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分析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
- 格式:doc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72
《新世界交响曲》赏析“念故乡,念故乡,故乡多可爱。
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
”一首《念故乡》将我带回到故乡那山清水秀的景色当中,勾起了许多回忆,让我这个在外求学的游子不禁潸然泪下。
这首歌曲出自初中音乐课本,介绍说曾经于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我国流行。
长大后才明白这首歌原来是改编自著名的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安东尼·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因为是在美国完成的,所以也被称作《新世界交响曲》。
我找到了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录制的一场演唱会的视频,于是带着一种缅怀过去的心情反复聆听,得到了非常多的感受。
《新世界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慢板-非常快板(1st Movement, Adagio-Allegro molto),奏鸣曲式。
首先是一段引子,先由低音弦乐器和木管缓慢地揭开新世界的帷幕,然后突然弦乐器、定音鼓、圆号和木管争相演奏出强烈而且快速的节奏,表现出一幅大建设的景象。
然后进入呈示部快板主部主题。
首先由圆号和双簧管吹出,然后由全部弦乐器奏出,最后再由圆号和长号共同吹出。
这个主题使用了切分音和五声音阶,被认为与黑人灵歌有关,也有人认为与东欧民族音乐有关。
副部有两个主题,首先是长笛和双簧管吹出的带有捷克民间舞曲特色的主题,第二个主题由长笛和小提琴先后奏出,是一段具有黑人民歌特点的哀伤的曲调,带着浓浓的乡愁,也具有切分音。
展开部三个主题都发展,增强了情绪。
再现部重现主题,最后由整个乐队演奏出一个欢庆的结尾。
第二乐章,广板(2nd Movement, Largo),三段式。
首先是铜管和低音木管吹出庄严的和弦,之后引出了英国管独奏出那个经典的旋律,浓烈的乡愁之情溢满于怀。
也正是因为这一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能成为经典,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然后小提琴、英国管、圆号依次陈述这段旋律结束。
第二段由木管乐器、弦乐器依次演奏出了一个哀婉忧伤的曲调,然后铜管强烈的吹出了“念故乡”旋律,并且隐含着第一乐章的曲调。
德沃夏克《第九“自新世界”交响曲》第三乐章哈丁指挥939
德沃夏克是让捷克人民骄傲的作曲家,当然还有引以为骄傲的作曲家斯美塔那。
德沃夏克来到美国时,对美国在美洲新大陆迅猛发展十分惊叹,也有对故乡的还念,于1893年5月创作完成了《第九交响曲》,并由安乐·泽德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此美国人十分狂热,德沃夏克自述道:“听众狂热地鼓掌,我仿佛变成了国王……”出生在波希米亚偏僻农村的作曲家用音乐给自己的祖国带来了荣耀。
当时的新闻媒体报道称这部交响曲是“属于美国自己的交响曲诞生了”。
德沃夏克在出版时加上了“来自新世界”标题。
在中国自从我第一次认识这首交响曲时,就被称为“自新大陆”交响曲。
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谐谑曲,作者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
音乐的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这段乐曲是在2011年威尼斯凤凰歌剧院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由丹尼尔·哈丁指挥。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四乐章版本比较作者:夏凡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03期【摘要】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op.95是安东宁.德沃夏克的所有交响曲中的大轴,而且是他在美国的三年中创作所有作品中被研究得最广泛最深刻的作品。
本文主要比较和分析小泽征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现场录音和卡雷尔·安塞尔1961年指挥捷克爱乐乐团录制的立体声唱片两个版本,望能进一步、全面而辩证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优秀的作品,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指挥方式和诠释途径。
【关键词】德沃夏克;第九;版本;分析Abstrac:dvorak’s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from the new world” “op. 95 is dongning. Dvorak symphony of all of the major axis, and it is his three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ll works in the most widely studied the most profound works. In this paper, we compare and analysis of the live recording of seiji ozawa command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nd karel ansel command the Czech philharmonic in 1961 stereo recording disc two versions, the hope can further,comprehensively and dialectical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good work, and find their own way to command and interprets the way.key words:dvorak. 9. Version; Analysis of the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op.95是安东宁.德沃夏克的所有交响曲中的大轴,而且是他在美国的三年中创作所有作品中被研究得最广泛最深刻的作品。
最发烧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是《永恒的魅力》节目2018年推出的一个全新栏目,在原有黑胶内容基础上整合资源,以黑胶音乐欣赏、设备使用知识普及交流以及出版资讯为特色的节目,我们也欢迎热爱黑胶音乐欣赏和唱片收藏的朋友给我们留言,共同分享音乐和收藏的乐趣。
德沃夏克第9交响曲在黑胶唱片的历史上,无论是艺术家的水准还是录音效果上,英国DECCA公司一直是全世界乐迷追捧的品牌,本期黑胶集市我们分享一张DECCA唱片史上的精彩黑胶,感受模拟录音黄金年代里令人难忘的声音。
以下文中介绍的版本均为黑胶唱片的版本,非QQ音乐版本德沃夏克第9“新世界”交响曲是广大古典乐迷最熟悉和喜爱的名作,也是作曲家一生创作的最辉煌的交响曲,这部作品在世界各地的上演和录音频次名列各类作品前茅,唱片版本非常多。
这也让很多乐迷在选择版本时很难定夺,今天我们首先带给大家的这张唱片,相信您听过之后,就会有自己心中的标准了。
第9交响曲是德沃夏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19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古典音乐史上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第1乐章的序奏部分非常宏大,担负着连贯作品前后的使命,铺陈出全曲的中心旋律。
乐章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着新大陆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第2乐章,极慢板,这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其浓烈的思乡之情,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异国他乡,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深情体现。
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引出充满奇异美感和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应和,这就是本乐章的第1主题,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第3乐章,谐谑曲,作者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采用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的舞蹈风格,表现出强烈的动感与激情。
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风格;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具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情绪不断向前推进。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创作背景
《思故乡》是它的改编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是交响乐经典作品里较为通俗的一部。
创作年代较为晚近和作品本身的成功固然使它易于流行,而另一个辅助因素是这部交响曲里的一个主题被后人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还填配歌词,在许多国家传唱,歌词内容大多是怀念家乡。
在中国,二三十年代就已进入学堂乐歌的《思故乡》就是它的改编曲,所以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在中国也为人们所熟悉。
德沃夏克是捷克卓越的民族主义音乐家。
捷克历史上被称作波希米亚,在这块土地上自古广出音乐人才,波希米亚乐师流入欧洲各地文化城市,对德奥古典音乐传统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这里有“欧洲的音乐学院”的美称。
捷克名城布拉格的居民有很高的音乐鉴赏力,许多音乐家曾在这里获得最初的成功,如莫扎特、帕格尼尼、老约翰·施特劳斯等等。
这里的人民也有分明的爱憎,1848年欧洲革命,老约翰·施特劳斯投向保皇党,写了著名的《拉德斯基进行曲》,遭人唾弃,出走国外,在布拉格演出便遭当地市民抵制,甚至砸了他演出的场所。
德沃夏克1866年到1873年在布拉格国家剧院乐队拉中提琴,乐队指挥是斯美塔那,后来两人都成了享誉世界的大作曲家。
致新大陆赏析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
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
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
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
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
《致新大陆》既是德沃夏克创作的第九部交响曲,是他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世界交响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这部《第九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片段1);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
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拉尔夫·沃恩·威廉斯《e小调第九交响曲》曲式结构特点分析作者:荆彦超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6期摘要:本文以拉尔夫·沃恩·威廉斯《e小调第九交响曲》的曲式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乐曲中出现的三部曲式与回旋曲式结构原则的融合,自由回旋曲式、主题横向混合再现、主题纵向混合再现等结构手法进行分析,总结乐曲的结构特点,为音乐的创作提供更多可参考的经验。
关键词:拉尔夫·沃恩·威廉斯曲式结构《e小调第九交响曲》拉尔夫·沃恩·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英国新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以英国民族音乐语言为根基,同时吸收西方传统和现代的作曲技法,在20世纪音乐风格繁多的世界舞台上,保持了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同时也把英国音乐带向了世界的舞台,成为“英国音乐复兴”运动的领军人物。
《e小调第九交响曲》是沃恩·威廉斯的最后一部交响乐作品,该作品在曲式结构上不仅遵循了古典时期的经典样式,也在古典曲式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
一、三部曲式与回旋曲式结构原则的融合乐曲的第三乐章无论是在材料的运用、三部性、还是主题的对比等方面,都呈现出明确的三部曲式结构特点。
但通过细致的分析可以发现,沃恩·威廉斯在传统的三部曲式结构框架内,通过对主题A有规律的隔时再现,使乐曲同时具有了回旋曲式的结构特征,形成了三部曲式与回旋曲式结构原则的融合。
如图1:由上图可以看出,三部曲式的首部为二段曲式,由A和B两个主题构成,主要调性为f小调,中部使用对比的新材料C和D,C主题在bA大调上陈述,D主题在bE大调上陈述,再现部则为首部A主题的主调同头再现。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乐曲整体呈现出明确的三部曲式结构特征,具备构成三部曲式结构的必要条件,可以将其划定为三部曲式。
传世名曲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美的震撼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与斯美塔那、雅纳切克并称为“捷克三杰”,他⼀⽣享誉海内外,在欧洲乃⾄世界都具有相当的影响⼒。
他的《e⼩调第九交响曲》⼜称《新世界交响曲From the New World》是其创作的最后⼀部交响曲,也是他全部创作中最有影响⼒的⼀部代表作。
德沃夏克还是第⼀位正确评价⼀直被美国⼈贬低的⿊⼈灵歌的作曲家。
德沃夏克于1892年9⽉到1895年4⽉6⽇应邀就任纽约国民⾳乐学院院长,在美国期间创,对于美国这块充满活⼒的⼟地,德沃夏克产⽣了极⼤的兴趣,对于美国⿊⼈和印第安⼈的悲惨境地,他⼜有着深深的同情,对⾃⼰家乡和亲⼈的怀念⼜时时在他的⼼头萦绕。
就在这些经济、⽂化、艺术的刺激下,德沃夏克酝酿并完成了他来美国后的第⼀部作品——《新世界第九交响曲》。
在《新世界》创作期间,正值哥伦布发现美洲⼤陆400周年、美国独⽴109周年,在经历了盛典⼤的欢迎仪式和来美国最初的激动后,难忘的旅美⽣活有两点使德沃夏克深为感动:⼀是新⼤陆正在迅猛发展的经济势头;⼆是淳朴的美国民谣和⿊⼈灵歌,其中《新世界》第⼆乐章的创作灵感,是来⾃于⼀位⿊⼈姑娘歌唱的民谣。
德沃夏克的作品具有典型的捷克民族⾳乐风格,同时他和勃拉姆斯的作品⼀样,除了具有浪漫主义⾳乐的特⾊之外,还保留着古典主义⾳乐的稳重和严谨,第九交响曲亦是如此——稳重、朴实⽽富有真情。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确是“⼤俗”作品中的佳作。
⾳乐最打动⼈的时刻莫过于与每个⼈内⼼的情感产⽣了⾼度的共鸣。
德九作为德沃夏克写思乡主题的作品之⼀,它的艺术⾼度、思乡⼴度是不可否认的。
能给予那些远在他乡⼯作、求学的⼈,给⼈以抚慰,给⼈以期待,给⼈以温暖。
交响乐就像⼈⽣ - 有⾼潮亦有低⾕,有激昂亦有平静。
⽣命中的每分每秒仿佛都是⼀个⾳符,不论快乐与否,都是构成美好乐章不可或缺的元素。
形象分析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四乐章杨林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 《e小调(自新大陆)交响曲》(Op.95)在安东尼.德沃夏克九首交响曲中最具盛名和影响力,这是他到美国后的第一部作品.对于这部作品究竟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曾引起争论,但从作品具有总结性意义的第四乐章中可以看出,这部交响曲的主旨不在于反映所谓的美国文化,也不是对都市生活的写照,而是作曲家用故乡人民的精神和立场,表现出对黑人和受欺压民族人民的同情,并对他们争取自由平等斗争的胜利表示出坚定的信念.
【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杨林
【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民族精神的回响、自由和平的绝唱--德沃夏克《e小调(自新大陆)交响曲》第四乐章之音乐形象 [J], 张艳林
2.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四乐章的音乐形象 [J], 姚靖
3.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音乐第四乐章形象分析 [J], 夏凡
4.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音乐第四乐章形象分析 [J], 夏凡;
5.双排键电子琴演奏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实践探析 [J], 石金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民族精髓彰显得天衣
无缝!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结构坚实、牢固。
而他本人更是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所以在作品上充分的发挥了旋律的魅力,并不像传统的交响乐那样单纯的发挥技法。
《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是德沃夏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作品是德沃夏克以其踏上美国国土后的见解与感悟作成,当中,他写下了这里车水马龙的喧嚣,写下了对当地黑人与印第安人遭遇的关心,也写下了独处异国时的浓烈思乡之情。
他史无前例的把黑人和印第安元素与捷克风格完美融合在一起,以既传统又创新的方式,创作出了这部伟大且非凡的传世杰作。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无论身在何处,德沃夏克永远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国籍,就像猎豹无法改变自己身上的斑点一样”。
分类号:J6 密级:公开艺术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分析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作品,知识产权归属西北民族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民族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西北民族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2016.3.24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16.3.24中文摘要德沃夏克•安托宁(Dvorak Antonin)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创作领域广泛,成果颇丰。
在他一生创作的九部交响乐中,《e小调第九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时期的作品,在德沃夏克的交响乐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德沃夏克民族化表现手法形成的三大条件基础,即捷克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欧洲民族乐派音乐创作氛围的推动、个人音乐创作思想的促成。
本文以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为研究对象,由微观角度着眼,来进行整体分析,从作品的主题一动机角度出发,对全曲整体的结构进行了横向、纵向以及纵横结合的贯穿分析。
本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是对作曲家的生平、创作背景介绍以及《e小调第九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分析;第二章是对主题一动机理论的表述和对《e小调第九交响曲》中心主题的材料分析;第三章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核心所在,即逐步分析与解释主题一动机贯穿是如何体现在这部作品中的。
最后是综述,概括了通过这篇文章的写作而得出的结论,证明在这部作品中主题一动机贯穿的论点。
关键词:德沃夏克,民族化表现手法,《e小调第九交响曲主题》动机,发展第一章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第一节德沃夏克的生平以及各个创作时期安托宁•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是继斯美塔那之后最卓越的捷克作曲家之一,是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爱国主义音乐家,也是捷克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德沃夏克在秉承斯美塔那的民族主义创作风格的过程中,拓展了各类体裁的民族化表现形式,将民族民间的音乐素材与西方传统作曲技法巧妙、自然地融合,使浓郁、真挚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色彩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展露无遗。
他的淨一生致力于对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创作,并以丰硕的创作成果使更多的音乐爱好者认识且喜爱上风情独特的捷克民族音乐,在瑰丽的世界音乐画卷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一笔。
德沃夏克的音乐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是分不开的。
德沃夏克受当时欧洲民族运动大环境的影响,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思潮与自身的创作活动紧密融合,从赞颂民族英雄的民间传说到描述民众生活场景的祥和画面都曾作为音乐题材出现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在具体的音乐表现手法上,他对民歌曲调的运用极为擅长,但并不是完整的引用这些民间旋律,而是取其富有民族神韵的精髓,并加之以艺术化的处理,使这些民间精粹以全新的艺术气息呈现在作品之中;德沃夏克对于民间舞蹈的节奏的引用也颇为精妙,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杜姆卡、富里安特、波尔卡等民间舞曲的节奏韵律;此外,德沃夏克在调式调性的选择与和声的安排上也非常的独具匠心,通过大量的主题动机的转调与类似现代的错音风格似的和弦安排,巧妙地将情感色彩的变化过渡得恰到好处。
德沃夏克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在他创作中为何会有着如此浓厚的民族民间气息。
这与他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及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息息相关的。
这位伟大的捷克作曲家曾以一句谦虚的话语来概括他自己的创作:“我所留下的作品永远只是普通的捷克音乐”。
他的音乐作品创作中,带有深刻的捷克民间色彩,主题与结构方面,同捷克民间音乐的神韵和特点保有密切的联系。
德沃夏克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有九首交响曲、十一部歌剧、八首斯拉夫舞曲、三首斯拉夫狂想曲、五首标题交响诗、七首标题性序曲以及各种器乐曲、室内乐、歌曲、器乐小品等等。
德沃夏克的创作以曲调优美隽永、节奏及和声多样、配器简洁生动而著称,音乐语言平易、朴实、富有沁人心脾的感染力。
他的创作既深受斯美塔那、瓦格纳的影响,又独具民族民间特色和个性风格,表现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反映了爱国热诚和为复兴祖国民族文化所作的巨大努力。
他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为发展捷克民族音乐,提高捷克音乐文化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生于布拉格郊区的涅拉霍泽维斯村,在这个伏尔塔瓦河畔的宁静村庄中,德沃夏克开始了他美好的童年,还在孩提时期的德沃夏克就接触到了许多的民间歌曲与舞曲,这与他父亲经营的小客店有着很大关系。
德沃夏克的家族以做生意谋生,除了进行肉店买卖,还开设着一家小客店,每逢在村庄节庆的日子,村民们聚集于此举办各种舞会,旋律优美的民歌、风情各异的舞曲节奏给幼时的德沃夏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德沃夏克并不只是想成为这些民间音乐活动的观赏者,更想亲自融入其中成为参与者、表演者。
于是,他便跟随着乡村的小学教师约瑟夫•施皮茨开始了小提琴的学习。
由于自身对音乐的热爱及刻苦地练习,在德沃夏克9岁时已经可以演奏不少曲目并在父亲客店中的小乐队里进行演奏,也经常随着父亲开始在其他的节庆场合进行表演,其在音乐方面的天賦随着小提琴的学习已经开始逐渐显现。
然而真正影响德沃夏克走向音乐之路的转折点,是在于音乐教师安东尼•列曼的出现9当德沃夏克从乡村学校毕业以后,离开家乡来到叶扎诺尼克小镇继续学业,在这里他遇到了他音乐生涯中的伯乐一安东尼•列曼,一位涵养深厚的音乐学者。
德沃夏克不仅在列曼的辅导下学习了钢琴、管风琴、中提琴的演奏技巧,更是学习到了之前从未涉及过的音乐理论知识及音乐创作知识。
由于他勤奋刻苦的学习及卓越地音乐才华的显露,列曼极力推荐他去布拉格管风琴学校继续进行音乐深造,通过在布拉格管风琴学校的学习,德沃夏克的音乐理论知识与作曲技巧的积累更加的丰厚。
但他不满足于学校授予的知识,他不断到各个剧院观摩乐队的排练,参加各种各样的音乐会,并加入了圣西利亚管弦乐团担任中提琴师。
这些校外音乐活动的机会在德沃夏克看来非常的珍贵,他认为“他从未低估过在管风琴学校所打下的理论基础,但更多各种各样音乐知识的了解是来自学校以外。
”1859年,德沃夏克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后便留在布拉格哥姆扎克领导的小乐队中演奏中提琴,后来与乐队一起转入布拉格临时剧院(布拉格国家剧院的前身)乐队,他在那里结识了许多进步的捷克音乐活动家。
在此期间,德沃夏克受到了祖国民族复兴、发展民族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教育,尤其是斯美塔那的歌剧创作和音乐风格,对他启发甚大。
德沃夏克在青年时期写了很多作品,但他经常不满意自己的作品以至把它毁掉,现在能找到的他最早的作品是1861年写的《a 小调弦乐五重奏》(作品第1号),这个作品受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的影响很深。
作曲技巧上,他的创作与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曲家——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李斯特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这也是他早期作品的一个主要特征。
德沃夏克在乐队工作的十年,不断的到各剧院和音乐会中去观摩学习,在此期间,他幸运的看到包括柏辽兹、瓦格纳、李斯特等名家的演出,更加了解了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等影响他一生创作的人物。
同时,他在圣塞西里乐团里任中提琴师,接触到了当时先进的音乐。
他悉心演奏了许多名家的作品,极尽所能地途释好这些经典名曲的风格特征,而这一时期名家的创作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德沃夏克自身的创作。
在这一阶段,德沃夏克创作了许多作品,体裁涵盖了室内乐、交响曲、歌曲、序曲、歌剧等等。
虽然其中也不乏部分优秀作品,却并为得到各大乐团、表演家们的亲睐,德沃夏克并为灰心,依旧执着于他的音乐梦想,终于在1873年,德沃夏克创作爱国合唱曲《白山的子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作品赞颂了捷克人民坚强、团结的民族力量,号召全民族人民全力争取祖国和民族的幸福和自由。
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髙的赞许,《白山的子孙》能够使所有的听众跟随它的节奏获得一股热潮,并且能够,绝对能够把它看作是节目单上最优秀的作品。
《白山的子孙》是德沃夏克运用捷克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获得成功的第一部作品,这部将人民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的音乐佳作使捷克人民开始注意到这位原名不见经传的乐手,德沃夏克的音乐创作之路渐渐出现了转机。
《白山的子孙》是德沃夏克音乐历程的一个转折点,这部作品让捷克人认识了他,开始在捷克的各种音乐会上演奏他的作品。
(二〉创作多产期继(白山的子孙》成功后,德沃夏克在捷克的音乐界开始渐渐崭露头角,迎来了他的创作多产期。
德沃夏克在1874年奥地利政府举办的针对有困境的艺术家的资助活动中再一次得到了展示的机会,且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使德沃夏克结识了对他之后音乐道路给予很大支持的一些音乐家、评论家。
如爱德华•汉斯利克就对德沃夏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每年附有音乐总谱递到部里的奖学金申请书中,大多数音乐家评委通常考虑的是谁具有法定的三个要求——年轻,贫困,有才华中的前两条,而忽视第三条。
有一天,一个布拉格的申请人安东宁•德沃夏克寄来了一份虽属初显作曲才华但很引人入胜的乐谱,人们立刻感到一种按捺不住的惊喜。
”®而勃拉姆斯则成为了德沃夏克的(摩拉维亚二重唱》的出版与发行的引路人。
他不仅极力地向当时的出版商西姆洛克推荐德沃夏克的作品并帮助其出版,还给予了德沃夏克许多创作上的指导与建议,将其从在捷克的音乐创作渐渐拓展到全欧洲,为其创造了更为广阔的音乐发展空间。
自《摩拉维亚二重唱》于欧洲走红后,德沃夏克应出版商西姆洛克的邀请,谱写了《斯拉夫舞曲》,也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这套作品共分两集,一共十六首,德沃夏克继续运用了大量的具有丰富民族民间特色的旋律与节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此同时,德沃夏克陆续完成了《D大调捷克组曲》、(随想诙谐曲>、(农民无赖》、(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f小调钢琴三重奏》、<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d 小调第七交响曲》等各种体裁的作品的创作,并在德国、英国、俄国等地出演获得了成功,儿时耳懦目染的民间旋律与舞蹈元素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浸染着民族化元素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当时一些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评论家们以及音乐表演家们的一致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