工艺。 三、计算题与画图说明题 1、假定以葡萄糖为碳源,以氨氮为氮源,计算好氧条件下的产率系数 和需氧量。 2、画简图说明双膜理论模型。 四、论述题 说明生物脱氮的原理,简述几种生物脱氮工艺,并讨论生物脱氮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五、设计题 在啤酒、制药、制革工业废水中任选一种,描述其水质特征,并讨论针对其水质特点,如何选择工艺流程?画出你推荐的工艺设计流程框图,并说明每个单元工艺的主要设计参数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一·简答: 简述生物膜处理污水机理 污泥处理工艺常见流程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系统工艺特点? 与好养处理相比,厌氧生物处理有哪些特点 曝气池异常现象,原因,对策 计算 以葡萄糖为碳源,以氨氮为氮源,在好氧条件下,计算产率系数和需氧量。这个题让求消化池的有效容积,具体数据忘了 画图题 1,.画图说明生物除磷原理 四论述 1 污水天然生物处理的机理,并给出几种主要的处理工艺 生物脱氮原理,工艺,发展前景 五设计题 简述你身边的工业废水有何特征,根据水质特点,设计工艺流程图,画图,并说明各种参数,计算去除效率 1.简述厌氧生物处理三阶段与四种微生物类群 2.废水可生化性判断

3.胶体混凝机理 4.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组成 5.土地处理系统基本工艺 画图并解释: 1、生物脱氮基本生物过程 2、活性污泥增值曲线 3、成熟生物膜净化污水图,生物膜形成过程 4、Bardenpho,AAO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流程图以及特点 5、电渗析法咸化淡水原理过程 公式默写和推演:LM模式两个基本方程以及推断出X=Qc*Y*(Si-Se)/t(1+KdQc) 书上有的。 计算题:污泥含水率和平流池(论坛资料PPT上都有而且是,原题) 论述:好氧生物过程与厌氧消化过程,主要因素。 最后一题是设计。有水质指标以及工艺流程,去除效果以及进水水质,主 要参数以及尺寸等问题 1.水体自净, 2.富营养化, 3.SVI,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