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体的器官移植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31
器官移植资料整理器官移植的定义:是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通常是另一个人体内使之迅速恢复功能的手术,前提是代偿受者相应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丧失的功能。
广义的器官移植包括组织移植(将自体组织或人工材料等移植到身体的某一部位,以恢复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的畸形或组织缺损的一种技术)和细胞移植(通过显微操作将一个(或一群)细胞导入受体胚胎的技术)。
器官移植分类:1.按照供者和受体分为:自体移植:器官的供者和接受器官的受者是同一个人。
同质移植:供者与受者虽非同一人,但供受者即同卵双生子有着这全相同的遗传素质。
同种(异体)移植:人与人之间的移植异种移植:不同种的动物间的移植,如将黑猩猩的心或狒狒的肝移植给人。
2.按照移植器官数量及位置分为:联合移植:一次移植两个器官的手术,如心肺联合移植。
多器官移植:同时移植3个以上器官的手术。
一串性器官群移植:移植多个腹部脏器(如肝、胃、胰、十二指肠、上段空肠)时,这些器官仅有一个总的血管蒂,移植时只需吻合动、静脉主干。
器官移植的意义:器官移植作为近代医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促进了现代医学的进步,使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从而使得成千上万的终末期患者重获新生,它的出现更体现了对于生命健康的尊重。
器官移植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方面会给移植学带来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亦可激发医学伦理学争辩的波澜。
因此,人体器官立法的根本目的,必然在于最终通过以尊重生命、服务健康为原则的医学伦理,来取代传统守旧的伦理观,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伦理状态。
器官移植需要克服的三大难关1)一套不同于缝合一般组织的外科技术原因:移植器官一旦植入受者体内,必须立刻接通血管,以恢复输送养料的血供,使细胞赖以存活1903年由A.卡雷尔创制出来,将欲缝合的两条血管的末端反褶,用极细的针和丝线缝合,使血管内壁光滑,血流不受影响。
现代血管吻合术具体步骤:1.麻醉根据伤情及年龄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2.体位根据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
第十二单元器官移植考点:1.概述2.供者的选择(1)免疫学选择(2)非免疫学选择3.排斥反应(1)超急性排斥反应(2)加速性排斥反应(3)急性排斥反应(4)慢性排斥反应4.器官的低温灌注和保存5.免疫抑制药物常用药物及机制6.常见器官移植(1)肾移植(2)肝移植一、概述移植:①细胞移植:骨髓移植、肝细胞移植、胰岛细胞移植;②组织移植:皮肤、皮瓣、肌腱、神经、骨移植;③器官移植:心、肺、肝、肾、胰腺、小肠移植。
1.器官移植:是指通过手术将一个有活力的器官移植到自身其他部位或另一个体内。
2.器官移植分①自体移植②同种移植③异种移植①自体移植:是将切取的器官移植至同一人的体内。
如肾动脉狭窄时,将肾血管与髂血管吻合,肾脏移植至髂窝由于器官的切取和移植都在同一人体内进行,故不存在免疫反应问题②同种移植:是将切取的器官移植给同一种属,而不是同一个体的体内,即同种异体移植。
受者对供者器官可发生排斥反应,如不采取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移植器官将会丧失功能和破坏萎缩。
③异种移植:是将器官移植至不同种属的受者体内。
如将猪肾移植到狗体内目前这种方法只限于动物实验二、供者的选择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时供者的选择:应从免疫学和非免疫学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①免疫学选择:通过各种免疫学方法,选取与受者组织相容性抗原适应的供者,使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减轻,提高移植效果。
②非免疫学选择:是根据供体来源,选取符合移植要求的器官,也是移植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免疫学选择主要有:两个抗原系统的检测。
①红细胞的ABO抗原系统②白细胞的HLA抗原系统1.红细胞ABO抗原系统红细胞ABO抗原系统的检测:采用ABO血型相容试验。
器官移植时血型必须相符或符合输血原则。
2.白细胞HLA抗原系统1)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指受体的血清与供体淋巴细胞之间的配合试验。
临床移植前必须检查的项目。
结果判定: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10%或阴性才能实施肾移植。
若结果为阳性,器官移植术后可能会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器官捐献和移植过程中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导致纠纷频发。
本案为某省首例人体器官捐献纠纷案,涉及器官捐献、移植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案情简介2017年,某省A市B医院因救治患者李某需要,向C省D医院寻求器官捐献。
C省D医院在得知情况后,立即启动器官捐献程序。
经过多方协调,最终确定由C省E市F医院进行器官捐献。
器官捐献完成后,A市B医院对患者李某进行了器官移植手术。
术后,患者李某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然而,在器官移植手术过程中,A市B医院发现患者李某存在感染症状。
经调查,发现该感染症状与器官移植有关。
于是,患者李某及其家属将A市B医院、C省D医院、C省E市F医院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器官捐献和移植的合法性;2. 器官捐献过程中的知情同意问题;3. 器官移植过程中的医疗过错责任;4. 器官捐献和移植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四、法院判决经过审理,法院认为:1. 器官捐献和移植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合法性;2. 在器官捐献过程中,C省E市F医院已尽到告知义务,患者李某及其家属对器官捐献事宜已充分了解,不存在知情同意问题;3. A市B医院在器官移植手术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导致患者李某感染,存在医疗过错;4. 器官捐献和移植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法院认为应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同时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综上所述,法院判决A市B医院赔偿患者李某及其家属经济损失。
五、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人体器官移植法律案例,具有以下特点:1. 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较为复杂,包括器官捐献、移植、医疗过错责任等多个方面;2. 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包括患者、医疗机构、器官捐献者等多个主体;3. 案件涉及的法律伦理问题较为突出,需要平衡患者权益、社会公共利益等因素。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现状和展望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日益成熟,为那些面临生命危险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然而,器官捐赠和移植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器官匮乏、器官排斥等。
本文将探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潜力。
一、人体器官移植的定义及发展历程人体器官移植是指将某个人的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人的体内,以改善受者的生理功能。
这项技术开始于20世纪初,第一次移植的是肾脏。
此后,人体器官移植在心脏、肝脏、肺、胰岛、手臂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今,人体器官移植已成为一门现代医学学科,为那些患有严重器官损伤或功能衰竭的患者提供了治疗选择。
二、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现状尽管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我们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1. 器官短缺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器官短缺的问题。
由于器官捐赠比例较低,只有少数人可以得到所需的器官,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及时治疗,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
2. 移植排斥人体器官移植通常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
然而,这些药物有许多副作用,且长期使用会增加感染和肿瘤发生的风险。
此外,尽管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减少移植体的排斥反应,但仍有许多患者无法耐受免疫抑制剂,导致移植失败。
3. 手术复杂度人体器官移植手术非常复杂。
手术过程需要高度专业的技术和严格的操作流程。
另外,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和管理也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具备高度的技能水平和对患者的关爱和关注。
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趋势尽管如今我们仍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新的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用于生产移植组织和器官。
这将有助于缓解器官短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消除排斥反应的风险。
2. 器官再生技术科学家正在探索新的器官再生技术,将有助于修复因疾病或损伤而受损的器官。
这项技术有望缓解对器官捐赠的需求,并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器官移植的分类
1. 自体移植(Autograft):将组织或器官从一个部位移至身体
其他部位,称为自体移植。
自体移植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因为移
植物和接受者是同一人的细胞和组织。
自体移植适用于一些疾病如烧伤、截肢等治疗。
2. 同种异体移植(Allograft):同种异体移植是指将一个人的
组织或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接受移植的人和供体不是同一个人。
这种移植可能会引发免疫排斥反应,因为接受者的免疫系统会认为移
植物不属于自己,从而攻击和破坏移植物。
3. 异种移植(Xenograft):异种移植是指将其他物种的组织或
器官移植到人类身上。
例如,将猪的心脏移植到人类身上。
但是,这
种移植很容易引发免疫排斥反应并导致器官失效。
4. 人造器官移植(Artificial organ transplant):这是一种
新兴技术,利用纳米技术和生物材料制造出可替代人体器官的器件进
行移植。
目前,人造器官移植仍然处于研究阶段,但在未来可能成为
器官移植的重要选择之一。
第1篇一、引言器官捐赠是指将一个人的器官移植给另一个需要该器官的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器官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保障器官捐赠的合法、有序进行,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器官捐赠行为。
本文将围绕我国器官捐赠的法律规定进行阐述。
二、器官捐赠的法律体系1. 宪法层面我国《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器官捐赠涉及到公民的人身权利和生命健康权,因此宪法为器官捐赠提供了基本的人权保障。
2. 法律层面(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是我国器官捐赠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于2007年颁布实施。
该条例明确了器官捐赠的原则、程序、监管等内容,为器官捐赠提供了法律依据。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因医疗行为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该法条明确了医疗机构在器官捐赠过程中对患者的赔偿责任。
3. 行政法规层面(1)《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实施办法》《实施办法》是《条例》的配套法规,于2007年颁布实施。
该办法明确了器官捐赠的具体实施程序、审批权限、监管措施等。
(2)《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管理规定》该规定于2007年颁布实施,旨在规范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确保器官捐赠的公平、公正。
4.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部分省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器官捐赠法规和规章,如《广东省人体器官捐献条例》等。
三、器官捐赠的原则1. 自愿原则《条例》明确规定,器官捐赠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捐赠者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捐赠器官,医疗机构和工作人员不得强迫或诱导捐赠者捐赠器官。
2. 公平原则器官捐赠应当公平、公正,确保器官分配的合理性。
根据《实施办法》,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器官需求等因素,公平、公正地分配器官。
3. 优先原则对于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应当优先考虑病情危重、器官需求紧迫的患者。
器官移植总论第二次订正版一、器官移植及有关基本观点器官移植(Organtransplantation)是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往常是另一个人体内使之快速恢复功能的手术,目的是代偿受者相应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丧失的功能。
用这类方法,将保持活力的器官所有或一部分移植到自己的另一部位或往常是另一个体体内的某一部位,符合主要血供通道和其余功能性管道骨干,代替原有病变器官的所有或部分功能。
器官移植也往常称为移植。
基本观点:移植物(transplant,graft):被移植的器官、组织或细胞。
供体/者(donor):献出移植物的个体受体/者(recipient,host):接受移植物的个体。
自体移植(autotransplantation,autograft):供体与受体为同一个体的移植。
同种异体移植(allotransplantation,allograft):同一种属内不一样个体间的移植,往常讲的移植均为此类,简称同种移植。
如人与人、大鼠与大鼠之间的移植。
同质移植(isotransplantation,isograft):供受体固然不是同一个体,但拥有完整同样的基因型,如单卵双生子之间的移植。
异种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xenograft):供受体为不一样种属间的移植。
如豚鼠与大鼠、猪与人之间的移植。
原位移植(orthotopictransplantation):将移植物移植到受体该器官本来的解剖地点。
异位移植(heterotopictransplantation):将移植物移植于该器官解剖部位之外的其余部位。
协助性移植(auxillarytransplantation):异位移植一新器官,但不切除受体同名病变器官。
活体供体移植(livingdonortransplantation):在不显然伤害将来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由健康生活个体(往常为家属)作为供体的器官移植,术中应保证供体的绝对安全。
中国器官移植的现状、成因及伦理研究摘要: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他人的具有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移植给患者以替代其病损器官的技术。
中国器官移植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移植数量逐步增加,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除肾移植外其他器官移植从开展例数、存活时间或从效果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除技术、药物等条件方面外,还存在伦理发展与法规建设滞后的问题。
因此,全面阐述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保障实现器官移植真正造福于民的目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中国;器官移植;现状;成因;伦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他人的具有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移植给患者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技术。
,2006年3月16日卫生部正式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同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是中国有关人体器官移植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规定了开展器官移植手术的医疗机构的准入和资格认定,明确了申请办理器官移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原则上为三级甲等医院,并须具备的条件是有具备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执业医师和与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有与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相适应的设备、设施;有人体器官移植技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有完善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
这一规定一出台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 中国器官移植的现状中国器官移植始于20世纪6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中国相继开展了胰岛、脾、肾上腺、骨髓、胸腺、睾丸和双器官的联合移植。
近年来中国器官移植在各种临床器官组织和细胞移植、同种和异种移植的实验研究、保存灌注液的创制与应用、现代移植免疫与检测,以及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临床验证等方面又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从第四届中国国际医疗新技术应用论坛上了解到: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上能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在中国几乎都能开展。
尽管中国移植数量在稳步增加,但必须看到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中国器官移植后存活率仍然还很低。
器官移植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器官移植是一项让许多人得以重获新生的医疗技术,但同时存在着移植物被免疫系统排斥的问题。
因此,理解器官移植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加强免疫抑制和移植适配性研究,对于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器官移植原理器官移植技术的产生,最初可以追溯到 1954 年,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的成功实施。
器官移植的原理是将健康的组织器官从供体处取出,并进行适配性处理,然后将其移植到需要治疗的病人体内。
目前常见的器官移植包括肾脏、心脏、肺、肝、胰腺等,对于一些生命威胁较高的疾病,如硬化性肝炎、心衰、肺源性疾病、肾衰,器官移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2. 免疫系统的特点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系统,由免疫细胞、淋巴器官和各种生理物质组成。
它可以对外来入侵的病原体和其它异质物进行识别和清除。
免疫系统可以在出现感染和癌症时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产生免疫记忆,维持长期免疫防御。
然而,免疫系统对于移植物并不友好,因为它无法识别体内移植物的来源,会将其视为外来入侵物体,通过排斥作用进行自我防御。
3.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针对免疫系统排斥移植物的问题,医生们使用了一种叫做免疫抑制剂的药物。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免疫细胞的反应,减轻器官移植过程中的排斥反应。
然而,使用免疫抑制剂,一方面可以减轻排斥反应,另一方面也会使免疫系统弱化,影响免疫防御的效果。
因此,医生必须在移植术后平衡移植物保留和免疫力之间的矛盾,做出适当的药物治疗选择。
4. 移植适配性的研究移植适配性研究是在进一步理解免疫系统和移植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适配性机制的研究,提高移植成功率的研究。
传统的移植适配性在破坏移植物的免疫原性上,走向柔性化和个体化,通过选择合适的供体和接受者,来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
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移植适配性研究,希望能够更好的解决器官移植排斥问题。
5. 其他相关问题除了免疫问题外,还有其他一些与器官移植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对移植的成败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如供体和接受者的匹配性、手术前后的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