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评花园口决堤:战略意图取得了成功但是代价惨重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方面:第一,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
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
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
然而第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
各种内外反对力量虽给了解放运动以严重挫折,同时却锻炼了中国人民。
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
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
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
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
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
第三,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
最后,第四,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
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
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兼并征伐频繁,弱肉强食现象较为普遍,这对孟子的思想,尤其是其战争观的形成影响较大。
自古以来,国家之间发生战争,在开战前夕,交战双方通常都会公开陈述发动战争的理由和目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测试01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下列事件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是()A.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成立B.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C.我国自行研制出核潜艇D.我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2.下图是2015年亚非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标志,以亚洲Asia和非洲Africa的首字母“aa”组成“60”字样。
促进第一次亚非会议圆满成功的方针是()A.“一边倒”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以崭新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请问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成果有()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④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4.197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额490万美元,出口则是微乎其微;而197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额达3230万美元,对华出口为6020万美元。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得到了改善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美两国顺利建立了外交关系5.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此材料认为,当时推动我国取得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有利的外部环境B.稳定的国内形势C.人民群众的愿望D.决策者的作用6.上海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列历史事件与上海有关的是()①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③黄埔军校的创办④2001年10月在中国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李克强总理在出访印度时,发表了题为《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印两国天造地设,注定终将走在一起。
2024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学者往往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与同一性,归因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思想的塑造。
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
先从地理环境未看,青藏高原隆升形成三级阶梯式地貌,在阶梯过渡带及海陆交接处,是不同时期人们活动迁徙的地理空间,是孕育复杂多元人文样态的自然环境。
这种地理结构同时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对外开放的包容性。
西部地理结构内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河东流,生活在西部的人群,向东部大平原发展比翻越高原峻岭向西发展对自身更为有利。
北部地理结构开放,草原戈壁连接蒙古高原与欧亚大草原,使得北亚与东北亚的游牧渔猎人群多次南下,中原农耕人群多次南迁北上。
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运动方向: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
再从经济条件看,作为中华民族主体部分的汉族所处的中原地带,在经济富裕和社会文明程度上始终高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周边疆地区。
这种“中原富于周边”的地理优势,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谋求生存空间。
我们应当看到,在中国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增多,中原农耕地区也不乏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何以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呢?这不得不从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农耕文明在生产方式上的显著特征在于“地理依赖性”。
由于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带无法实行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只能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高度内卷”,而不是对外拓殖经济版图。
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古以来,人们以为海洋有着无穷大的容量,因此认为它是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化工业、核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洋成了各国有毒废料尤其是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倾倒空间。
核工业产生的废料,还有核武器和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大量进入海洋。
从1946年大约80千克低放射性的核废料在加利福尼亚投入太平洋开始,到1982年约550千克核废料投入大西洋的西欧陆架为止,这36年里投入海洋的核废料,总的放射性活度高达63Bq,相当于每秒钟发生6.3亿亿次核衰变的放射性。
目前,大多数核废料都是装在金属桶里沉到海底,可是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有些核废料不加包装就直接投入海洋。
幸好这种危害全人类的做法,早已被制止。
为了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
在公约通过之后,大多数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
此后虽然“禁而不止”的事件偶有发生,会有极个别国家将核潜艇的核反应堆废物秘密投进海洋,但总的来说,明目张胆往对于核废料,有的从开始就没有认真处理,有的装入核废料桶后投入海底,但由于遭受生物化学的腐蚀,很多也已经发生渗漏。
往往前代人种下的苦果,要留给后代人去品尝。
著名的比基尼环礁就是一例。
1946年7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了战后首次核爆炸试验。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6届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形式或者建筑体系,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基本上是属于砖石结构为主的建筑系统。
只有包括日本、朝鲜等邻近地区在内的中国系建筑才以木骨架结构为主。
由于木材的寿命有其一定的限度,因此连同建筑的寿命也有其局限。
这就是博伊德所谓“年代久远的”中国古建筑出乎意料的稀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主要发展木骨架结构而不像其他体系那样发展砖石承重墙式结构呢?中国古代是同时掌握砖石结构技术的,正如其他的建筑体系同样懂得用木头盖房屋一样。
世界上到处都有石头,同样也到处都有树木,当然,有些地方石头多些,有些地方树木多些,木结构的采用问题的产生似乎并不起因于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
对于中国发展木骨架结构的建筑有一些学者认为是“木”“石”的有无问题。
建筑学家刘致平在《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中说:“我国最早发祥的地区——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
”但是李约瑟的看法却是“肯定不能说中国没有石头适合建造类似欧洲和西亚那样的巨大建筑物,而只不过是将它们用之于陵墓结构、华表和纪念碑,并且用来修建道路中的行人道、院子和小径”。
而在承德避暑山庄内修建的“淡泊敬诚”楠木殿所用的木材,并不是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取在当地,而是由南方千里迢迢地运来的。
另一个看法是基于社会经济的理由。
建筑师徐敬直在他的英文本《中国建筑》一书中说:“因为人民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容易燃烧,20多个世纪以来仍然极力保留作为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
”那么,中国古代的经济水平或者说生产力是否低于其他国家呢?肯定不是。
另外,也不是只有经济强大的国家和地区才去发展石头建筑的。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搬弄石头来建筑房屋的时候。
江苏初二初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我国首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
历史上,国际联盟把6 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
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它们的确定是为了纪念()A.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2.如下图所示,臣子对皇上说:“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这样的“安全”局面最早被打破于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广州市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人海口附近。
”这是英国在《南京条约》中十巴上述地区作为通商口岸的原因。
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①获取战争赔款②掠夺中国原料③打开中国市场④镇压中国人民反帝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4.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
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A.广州B.香港岛C.台湾D.辽东半岛5.“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
”法国大作家雨果讲的事情发生在()A.鸦片战争期间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6.近代史上,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分别是在哪两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D.《天津条约》、《瑷珲条约》7.哪一份条约中,清政府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通商章程善后条约》8.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获取更多的好处”这句话反映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A.取得约定关税特权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9.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金田起义B.攻占长沙C.攻占南京D.永安建制10.“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
四川省绵阳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而常见的文体,属于“记”类散文,起初主要用来叙述学校的兴建过程。
学记起源于中唐,兴盛于宋。
一种文体的兴盛,往往是时代文化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单纯归因于文体形式本身的演进。
宋代学记的创作发生与发展同宋代文化诸层面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科举制度是宋代学记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举制度对宋代政治、文化及文学创作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学记创作的影响尤其明显。
从作品创作的角度来看,宋代学记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科举催生,地方政府因科举考试的需要而兴建官学,学记也随之大量产生。
地方官学的兴建,最初的动机之一便是地方官员想为本地的士子提供一个读书学习的场所,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科举考试。
而学校兴建完毕后,负责修建的官员士绅往往请一些著名的文人来撰写学记,以表彰其政绩。
比如,仁宗庆历七年,杜应之出守浔州,“下车三日……乃大相厥土,而营学宫”,完工以后便请余靖作记。
科举取士人数较多的地区,官学教育往往比较兴盛,该地的学记作品数量也比较多。
科举制度催生了宋代学记,但宋代创作的学记并没有因此对这一制度歌功颂德,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反而变成了反思、批判科举制度的一面镜子。
胡寅在《桂阳监学记》中就将科举取士视为“世远道丧”的表现。
随着科举考试中各种弊端的显现,越来越多的对科举制度进行批评与否定的内容涌现在宋人的学记里面。
学记成了宋人表达自己崇高的“政学一体”政治文化理想的一种常用文体。
如王安石的名作《虔州学记》《慈溪县学记》,在批评科举取士之弊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学校乃为政之本。
其次,道学的兴盛对宋代学记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学是儒学的新形态,是宋代思想界最为重要的学说之一。
从学记创作的数量上看,南宋远超过北宋,但其创作质量却又另当别论,这一点与道学家对学记的情有独钟密不可分。
学者评花园口决堤:战略意图取得了成功但是代价惨重
花园口决堤
“以空间换时间,以小胜集大胜”的思想在国民党的战略战术中是一个努力争取实现的过程。
至少有3件事情可以证明:一是淞沪抗战。
为什么会有淞沪抗战?如果日本侵略军从平汉路打到武汉是比较快的,因为有铁路干线。
河北、河南是广大平原,机械化部队便于行动,要是在河北同日本人搞战役决战必然吃亏,抵挡不住,日本人就会沿着平汉路南下直取武汉,没有什么回旋的空间,就谈不上以空间换时间,可能武汉很快就会丢失。
是在河北同日军进行战役决战,还是把它引到东边去呢?这个时候,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决定:放弃北边,北边取守势,搞游击战争牵制敌人,把日军的战略进攻主力作战战线引到东边去;在东边淞沪则采取打的方针,越打越大,国民党的军队越来越集中,日军就随之被牵着把战线移到了华东。
我认为这个战略策略是成功的,是国民党最高统帅部“以空间换时间,以小胜集大胜”思想的主动决策;二是徐州会战,即以台儿庄战役为核心、为主体的大会战。
这个主动决策怎么来的呢?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日军参加徐州会战的主力很快沿着陇海路向西进,想拿下开封、郑州,从北边南下。
这时,蒋介石及一些主要的作战参谋人员想出一个办法,叫做“以水代兵”,即把黄河南岸的两个大口子,中牟以北的赵口,郑州以北的花园口炸开,引黄河水南下,形成一个黄泛区,阻止日军从陇海路由北向南的进攻。
这个战略策略也起了作用。
黄泛区形成几十公里宽、数百公里长的一个广大区域,一直从河南、安徽、到江苏,也就是开封、蚌埠到江苏的淮阴,这个线的以西以南全是黄泛区。
日军的机械部队在黄泛区起不到作用,有的部队在这里还被国民党军队消灭了。
这就又使日军把作战重心从北边回过头来向东,再由东向西打,仰攻,沿着长江,或者打大别山的南北,夹着长江两岸向西进攻。
这终究是一个很长的地理距离,所以这个战略意图也是取得了成功的。
但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果也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