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建筑分析全解
- 格式:ppt
- 大小:14.04 MB
- 文档页数:36
浅析窑洞民居的建筑特色摘要:窑洞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居民的最佳居住建筑形式是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共筑的结果。
窑洞的演变过程和类型展现了黄土高原地区居民生活习惯的演变。
从而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穴居建筑形式的现在遗存。
在窑洞建筑中能看到黄土高原居民豪放粗犷的性格中又充满了细腻质朴。
窑洞的实用性、坚固性和美观性非常突出的表现了窑洞民居的建筑特色。
关键词:窑洞民居;类型;特性;建筑艺术;窑洞建筑群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域特色明显,由于东西南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的差异,当地居民根据这些情况,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与习惯,创建了互不相同的建筑,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
作为中国民居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代表民居之一,窑洞的地域特色和其建筑艺术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窑洞的历史演变、窑洞的类型、窑洞的特性和建筑艺术,处处都展现着窑洞民居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文也是想通过对窑洞民居的建筑特色的整理,让更多人了解窑洞。
1、窑洞民居的演变和类型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代表民居建筑之一。
黄土高原地处中国西北部,主要包括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黄土分布的70%,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这里气候干燥、降雨稀少、植被稀疏;黄土地表层疏松多孔,质地均匀,易开挖,有良好的耐久性;再加上流水侵蚀和风力吹蚀作用,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
由于这些因素,窑洞成为了黄土高原居民的最佳选择。
1.1窑洞的演变过程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穴居时代。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建筑的两个起源——“土”和“木”。
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南方地区即长江流域,气候潮湿炎热,多由平原山地和丘陵组成,人们居住首要解决通风凉爽、防潮防雨、防虫蛇。
南方居住建筑由最初的“巢居”发展到半靠山坡的房屋,最后发展为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即“吊脚楼”。
南方的建筑发展最终形成了“木”的建筑风格——轻巧、精细,薄薄的墙壁、薄薄的屋顶、开场通透的门窗、高高翘起的翼角、精致细密的装饰。
结构类型窑洞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居住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
它深藏于厚厚的黄土层之中,与大地浑然一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
窑洞不仅是一种居住空间,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自然观念的体现。
一、窑洞的结构特点窑洞的结构类型主要分为靠崖窑、地坑窑和锢窑三种。
靠崖窑是直接在黄土崖壁上挖凿而成的,充分利用了崖壁的稳定性,减少了对地面资源的占用。
地坑窑则是在地面以下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再在坑壁上挖出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锢窑则是一种用砖石等材料砌成的窑洞,虽然材料不同,但依然保持了窑洞的基本结构特点。
二、窑洞的建造工艺窑洞的建造过程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首先,选址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选择黄土层较厚、地势较高、向阳且避风的地方。
然后,开始挖掘工作,用简单的工具和人力一点点地挖出窑洞的形状。
在挖掘过程中,匠人们会根据黄土的质地和湿度,不断调整挖掘的角度和深度,确保窑洞的稳固和安全。
最后,对窑洞进行内部装修和装饰,使其既美观又实用。
三、窑洞的文化内涵窑洞不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它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窑洞里,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同时,窑洞也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四、窑洞的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窑洞依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意义。
首先,作为一种绿色建筑形式,窑洞具有节能、环保、可持续等特点,对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窑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窑洞还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总之,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居住形式和文化现象。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建造工艺,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一传统建筑形式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
论我国窑洞建筑的内部采光我国窑洞建筑是中国古代农村地区常见的一种住宅建筑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独特的内部采光系统而闻名。
窑洞建筑以其独特的地下设计和天然采光系统,为居住者提供了舒适和健康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对我国窑洞建筑内部采光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设计原理、功能和对居住者健康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探讨我国窑洞建筑内部采光系统的设计原理。
窑洞建筑通常是在山体或土坡上挖掘而成,其主要特点是地下深入、天然通风、阳光直射等。
为了实现良好的内部采光效果,窑洞通常在山坡上开设一个或多个天井。
天井是一种开放式结构,通过在山体上挖掘或通过开放式结构直接与外界相连实现自然采光。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我国窑洞建筑内部采光系统所起到的功能。
首先,它提供了自然阳光照射到室内的机会,使室内环境更加明亮。
这种自然采光不仅节省了能源,还能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窑洞建筑的内部采光系统还能有效地解决室内通风问题。
窑洞建筑通常由多个房间组成,通过天井和门窗的设置,可以实现室内空气的自然流通和新鲜空气的进入。
此外,我国窑洞建筑的内部采光系统对居住者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
自然阳光是人类身心健康所必需的资源之一。
阳光中富含维生素D 和其他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可以促进钙吸收、增强骨骼健康、提高免疫力等。
通过合理利用天然采光系统,在窑洞建筑中居住者可以获得足够的阳光照射。
此外,在炎热夏季和寒冷冬季,窑洞建筑内部采光系统也能起到调节室温、保持室内舒适度的作用。
在夏季,通过合理设置天井和门窗,可以实现室内空气的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减轻炎热的感觉。
而在冬季,窑洞建筑的地下设计可以提供良好的保温效果,减少热量流失。
同时,通过合理设计窑洞建筑内部采光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并减少能源消耗。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窑洞建筑逐渐被现代化住宅所取代。
尽管窑洞建筑在采光、通风、保温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空间利用率较低、施工难度较大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
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地理位置气候建筑类型特点演变发展形成机理文化性形成的格局形成原因选址原因生存条件(水食物防御宗教)发展前景民居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关系1,功能使用2,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内部环境院落小气候地势环境观念3,自身看法生活社会新农村规模生产方式当地承载力黄土高原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类型, 具有塬、峁、墚、沟等地貌形态。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就像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 或星罗棋布地隐避在黄土峁、墚之下, 或顺着沟坡谷地自然展开, 最大限度地与大地形态融为一体。
聚落布局的形成条件中国窑洞, 起源于石器时代的穴居, 半穴居时期。
原始先民发现自然洞穴的空间适于居住, 具有遮风避雨、御寒抗暑及防卫的功能———穴居文化的真正起源便是从这一发现开始的。
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适度的柔软性, 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挖掘成洞穴, 于是黄河流域的先祖们由洞穴而窑洞、由窑洞而窑居, 用最原始的挖掘工具, 在黄土中凿出一座座建筑。
.聚落布局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盛行的国家, 夏季盛行偏南风, 温暖湿润; 冬季盛行偏北风, 寒冷干燥。
加之处在北半球, 阳光从南面照射而来。
因此,窑洞建筑普遍采用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或背崖面水的模式。
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窑洞康百万庄园, 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观念进行选址, 经历代陆续营造, 其总体结构至今依然完整。
其布局沿袭了传统的四合院格式, 随山坡顺势巧妙地利用地形, 使每个院落都有窑洞存在, 而且多作为正房来使用。
因材致用的生土材料窑洞民居的营造可以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 这种黄土堆积层最深达200 m,在千百万年风雨侵蚀和雨水冲刷下形成了无数峭壁、地沟; 黄土节理垂直, 二三十米高的土崖峭壁仍能直立, 不易坍塌, 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适度的可塑性。
同时, 黄土运用简单的工具就能挖掘、施工, 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状土体作为窑壁、窑顶; 挖出来的原土, 可以通过版筑作为院墙、隔墙, 或打成土坯, 砌筑洞口墙和火炕, 烧制土砖镶边, 用以防水, 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还可以用来做土踏步、土照壁、土桌、土花池等土构件或土家具; 多余的土还可以用于平整耕地, 垫坡填坑。
窑洞的建筑特点分析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
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
陇东黄土高原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是居民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
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上至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
《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有了明确分工,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明清时期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土炕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俗称为堡子。
窑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长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镢头修刮成水波等花纹,正面挖窑三至五孔,侧面根据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窑,前面取土为平空地,一般为三面筑墙,修建大门门楼。
窑洞一般高四米,宽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窑比其他窑洞略高,作正堂为长辈居住。
窑口砌墙安门窗,一般为一门三窑洞或一门二窗,靠窑顶的窗子称天窗。
窑内靠山墙均盘有土炕,土炕一边紧接山墙,一边紧连窑壁,留有炕洞门,烧柴点炕,满窑生暖,主窑坐炕,其乐融融,修窑洞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
庆阳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十多种,但按大类分,有三种,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
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
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有一庄三窑和五窑,也有五只以上的,宁县瓦斜乡有一个千年大窑洞,占地200平方米,一门五窗,窑内可容纳数百人集会。
在董志原、草胜原等大原上,也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有得下挖几米再挖窑,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土坑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
窑洞建筑特色总结选址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材料主窑的门框、窗框必须用椿木,其他边窑的门框则不能用椿木,要用其他木头,如杨木,松木等,窗棂则用井字棂或田字棂。
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
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
结构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
结构基本是直壁拱顶,外高内低,墙壁附以草泥来加固。
以窑洞为主体的居民住宅常以院为中心,院的正面挖三孔或五孔窑洞, 中间为主窑两侧为边窑, 群众称之为“一主二仆”或“一主四仆”。
院左侧为左膀,右侧为右膀,左右膀能挖窑洞的则挖窑洞,不能挖的就建偏房。
前面为高围墙,只留一道门供出入。
窑房均面向院内,如同北京的四合院。
窑洞庄院的院子是整个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庄院也有几进院的,由外到内,把主窑围在最里层,高墙深院,重重屏障,带有十分明显的封闭性和防卫性,正如《易·系辞》所云:“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有些古老的民宅,这种属性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主窑之上再挖小窑,名曰高窑,从主窑内修暗道,筑台阶而上,在高窑可以凭窗鸟瞰整个庄院全貌,也可以登高远眺,观察外界情况。
各窑之间还有修穿栏的,连接整个庄院,也有通向庄外的暗道,俗语窨子。
临泾乡段咀村段氏老庄则是这种防卫功能较全的典型。
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靠崖式窑洞(崖窑)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下沉式窑洞(地窑)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
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山西窑洞山西窑洞是指位于中国山西省的一种独特的住宅建筑形式,也是山西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
窑洞通常由从山体上开凿而成,是一种天然的石窟式住宅。
山西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在当地广泛流行,至今仍然有许多村庄仍在使用。
窑洞建筑通常由一系列的梯田状阶梯组成,每个阶梯上有一个个独立的房间。
整个窑洞建筑由下至上依次分为客厅、卧室、厨房等功能区域。
每个房间都有一个门和一个窗户,可以提供光线和通风。
窑洞墙壁由泥土或石块堆砌而成,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在冬季可以保持温暖,在夏季可以保持凉爽。
窑洞的设计考虑到了山西地区的气候特点。
山西地理位置特殊,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
窑洞的设计使得室内温度可以在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节约能源,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此外,窑洞可以抵御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窑洞的建造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由于窑洞是通过开凿山体而成,不需要额外消耗土地资源。
与传统的砖木结构住宅相比,窑洞使用的材料量和能源消耗更少,有利于节约资源和减少能源消耗。
此外,窑洞通常建造在山脚下或山体内部,不会破坏土地的自然景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
山西窑洞的建造和保护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和社区的关注重点。
一方面,政府鼓励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开展窑洞保护和修复工作。
另一方面,社区也积极参与,发起文化活动和旅游推广,增加窑洞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保护独特的山西窑洞文化,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机会。
然而,山西窑洞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年轻一代对传统窑洞的兴趣逐渐减弱,更倾向于住在城市中的现代住宅。
这导致一些窑洞村庄逐渐废弃和衰落。
此外,窑洞的保温性能和通风条件相对较差,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窑洞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窑洞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