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文学之上,生活之下
- 格式:pdf
- 大小:834.42 KB
- 文档页数:5
阎连科的文学世界疾病作为一种身体非常态的存在,在人类的文化中从来都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理现象,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极其深厚的象征意味。
在文学中疾病的功能常常作为比喻(象征),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疾病意象也就带有了一种文化语码,一种隐喻意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中,“疾病”成为了作家对于国家现状和国民精神披露的常见手段,成为了社会符号与意义的承担着。
五四时期的小说往往把疾病赋予民族国家功能,形成了“病人”和“病国”的传统,自“五四”时期一直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河中流淌。
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疾病作为身体的存在方式重新得到了重视,成为了表达社会现状的有效手段。
阎连科是当代一位十分痴迷探索疾病的作家,纵观阎连科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创作中充斥着丰富的关于疾病的书写。
阎连科利用奇绝怪诞的想象力反复地书写着疾病,近乎残酷的将疾病不断地审视,这成为了其小说中独特的存在。
一个人内心包含什么样的文学世界,他的小说必然呈现什么样的文学样式,本文试图通过疾病这个意象,以阎连科的前后三部作品《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为文本,并结合作家自身的经历来研究疾病在其创作中呈现的面貌,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意义,从而进一步了解阎连科复杂、多元的文学世界。
在这三部小说中,阎连科通过寓言化的写作描写了有身体缺陷的人物,他们在残酷的政治运动和现实苦难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扭曲和重创,在这些患病的“劳苦人”身上,阎连科不断地进行着疾病的书写和苦难展示。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疾病书写和关于阎连科的研究成果作全面梳理。
第一章从《日光流年》中让三姓村人活不过四十岁的喉堵症入手,分析在绝境之下人物对宿命的反抗以及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关于生与死的辨证,在寓言化的书写中通过疾病带给人的苦难来思索生命的原初意义,赞扬人在生命绝境下抗争的勇气。
第二章分析《受活》这部作品,在《日光流年》受到赞誉之后,作家继续着疾病与苦难的书写,所不同的是《受活》超越了《日光流年》中苦难的单一性的思考,写作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带有一种幽默与嘲讽,显示了中国乡村社会在不同时代中的荒诞性的努力和癫疯式的狂想,作家在荒诞的书写中暗含了对现实的关注和焦虑。
龙源期刊网
阎连科:我是那个命定感受黑暗的人
作者:
来源:《牡丹》2014年第11期
北京时间10月22日晚11点,阎连科远赴捷克,在卡夫卡文学奖协会举办的颁奖典礼上领取了“2014年度卡夫卡奖”。
这是该奖首次授予中国作家。
颁奖当晚,阎连科作了主题为“上天和生活选定那个感受黑暗的人”的演讲,追忆了与“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和“黑暗”相关的中国故事。
他说,自己是那个命定感受黑暗的人,看到
了当代中国,蓬勃而又扭曲,发展而又变异,腐败、荒谬、婚恋、无序,每天所发生的事情都超出人类的常情与常理。
他希望试图透过写作,走出黑暗,获求光明。
阎连科讲述了与他同村的盲人的故事,称自己从他的身上“感悟到了一种写作——它愈是黑暗,也愈为光明;愈是寒凉,也愈为温暖。
它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让人们躲避它的存在。
”他进而指出,他和他的写作,就是那个在黑暗中打开手电筒的盲人,行走在黑暗之中,用那有限的光亮,照着黑暗,尽量让人们看见黑暗而有目标和目的地闪开和躲避。
在他看来,只有文学,在黑暗中才能发现最微弱的光、美、温暖和诚实的爱。
“所以,我竭尽全力,都试图从这黑暗中感受人的生命和呼吸,感受光、美和那种伟大的温暖与悲悯;感受心灵饥饿的冷热与饱暖。
”(《长江商报》)。
阎连科:乡村、城市与中国文学现状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20年第6期阎连科本期客座总编辑阎连科,河南嵩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曾获卡夫卡文学奖、第六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鲁迅文学奖等,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炸裂志》《风雅颂》等。
我的写作没有特别明确地说为了什么,没有非常明确地为了内心的故乡,但是有一点非常清楚,我全部的写作无法离开那片土地。
《炸裂志》毫无疑问像是一个城市小说,但是它和那个土地是有亲密联系的。
乡村与城市《检察风云》:刘震云曾说他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故乡,故乡对你来说重要吗?阎连科:故乡,每年都回去,家里人都在那边,母亲、哥哥、姐姐都在。
但说心里话,我的写作没有特别明确地说为了什么,没有非常明确地为了内心的故乡,但是有一点非常清楚,我全部的写作无法离开那片土地。
《炸裂志》毫无疑问像是一个城市小说,但是它和那个土地是有亲密联系的。
《检察风云》:《炸裂志》和你的许多小说一样,都是发生在耙耧山脉的故事,是不是想过像福克纳写约克纳帕塔法县、莫言写高密一样,把耙耧山脉作为你一生要写的精神性场域?阎连科:没有,这都是水到渠成,并不是预先去想的。
年轻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写了好几个系列,最早写的是东京系列(民国时期开封的故事),然后是军营系列、瑶沟系列,耙耧系列可能因为是在长篇小说里面出现得多,所以大家都在讨论这些,其实都不是预先设想的。
我把《炸裂志》放在耙耧这样一个地方,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它到底有多大,有多少平方公里,这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是一个无限的地理位置。
《检察风云》:您以后是不是将比较多写以城市为对象的小说?阎连科:不太会,我说我无法离开那片土地,就是写《风雅颂》的时候,写的是一个知识分子,但这个知识分子来自乡村,有这样的背景就特别能把握他。
要是离开了那片土地,就无法完成那种想象的合理性,根植于那块土地,你如何想象都是真实的。
阎连科:“文字资本家”的生存之道作者:右卫门来源:《财富堂》2012年第08期提到阎连科,有朋友就开玩笑说:“开奥迪A4用iPhone,他还是个农民。
”阎连科听了只是嘿嘿一笑。
在前些日子举办的北京图书交易会上,有个环节叫“故事驱动中国”,由著名的法兰克福书展出品,在座的多为文化产业的中外资本家,面对阎连科这位唯一一位文字生产商,大家无不佩服他的智慧与富有——现实中国就是他伸手可拾的富矿,而他更大的家当或者说生产工具,就像那句犹太谚语所说的:都在自己脑子里。
当然,在不那么规范的环境下,这位农民出身的“文字资本家”,也有他安身立命、却格外精彩的生存之道。
第一桶金是红色的“光是作家里比我有钱的就有的是,我算是啥资本家?”在听到“文字资本家”的提法时,阎连科哈哈大笑,“不过的确是文字,让我有了和别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资本。
”作家为什么而写作,这话可以说得很漂亮,比如为社会写作、为艺术写作等等,“但很多人是在撒谎,绝大多数作家刚开始都是‘为物质的个人’而写作,特别是我们这一代,几乎人人如此。
”阎连科1957年出生在河南西部嵩县贫困的农家,他说,自己所做的每一个人生选择,无不是为了获取改变命运的资本,而他要的改变其实特别简单——吃得好、能进城,比在农村好,够了。
阎连科数了一下,凡事不算落伍,是自己的优良品质之一。
1977年恢复高考,只上过高一的他当时正在新疆打工,知道高考的消息后,匆匆赶回老家,只复习了一两周就匆匆上阵了。
“考场设在县城一座破庙里。
写作文时,每人发四页500格的稿纸,我第一个用完了,申请再要两张。
监考老师看我居然能写这么多,字迹还可以,就当众展示了一下,说我一定能上大学。
”考完十多天,又到庙里报志愿,阎连科连“志愿”是啥都不懂。
被告知:“就是填你想上的大学,如果想去北京,就填北京大学,想去郑州,就填河南大学。
”在那个闭塞的地方,连当年的老师都不知道河南大学在开封。
“当时都觉得北京好,所有学生填的都是北京大学。
阎连科经典语录导读:经典语录阎连科经典语录1、每个人都生活在黑洞中。
2、一切反抗都是无意义的。
3、文学也可以从内向外扩散。
4、从内真实开始走向内真实。
5、磁铁与铁的关系是存在的。
6、我属狗,爱狗就等于爱自己。
7、日光原来是黑色的——倒也好。
8、抓住了内真实就抓到了最重要的。
9、我们必须放弃外真实而走向内真实。
10、马尔克斯让内真实与读者靠近了一步。
11、《狂人日记》一开始就进入了内真实。
12、贝克特从内真实开始就停留在内真实上。
13、一场民主一场雨,把炸裂的什么地方都湿了。
14、每个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有一种力量要爆发。
15、内真实就是那种极具震撼力的心灵的灵魂的东西。
16、49年以后小说都与真实没有什么关系。
17、卡夫卡对作家的影响更大,而马尔克斯影响了更多的读者。
18、《狂人日记》在今天仍具震撼力,因为它仍有内真实的存在。
19、卡夫卡是理性的,胡安鲁尔福是神性的。
马尔克斯是理性加神性。
20、我就走。
走得人单影只,白雪皑皑,古诗城像过眼烟云样消失在了我的身后。
21、卡夫卡把作家从因果关系中解放了出来。
直接进入内真实而放弃外真实的描写。
22、从此,我过早的记住了一个词汇:熬煎——它的意思是,在黑暗中承受苦难的折磨。
23、但是《越狱》除了拍摄手法,故事情节外,还有内真实的存在,那种要活着的力量就是内真实。
24、凡是注重外真实的小说、电影、电视剧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凡是注重内真实的都拒绝了很多读者。
25、在死亡的生命之上,确实看到了飞舞的粉色蝴蝶,看到了天地之间的雪花,也还有雪后的一丝初晴。
26、我说我不是嫖客我是教授呀。
人家就笑了,说前几天来了一个嫖客,也说他是教授。
说来过一个人,还说他是省长呢。
27、《变形记》第一句话做到了什么?因果关系不存在了。
超越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内真实直接说内真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28、我是一个嫖客,我该杀过人。
可那警察不理我。
他看了我一眼,像一张嘴突吐出了一口痰,把我留在那儿,便踩着繁华的黄昏,朝着长安大街别的地方走去了。
优秀文学作品,无论是批判还是赞美,都必须导人向善或者给予希望文学无论是批判还是赞美,都无可厚非,毕竟它就是一个记录社会人文的工具。
作家选择怎样的风格,这是依照本人对待社会现象的思考立场以及文笔文风所决定的。
但是文学功能被公认的社会功能就是导人向善,和给读者或者社会以深刻的反思和希望,这是文学作品的终极目标。
对于批判文学来说,提出问题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良心作家的使命和担当。
然而通读莫言、阎连科的作品,多数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用的都是一种极端手法。
他们试图用一种偏见和傲慢,用一种以偏概全的视角找到社会阴暗面,然后把一个小人物置身于这种阴暗面作为一种社会全貌来描写。
整篇作品充满着令人窒息的灰暗,将人性的真善美刻意隐藏,却把人性的假丑恶无限放大,作品里牵强附会的把自己早就设定好的小人物结局和社会现实强行挂钩,以此来实现作品对社会的所谓批判和揭露。
作者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极其悲剧,都是充斥着人性的恶。
然后把这种人性的恶的产生归结于社会,言辞中隐隐透露出一种咬牙切齿的恨。
把作品人物主角的命运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来实现对社会的所谓批判,然后偏执而又傲慢的以思想救世主自居。
不可否认文学确实是一种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但是如果没有真实现实作为基础,那就是有目的的炮制。
比如莫言作品中的吃煤、吃小孩这种极端的事情,绝不是可以用来作为社会现象来创作的。
因为不但是极其小概率事件,公开把吃孩子作为美味佳肴更是无稽之谈。
还有阎连科的奶奶因为日本鬼子的一颗糖而铭记终身,而背上一辈子的人情债更是荒谬到无以复加。
这不是完全的自黑吗,把自己奶奶描绘成一个因小节而失大义的老人。
是个正常人都明白,面对一个侵略者给自己制造的国仇家恨,怎么可能幼稚到为了一颗糖果而忘记这刻骨的耻辱。
一部文学作品如果结局不能导人向善,不能给未来生活以阳光一般的希望,那都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社会调查,然而社会调查又不能以文学作品的方式来体现。
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是指在当代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八位杰出散文作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中国社会、人情世故和生活百态的精彩之处。
他们的作品既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同时又承载了时代变迁的记忆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下面逐一介绍这八位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一章:余秋雨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散文最具指导意义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而著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挖掘,展现了他对于中华文明的崇敬和传承之心。
他的代表作有《文化苦旅》、《人生七十年》等。
第二章:贾平凹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散文最具才思和变革精神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苦难和生活现实,体现了他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的代表作有《带灯》、《废都》等。
第三章:雨果雨果是中国当代散文中最富有想象力和感性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既富有诗意的想象,又融入对于现实社会的触动和思考,展现了他对于人生和爱情的独特见解。
他的代表作有《黑色乐园》、《生活中最明亮的地方》等。
第四章:韩寒韩寒是中国当代散文中最具争议和关注度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既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又将大众关注的话题带入文学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他的代表作有《三重门》、《后宫·甄嬛传》等。
第五章:阎连科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散文中最具细腻和情感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对于生活琐事和人情百态的细致观察和描绘而著称,展现了他对于家庭、亲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的代表作有《眼睛的秘密》、《教师与学生》等。
第六章:杨显惠杨显惠是中国当代散文中最具议题深度和社会关注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思考为主题,在作品中探讨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困境,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他的代表作有《中国人》、《无记忆星级酒店》等。
第七章:费良勇费良勇是中国当代散文中最具写实主义风格和社会关怀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扎实的写实描写,展现了中国底层社会的劳动者生活和困境,呈现出作者对于弱势群体的拳拳之心。
阎连科名言名句大全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洛阳嵩县田湖瑶沟,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着名作家,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冼为坚中国文化教授。
目前收集到其名言名句有以下19句。
1、剧本不是文学,由于对创作的限制太多,作家一旦写了剧本也就丧失了对文学的崇敬和起码的尊严。
2、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完全不能用道德或法律衡量进步还是落后了。
我们会说它乱,但是不是因为我们都老了?我们说人心不古,是不是因为我们都太传统、太古了?3、有意义的生活就是一个人有所爱好,你能够为这个爱好去工作、去奋斗,从中获得乐趣,最大的痛苦就是你不能为你的爱好去努力。
4、不管男人还是女人,性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文学回避性描写,就不是完整表现生活,那只是被过滤了的生活。
我们不是简单描写性,而是赋予它一种意义,是美的还是丑的。
所以说,性是作家的试金石。
5、小说就是从世俗中来、到灵魂中去的。
假如你还没有能力写到灵魂中去,起码可以做到从世俗中来吧。
6、寂寞是往事生长的黄天厚土。
7、关于文学与钱的关系,谁都没有权力指责那些以文学挣钱的作者,以文学占领市场的作者。
人首先是要活着,其次是要尽可能地活好。
8、土地是非常重要的。
就我们中国的写作经验来说,每一个来自乡村的作家都没有写好过城市,每一个来自城市的作家没有写好过乡村。
9、作家初期是一个生活的记录者,写到一定程度应该是一个灵魂的记录者或者心灵的记录者。
10、我就走。
走得人单影只,白雪皑皑,古诗城像过眼烟云样消失在了我的身后。
11、我没有那么大的能耐与力量,我只是写我自己,我只是描写了我自己飘浮的内心;只是体会到自己做人的无能与无力,并因此常常感到一种来自心底的恶心。
我无意影射任何知识分子。
12、文学总是在滋润和呈现人们内心的情感,这些东西让读者触摸到了人心,人是需要一种柔软的的情感的,这些情感从生活得来,通过文学更好的呈现。
文学的故乡第三集名言警句1. “文学就像故乡的那棵老槐树,根扎得深,枝叶才繁茂。
”就像莫言写他的高密东北乡,那片土地的故事就像老槐树的枝叶一样,数也数不清,他把对故乡的深情都灌注到文字里,才写出那么多精彩的故事。
2. “故乡是文学的摇篮,晃啊晃,就晃出了无数的梦。
”拿沈从文来说,他的凤凰古城就是他文学的摇篮,在那一方水土里,他看到的人和事,像做梦一样在他笔下流淌,那些湘西的故事,不就是从摇篮里晃出来的美梦吗?3. “文学中的故乡,是记忆的宝藏库,一打开,全是宝。
”像鲁迅笔下的鲁镇,那里面的人物如孔乙己、祥林嫂,不都是从他记忆的宝藏库里取出来的宝吗?每一个人物都反映着当时故乡的某些侧面。
4. “故乡之于文学,就像星星之于夜空,缺了它,天空就空了。
”刘亮程写他的村庄,那村庄就像星空中的星星,独特又不可或缺。
如果没有那个村庄,他的文学天空会多么单调啊。
5. “文学的故乡是灵魂的栖息地,没了它,灵魂就得流浪。
”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小城就是她灵魂的栖息地。
离开那片土地后,她在文字里寻找着回去的路,若没了呼兰河,她的灵魂仿佛就无处安放。
6. “故乡在文学里,是永不褪色的老照片,越看越有味道。
”老舍写的老北京,那胡同里的生活就像老照片一样,每次看都能发现新的东西。
那些老北京的风俗人情,就这么在文字里定格。
7. “文学中的故乡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往昔的大门。
”像贾平凹写商州,商州的山水人情就像钥匙,打开了他记忆里往昔的大门,让读者也跟着走进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
8. “故乡是文学的源头活水,断了流,文学就干涸了。
”路遥笔下的陕北农村,那片土地上的生活是他文学的源头活水。
如果没有那些黄土地上的故事,他的作品就不会那么有生命力。
9. “文学里的故乡,是心灵的港湾,累了就想停靠。
”比如迟子建写她的东北故乡,那冰天雪地的世界是心灵的港湾。
她笔下的人物在那片土地上的喜怒哀乐,就像港湾里的船只,各有各的故事。
10. “故乡在文学中是调色板,调出了五彩斑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