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某难选铜钼矿分离技术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30.42 KB
- 文档页数:7
关于铜钼分离工艺及其发展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铜钼分离相关实验技巧及成果。
铜钼矿石作为钼元素的主要来源,在美国、俄罗斯、墨西哥等国家都是通过在铜钼矿石中收集钼精矿。
为了实现更好效益的含铜矿石资源利用能力,国内外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无废料处理技术,比如美国某矿市场通过采取有效的分离工艺能够实现钼回收率高达一半以上,另外还能够在钼粗选尾矿选出含有一半左右的硫元素,以及五种左右独居矿石。
所以,可以看出通过采取有效的铜钼矿分离工艺能够有效的提高矿石资源的提取率,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铜钼分离;选矿;工艺;发展钼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种稀有金属资源,而且随着国际资源竞争压力逐渐凸显,钼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钼熔点高、耐高温,热性能突出,能够应用在重工业、兵工业、航空航天事业等诸多领域,对于国家现代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钼也能广泛的应用在流化床共生生产中,形成多金属矿,铜钼硫矿床便是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
由于铜矿物和钼矿物往往在自然资源中处于连生状态,可浮性相似,所以就导致对铜钼矿分离存在诸多的困难系数。
1.铜钼矿分离浮选工艺流程1.斑铜钼矿浮选特点铜钼矿,尤其斑铜钼矿在全球储存量较高,是世界各地提取铜元素和钼元素的重要资源渠道。
在我国,有超过一半的斑岩铜矿可以实现钼的同步回收。
斑铜钼矿最显著的特点是,原矿品级别较低,含铜量仅在0.5%到1%之间,平均份额在0.8%左右,钼的含量则在0.01%到0.03%之间,如果是在斑铜矿储备高的区域,就可以建立其大规模的提纯工厂[1]。
斑铜矿中含有的铜矿物大多为黄铜矿,或者辉铜矿,而其他的铜矿类型一般较为少见。
钼矿物质主要是辉钼矿。
在对斑铜钼矿进行浮选时,一般是进行铜钼混选,原则上是尽可能浮尽所有的铜,之后再兼顾钼的提取。
为了降低斑铜钼矿中含有的黄铁矿对浮选造成的影响,需要在PH值8.5到12之间进行,另外再使用一些石灰作为调整剂[2]。
铜钼混合精矿分离技术第一部分概述一、国内外的主要分离方法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八个国家的五十多个矿山生产钼金矿,其中钼矿山有8个,铜钼矿山有37个,锡钼矿山4个,铀钼矿山2个。
目前,钼产量主要集中在美国、智利、加拿大、苏联和墨西哥等国,其产量之和占世界总是的90%以上。
我国现有生产钼精矿的矿山四个,即金堆城、杨家杖子、栾川、青田;副产钼精矿的18个,其中铜钼矿山10个,包括德兴、临江、小寺沟、宝山、闲林埠、铜山等;钨钼矿山8个,包括西华山、琯坑、汶水以及湖南的钨矿山。
金堆城和杨家杖子是我国两家主要生产钼精矿的厂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左右;栾川是一个伴生钨的大型矿床。
目前,世界上生产的钼金属和钼精矿约有45%来源于铜钼矿石(一般含钼为0.04-0.13%)。
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从铜钼矿石中回收钼,通常都采用混合物浮选。
而这种工艺的技术关键是铜钼混合物精矿的分离,因此,寻求理想的分离技术同,一直是选矿工作者坚持不懈的研究课题。
铜钼分离方法很多,简单地说可以分为抑铜浮钼和抑钼浮铜两大类。
表2-1简列了国内外生产实践中常用的、当前正在推广应用的以及尚处于处于研究阶段的方法。
由表2-1可以看出,抑铜浮钼是主要的,这是由辉钼矿具有天然可浮性所决定的。
国内外抑铜浮钼工业生产中多采用无机物作抑制剂,大体上可分为六类:1、氰化物;2、硫化钠类药剂;3、诺克斯法;4、蒸汽加温法;5、焙烧法;6、氧化剂法。
近年来,氮气法在国外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有机抑制剂的发展迅速,已成为重要方向;而强磁选则已展示出乐观的前景。
抑钼浮铜工艺较少采用。
辉钼矿的抑制有糊精、淀粉、明胶和木质磺盐等。
表2-1铜钼分离方法二、分离方法的选择分离方法的选择与矿石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
铜矿物以黄铜矿和斑铜矿为主时,通常采用硫化钠法、蒸汽加温法等;对辉铜矿和铜兰则以氰化物和诺克棋斯类药剂比较有效。
方法的选择还与其它因素有关,例如,为确保环境不受污染,无毒药剂始终是人们寻求的目标;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促进老方法的改进和新方法的兴起;还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条件、工业结构及各自的生产经验均不相同,因而有个因地制宜的问题,加拉丁美洲的智利、秘鲁等国采用诺克斯法较多,苏联以硫化钠蒸汽加温法为主(同时对氧化剂、有机抑制剂等进行大量研究),美国则采用多种方法(如石灰蒸汽法、硫化钠法和诺克斯法、氮气法等),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硫化钠(包括硫氢化钠)法并对强磁选和有机制等进行了多方研究。
关于高效捕收剂选别某难选铜矿的工艺研究发布时间:2021-07-26T14:47:54.290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4月7期作者:郭光成[导读] 高效捕收剂是我国铜矿技术中所使用的重要试剂,在浮选过程中有着较好的选别效果。
郭光成四川会理大铜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会理 615100摘要:高效捕收剂是我国铜矿技术中所使用的重要试剂,在浮选过程中有着较好的选别效果。
基于此,本文以某难选铜矿为例,通过浮选试验分析和探讨了高效捕收剂选别铜矿的方法,并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以期能够为相关行业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高效捕收剂;铜矿;浮选引言:本文以四川某难选铜矿为例进行铜矿的选别试验分析。
该铜矿地处四川,氧化率相对较高,在实际进行铜矿生产的过程中,其选矿指标始终较低,而且在实际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药剂量也相对较大,该矿的经济效益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因此,加强对于铜矿选别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对于该铜矿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矿石性质案例中铜矿矿石结构种类十分复杂,包括他形晶粒状结构、界桩结构、条带状构造、斑点状构造等多种结构形态。
矿物以斑铜矿、黄铜矿为主,并含有铜蓝、赤铁矿等,以及微量的金红石等,其中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并含有一些绢云母、有机碳等。
其中主要矿物组成以及含量如表1所示。
此外,经过对原矿多元素、物相分析结果,以及目的矿物赋存状态和嵌布特征的分析,发现案例铜矿的矿物嵌布粒度分布相当不均匀,而且铜矿氧化强度相对较大,在实际进行铜矿选别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该铜矿属于难选矿石。
经检测分析确定原矿品位为0.97%,其中原生硫化铜质量分数为0.15%,次生硫化铜质量分数为0.64%,氧化铜质量分数为0.18,氧化率高达18.55%。
二、选别方案结合上述铜矿分析结果以及对矿石性质的分析情况,了解到案例铜矿中矿物的结构构造、粒度分布情况、赋存状态、可浮性、上浮矿物量以及目标矿物与其他矿物的镶嵌关系等。
某难选铜铁多金属矿高效分选与综合回收试验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 研究目的与任务 (5)二、试验矿样及性质分析 (6)1. 矿样来源及简介 (7)2. 矿物组成与含量分析 (8)3. 矿石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9)三、高效分选技术研究 (11)1. 分选方法及工艺流程设计 (12)2. 关键分选设备研究及参数优化 (13)3. 分选效果评估与分析 (14)四、综合回收技术研究 (15)1. 回收方法及工艺流程设计 (16)2. 回收过程中资源损耗分析 (17)3. 综合回收率提升措施研究 (19)五、试验过程与实施 (20)1. 试验准备及前期工作 (21)2. 试验过程记录与分析 (22)3. 试验结果数据处理与解读 (23)六、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24)1. 分选效率数据分析 (25)2. 综合回收效果评估 (26)3. 结果讨论与对比分析 (27)七、环境保护与安全措施 (28)1. 环境保护措施研究与实践 (30)2. 安全保障措施及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情况介绍与分析 (31)一、内容综述本文档聚焦于“某难选铜铁多金属矿高效分选与综合回收试验”的详细研究和探讨。
当前阶段,随着科技进步和矿业需求的日益增长,对于复杂难选的铜铁多金属矿的开采与高效分选技术成为了行业内的关键议题。
该文档旨在解决此类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针对高效分选和综合回收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该难选铜铁多金属矿因其矿物组成复杂、矿物嵌布粒度不均以及目标矿物含量较低等特点,传统的分选方法已不能满足其高效分选的要求。
因此,研究和探索高效分选技术成为了此类矿山生产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现有技术成果的总结,以及对新型工艺的不断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此类矿山的分选流程。
旨在实现精确、高效的分选,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升金属的回收率。
同时,为了确保整个流程的环保和经济效益,还将针对具体的分选方法进行细致的评估和分析。
某低品位铜钼硫化矿浮选试验研究龙秋容【摘要】以某地低品位铜钼硫化矿为研究对象,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浮选试验,对含铜0.31%,含钼0.029%的原矿,确定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0%时,采用单一的水玻璃作为脉石矿物抑制剂,丁基黄药和丁胺黑药为铜钼硫化矿物混合捕收剂,2#油为起泡剂的药剂制度,可获得铜钼品位分别为8.26%和0.80%的铜钼硫混合粗精矿.混合粗精矿再磨后,在粒度为0.045mm%占92%的条件下,分别采用石灰和硫化钠作黄铁矿和黄铜矿的抑制剂进行分离浮选.实验室小型闭路试验获得钼精矿含钼51.19%,含铜0.30%,钼回收率达87.0%;铜精矿含铜19.19%,含钼0.12%,铜同收率为88.98%;硫精矿含硫39.30%,分选指标较为理想.【期刊名称】《湖南有色金属》【年(卷),期】2011(027)003【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铜钼硫化矿;浮选;调整剂;粗精矿再磨【作者】龙秋容【作者单位】紫金矿业矿冶设计研究院,福建龙岩,364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923+.9以铜为主伴生有钼的铜钼矿床常以斑岩铜矿型存在,因其储量大,是当前提取铜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钼的重要来源。
此类矿床具有原矿品位低、嵌布粒度细的特点,并且钼矿物常与黄铜矿、黄铁矿密切共生,由于硫化铜矿物和硫化钼矿物均易浮,且两者的可浮性较近,因此,能否有效分离铜矿物与钼矿物直接影响到选矿指标。
本文从工艺矿物学和浮选等方面对某地大型斑岩型铜钼矿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在试验室获得良好的分选指标。
1.1 多元素分析对原矿矿石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1。
1.2 矿物组成以原矿混砂(-2 mm)制成的砂光片与砂薄片作为工作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下测定矿物种类及百分含量,测试结果表明该矿石含金属矿物种类较少,含量较低。
非金属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其它含量较少;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与辉钼矿为主,其它含量较少,利用价值较低。
西藏强龙铜钼矿地球化学背景特征分析【摘要】本文对西藏强龙铜钼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展开了详细分析,通过矿石成分、成矿规律、成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该矿床的资源潜力。
研究表明,西藏强龙铜钼矿具有较高的矿石含铜和含钼量,成矿规律明确,成矿机制复杂。
结论部分总结了西藏强龙铜钼矿的地球化学背景特征,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该研究为西藏强龙铜钼矿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西藏强龙铜钼矿、地球化学、矿石成分、成矿规律、成矿机制、资源潜力评价、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藏强龙铜钼矿是西藏自治区著名的大型多金属矿床,地处喜马拉雅造山带南段的东南缘,具有重要的地质经济价值。
近年来,随着对稀有金属矿床的重视,对西藏强龙铜钼矿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
本矿床地处喜马拉雅造山带南段前近独立花岗岩带,该地质背景为该地区的重要区域性背景之一。
研究西藏强龙铜钼矿的地球化学背景特征,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该矿床成因及资源潜力的认识,对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藏强龙铜钼矿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的深入分析,探讨该矿床的形成过程、控矿因素以及未来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为该地区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西藏强龙铜钼矿地球化学背景特征分析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深入分析,揭示该矿床的物质来源、成因机制以及资源潜力,为矿床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的研究目的包括:1.探讨西藏强龙铜钼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包括矿石中的元素组成、赋存状态以及分布规律;2.分析矿石的成分特征,研究不同成分的含量及其对矿床成矿的影响;3.揭示西藏强龙铜钼矿的成矿规律,探讨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构造背景;4.探讨矿床的成矿机制,分析矿物成因及其形成过程;5.评价矿床的资源潜力,为后续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通过对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西藏强龙铜钼矿的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