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奎因与德里达的翻(精)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逻辑的力量解构主义缘起于法国,德里达是其领先人物。
我国人文学者中也曾出现一种消解逻辑的理论,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逻辑解构主义,认为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应用。
本文试图通过对德里达的解构与逻辑学家奎因对综合/分析这一二元对立的解构的比较,澄清逻辑解构主义并不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应用,逻辑是不可能被解构的。
相反,逻辑力度极大地影响着解构的力量,并引申出概念的辩证本性是解构能够进行的深层原因。
标签:解构;德里达;奎因;逻辑解构主义缘起于法國,德里达作为其领先人物,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大加责难,对构成传统形而上学的一系列二元对立进行了解构。
我国人文学者中也曾出现一种消解逻辑的理论,宣称“要把语言从逻辑法则的压迫下解放出来”[1](P19)打破逻辑法则的专横统治,争取思想的自由呼吸。
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逻辑解构主义”,认为它不能算作国人的发明,“只不过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应用”[2](P20)。
本文试图通过对德里达的解构与逻辑学家奎因对综合/分析这一二元对立的解构的比较,澄清逻辑解构主义并不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应用,逻辑是不可能被解构的。
相反,逻辑力度极大地影响着解构的力量,并引申出概念的辩证本性是解构能够进行的深层原因。
一、德里达的解构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对逻各中心主义的解构。
德里达称其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是以二元对立逻辑为基础的,围绕着诸如真/假、在场/不在场、确定的/隐喻的、实在的/虚构的、经验的/先验的、观察的/理论的等等无数对立来建构自己,“在每一种情况下,据说第一词语都具有一种由于我们忠诚在场的形而上学而产生的支配性和先在性”。
[2](P34)以言语与书写、哲学文本与文学文本这两对典型的,也是德里达浓墨刻划的二元对立的解构为例,简单地考察德里达的解构运作过程。
德里达的具体解构策略是:1.通过考察文字的历史,说明言语不过是一种原书写。
翻译等值论的认知语言学解读翻译等值论作为翻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从抽象的视角看待翻译,自古以来就一直是翻译学家们追求的概念。
翻译等值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翻译,它认为上下文、文化信息及语言约定必须结合起来作出正确的受众理解。
其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为了解释不同语言中出现的跨语言表达差异,认知语言学家们开始探讨和研究翻译的相关规律及其语言之间的交互作用。
翻译等值论的基本原理在于,在一定的语境下,翻译者可以将外语中的一个词语等值于母语中的一个词语,这种“语语的对应关系”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句子结构的保留,使句子在外语与母语之间具有类似的意义。
这意味着,在翻译中不仅需要考虑外语和母语认知差异,而且还需要考虑语言内部的认知变化。
翻译等值论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覆盖了从文学翻译到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
探讨和理解翻译等值论,需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语言形式、语意和文化转换等问题。
认知语言学家指出,翻译等值论是建立在一定的翻译规律之上,其翻译规则是基于对原文和目标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
认知语言学家们指出,翻译等值论应该把语言和文化差异作为翻译的基础,通过研究不同文化的偏差和语言的互关性,有效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翻译等值论的研究也发展到更深层次,如平行语料库研究、多语言语言比较研究、多文化比较研究等。
结合这些方法分析,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其影响,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翻译的核心,使翻译保留越多的原文信息,从而提高翻译准确性。
当前,翻译等值论已经进入到认知语言学领域,作为一种途径,研究者们通过分析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更好地理解翻译理论。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翻译等值论比传统的翻译理论实践更能有效把握翻译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受众有可能更容易理解原文并从中获取信息。
它还能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翻译时考虑的上下文因素、文化差异和语言约定,从而为翻译服务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第29卷 第1期2021年1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Vol.29 No.1Jan.,2021DOI:10.3969/j.issn.1672 0539.2021.01.014收稿日期:2020 04 15基金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创项目“对话理论下”先秦哲学典籍英译研究(20GWCXXM-1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殷海红(1980-),女,陕西三原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殷海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州 510420) 摘 要: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他的诸多观点在学术界也颇具争议。
基于对“形而上学与逻格斯中心主义”“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两组哲学概念的辨析,深入解析了“解构”“异延”“文本互文性”等解构主义核心术语,并进一步探讨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哲学渊源、形成过程。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一方面促进和丰富了翻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从根本上否定了翻译存在的前提与必要性,对翻译领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与颠覆性影响。
关键词:解构主义;异延;忠实;文本互文性;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0539(2021)01 0087 05一、引言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德里达(JacquesDerrida)的影响遍及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翻译学,甚至艺术和美学等领域。
他是20世纪法国学术界影响最广,也最具争议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提出的“解构”“异延”等术语也成了解构主义的代名词。
其三部代表性著作《语音与现象》《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的出版标志着解构主义理论的确立,继而引发一场解构主义思想变革。
德里达的理论系统是在对索绪尔、海德格尔、李维·斯特劳斯等结构主义代表性人物的批判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深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一、引言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
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
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三、隐喻的可翻译性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
从认知语言学看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从认知语言学看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摘要: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一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武和知识系统等努力对语言作出一次性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支持翻译的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等特点。
认知语言学关于体验与认知关系的理论为在文化差异这个前提下最大程度的表达原作提供了较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g)-20-0044-1认知,就是认识,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
由于认知语言学尚未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科,各路学者对其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可以权宜地将认知语言学理解为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一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系统等努力对语言作出一次性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翻译,是按照原文的形、神、义、情、谋篇布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这既是语言置换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艺术,并且是一种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艺术。
随着翻译理论和教学法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体会到译者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对原语解码和对译语重新编码的过程,而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
我们都知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翻译时必须考虑的一种语境,所以翻译时不能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它涉及了两种语言更涉及了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而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事实上每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的特殊历史和地理环境里的品格与特征。
著名的社会科学家萨比尔在20世纪初就提出“文化乃是社会的所想和所为”,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某种社会和文化表象与实质。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一、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旨在探究人类语言认知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其独特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
体验哲学强调人类认知与身体、心智及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语言是人类体验世界的一种认知工具,而非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抽象符号系统。
在体验哲学的框架下,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与认知、感知、情感、记忆等心理过程的紧密联系,以及语言在塑造和反映人类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方面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分析其对认知语言学理论构建和研究实践的影响,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视角。
1. 简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背景及其重要性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发展背景深深植根于人类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持续探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崛起,语言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不再将语言视为孤立的符号系统,而是将其视为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
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进而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认知语言学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在语言教学、语言障碍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语言教学中,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材料。
在人工智能领域,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则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背景及其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深化了我们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在实践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2. 阐述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的意义体验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观点,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其坚实的哲学基础。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释语言的不可译性认知语言学作为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很快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以一种严格的科学来开始研究认知语言学和整个语言系统的关系以及对以前的语言学观的冲击。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围绕着这个学科的关键词为体验认知(embodiment),即体验(experience)和认知(cognitive)。
这两者也是密不可分的。
就翻译现象的变化与发展,王斌(2011)在他的翻译认知嬗变一文中,从命名观、结构主义观、解构主义观以及体验认知观这几个视角来阐述翻译的变化。
从命名观的角度,他认为人类对世界解读来源于宗教。
为了认证这个观点,他以《圣经》中帝造物的观点加以说明。
但是在不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命名观又如何解说呢?在解构主义观中,他对德里达(Derrida)提出的语言意义是由延异(differance)而形成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在解构主义学家眼中,语言意义没有了唯一性,语篇一旦成立,便不是作者的了,而成了千千万万读者眼中的篇章了,意义自然也千变万化了,这大概就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论根据吧。
而在体验认知观中,体验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秉持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ing)。
而这正是认知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Susan Bassnett所共持的一个观点,即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语境。
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人们一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无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还是傅雷的形似,神似说,都只是泛泛的翻译原则,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词语、句子或者是感情色彩是难以准确译出的。
这就导致翻译学家提出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卡特福德具体地把不可译性分为两种:语言上的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和文化上的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Bassnett,2002:39)。
从辩证的视角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翻译观作者:黄橙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黄橙橙(广东培正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830)摘要:作为犹太人,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必有其东方犹太性;而作为一名解构主义哲学家,其翻译观又势必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和中国译界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
跟批评界一些学者将其解构主义看成彻底的颠覆、毁灭、虚无主义不同,我们更应从辩证的视角来看待。
关键词:东方犹太性;解构理论翻译观;冲击;影响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211-02一、德里达解构理论的思想性质法国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930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一个虔诚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中产者家庭,从小受到犹太文化思想观念的深刻浸染。
克里斯蒂芬·诺里斯在他的名作《德里达》中曾指出:“德里达的犹太民族性,他那属于边缘性的、被放逐的民族文化的特殊感受——这一切对他的思想构成无疑是有深刻影响的。
”犹太民族的历史是长期被征服、被压迫的历史。
受压制的他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事物的矛盾差异性上。
在他们那里,世界和事物不是同一的,而是差异的,任何一种看得见的在场的事物和力量后面都隐含着看不见的不在场的处于受压抑状态的力量,而后者才是事物之根本。
所以,在改造世界时,处于弱势受压迫地位的犹太人不能也无法用一种强权的方式推陈出新,只能用叛逆的斗争方式,从主流文化入手,从其内部加以颠覆,达到为自己受压制的文化争取立足之地的目的。
犹太人文化思想的独特性,正体现在他们密切关注事物的矛盾性和边缘性的差异论世界观上,以及坚持从事物结构内部颠覆事物结构并改造事物结构的解构式的思想策略上。
德里达自身的成长经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则完全是一部受压迫的历史。
正是他这种饱受欺凌、歧视的社会处境,使得他格外关注并同情那些处于边缘或受压抑状态的事物。
反映在他的理论思想中,“他者”和“不在场”的声音便占据了核心地位。
邓晓芒:德里达: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字学转向?德里达: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字学转向?文/邓晓芒其实在德里达看来,两千年的西方哲学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语言学转向”,而是从巴门尼德以来一直受到强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统治。
所谓“语言学转向”的说法,只不过表明现代哲学开始意识到并重视自己的这一传统而已;但这并不说明现代哲学在这一点上有了什么重大的突破,恰恰相反,即使我们时代最具哲学反思意识和冲击力量的海德格尔哲学,在德里达眼里也仍然没有走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传统。
我以为,德里达写作《论文字学》(De La Grammatologie)的意图,正是尝试在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边界上跨出决定性的一步:追溯语言之源并超出语言学的视野,去解构和任意重组一切“痕迹”(Spur)或“记忆的原始现象”(第100页)。
但德里达首先必须面对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逻各斯中心主义”怎么啦?换句话说,逻各斯中心主义难道不好么?错了么?德里达没有这么问,他的分析是超越善恶、对错之外的,或者说,他正是要解构基于逻各斯中心主义之上的善与恶、真与假等等一系列的对立。
他唯一执着的是“理性”,而这理性当然是完全超出传统逻各斯的理解的,它是一种严格的分析手段,通过这种分析手段,传统逻各斯的一切理性系统(包括海德格尔这样的“存在—神学”系统)中的那个非理性的根昭然若揭。
德里达把逻各斯中心主义归结到语音中心主义,而由于语音“与心灵有着本质的直接贴近的关系……它表达了心境,而心境本身则反映或映照出它与事物的自然相似性”(第14页),所以它又体现为一种以人心为基点的“主体性哲学”,进而体现为“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的)人种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
西方形而上学(不论是主体形而上学还是实体形而上学即神学,或者黑格尔的“主体—实体”的形而上学)都有一个(常常是隐秘的)本体论前提,即言语、语音与存在是“绝对贴近”的,真理的获得依赖于主体通过言语的能指“从自身进入自身”,也就是诉之于“倾听自身—言说的经验”(第145页)。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奎因与德里达的翻
摘
要:本文在回顾奎因和德里达对翻译不确定性的观点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反思了两者的观点,认为二者对翻译不确定性的论述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奎因
德里达
翻译不确定性
主要观点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翻译的不确定性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两大主要阵营,一个是以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威拉德·奥曼·奎因为首的行为主义阵营;另一个是以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阵营。
本文主要在回顾这两个阵营关于翻译不确定性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视角,反思两个阵营翻译不确定性观点的不足,并提出解决办法。
二、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观点
上世纪60年代,奎因在批判分析哲学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论,他在第一次约翰·杜威讲座演说稿《本题论的相对性》一文中简要表述其语言观:“语言是一种社会技艺。
我们大家都只是根据他人在公共可认识的环境下的外部行为来习得这种技艺的。
”(陈波,1998:54)《语词与对象》(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