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05.反应堆的临界问题哈工程李伟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126
绪论一、课程简介及要求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核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较全面地介绍与核反应堆工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包括核反应堆物理,反应堆热工,堆结构和反应堆结构材料,燃料循环,各种核动力系统,核反应堆安全等知识,使学员在短时间内对核反应堆工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为从事与核反应堆工程有关的工作打下知识基础。
绪论大学物理、核物理、传热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成绩:平时作业记录, ~20%作业要求: 依据充分,思路清晰,过程完备,书写工整; 按时,每周交上周作业。
期末测验: ~80%。
2 课程要求及考核办法3 课程特点:多学科知识基础;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反应堆物理,核反应堆热工,反应堆材料,燃料循环,核反应堆安全。
内容多,知识面广。
4 教学方式:讲课+自学绪论5 教科书及参考书:教材:核反应堆工程,阎昌琪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等,2004,8。
面向核工程专业研究生,内容适合本科非核工程专业学生。
参考书:Nuclear Reactor Engineering ,S.Glasstone & A.sesonske ,Third edition ,1986.有中译本。
内容丰富,面广,96万字。
核反应堆工程原理,凌备备、杨延洲主编,原子能出版社原子能工业,连培生,原子能出版社,2002,5。
内容丰富,86万字绪论目录1第一章核裂变能2第二章核反应堆物理基本知识3 第三章反应堆结构与材料(非燃料材料) 4 第四章反应堆燃料系统5 反应堆热量导出6 反应堆安全7 各种核动力反应堆系统第一章核裂变能1.1 核能基础1.2 核裂变1.3 核裂变反应堆1.4 反应堆的发展史1.5 我国的核反应堆工程发展成就引言在1939年发现了核裂变现象这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这一事件为一种全新的能源—原子能—的利用开辟了前景。
核能的发展与和平利用是20世纪科技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核能的利用中,核电的发展相当迅速,核电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清洁的能源。
西安交通大学——核反应堆物理分析(共470题)从反应堆物理的角度看,良好的慢化剂材料应具有什么样的性能?答案:慢化剂是快中子与它的核发生碰撞后能减速成热中子的材料,这与它的三种中子物理性能有关:δ-平均对数能量缩减;Σs-宏观散射截面;Σa-宏观吸收截面。
综合评价应是δ和Σs都比较大而Σa又较小的材料才是较好的慢化材料,定量地用慢化能力δΣs和慢化比δ和Σs/Σa来比较。
试列出常用慢化剂的慢化能力和慢化比。
核力所具有的特点是什么?答案:基本特点是: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大约是1~2×10-13cm;核力是吸引力,中子与中子,质子与中子,质子与质子之间均是强吸引力。
核力与电荷无关。
核力具有饱和性,每一核子只与其邻近的数目有限的几个核子发生相互作用。
4. 定性地说明:为什么燃料温度Tf越高逃脱共振吸收几率P越小?答案:逃脱共振吸收几率P是快中子慢化成热中子过程中逃脱238U共振吸收峰的几率,在燃料温度低的时候,ζa共振峰又高又窄,如图所示,当燃料温度升高后,238U的ζa的共振峰高度下降了,然而却变宽了,因而不仅原来共振峰处能量的中子被吸收,而且该能量左右的中子也会被吸收。
温度越高共振峰变得越宽,能被该共振峰吸收的中子越多,逃脱共振吸收几率P就越小,这种效应也称为多谱勒展宽。
试定性地解释燃料芯块的自屏效应。
答案:中子在燃料中穿行一定距离时的吸收几率,可表示为:P(a)=1-e-X/λ其中λ为吸收平均自由程,X为中子穿行距离。
一般认为X=5λ时,中子几乎都被吸收了[P(a)→1]。
对于压水堆,燃料用富集度为3.0%的UO2,中子能量为6.7ev,穿行距离在5λa=0.0315cm内被吸收的几率为99.3%,所以很难有6.7ev的中子能进入到燃料芯块中心,这种现象称为自屏效应。
6. 什么是过渡周期?什么是渐近周期?答案:在零功率时,当阶跃输入-正反应性ρ0(ρ0<β)后,反应堆功率的上升速率(或周期)是随ρ0输入后的时间t而改变的(如图所示)。
哈工程《核反应堆物理基础》整理燃耗深度:是燃料贫化程度的一种度量,通常把单位质量燃料所发出的能量称为燃耗深度。
后备反应性:控制棒积分价值微观截面:一个中子和一个靶核发生反应的几率。
宏观截面:一个中子与单位体积靶物质内的原子核发生某类反应的几率或总的有效截面。
平均自由程:中子在相继两次相互作用间所穿行的距离称为自由程,其平均值称为平均自由程。
中子核反应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介质内中子与核发生反应的次数。
裂变产物:裂变碎片和它们的衰变产物都叫裂变产物。
反应堆功率:反应堆单位时间释放出的热能,称反应堆的热功率。
热中子:当慢化下来的中子与弱吸收介质(如堆内的慢化剂)原子或分子达到热平衡时,中子的能量基本上满足麦克斯韦分布规律,这种中子称为热中子。
堆芯寿期:反应堆满功率运行的时间为反应堆的堆芯寿期。
停堆深度:多普勒效应:共振吸收截面随温度展宽的现象,称为多普勒展宽或多普勒效应。
斐克定律:中子流密度J的大小与能量密度梯度成正比。
控制棒的微分价值:控制棒的价值:反应堆定义:核反应堆是一种能以可控方式实现自续链式裂变反应的装置。
原子核结合能:核力与静电斥力之差就是使原子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与之相应的能量称为核的结合能。
剩余功率:来源有二、一为停堆后某些裂变产物还继续发射缓发中子,引起部分铀核裂变;二是裂变产物继续发射的β、γ射线在堆内转化成了热能。
第二种称为衰变热。
碘坑时间:从停堆时刻起直到剩余反应性又回升到停堆时刻的值时所经历的时间称为碘坑时间。
燃耗效应:燃料的耗损将引起剩余反应性的下降,这种效应称为反应性的燃耗效应。
温度效应:因反应堆温度变化而引起反应性发生变化的效应,称反应性的温度效应。
允许停堆时间:若剩余反应性大于零,则反应堆还能靠移动控制棒来启动,这段时间称为允许停堆时间。
强迫停堆时间:若剩余反应性小于零,则反应堆无法启动,这段时间称为强迫停堆时间。
反应堆周期:反应堆内平均中子密度变化e 倍所需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