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
- 格式:docx
- 大小:28.20 KB
- 文档页数:5
"本,该,你,我,贵,"都是公文常用的称谓用语篇一:公文写作标准用语公文写作标准用语(一)称谓语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常用“你”,如“你省”、“你部”。
如是平行文则宜用敬辞“贵”,如“贵部”、“贵局”、“贵市”、“贵会”、“贵社”、“贵公司”、“贵单位”等。
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常用“我”、“本”,如“我省”、“我部”、“我局”、“本公司”、“本会”等。
公文中间接称呼有关的人或单位常用“该”,如“该同志”、“该人”、“该地区”、“该单位”等。
(二)起首语对下级机关或人民团体来文有所批复时,起首常用“关于《……的报告》收悉”、“关于……的电文已悉”等。
《通知》常用“为了……”开头。
(三)承启语在公文的缘由表述完毕后,常用“为此,特作如下通知”、“特此命令你们”等领起下文。
(四)结尾语是各类公文正式结尾时表收束、强调、祈请等的用语,可用“以上各项,望各地遵照执行”、“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是否有当,请予批复”、“当否,请批示”、“请予审批”、“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有关部门执行”。
三、公文用词的特殊性所谓公文用词的特殊性,是指公文有一套较常用的专用词语,这些词语用起来能体现公文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开头用语有:“按照”、“为了”、“根据”、“鉴于”、“依照”、“据查”、“关于”、“报告悉”、“电悉”、“奉”、“查”、“前奉”、“据”、“……报称”、“……电称”、“制定”、“特派”、“任命”、“兹聘”、“派”、“惊悉”、“阅悉”、“谨悉”等。
结尾用语有:“望”、“请”、“特此函告”、“为盼”、“是否可行”、“当否”、“请批示”、“祈请批复”、“盼回复”、“望遵照执行”、“特此通知”、“请批转……执行”、“特此布告”、“此复”、”此致”、谨呈”、“谨报告”、“特此电陈”、“此令”、“此批”、“此布”、“为荷”等。
过渡用语有:“为此”、“为此……特……”、“对比……”、“为……”、“结合……”等。
亲属称谓语的分类
1. 直系亲属称谓,就像爸爸妈妈,哎呀,这多亲呐!我的爸爸妈妈那可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呐!比如我犯错了,妈妈就会说:“你这孩子,咋这么调皮!”
2. 旁系亲属称谓也很重要呀,像兄弟姐妹,哇,那可是一起玩耍打闹的存在!我和我哥小时候天天打架,可有意思了,他会喊:“妹妹你别闹啦!”
3. 还有长辈亲属称谓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类的,他们总是那么慈爱!记得小时候外公常摸着我的头说:“宝贝乖哦。
”
4. 姻亲亲属称谓也少不了哇,像姑父姑母,那也是很亲近的呢!我姑父可有趣了,每次见到我都逗我玩,说:“小鬼头,又长高啦!”
5. 那还有伯伯叔叔之类的亲属称谓呀,他们就像大树一样给我们依靠!我叔叔可疼我了,会说:“来,叔叔给你买好吃的。
”
6. 舅舅舅妈也是亲属称谓中很特别的,往往有着不一样的亲昵感!小时候去舅舅家,舅妈总会笑着说:“小家伙来啦!”
7. 外甥外甥女这种亲属称谓,不也是一种很温暖的连接吗?就像我是我舅舅的外甥女呀!他常说:“我外甥女最可爱啦!”
8. 孙子孙女这种亲属称谓,更是代表着家庭的延续呀!看着爷爷奶奶疼孙子孙女的样子,真让人感动!难道不是吗?
我觉得亲属称谓语真的好丰富多样,它们让我们的家庭关系更加紧密和温暖,每一个称谓都有着浓浓的亲情呀!。
一、什么是称谓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对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
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二、称谓语的分类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称谓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1.直称姓名称自己的时候直称姓名,表示谦卑。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不然籍何以至此?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2.称字、号、谥号为表尊敬一般称对方时以字、号来代,有时也用谥号。
子犯请击之。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3.称官名、爵名如果觉得还不够尊敬,就以其官职来呼。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现代称谓语1.亲属称谓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年龄:老王、小张泛称:同志、师傅、先生、女士谦称与敬称提到自己要用谦称(卑称)称呼对方用敬称(尊称)“家大舍小令外人”A.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B.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C.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嫒等。
常用谦辞“拙”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应用文专门用语应用文专门用语(共十三种)1.称谓语称谓语是表示称谓关系的词语。
在应用文中,涉及机关或个人时,一般应直呼机关的全称或规范化的简称,以及对方的职务或“××同志”、“××先生”。
在表述指代关系的称谓时,一般使用下列专门用语:第一人称:“本”、“我”,后面加上所代表的单位简称。
如:部、委、办、厅、局、厂或所等。
第二人称:“贵”、“你”,后面加上所代表的单位简称。
一般用于平行文或涉外公文。
第三人称:“该”,在应用文中使用广泛,可用于指代人、单位或事物。
如:“该厂”、“该部”、“该同志”、“该厂品”等。
“该”字在文件中正确使用,可以使应用文简明、语气庄重。
2.领叙词领叙词是用以引出应用文撰写的根据、理由或具体内容的词。
领叙词在应用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一般借助领叙词使应用文写得开宗明义。
常用的有:根据按照为了接……前接或近接……遵照敬悉惊悉……收悉……查为……特…………现……如下应用文的领叙词多用于文章开端,引出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指示的根据或事实根据,也有的用于文章中间,起前后过渡、衔接的作用。
3.追叙词追叙词是用以引出被追叙事实的词。
应用文中有时需要简要追叙一下有关事件的办理过程,为使追叙的内容出现得自然,常常要使用一些追叙的词语。
如:业经前经均经即经复经迭经在使用时,要注意上述词语在表述次数和时态方面的差异,以便有选择地使用。
4.承转语又称过渡用语,即承接上文转入下文时使用的关联、过渡词语,用于陈述理由及事实之后引出作者的意见和方案等。
这种词语不仅利于文辞简明,而且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有:为此据此故此鉴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总之5.祈请词又称期请词、请示词,用于向受文者表示请求与希望。
主要有:希希望敬希请望敬请烦请恳请希望要求使用祈请词的目的在于表明写作者的祈望,也有助于形成相互敬重、和谐与协作的气氛,从而建立起正常的工作联系。
6.商洽语又称询问语。
公文写作标准用语(一)称谓语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常用“你”,如“你省”、“你部”。
如是平行文则宜用敬辞“贵”,如“贵部”、“贵局”、“贵市”、“贵会”、“贵社”、“贵公司”、“贵单位”等。
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常用“我”、“本”,如“我省”、“我部”、“我局”、“本公司”、“本会”等。
公文中间接称呼有关的人或单位常用“该”,如“该同志”、“该人”、“该地区”、“该单位”等。
(二)起首语对下级机关或人民团体来文有所批复时,起首常用“关于《……的报告》收悉”、“关于……的电文已悉”等。
《通知》常用“为了……”开头。
(三)承启语在公文的缘由表述完毕后,常用“为此,特作如下通知”、“特此命令你们”等领起下文。
(四)结尾语是各类公文正式结尾时表收束、强调、祈请等的用语,可用“以上各项,望各地遵照执行”、“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是否有当,请予批复”、“当否,请批示”、“请予审批”、“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有关部门执行”。
三、公文用词的特殊性所谓公文用词的特殊性,是指公文有一套较常用的专用词语,这些词语用起来能体现公文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开头用语有:“按照”、“为了”、“根据”、“鉴于”、“依照”、“据查”、“关于”、“报告悉”、“电悉”、“奉”、“查”、“前奉”、“据”、“……报称”、“……电称”、“制定”、“特派”、“任命”、“兹聘”、“派”、“惊悉”、“阅悉”、“谨悉”等。
结尾用语有:“望”、“请”、“特此函告”、“为盼”、“是否可行”、“当否”、“请批示”、“祈请批复”、“盼回复”、“望遵照执行”、“特此通知”、“请批转……执行”、“特此布告”、“此复”、”此致”、谨呈”、“谨报告”、“特此电陈”、“此令”、“此批”、“此布”、“为荷”等。
过渡用语有:“为此”、“为此……特……”、“对比……”、“为……”、“结合……”等。
称谓用语有:“贵省”、“贵局”、“该地区”、“我市”、“我县”、“本镇”等。
称谓语例句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比如: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我忘记了拿尺码。
”“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1、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
代替“仲由”,译为“你”。
4、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
相当于“你”。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6、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古今称谓语词典称谓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语言现象。
据统计,在我们日常的口头表达中,称谓语的使用率超过30%,仅次于主谓宾等句式。
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古今称谓语有所差别,这里,笔者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称谓词,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称谓词又可分为直称和尊称。
一般来说,直称不需要区分性别,如姐姐、哥哥、弟弟等;尊称男性长辈或女性长辈则应加上其姓氏。
古代汉语中的称谓词和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词基本相同,但在书面语中往往会将称谓词省略。
称谓,即尊称和谦称,有时可以交替使用,如“家父”、“敝人”、“愚兄”、“学生”等。
其中,对自己的谦称一般为“贱息”、“晚生”、“晚学”等;对他人的谦称一般为“鄙人”、“在下”、“后学”等。
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中,我们一般只用尊称,即必须带上其姓氏,以表示敬意。
1.凡对尊长、亲属等长辈,可用“尊”,如尊上、尊公、尊君、尊夫人等。
凡对平辈或晚辈,可用“贤”,如贤弟、贤侄、贤友等。
当别人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也称“尊”时,我们可以用“家尊”、“家严”、“家慈”、“家君”等。
2.还有的词典里是没有“君”的,我们就用“你”代替吧,用“你的”。
例如:《论语》(学而篇):“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八佾篇)郑玄注:“君子,尊称也。
”这里,君子、尊君都是可以的。
古代:古代中国把皇帝叫做“圣上”,把太子叫做“太子”,把自己的儿子叫做“犬子”。
到了明朝才开始盛行于民间。
此外,古代有时还以封地、爵位、官职、年龄、排行及辈分等作为称呼。
文人学士在相互称呼时,往往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关系的亲疏,在上述各种称呼中挑选一个或几个适合的词,组成简短的称呼语,并且按照长幼、亲疏、尊卑、贵贱、亲热等次序进行排列,使用时也根据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关系的亲疏有所变化。
通常是前边加一个尊称,如称帝王为圣上,称有道德的人为先生等。
亲属称谓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亲属称谓语:
1. 父母:父亲、母亲
2. 祖父母:祖父、祖母
3. 外祖父母:父亲的母亲、母亲的父亲
4. 父母子女:父母、子女
5. 兄弟姐妹:兄弟姐妹
6. 堂兄弟姐妹: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也可以称为表兄弟姐妹
7. 侄子侄女:父亲的妹妹或弟弟的儿子或女儿,母亲的妹妹或弟
弟的女儿或儿子
8. 外甥外甥女:父亲的女儿或儿子,母亲的儿子或女儿
9. 表哥们姐们:父亲的兄弟或妹妹,母亲的哥哥或妹妹
10. 同族兄弟姐妹:同族的兄弟和姐妹,但不属于同一个家庭的
兄弟姐妹
11. 堂哥们姐们:同堂的兄弟和姐妹,也可以称为表堂的兄弟和
姐妹
12. 朋友:指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可以是异性或同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称谓语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
古代公文称谓语
1.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秦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
2. 殿下:对皇太子、亲王的尊称。
3. 阁下:对一般官员的尊称。
4. 足下:对平辈或朋友的敬称。
5. 本官:官员对自己的谦称。
6. 卑职:下级官吏对上级官吏的自称。
7. 下官:古人对上级官员的自谦之词。
8. 臣: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9. 小人: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来也用于谦称自己。
10. 不才:对自己的谦称。
11. 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
12. 鄙人:对自己的谦称。
13. 愚兄: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
14.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
15. 小女:对别人称自己的女儿。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公文称谓语,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称谓,具体使用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而定。
这些称谓语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社会称谓语
社会称谓语指的是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称呼或称谓。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称谓语:
1. 先生/女士:对于与自己年纪相仿或稍大的男性或女性的尊称。
2. 先生/小姐:对于与自己年纪相仿或稍大的男性或女性的尊称。
3. 先生/女士(姓氏):在正式场合对于尊敬的长辈或上级的尊称。
4. 老师:对于从事教育行业的人的尊称。
5. 医生:对于从事医疗行业的人的尊称。
6. 教授:对于在高等教育机构担任教授职位的人的尊称。
7. 同事:对于在同一工作单位或组织中共事的人的称呼。
8. 邻居:对于居住在相近住宅区的人的尊称。
9. 客户:对于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人的尊称。
10. 先生/女士(名字):对于与自己熟识、亲近的人的尊称。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场合和关系的不同可能会影响人们使用的社会称谓语。
为了展示尊重和礼貌,恰当使用适当的称谓语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一、引言1.1 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称谓语是日常交流中用以指称他人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
在汉语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三大类。
亲属称谓语用以指称家庭成员和血缘关系,社交称谓语则涵盖了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往,职业称谓语则是对人们职业身份的一种标识。
亲属称谓语如“爸爸”、“妈妈”、“哥哥”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血缘的重视。
社交称谓语如“先生”、“女士”、“同志”等,既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职业称谓语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是对个人职业技能和身份的认可。
1.2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意义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称谓语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它不仅传递了基本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态度。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变迁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差异。
1.3 研究综述的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梳理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引言部分对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接下来从分类与特点、使用现状、文化内涵、变迁与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研究方法与展望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为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分类与特点2.1 称谓语的分类现代汉语称谓语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首先,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哥哥等;社交称谓语则是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同志等;职业称谓语则是表示人们职业或职务的称呼,如医生、教授、经理等。
称谓语定义引言在人际交往中,称谓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合适的称谓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社会礼仪和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称谓语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本文将对称谓语的定义、演变和使用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称谓语。
定义称谓语是用来表示称呼、称赞、尊重或表示身份关系的语言表达方式。
它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使用的一种常见语言形式。
称谓语通常以名词、代词或特定的短语形式出现,用于指代或称呼他人。
称谓语的演变从传统到现代在古代,人们对待长辈、上级或者陌生人时,常常使用一些敬语或尊称,体现了尊重人的传统观念。
例如,古代对尊敬的长辈常称为“尊”,对贵族或者高级官员称为“殿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摒弃了繁琐的称谓方式,更倾向于简洁、直接的称谓方式。
平等和包容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和包容的价值观念。
因此,在称谓语的使用上也体现出了这种变化。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亲切、随和的称谓,强调平等和友好的关系。
例如,现在常用的称谓有“先生”、“女士”、“同志”、“亲爱的”等,都是体现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称谓。
新的称谓方式的出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进行,一些新的称谓方式出现了。
例如,现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更喜欢在网络上使用网名、昵称来称呼对方。
这种称谓方式更加随意和自由,强调个性和创造力。
使用方法尊称的使用在日常交往中,尊称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长辈、领导或者陌生人,使用尊称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先生”、“女士”、“教授”等尊称。
在正式场合或者公共场所,使用尊称是非常必要的,能够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友好称呼的使用在亲密关系或者熟人之间,使用友好称呼对于增进感情和加强交流非常重要。
使用友好称呼可以减轻紧张气氛,让沟通更加顺畅。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亲爱的”、“宝贝”、“朋友”等友好称呼。
网络称呼的使用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多地使用网络称呼来称呼对方。
称谓语民间熟语
1.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2.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3.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4.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5.贤:称平辈或晚辈。
6.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7.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8.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
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9.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10.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11.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称谓语例句称谓是在汉语中修饰人或物的说法,它为对对方的尊敬提供了有条理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拓展了语言表达体系。
由于称谓在口语沟通中使用频率较高,因此称谓语例句对汉语考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以下是常见的称谓语例句:1.朋友:“你好,小明!”2.同事:“你好,李总!”3.客人:“欢迎您,先生/女士!”4.长辈:“您好,叔叔/阿姨/爷爷/奶奶!”5.老师:“你好,老师!”6.警察:“您好,警官!”7.医生:“您好,医生!”除了贴切的称谓外,在中文交流中,还有诸多类似于“称谓”的用语,比如《亲称》、《微笑称谓》、《招呼称谓》等等,这些会略微影响口语沟通的礼貌度。
亲称主要用于亲密关系的人际交流中,它涉及到朋友、家人、情侣等互相交往时所用的尊称。
例如,“老师好,张校长!”就是一个亲称语例句。
微笑称谓指表达谦逊意味,但不失礼貌,如“您好,领导?”这样的语句。
招呼称谓指友好、亲切的称呼,它常用于口头招呼情景中,比如:“你好,哥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复杂的称谓语例句,比如“您尊贵的代表,您辛苦了”等,这种语句用来称呼地位高的人物,例如政府官员、体育明星等。
由于不同的称谓表达出的情感不同,因此学习者在掌握语言时一定要记得区分。
如果你希望你的语言更加地道,那么应该在沟通中多多运用称谓语例句,以此调动聆听者的情感,提高交流效果。
此外,留意不同地区有所不同的称呼形式也很重要,比如湖北地区用“大哥哥”、“大姐姐”对对方称呼,而陕西可以用“贤弟”、“贤妹”来表示尊敬。
总之,学习称谓语例句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汉语水平,也能让我们日常沟通更加流利,受到更好的接受。
只要多多练习,常搭配,比较区别,慢慢就能掌握称谓语例句的使用了。
欢迎阅读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称谓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2.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现代称谓语1.亲属称谓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A等;“小”“老”“薄”“贱”“敝”“鄙”“愚”“寒”(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女、小可;老夫、老朽;薄技、薄酒、薄面;贱姓、贱内;敝人、敝处;鄙人、鄙见;愚兄、愚见;寒舍、寒门。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敢问、敢烦。
??“劳”(烦劳,请别人做事所说的客气话):劳驾、劳步。
常用敬词“拜”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贺:指祝贺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叨tāo”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奉惠玉(如玉成、玉体)垂(如垂询、垂爱)雅(如雅正,雅意)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斧正:敬辞,请人改文章。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2~3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5060708090100这就是12(1(2(3(4)特定的风俗习惯,个人隐私。
称谓语定义
称谓语定义是指在社交场合中,针对不同的身份、地位和关系,使用不同的称谓和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能体现尊重和礼貌,也能凸显自身社交能力和文化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谓语定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
在称呼长辈时,要使用尊敬的称谓,如“爷爷、奶奶、伯父、叔叔、姑妈、姨妈”等。
在称呼平辈或晚辈时,则可使用亲切的称谓,如“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
在商务场合中,称谓语定义也非常重要,如对客户或上级使用“先生、女士、领导”等尊称,可以传递出尊重、礼貌和专业的印象。
除了称谓的选择,语言表达的方式也很重要。
在用语上要避免过于随便或过于严肃,要注重礼貌和尊重,不要使用粗鄙或不合时宜的语言。
同时,语音语调也要注意,要有自信、清晰、流畅的口音,表现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自信心。
总之,称谓语定义是一种文化修养,能够提高人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
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适当运用称谓语定义,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 1 -。
一、什么是称谓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对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
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小结在交际中,我们学会了准确的称呼、注意避讳,能娴熟地运用婉言语,世间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情,人事交往中自然也就多了一分和谐,多了一分文明。
二、称谓语的分类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如,伯、舅、哥、妹、堂弟姑、姨、直系孙、侄孙叔、伯、哥、弟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1)代词称谓我你您他她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咱们人家咱大家各位诸位2)社交称谓先生小姐女士夫人殿下等3)职衔称谓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4)关系称谓同志老师师傅老板朋友5)名字称谓,用于平辈间:小名大名绰号6)亲昵称谓3、敬语和谦语在称谓语中,尤其要注意敬词和谦词的使用。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谦称、敬称的词和词组。
谦称,表示谦虚的称呼。
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
如,“犬子”“小女”“足下”。
为了表示谦逊,可以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
从修饰的词性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1、用形容词来修饰,常见的有:愚:愚兄、愚弟、愚见、愚意敝:敝国、敝邑贱: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
((“贱”相当于“我的”)小:小女、小儿、小号微:微臣卑:卑职2、用动词来修饰,常见的有:窃:窃思、窃念、窃闻伏:伏惟、伏闻3、用名词来修饰,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家人,比自己年纪长的用“家”,比如:家兄、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比如:舍弟、舍侄。
总结“家大舍小令外人”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敬称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对他人的尊称还有: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体、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大礼、大作、大驾。
附:亲友间礼貌称呼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ν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兄弟代称:昆仲、手足;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ν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庠序;同学称:同窗。
小结通过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功能分析来寻找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确定并清理这一系统中指称语、称谓语、面称语、称呼语和招呼语等概念的意义和关系,并进一步对称呼语的类型进行分析。
称谓语的选择和运用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称谓语如何造成相应的情感表达效果,如何恰当地使用称谓语以维系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是语言学和修辞学范畴非常关注的问题。
三、称谓语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同志”是最常用但也是最具政治性的称谓。
过去在疆场上浴血奋战,使同志一词赋予了同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同志”是一个通用的称谓,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年少者可叫小同志、年长者尊呼老同志,女性则通曰女同志,见到男性叫同志绝不会犯错误。
男女青年谈恋爱,用上“同志”最保险,即有红色的革命情怀,又有志向相同、心相连的小资情谊。
夫妻生活一辈子,告别之语一定是某某同志离开了我们,这方显出革命友谊牢不可破。
老百姓之间的称谓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相当的朴素,工人阶层最常见的称谓是“师傅”,农民中离不开大爷、大娘这种家庭式、带有人情味的称谓。
中国当代社会人与人称谓第一次大的转变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最常见的称谓由“同志”变成了“先生”、“小姐”,这一转变凸现出中国社会由政治文化向社会文化的转变。
“先生”、“小姐”这两个词的确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火红了一阵到了21世纪,国人的称呼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对于男男女女也没有了能普遍被接受的共同称谓,因此在称谓上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人与人之间较为常见的称呼有老师,比如见了面,开口叫声林老师、孙老师,保证不吃亏。
马路上问路,见到男性叫师傅,见到年长女性叫阿姨、年轻女性喊小妹,也都算比较礼貌。
夫妻间称谓最大的变化是,妻子称呼丈夫最流行的语言是“老公”,但反过来,丈夫绝不会叫妻子“老母”,叫爱人,如今恐怕是老一代人的事了。
对官员的称谓上,民间最大的变化就是纯把官员当成官来叫已落伍了,过去是马处、李局、刘司,现在称起来味道不大。
海外回到国内的人都喜欢把官员称作“老板”,对于那些有钱人或是企业、公司的主管,人们也喜欢叫老板。
“老板”,英文是Boss,这个词分量很重,老板可以决定员工的命运,雇用还是解雇、高薪还是底薪,那是老板说了算。
再者,老板是权力和财富集一身之人,即有权又有钱,非常完满的现代称谓。
从中可见,“老板”一词的流行折射出在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中,商业文化已开始成为人们热衷追逐的文化。
小结社交称谓与亲属称谓相比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与社会交际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现。
四、称谓语的使用方法一、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方法潘攀是这样对亲属称谓的泛化下定义的: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
如小孩称年老长辈为“老爷爷”,即使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
这与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不符,即不真实但却符合汉文化人际交往时注重“情”的准则,对人热情关心和自谦尊人。
称谓语的泛化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达到了促进交际的目的。
如“叔叔”、“阿姨”、“大叔”、“大婶”、“大爷”、“大娘”,还有“解放军叔叔”、“大姐”、“大妈”等亲切的称呼。
亲属称谓还可以泛化衍生出一批社会称谓词语,如“打工妹”、“空姐”、“的哥”、“军嫂”等,甚至扩大到非人称的事物,如“老天爷”、“母校”、“母语”、“太阳公公”等等。
2 亲属称谓在泛化成社会称谓之后,其使用环境就要受到很多限制。
在汉语称谓的语用功能中,首先要强调的是不同语境中称谓的得体性,这种得体性主要指称谓的选用要符合一定语境下交际双方的身份和社会角色。
比如在街上问路,称与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人为“大叔”、“大爷”,我们彼此之间并不具有亲属关系,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可我们却不能称其非常亲密的称谓,如“爸爸”。
在中国传统中,对于妻子、丈夫、爸爸、妈妈这类非常亲密的称谓是不可任意运用的。
二、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方法社会称谓系统是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兼有多种角色、身份。
称谓语虽多但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可能只有一两种适当得体的称谓,例如“工人、农民、警察、司机”等职业名称只表示其社会分工,并不代表较高的社会等级,而“教授、高工、院士”等身份名称和“书记、厂长、经理、老板”等身份名称无疑代表着较高的社会等级。
如果用代表较低社会等级的职业名称当面称呼对方,不符合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就会造成称谓的不得体。
所以采用“职业+身份”(如“工人师傅”、“农民朋友”、“警察同志”)或“职业+拟亲称谓”(如“工人叔叔”、“农民伯伯”、“警察大叔”)等称谓并用方式,在职业身份后再加通用身份或拟亲称谓,抵消了职业称谓中蕴含的较低等级意味,对被称者给以足够的尊重,成为得体的称谓方式。
又如中国人有在姓前加上“老”或“小”来称呼人的习惯,有时尺度不好掌握。
有人喜欢别人称他(她)为“老某”或“小某”,而某人则不喜欢,其间的心理十分微妙,所以称“老”或“小”有时是敬称,有时是昵称,有时则会引起不快。
中国人还有在姓后加上官衔来称呼人的习惯,如李科长、孙厂长等。
小结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恰当的称谓语能够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使本人和对方感到尴尬,严重时会造成交际的失败。
对称谓语使用方法的研究可以达到了促进交际的目的。
四、汉语称谓语的正确使用促进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汉语称谓语面临的问题中最明显的便是称谓语的缺环。
所谓缺环现象,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称谓语的短缺现象,也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交际的对方。
例如,有“师母”而无“师公”的称谓。
在中国历史上,教师均为男性,学生称呼教师的配偶为师母,但现在也有女教师,她的学生如何称呼女教师的配偶便成了一个难题。
小结总之,汉语称谓语面临着泛化与缺环的诸多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对于如何更好的使用称谓语进行交际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称谓词和称谓方式是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是受其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