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器官移植》高中生物选修二1.3【2017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34
(一)人體器官移植的含義和分類$lesson$1.含義。
器官移植指的是通過手術的方式摘取一個身體中有活力的器官,並把它置於自身或者通常是另一個個體體內的某一位置,去替代那些因為損傷、病變而失去功能、也無法醫治的臟器,以達到拯救生命的一種現代治療方法。
其中,捐出器官的一方稱為供體;接受器官的一方成為受體。
2.分類。
依據供體和受體之間的關係分為(1)自體移植,器官移植的供、受體為同一個體;(2)同種異體,同一種屬的不同個體之間的組織、器官移植;(3)異種移植,供體、受體屬於不同種屬的器官移植。
(二)器官移植引發的倫理問題1.活體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
對活體器官移植,特別是以未成年人或利用再生育孩子作供體的利弊評價有爭論。
2.屍體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
屍體器官移植面臨著傳統觀念的束縛;當死者生前沒有捐獻遺體器官的意願而又無反對表示時,能否將其作為供體;當涉及不同死亡標準時,如何確定和選擇摘取器官的時機。
3.可供移植器官分配的倫理問題。
在器官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器官如何分配?器官能否商業化?能否進行異種器官移植?4.衛生資源配置的倫理問題。
如何處理昂貴的器官移植與防治常見病二者之間的矛盾,才能體現衛生資源宏觀分配的公正合理性。
(三)人體器官移植的國際倫理準則1.活體器官移植的準則:(1)只有在找不到合適的屍體捐贈者或有血緣關係的捐贈者時,才可接受無血緣關係者的捐贈;(2)非牟利和自願原則;接受者及相關醫生應確認捐贈者出於利他的動機,不是為圖利,捐贈者完全出於自願簽訂“知情同意書”;不能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向沒有血緣關係者懇求,或利誘其捐贈出腎臟,接受者本人或其家屬、支持捐贈的機構,不可付錢給捐贈者,以免醫誤導人們認為器官是可以買賣的,不過,補償捐贈者在手術與住院期間因無法工作所造成的損失與其他有關捐贈的開支是可以的;(3)保證捐贈者權益原則,要保證捐贈者捐出器官後發生任何問題,均會給予援助;捐贈者應已達法定年齡;(4)必須符合醫學、倫理學的相關標準,活體無血緣關係之捐贈者應與有血緣關係之捐贈者一樣,都應符合倫理、醫學與心理方面的捐腎標準;(5)捐贈者與接受者的診斷和手術必須在有經驗的醫院中施行。
1.3《人体的器官移植》教案含教学反思案例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第3节人体的器官移植【目标聚焦】知识能力目标:1.概述器官移植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历史。
2.评述器官移植在一些重大疾病救治中的突出贡献。
3.关注供体器官短缺问题,认同解决这个问题的个人社会责任,以及制订相关法律规范的必要性。
4.描述组织工程技术在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方面的前景。
情感目标:在求知中知道免疫排斥为人体器官移植的最大障碍,增强与激发爱心是解决供体器官来源的重要措施,体验科学家的优秀素质。
【教学重点】根据肾移植的实例,对器官移植的必要性以及移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说明。
对目前供体器官短缺问题的讨论与思考。
【教学难点】器官移植中免疫排斥问题。
组织工程技术实施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教师用课件展示资料介绍“从社会中来” 2000年,在我国的“863高科技项目”展览中,一背上长着“人耳”的裸鼠与众人见面,它背上的“人耳”以一种高分子化学材料聚羟基乙酸作为模型支架,让牛的软骨细胞在这个支架上生长和增殖。
然后再接上表皮细胞。
(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问题1.为什么“人耳鼠”这么引人关注?学生回答:它为人体器官移植中从新的途径获得供体器官带来了新的希望。
问题2.请叙述器官移植的历史?学生回答:1、幻想阶段:相传公元200年左右,名医扁鹊曾给两个病人进行心脏移植,并取得好的效果。
2、实验研究阶段:19世纪有人开始了器官移植的动物试验,但是移植时并不吻合血管。
1902年有人开创性的应用血管缝合法进行了心、脾、肾等动物移植试验;1936年俄国一位科学家首次进行了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患者死于术后48小时。
此后十年还有医生进行过类似的肾移植,但病人很难长时间存活,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人体免疫排斥反应缺乏了解。
3、临床早期阶段:1954年默里实施同卵双生姐妹间肾移植成功-医学史上首次长期有功能存活的移植器官;现代器官移植经历了3个重要的突破才建立起来:1、血管吻合技术的发展;2、供器官低温保存的成功;3、免疫抑制剂的使用4、临床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器官移植手术还存在很大障碍,主要缺乏免疫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