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窑洞建筑

窑洞建筑

窑洞建筑
窑洞建筑

窑洞建筑---绿色建筑的典型

姓名:

学号:

专业:

摘要: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其周边区域的传统民居形态,人民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高原传统文化。它是一件真实质朴的建造,没有多余的装饰,符合绿色建筑的观念。对现代建筑也产生了远大影响。然而,在这窑洞日趋减少的高速现代社会,如何继承并发展这些窑洞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绿色建筑窑洞建筑生态节能借鉴与发展

窑洞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它是中华民族勤劳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天然的生态节能优势。在当今世界面临严峻的生态和能源危机的情况下,更具借鉴意义和保护价值。

1.窑洞的基本概况

1.1 窑洞的定义

1.窑洞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民居形态;

2.窑洞是黄土高原最经济的建筑形态;

3.窑洞是黄土高原最能利用生土的建筑形态;

1.2 窑洞的形成

窑洞起源于古代的穴居,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质疏松、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使用简单的工具就能挖掘洞穴;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而且冬暖夏凉。

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1.3 窑洞的类型

1.3.1靠崖式窑洞

靠崖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它一般是在山脚,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

1.3.2下沉式窑洞

这种窑洞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道作为人行道。

1.3.3砖砌的锢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

1.4窑洞的特点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窑洞民居是一种向地下争取居住空间的掩土建筑。由于它的围护结构是黄土,热能散失最小,保温,隔热性能好,所以冬暖夏凉,是天然的节能建筑。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窑洞的洞口一般都朝阳,这样便于阳光照射。窑洞建筑美观耐用、节约耕地、保护植被、不破坏生态。窑洞的布局十分灵活,多随地势挖掘。

2.窑洞的优点和缺点

2.1窑洞的优点

窑洞的土壁深厚,保温性能好,夏季晒不透,冬季冻不透,隔音效果也很好,少干扰。窑洞的布局十分灵活,居住很舒服,邻居间关系比较和谐。建筑的寿命长,使用费用低,抗地震性能强,节地节能、生态环保,还能保持自然的美景。与自然和谐共处。窑洞是天然的绿色建筑。

2.2窑洞的缺点

最主要的缺点是窑洞占地很大。由于黄土本身的特性,黄土窑内十分潮湿,窑内的木家具不能直接靠墙放置,时间一长,木板就要腐烂。窑洞凉爽,适合存放粮食,但囤粮需要做十分复杂的防潮处理,并高高地架在木架上。窑洞内潮湿

通风极差,令人窒息。窑洞越深采光越差。

3.窑洞的局限与发展

3.1窑洞的局限性

窑洞内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有蚊虫蛇蚁的骚扰,有于独特的地貌、独特的形式,所以交通也极不方便,具有地域局限性。建筑平面受到限制比较单调,立面朴实无华。只能单面采光。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住户对建筑功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传统窑洞空间形式单一,功能简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例如,一些人希望家里有单独的起居室和餐厅,供家人交流、会客、吃饭等;而传统窑洞则多为起居、餐厅、卧室完全融合的多功能空间。传统窑洞一般面宽较窄、起拱较低,其室内空间尺度不能满足摆设大型组合家具的要求。

时代在进步,传统窑洞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需要与时俱进。窑洞的发展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系统的科学规划窑洞建筑群。传统的较为零散的窑洞建筑布局必将得以改变,以一个相对集中的生活居住区域为单位,合理选址、统一规划。以建设窑洞居住小区为目标,将总体的水、电、暖等供、排系统集中于一个体系,并将室外环境及配套设施统一规划。这样既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又为新型窑洞建筑总体功能的升级创造条件。另外,因山就势地规划窑洞群,或是顺着山势呈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土坡之下,使其最大限度地与大地融合,这样也不会影响黄土高原村镇特有的景观意象。

2.在建筑设计方面,应抽象地表达窑洞朴实的气质和冬暖夏凉生态的特点。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完全模仿现代建筑,去建造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否则,就会使得陕北千城一面、千楼一面,从而失去了陕北的地域特色。

3.在建筑功能方面,过去窑洞主要用作居住功能,今后要拓宽其使用功能,窑洞要扮演多类型建筑的角色。除保留修葺老窑洞发展红色旅游和农家乐之外,还可以修建窑洞办公建筑、窑洞疗养院、窑洞银行。改变窑洞平面形状的单一,适当扩大单体跨度,设置必要的防护体系,增加科技含量,对窑洞建筑再设计,完全可以增加其使用功能。

4.使用简易成熟的现代技术克服传统窑洞阴暗、潮湿、通风差等缺点,整合古老窑洞冬暖夏凉、节能节地等优点,建造新型窑洞。

3.2窑洞的发展

1.采用现代成熟的技术,对窑洞内部进行通风、防潮除湿、采光的技术改造。如靠崖式窑洞,可以在靠崖那一侧设天井通风除湿,或者建造“前大后小”喇叭口的靠崖式窑洞改善采光问题;

2.结合陕北地区太阳辐射资源丰富、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的气候特点,加强太阳能多种利用(建造阳光玻璃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3.建造屋顶花园。在窑洞的屋顶上保持至少1m 厚的黄土层,种植耐干旱乔、灌、草,合理栽植当地浅根的经济作物,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既降低屋面的室外综合辐射温度,又美化室外环境增加收入;

4.尽量采用石材、黄土等当地建筑材料,减少运输能耗和成本,避免产生建筑垃圾和建筑污染。

5.结合陕北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在院内、在窑顶收集雨水作为中水之用,污水也尽量回收利用,在缺水的陕北地区,要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

4.窑洞理念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地下空间的全面开发与利用

1 改善交通状况

2 改善整体环境

3 有利于节约能源

5.结语

在全球资源匮乏、能源日益紧张和城市面貌雷同的情况下,目前在陕北地区发展节能生态的新式窑洞是必要的,而且要保留富有民族特色的窑洞建筑。有效的保留和发展窑洞建筑,除了合理系统的规划窑洞建筑群,尊重陕北的地域文化和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吸收窑洞尊重环境、节能生态的优点,以及探寻先进的现代技术解决窑洞现存的不足,关键还需要政府、建筑师和群众三者的配合。当地政府应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引导,提升当地群众对窑洞建筑的自信心,建筑师应采用专业知识精心设计改良窑洞。有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参与,陕北地区的面貌会更有特点,古老的窑洞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间住宅建筑》王其钧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 《陇东窑洞的特点及发展》袁薇铁道工程学报

[3] 《绿色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中国计划出版社

[4] 《中外传统民居》荆其敏张丽安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窑洞建筑的结构分析

黄才华,等:窑洞建筑的结构分析47 区枣园乡裴庄村,南邻延定公路,西面为道路,东面和北面为居民区,交通便利。 该窑洞於1937年建设,分为3部分,面南一排为五孑乙窑洞,面东面西每排各3孔窑洞,层高均为 表1拱的内力系数 结构计算简图控制截面及内力项目 0.1 。 o.5 乘数 ∥2 tI¨|l¨lll¨冯VA0.500 00o·50000一 厂c、姒·…s眦蚴矿 ④MC0.000700.01890乖·zCⅪ奈L/2:VA至2502510三三厂 Vbf ..-■口 P小旷cⅧ…VA1.…000蚴1.00。O…001 ② Mc—o.01637o.05365口l·l‘.f≤I,,77’石’、、、、HAz4,。,,。.,。。,。口 4.44m,拱净高1.75m,拱净宽3.5m,建筑占地约910m2。窑洞外观概况见图2。 图2中央军委窑洞群外观 此窑洞结构穹形部分厚度为300ram,为半圆拱,拱高1750mm,柱体部分宽分别为:边柱l260ram宽和中柱980mm宽。穹形顶部由土石混合覆盖,高820mm,单个柱体两侧为石砌体,内部填充土石,砌体块的尺寸为300ram×120mm,砂岩:23.6kN/m3,土石渣:23kN/m3,10cm砼自重:2.5kN/m3,活荷载查规范得3.5kN/m3。 按尺寸计算好各自重,结合静力手册计算,内力计算结果如表2。 4结语 本文结合实例重点讲述窑洞建筑结构这种特殊结构,由于现存关于窑洞建筑结构设计的资料较少,故简单介绍了窑洞结构从基本假定到计算验算的过程,并通过实际工程的应用来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 性,现加固过的建筑仍在使用中。

窑洞建筑的结构分析 作者:黄才华, 王泽军, HUANG Cai-hua, WANG Ze-jun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安,710055 刊名: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9,10(1) 参考文献(3条) 1.《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编写组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 1998 2.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3.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a06451217.html,/Periodical_ccgcxyxb200901013.aspx

窑洞建筑类型

窑洞建筑类型 顶门窗土窑 地基就绪后开高3米、宽0.7米的长方形土口,1~2米后旋成拱形,掏空三四米左右。留土炕,挖炕洞和烟洞。自然干燥后,上安0.7米见方的一个窗子,下安一扇门,麻纸糊以后便能居住,冬暖夏凉。但光线太暗,泥糊抹面,亦不雅观。 大门窗石窑 纯粹用石头圈成高3.4米左右、宽3米至3.5米的拱形窑洞,多为6~10米深。火炕另盘,形式自取,定有“尺八的锅台二尺的炕”之高低规格。“狗窝,卧下狗,烟洞转开斗,出烟一袖口,风刮如雷吼。”这是烟洞的标准。此种窑洞大门大窗,经久耐用,光线好。吴堡乡比较多。用料和门面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凿面子粗细。解放前富户多一寸三錾,特富者上马头石,盖厦檐,顶“露明柱”。穷者手锤科四正即可,甚至有垒“人”字墙面的。全县以宋家条村的石窑为最。宋家川、南山上、砖窑山有天才石,自然白色花面,不需要錾刻,只要凿四正即可。门窗以平樯为主梁,上面是半圆,下面方形窗子和门。门有单扇和双扇两种形式。 大门窗接口土窑沿黄河一带,胶土多,质硬而油性大,取石也容易,先铲开崖面,留下土楦。接1.7米左右深的石窑口,大小同纯石窑。隆冬时节,倒楦,跟上窑口的方向、高低、宽窄打窑洞,留土炕。深浅随便,以土质好坏、人口多少而自定。浅窑为撑炕,深窑为厢炕。三

条炕洞,直通烟囱,连接灶膛。面石好坏,差别也很大,土窑洞一般要上箍,防止土质干裂下塌。麦秸泥抹数次,后用麦壳子软泥抹一次,干后便能居住。现在内部多用石灰或白垩土粉刷。此种窑洞,土石掺半,耐风雨侵蚀,冬暖夏凉,二八月温和,胜过纯石窑,多为农家喜爱。专家也认为,山区的土窑洞冬夏室温适中,有利于人的身体,故长寿老人多出在山区。但要红壤土山,黄土山切不可打窑洞。 大门窗泥结窑 吴堡三道塬,取石不易,黄土又不可打洞,过去只能用麦秸土掺水作坯,晒干后圈窑。这种窑洞,纯土结构,最怕秋雨绵绵。现在新修,多为砖石结构。吴堡富户讲究,“四合院”,或者三孔一院,或者五孔一院。有的另做厢窑,倒座窑或马棚。择向建大门,俗称“楼门”。旧社会,大门按身世决定式样和装饰。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窑洞民居特征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黄 土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 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 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 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 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 用较多。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二、黄土高原自然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介于北纬33°41′~41°16′,东经100°52′~114°33′之间,海拔高度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地表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地形以高原为主,沟

壑纵横;植被减少,除外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带上,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土层较厚。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三、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及发展对策 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①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发展对策: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感受: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使自己深刻认识了中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了该地域特有的窑洞民居文化。同时,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陕北窑洞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陕北窑洞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建筑科学基础2课程作业 班级:城市规划0802班 姓名:王璐 学号:19 指导老师:岳鹏

摘要:陕北窑洞是一种传统特殊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以成为陕北的一种符号与象征。它特殊的建造工艺,使其具有节能、节地、环保又经济适用,而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和建筑内涵,又表现了传统建筑之美。其独特的“天人合一”环境思想有对现代的建筑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陕北窑洞建造方式、布局形式、功能需求等方面进行介绍,从中发掘出这种建筑形式在生态环境、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方面的价值,帮助今后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学习及认识。 关键词:窑洞民居生土建筑生态建筑 Abstract:The cave dwelling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is a traditional and special residence type。It has become a symbol of Northern Shaanxi. Its special build process make it not only could save energy and land but also environmental and worthwhile. Its special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 connotation also perform the beauty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 environmental view point of “HARMONY” will have actively referen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tion the way of build, the form of layou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ave dwelling. Form those we can find this architectural form have many important value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spirit connotation and culture. It can help me understand different type of architecture. Key words: cave dwelling dwellings generates building ecological building 正文: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人们走进陕北,只见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中,错落着一排排的窑洞。这里的居民祖祖辈辈就居住和生活在这些窑洞之中,它以成为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的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这种建筑形式表现出一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天人相用的传统生态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建筑与自然的结合, 在人与自然的密切接触与亲和相用中,利用天材, 就地利 , 顺应自然, 为我所用。它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这个来自远古时期人类居住的建筑形式,被国际建筑学家们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之一。(图1) 一、建造条件 1、历史背景:人类早期的居住形式基本是利用天然的洞穴和树木,以避开野兽的侵袭。在原始穴居的基础上,北方地区出现了利用黄土特性建造的建筑形态———窑洞。 2、气候特征:窑洞是一种原始的生态建筑。所谓生态建筑,就是要取向于生态环境, 依附于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 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区域, 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表现出与自然生态进化规律一致的原则, 并试图通过自身的合理存在把人与自然真正和谐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陕北窑洞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的地域文化, 利用黄土地区的地理条件, 适应黄土高原的干旱气候, 结合得天独厚的土资源, 使它不仅成为适合黄土高原的民居形式,而且是最经济实用的民居建筑。创造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土文化,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供当地人民生活的千年宅居。 陕北黄土丘陵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区, 降水稀少, 蒸发强烈, 水资源贫乏,树木稀少,导致木料紧缺,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脆弱,使

陕西民居--土窑洞

陕西民居--土窑洞 走近窑洞 博宝艺术网https://www.doczj.com/doc/a06451217.html,来源:榆林日报 2012-11-21 14:21:09进入陕北,放眼远望,山峁沟壑间的绿树丛中,隐显着一排排窑洞,这就是陕北人世代居住的家。窑洞,古老而朴实的民居建筑,最真实、最完整地保留了人类建筑文化渊源的本真。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窑洞的学问 人类的祖先——猿人最早的居所是自然洞穴,用以抗风雨,御寒暑。到了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等简单的工具在土崖上掘些洞穴,铺上软草,用树枝遮挡洞口,成为舒适的居息处,且又能较好的防备猛兽的侵扰。到了先秦时代石窑才逐渐出现,但石窑是达官贵族,豪门富商才有能力修建的,一般人还是以土窑洞为居所。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达到了高度文明,窑洞在陕北的居所地位还是名列魁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没有摆脱洞穴系列,只不过由原始洞穴演变成土窑,再由低级进化成高级的石窑洞。现在有的人家把窑洞装修的十分现代化,那也不过是高级洞穴罢了!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

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最大的优越性是冬暖夏凉,冬季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窑内暖和如春。夏季烈日似火,热浪翻滚,窑内却凉爽似秋。火炕特别适宜老年或风湿病人居住,它有保暖和热灸作用。窑洞的形制有土窑、接口窑、石窑几种。土窑在人工洞穴上发展而来,属窑洞的初级型。农民选择一向阳的胶土崖,用镢头刨齐崖面,开个长方形口子,称窑口,挖进一两米后,向顶部及左右拓展,修成拱形洞。窑口安装简易方形小门;窑内用麦鱼、黄土和泥粉刷;用石板、黄土垒灶盘炕,即可居住。这种窑在古代是贫富人家共同的居所模式,接口窑、石窑出现后,仍是贫民安身立命的居息之地。这种窑采光不好,空气流通差。建国后这种土窑基本淘汰,作为牛羊圈使用。 接口窑,是为了加固土窑窑面和窑口,防止雨水冲刷和塌陷发展而来的一种模式。在土窑的基础上,将窑口扩大成拱形,按窑口拱大小加砌3~5尺进深的石拱窑面,也叫挂面子。做圆门窗即成。接口所用石料为不规则石片、石块,以插花墙、平垒做成,后用泥糊住窑面,叫泥糊马面。用规则长方石料接口,窑面不泥,根据石料凿打形式分锤子活、出面子活。泥糊马面接口窑,在过去是中等生活水平农户的居所;现在人们修窑无论接口还是石窑都成出面子活了。接口窑外表像石窑,内则仍是土窑,比土窑坚固了,光线增强了。

浅析陕西窑洞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1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下空间环境[2] (1)与大地相联系生土窑洞的院子、土坯、间楼都是用生土夯打或土坯砌筑的,有的整个村庄建在地下,是建筑生根于大地的典型代表,其自然风格与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敦厚朴实的性格。 (2)冲沟里的村庄与水土保持在冲沟中进行村落建设,以改善黄土高原的环境,控制水土流失。 (3)地下村庄、文明建筑生土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及土坯拱式三种。地坑式是地面上挖坑,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窑洞居住;沿崖式是沿山边及沟边开凿窑洞,不占耕地,节约良田;土坯拱式以土坯拱后覆土保温,是建在地面上的窑洞。三种窑洞不论是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联系、采光通风及排水方式等,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4)地下空间地下窑洞的组合保持了北方传统四合院正房三间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了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地下民居体现了特殊功能与低造价的统一,无内衬的黄土窑洞约为一般地面建筑造价的1/10。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了人工与自然的结合,窑洞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支配,人工融于自然之中。 (5)明暗的图案在窑洞式民居中,由地上的门楼通过隧洞渐次地进入地下庭院的过程,光的明暗变化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6)闪烁的光线为什么人们感到透过晃动的树叶或花格窗的光线非常美?是因为过于强烈的直接光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给人以不快感;以暗墙为背景的窗边角处有炫咣,树叶或花格窗减少刺眼的炫光;透过小尺度的图案有特殊的视觉效果。小窗棂还可以建立黑白图案,这种图案在窗的边角处加密,光线由边角逐渐加强到窗的中部,尤其是窗的顶部是窗户进光较强的部位,许多老式窗格图案设计都依据这个原理。 2 靠崖式窑洞[3] 靠崖式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四省,数量密集、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河南、陕西两省。陕西省最有代表性的要数米脂县桥河岔乡刘家峁村的姜耀祖窑洞庄园了。姜耀祖宅修建在陡峭的峁顶上,具有上、中、下三层院。它是一个有几十孔窑洞的建筑群落,门外是十八米高的悬崖,崖上筑以城堡,城堡东北角布置角楼,城垣上面还有碉堡。进入院落要先上一个大陡坡,进入拱形的堡门,然后穿过弯曲的隧道,就可来到管家院。不进管家院,再穿过一个倾斜的隧道,就能到达正院。如果要到宅子外围的土悬崖上,还需再穿过一个倾斜的隧道。这是宅子的一套防卫体系。正院与下面的管家院也有暗道相连,暗道是隧道形式,里面是陡直的台阶。 3 以十里铺窑洞为例[4] (一) 概况 十里铺在陕西省长武县城西十里,古丝绸之路的北路所经。

浅谈延安窑洞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浅谈延安窑洞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本文为2014年度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资金规划青年项目文章分析延安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窑洞建设的现状,探讨保护与更新延安地区窑洞建筑的对策:利用城镇中坡地规划窑洞空间;确定不同的居住空间领域层次;建设骨架清楚、分级明确、内外联系方便的交通道路系统;做好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标签:延安;民居;窑洞;更新 陕北地区位于平均海拔为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当地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窑洞这种传统的居住形式。延安地区窑洞建筑是在黄土高原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当地的地质中富含丰富的黄土层和大量的砂石,对于建造窑洞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窑洞建筑自古以来是延安地区的传统居住形式。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窑洞这一传统形式受到了现代文明冲击,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家庭结构、居住习惯以及人文背景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民们从聚居观念到生活方式都已全面改变。窑洞建筑由于其局限性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和生活需求。 随着城镇快速发展,人们的意识观念有了很大改变。如今开放的社会信息交流过程中,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以及都市观念的影响,这些城镇许多居民甚至是一些相关领导,把城市的高楼大厦看作是现代化、富裕的标志,误以为弃窑建房就是致富、就是现代化。延安地区的建设模式也仿照大城市的模式,大规模地建造新式楼房,即使在完全适合建造窑洞民居的陡坡地带,建设者也盲目地不借代价地将陡坡推挖平整之后建造靠崖楼房。这种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使窑洞民居被毁,使得延安地区城镇这些具有传统乡土特色、且适合做爬坡建筑的窑洞民居,竟在城镇发展、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了立足之地。但是他们没想到或者没考虑到现代大都市与延安地区城镇之间的地域、经济、文化、人口等差异,没有意识到自己居住的窑洞有着适合在当地居住的生态、绿色等优势。 尽管窑洞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和居民对生活的追求。但是窑洞建筑有很多它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窑洞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学术、情感的价值。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或者以后,如果任意使它遭到破坏、数量减少甚至消失,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于当地的居民,是十分可悲的。所以,更新和发展窑洞建筑是十分必要的。 一、利用城镇中坡地规划窑洞空间 随着延安地区经济发展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已日益严重。延安地区中的山地为城镇的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因素,窑洞居住区的建设要从城镇有限的空间载体上想办法,建设山地城市居住小区立体发展的模式,挖掘建设用地,同时把城市建设与山体的绿化结合设置,形成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中原地区窑洞式民居的文化分析

中原地区窑洞式民居的文化分析 中原地区窑洞式民居的文化分析‘◆一¨。。。々: , 专\\:,~;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 日期:驯年岁愚沪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 日期:纠睁脚摘要摘要窑洞式传统民居其内部空间全部是在土中开挖的,人们居住于土体中,是一种没有建筑的建筑空间。它给人们提供的营建成本的廉价性和居住舒适性, 使得其它建筑类型都显逊色。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风格迥异的窑居特色。中原地区窑洞式传统民居生根于中原大地,形成了中原人特有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窑居特色,窑洞建筑和其形式构造以及空间组合无不显示着传统的区域窑居的艺术特色和魅力。窑居建筑在建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地保持自然生态环境风貌,是建筑生根于大地的典型代表。这正是一种真正

与自然和谐的原生态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生态意义深刻且重大。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其实所丢弃的时祖辈传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智慧、经济和财富。窑洞建筑在飞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正迅速的老化、消失,这是一种地域文化失落的危机。从中原整个窑洞分布区的现存窑洞建筑入手,进行调查研究、资料收集,用从整体到个体,在上升到整体的研究方法,总结中原窑洞式民居的聚落特征、建筑类型、平面布局、装饰特点,借助“天人合一”、地方民俗与建筑民俗文化、风水堪舆、儒学礼制等传统文化对中原窑洞式民居进行分析,挖掘蕴涵在该地区窑洞民居建筑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的价值,最后提出对中原窑洞区民居的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的重大意义。关键词:中原窑洞式民居;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文化遗产传承,,. ,. . , ,. ,. 、

由山西窑洞引发的关于建筑通风设计的思考

由山西窑洞引发的关于建筑通风设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5-09-28T10:44:00.6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5期供稿作者:徐菱励[导读]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海淀一般化从新型窑洞的热压通风,我们可以将此种方法普及到一般建筑中去,例如2010 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中的循环呼吸柱。 徐菱励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海淀 100083 摘要:以山西传统窑洞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提出了山西传统窑洞建筑的通风设计策略。旨在将自然通风的绿色生态方式由传统窑洞普及到现代建筑中去。 关键词:山西窑洞;热压通风;通风;建筑设计 1.现象发现在我的印象中窑洞建筑是借助自然条件达到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的建筑形式,在采光和通风方面有它的局限性。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虽然目前建筑技术、材料和形式都日趋多样化,但很多居民仍选择居住在窑洞中,这就表明窑洞建筑也在不断改进。在保持其原有经济性、区域性、简易性、舒适性、生态性的前提下,窑洞建筑在采光和通风上也有了一些新的技术。 我们在窑洞里待了一段时间,发现并没有发生通风方面的问题,并没有觉得很不舒适。我们推测是现代窑洞在通风上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强了室内空气的流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一些关于新型窑洞加强通风的措施,推测可能是用了热压来加强室内通风。使部分空气在阳光的加热下膨胀,产生一定的压强,对空气有外力的作用,促使空气流通,得到通风。 2.理论现代窑洞建筑采取了热压来加强室内通风。使部分空气在阳光的加热下膨胀,产生一定的压强,对空气有外力的作用,促使空气流通,得到通风。 3.原理阐述3.1 国内窑洞发展现状目前国内的窑洞建筑按形式可划为传统窑洞和新型窑洞两类。传统窑洞建造工艺简单,主要借助自然条件达到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其主要形式有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最常见的是靠山式窑洞,约占总数的70%以上。 3.2 传统窑洞的优点①良好的节能性:窑洞顶部一般有至少1.5m 厚的覆土,夏季的热气和冬季的冷气都不易渗透,因此制冷和采暖的耗能与费用会相对较低。 ②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施工简便:靠崖式窑洞窑是运用“减法”建造,直接在崖壁上挖掘而成,既节省了材料费用,又降低了工程造价。 ③节省耕地:陕北地区耕地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耕地被侵占的现象日益严重,而靠崖式窑洞是在崖壁上创造居住空间,不会占用耕地。 ④窑洞四壁由生土包围,具有很好的防火、防漏和防噪效果,而且经久耐用。 3.3 传统窑洞的缺点①通风不佳:靠崖式窑洞只能在一侧设置门窗,其他三面及屋顶均是封闭的,因此只能在门窗处形成小范围的空气循环,通风状况极其不好。 夏季时室内空气不能及时更新,极易滋生细菌;而冬季时由于灶台的使用,室内部分空气从烟囱排出,造成室外冷空气从门窗缝隙出渗入,降低室内热舒适度。 ②采光有限:只能单侧采光,采光量有限,只有在阳光充足时才能获得部分阳光,造成室内后部长时间无阳光照射。 ③阴雨天气易受潮:窑洞是以生土为建筑材料,易受水份影响,尤其遇上连续阴雨,生土的含水量增加,无法及时蒸发就会渗入室内;而且由于通风不佳,空气无法快速循环更新,造成室内空气湿度过大,令人不适。 3.4 新型窑洞的通风措施①利用太阳能烟囱加强室内自然通风结合当地的生活方式,夏季时在传统窑洞原有的烟囱上端附加玻璃罩,组合成太阳能烟囱,利用阳光加热烟囱上端空气,增大烟囱内空气温差,利用热压通风来加强空气流动;研究测试表明:当烟囱的长宽比约为12∶1,出风口向下倾斜4°时,通风效果最佳。冬季时将玻璃罩取下,烟囱正常使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②利用附加阳光间加强室内自然通风在传统窑洞原有山墙外侧增置阳光间,夏季时通过植物及可调百叶,阻挡直射阳光。冬季则利用阳光间对入室新风进行预热,同时还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休憩娱乐和暂存物品的空间,造价较低,实用性强。 ③利用水井和地面土层调节入室空气温度。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在地下增设室内与水井的连通管道,利用水井和地面土层对入室新风进行预热和冷却,减小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提高室内舒适度。 3.5 运行原理①夏季运行原理夏季,太阳能烟囱底部的吸热板吸收太阳能,使烟囱内空气温度升高,热空气上升形成负压区,室内上空热空气通过烟囱上端出风口(D)进入烟囱,同时新鲜空气通过水井与地面土层冷却后由室内地面新风入口(F)进入室内,如此促进室内空气循环,同时起到降温作用。在日照较为强烈时,调节阳光间百叶角度,结合庭院中的落叶乔木,阻挡直射光线。与此同时,阳光间顶部出风口(A)开启,利用热压原理带动阳光间内空气的流通(图1) ②冬季运行原理冬季,传统窑洞主要依靠取暖灶台来提高室内热舒适度。此时将太阳能烟囱取下,由于阳光间庭院乔木树叶脱落,调节阳光间天窗百叶角度,保证充足的阳光射入,对其内部空气进行加热;同时将其外侧风口关闭,窑洞山墙面风口打开(C)。煤炭燃烧时产生热量,使烟囱内空气温度升高,热空气上升形成负压区,室内底部冷空气通过灶台底部进风口(G)进入烟囱,新鲜空气通过水井和地面土层第一次预热后由阳光间内地面新风入口(E)进入其内,经阳光间第二次预热后通过山墙上部进风口(C)进入室内,如此促进室内空气循环,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图2)

窑洞建筑

窑洞建筑---绿色建筑的典型 姓名: 学号: 专业: 摘要: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其周边区域的传统民居形态,人民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高原传统文化。它是一件真实质朴的建造,没有多余的装饰,符合绿色建筑的观念。对现代建筑也产生了远大影响。然而,在这窑洞日趋减少的高速现代社会,如何继承并发展这些窑洞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绿色建筑窑洞建筑生态节能借鉴与发展 窑洞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它是中华民族勤劳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天然的生态节能优势。在当今世界面临严峻的生态和能源危机的情况下,更具借鉴意义和保护价值。 1.窑洞的基本概况 1.1 窑洞的定义 1.窑洞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民居形态; 2.窑洞是黄土高原最经济的建筑形态; 3.窑洞是黄土高原最能利用生土的建筑形态; 1.2 窑洞的形成 窑洞起源于古代的穴居,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质疏松、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使用简单的工具就能挖掘洞穴;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而且冬暖夏凉。 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1.3 窑洞的类型 1.3.1靠崖式窑洞 靠崖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它一般是在山脚,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

1.3.2下沉式窑洞 这种窑洞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道作为人行道。 1.3.3砖砌的锢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

浅析陕北窑洞

《人文地理学》论文 ——浅析陕北窑洞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年级:2012级 专业:地理科学(师范) 姓名:李勇 学号:222012318011093 指导老师:何多兴 2013 .11.25

摘要: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是经济省钱的建筑方式。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窑洞的布局十分灵活,多随地势挖掘,无固定的朝向,由成排的圆拱组成重重叠叠、高低错落的村落。 人类自结束筑巢而栖的高空生活后,择洞而居成为繁衍生息的最佳途径。洞穴定居标志着人类利用大自然跨入了新的纪元。陕北窑洞则是人类定居方式的活化石。穴居和窑洞有直接联系。天然洞穴不必营造,是猿人本能的栖居之所。因为人类祖先在掌握能够凿穴的石器工具后,受到这种空间的启发才发展到人工穴居阶段。人类祖先住天然洞穴的历史比住窑洞的历史要长得多。窑洞这种人类居住形式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上,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证实在从母权走向父权的整个过程中,恩格斯关于“最激烈的革命”和“英雄时代”的论断对居住的穴居文明的伟大贡献,从而展现窑洞的历史渊源。 陕北建造窑洞,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明末清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早在120万年前,黄土开始堆积陕北这块土地也在年复一年的变化中不断被岁月风蚀、切割,最终形成这般沟大山深、万壑纵横、苍茫壮丽的景象,也造就了这般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从而成为窑洞的发祥地和摇篮。在黄土高原盖窑洞有三个原因: 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 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定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 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的优点。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民居分类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柳春茹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 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 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 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 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 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 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 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 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 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 ①中日居住文化:中日传统城市住宅的比较曹炜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0 P12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延安附近窑洞村落 浅析陕西民居的建筑特色 徐永战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 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 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 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陕西社会经济的 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在 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 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窑洞多分布于陕北, 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 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 间。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 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趣。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 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 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陕北的门脸常设拱形门连窗做法,讲究的窑洞门脸还将花棂格窗嵌入,里面糊白纸,加上民俗文化的剪纸窗花,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窑脸的上部是女儿墙和护崖墙。窑洞的女儿墙是防止窑顶人畜跌落的维护构件,民间的构造做法多用土坯或砖砌筑花墙。护崖檐是防止雨水冲刷窑面而在女儿墙下作的檐,陕北多做叠涩,一些大宅院中用条石挑木挑檐,其做工很是考究。

下沉式窑洞分析

生态可持续建筑作业 ——掩土建筑之下沉式窑洞分析

下沉式窑洞,是我国风水理论的起源,河南 省洛阳市孟津县前海资村马才升窑洞住宅,基于 风水理论产生了四合院型建筑设计规则,即闭合 环绕的建筑空间带有上见天、下接水的天井。其 闭合环绕天井式的建筑模式,阻挡了室外污染的 进入从而能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干净。开敞的院子 能够引进阳光、雨水、新鲜空气以及长波辐射。 院子上面朝天,下面以地表面为基能够保持院子 和院子周围的房间有良好的气候环境。 室外污染 下沉窑洞 下沉式窑洞的良好性特征: 1、平面布局:一般采用南北向布置,生活用房设在南向最佳位置,辅助用房设在北向。 2、窗:窑脸上开大窗,白天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能,提高室温。窗上设棉、毯子、茅草、牛皮纸等材料做成的保温帘子或窗板,白天卷起,晚间放下。方法虽然很简单,但保温效果却很明显。窑脸上部开高侧小窗,仅用于夏季通风,多数居民在冬季用草帘或土坯将其封闭。一些地区冬季在双层木窗上加设一层塑料薄膜,减少传热耗热量20%以上,且可以大量减少冷风渗透所造成的耗热量。门窗缝隙采用棉布条等封糊,以防止冷风渗透。 3、墙体材料:窑洞民居除使用实心粘土砖外,还使用大量与城市不同的地方材料,如火山浮石砌块、稻草板、粘土免烧砖、草泥拉合辫等节能保温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节省其制作时所用的能耗,且经测试,其保温效果优于实心粘土砖。 4、热系统与采暖方式:主要靠火炕,通过每天三顿饭的生活热来采暖,有时在睡前适量补烧火炕,所用燃料多为植物秸杆、茅草及少量的煤。有测量数据显示,尽管窑洞内温度很低,但炕面温度却在 45℃--33℃之间。即炕面区域始终处于较舒适的温热状态。北方农民的冬季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火炕上。他们在炕上用餐、学习、做家务、会客、就寝等。人体对于气温最为敏感的部位是脚,而农民脚部常 接触的是炕面。因此,尽管室内大部分空间气温较低,且处于 温度不断变化的波动之中,但农民们的感觉仍是舒适的。 问题与缺陷 与此同时,下沉式窑洞还存在许多热工方面的缺陷,室内 气温较低;因外墙内表面温度过低,人体长波热辐射失热量大 而产生寒冷感;室内相对湿度大而产生不舒适感。在每年最寒 冷的两,三个月时间里,上述问题更加严重;内表墙体吸湿后, 导热系数增大,保温状况更加恶化;厨房、仓库等辅助房间, 结冰、结霜现象更为严重,且长时间不融。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延安附近窑洞村落 浅析陕西民居的建筑特色 徐永战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 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 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 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陕西社会经济的 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窑洞多分布于陕北,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 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 间。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 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 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 趣。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 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 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 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陕北的门脸常设拱形门连窗做法,讲究的窑洞门脸还将花棂格窗嵌入,里面糊白纸,加上民俗文化的剪纸窗花,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窑脸的上部是女儿墙和护崖墙。窑洞的女儿墙是防止窑顶人畜跌落的维护构件,民间的构造做法多用土坯或砖砌筑花墙。护崖檐是防止雨水冲刷窑面而在女儿墙下作的檐,陕北多做叠涩,一些大宅院中用条石挑木挑檐,其做工很是考究。 2、窑洞的洞室、单孔窑洞内部靠门一般为客厅再往内为灶台内部为炕。锅台与炕相连,门外设烟囱,利用烧柴做饭的余热作为烧炕的热源,家人围在炕上就餐或招待客人。也有靠窗为炕内为灶台和储藏室的布局。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 3、烟囱、陕北的建筑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烟囱林立,每一个窑洞上面都有一个烟囱伸出室外,通过这些烟囱将烧炕和作饭的烟排出室外。这些烟囱也有效的克服了窑洞建筑由于一面开窗不能形成空气对流的缺点。烟囱常用的有砖石结构和金属结构的两种。砖石结构的烟囱用于地坑式和沿崖式窑洞与普通房屋中直接从屋顶伸出室外。金属结构的烟囱多用于沿崖式窑洞,在灶台上设烟筒然后到一定高度弯折从门上头伸出室外。

中国特色建筑——窑洞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2010 级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室内设计史 考试时间2011年12月12日 学生姓名徐思洁 学号1080123221 所在院系建筑装饰设计学院 任课教师王先军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艺术学院

中国特色建筑——窑洞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艺术学院室设10-2 徐思洁) 摘要:文章通过针对陕北窑洞现状的调研分析,对陕北地区继续保留和发展窑洞建筑,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窑洞;保留和发展;思路和对策 Abstract:Through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ve dwelling in northern shaanxi,the paper puts forward practical ideas and measures for preserving and developing the cave dwelling in northern shaanxi. Keywords:cave dwelling;preserve and develope;idea and measure 1 窑洞的形成 人类上古时期的地理气候形成了平均海拔为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造就了窑洞这种居住形式。目前我国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等五省区,陕西省的陕北窑洞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支。陕北窑洞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窑洞式横穴,在近代,陕北窑洞曾支撑中国红色革命走向胜利。靠崖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是其主要存在形式。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这一带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窑洞。时至今日,虽然面对着楼房的巨大的冲击,但是就整个陕北地区而言,窑洞仍是居民最主要的居所,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住率几乎达到了100%。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70座。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这种窑洞的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 原因有三点: 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 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