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类文阅读-13 精卫填海(2019新审定)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教学资源包,包括相关资料说课稿课堂实录教案1教案2类文《精卫填海》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读课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发挥想象力,表演精卫和大海对话的情景。
3、结合自己的想法评价精卫填海行为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1.师: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精卫填海》是一个神话故事。
生2:我认识了这一课的生字。
生3:我知道了精卫是炎帝女儿变成的一只美丽的小鸟,为了填平大海,她每天衔石头和树枝。
师:同学上节课的收获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学这篇课文,说不定你会有更多的收获!(二)品味课文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你认为哪个自然段写得最精彩?[在上节已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
](生自由读,有的读一遍,有的读两遍……)生1:我最喜欢第4自然段。
因为这一段写了精卫和大海的对话。
生2:我最喜欢第4自然段,因为从这段看出了精卫非常勇敢。
生3: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
因为这一段告诉了我精卫是怎样来的。
生4:我最喜欢第5自然段。
因为这一段告诉了精卫的子子孙孙的仍然在填海。
(学生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喜好,大部分喜欢4自然段)2、师:很多同学都喜欢第4自然段,那么喜欢这一段的同学愿意读一读吗?(大部分生起立朗读)3、师:喜欢其他自然段的同学,把你们认为精彩的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一名同学读第2自然段,几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
)4、师:刚才许多同学都认为第4自然段的对话非常精彩,很喜欢读。
我们再读一遍,怎样?(师读旁白,男生读大海,女生读精卫。
)师:你们来当当评委,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男生1:我认为我们读得很好,声音响亮,读出了大海的气势。
男生2:课文中大海是“愤怒地问”,愤怒的感觉我们没有表现出来。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精卫填海》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精卫填海①《山海经》炎帝②之少女③,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④,溺⑤而不返,故⑥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⑦于东海。
注释1选自《山海经·北山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
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2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3少(shào)女:小女儿。
4东海:浙江省东面的海。
5溺(nì):溺水,被淹死。
6故:因此。
7堙(yan第一声):填塞。
古文今读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出游到东海,淹死了未能返回,因此变成了精卫鸟,经常嘴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
知识点释词: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
少女:其实跟现代的意思很相近,现代延伸为青年女孩,这里指小女儿。
溺:淹没在水里丧命,溺水而亡。
(小朋友不要随便玩水哦)衔:用嘴叼。
堙[yīn]:填塞。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背诵技法:前一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先说她的出身,再说她的名字。
后一句:“(1)女娃游于东海,(2)溺而不返,(3)故为精卫, (4)常衔西山之木石, (5)以堙于东海。
”一共五个小句子。
前三个是一层意思,说“精卫”这个别名的由来。
“精卫” 这个别名的意思可能是指她的精神和灵魂还要保卫人们的生活安全吧。
后两个又是层意思,说她勤奋地衔来西山的树枝和石块,飞到遥远的东方去填淹死她的大海。
从西山到东海,不远千里万里,说明精卫鸟不怕艰苦,顽强努力,为后人做好事。
讲解课文:这是一篇叙事古文,描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孩因为溺水而亡,为了避免更多的人受到伤害,她死后化身为精卫鸟,从西山上衔来石子和树枝要把东海填平。
这是一个可悲、可怜亦可敬的故事。
故事的原由小编在此再给大家唠叨一下:女娃是炎帝最小的女儿,此女精灵活泼,漂亮善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课《精卫填海》同步练习、阅读理解(含答案)课时1一、读一读,连一连。
fǎn xián dì yuē yīn nì帝曰溺返衔堙二、辨字组词。
精()娃()溺()衔()情()蛙()弱()街()请()洼()疆()衡()睛()哇()羽()衙()三、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炎帝之少女..:。
2.溺.而不返:。
3.故.为精卫:。
4.以堙.于东海:。
四、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五、用“/”画出《精卫填海》的朗读节奏。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精卫填海》中精卫鸟其实是变化的,她不甘心自己这样死去,就决心填平东海,以免此类悲剧再发生。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七、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
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誓鸟:冤禽:志鸟:课时2一、课文理解。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2.文中“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表现了女娃的什么精神?3.你如何理解人死后化成鸟填海的做法?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七百里。
大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近九十,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很不方便。
愚公很恼火,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
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精明的老汉,人们管他叫智叟。
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好笑,就地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愚公地说:“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
类文阅读-13 精卫填海
燧人钻木取火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
息.此树下。有鸟类鸮(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ì)人。
(选自《精编神话故事一百篇》)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识: 至:
息: 感:
2.“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ì)人。”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
3.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文中找出来,用“ ”画出
来。
4.你能解释一下“钻木取火”的道理吗?
5.人类从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中受到启发,从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数不胜数。试着举
个例子吧。
【参考答案】
1.知道 到 休息 感悟
2.圣人受到启发,感悟到钻木取火的道理,就试着用小树枝来钻火,终于引发火花,燃
起火种,人们把这位圣人称为“燧人”。
3.有鸟类鸮(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
4.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材比较粗糙,摩擦时会产生热量,而且木
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
5.示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鲁班受到锯齿状树叶划
伤皮肤的启发,发明了锯。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
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选自《精编神话故事一百篇》)
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要与黄帝
之孙颛顼争夺帝位。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
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东南大地塌陷,
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昔者: 争:
触: 折: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是:
。
3.找出文中体现共工性格的句子,用“ ”画出来。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什么现象?
【参考答案】
1.从前 争夺 碰、撞 折断
2.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
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3.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日月星辰移动和江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