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0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效力比干热大的原因
湿热环境下的温度感觉比干热环境下的温度感觉更高,这是由于湿热环境中的大量水分导致人体的蒸发冷却效果减弱。
以下是湿热环境比干热环境下温度感觉更高的原因:
1. 蒸发冷却效果减弱:在干热环境下,当我们出汗时,汗水可以通过蒸发的方式带走人体表面的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
然而,在湿热环境中,空气中已经充满了大量的水蒸汽,使得汗水难以蒸发。
这样的话,汗水就无法有效带走体表的热量,导致人体感觉到更高的温度。
2. 热量传导增强:湿热环境中的空气中含有更多的水分,水分分子较空气分子更容易传导热量。
因此,在湿热环境中,空气和物体之间的热量传导会更加迅速,导致人体感觉到更高的温度。
3. 机体散热受阻:湿热环境中的高湿度会增加人体散热的难度。
当人体周围的湿度较高时,由于空气中已经充满了水分,人体散发出的热量无法迅速被空气吸收和带走。
这就导致了人体在湿热环境中的散热效果较差,身体难以得到有效的冷却,从而感觉到更高的温度。
因此,尽管在相同的温度下,湿热环境中的热感觉比干热环境更强烈,这是由于湿热环境中的湿度和水蒸汽含量的影响导致人体的蒸发冷却效果减弱,热量传导增强和机体散热受阻。
高温高湿的定义高温高湿是指环境温度和湿度都较高的一种气候条件。
它通常出现在炎热的夏季、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密闭的工厂、沉闷的地下室等场所。
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健康和生活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关于高温高湿的定义及其相关内容值得探讨。
首先,我们来定义什么是高温高湿。
高温是指环境温度超过人体舒适范围的一种状态,一般认为当温度超过摄氏30度时,人体就会感到不适。
而高湿是指环境湿度较高,空气中水分含量较大的状态。
通常情况下,湿度超过70%被认为是高湿环境。
因此,当环境温度超过30度且湿度超过70%时,就可以称之为高温高湿。
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是热中暑的风险增加。
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人体散热困难,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
中暑是指由于环境过热或体温调节机制失常导致的热量中毒,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其次,高温高湿环境还容易引发皮肤病。
湿热环境会导致汗液和皮脂分泌过多,使皮肤变得黏湿,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进而导致痤疮、湿疹、痱子等皮肤问题。
此外,高温高湿还会加重疲劳感,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们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首先是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场所。
在高温高湿的天气中,应尽量避免在中午和下午进行户外活动,因为这段时间通常是温度最高的时候。
一般建议选择清晨和傍晚时分进行户外活动,或选择通风良好、遮阳能力强的地方。
其次是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人体会通过大量的汗液排出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因此需要增加水分和盐分的摄入量,以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此外,还需要穿着透气性好、吸汗快干的衣物,避免穿着过多的服装和人工合成材料,以减少体表的汗液蒸发和热量阻隔。
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高温高湿环境的适应性较差,需要特别关注。
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高温高湿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和户外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热环境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以及不同热环境条件下人体生理指标的变化,为我国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的职业健康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热环境是指由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组成的环境。
人体在热环境中,会通过调节体温来维持生理平衡。
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热环境条件,观察人体生理指标的变化,分析热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实验对象:20名健康成年人,年龄在20-40岁之间,性别不限。
(2)实验设备:环境温度控制器、生理指标检测仪、数据采集系统、实验服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2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5人。
(2)实验步骤:① 实验对象在室温下进行适应性训练,以适应实验环境。
② 将实验对象分别置于以下四种热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A组:高温高湿环境(气温35℃,相对湿度80%)。
B组:高温低湿环境(气温35℃,相对湿度40%)。
C组:低温高湿环境(气温15℃,相对湿度80%)。
D组:低温低湿环境(气温15℃,相对湿度40%)。
③ 实验对象在各自的热环境条件下,每隔10分钟测量一次生理指标,包括心率、血压、体温、出汗量等。
④ 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对象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头晕、乏力、出汗、疲劳等。
⑤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实验对象的心率、血压、体温均明显升高,出汗量增多。
(2)高温低湿环境条件下,实验对象的心率、血压、体温较室温条件下有所升高,出汗量增多。
(3)低温高湿环境条件下,实验对象的心率、血压、体温较室温条件下有所降低,出汗量减少。
(4)低温低湿环境条件下,实验对象的心率、血压、体温较室温条件下有所降低,出汗量减少。
2. 实验分析(1)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人体为了散热,心率、血压、体温升高,出汗量增多,以维持体温平衡。
(2)高温低湿环境条件下,人体主要通过出汗散热,因此心率、血压、体温较室温条件下有所升高,出汗量增多。
大气层对各波段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①超短波: X射线和其它一些超短波射线在通过电离层时,被O2、 N2及其它大气成分强烈吸收。
②短波:受天空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尘埃、微小水珠等质点的散射,使得天空呈现蓝色;紫外线被大气中的臭氧所吸收。
③长波:被CO2和水蒸气等温室气体所吸收。
④剩下的:可见光+近红外线。
室外气温1、定义:指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2、影响地面附近空气温度的因素(1)入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热:起着决定作用。
——空气对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热。
——地表面以导热、对流和长波辐射形式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或冷却⎯⎯以对流为主。
(2)地面的覆盖面,不同地形(3)大气对流(例:西伯利亚寒流)有效天空温度1、大气逆辐射:大气层对地面的投入辐射。
大气层吸收10%以上的太阳辐射和来自地面的反射辐射,并向地面进行长波辐射(5~8μm及13μm以上)2、有效天空温度:计算大气逆辐射Q sky =σ Tsky43、地表有效辐射:地面与大气层之间的辐射换热Q RQR=Qg-Qsky =σ (ε Tg4 -Tsky4 ) ε波尔兹曼常数Tg地表温度σ地面长波发射率(地面与大气层之间的辐射换热量Q R 地面向大气层的辐射能量Qg与大气层向地面的你辐射Q sky之差额)5、影响因素:①云量。
云量多,Tsky高②水蒸汽量。
水蒸汽量多高,Tsky高③海拔。
海拔高,Tsky低④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等7、相关现象①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②结露、结霜现象的原因城市风场①形成原因:大量建筑物对来流风的阻挡②影响:城市污染情况,城市规划时考虑小区风场(建筑群内风场)形成原因1. 建筑物对来流风的阻碍和聚集作用。
2. 小区内太阳辐射导致各表面存在温差而形成的自然对流。
不当风场的危害a. 冬季造成热负荷增加b. 夏季自然通风不良c. 污染物和室外热量不易散发d. 出现旋风,导致垃圾积聚e. 室外高风速影响人员行动、热舒适风洞效应:高层建筑群内产生的局部高速流动热岛现象:由于城市地面覆盖物多,发热体多,加上密集的城市人口的生活和生产中产生大量的人为热,造成市中心的温度高于郊区温度,且市内各区的温度分布也不一样。
建筑环境学习题第1章绪论一.填空题1.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提高,至今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四方面。
2.通过学习“建筑环境学”,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是了解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室内、外环境。
3.通过学习“建筑环境学”,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是掌握改变或控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4.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提高,至今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四方面。
5.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提高,至今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四方面。
6.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提高,至今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和四方面。
7.“建筑环境学”的英文名为:。
8.通过学习“建筑环境学”,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是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人工微环境的。
二.综合题1.试论述和分析“建筑环境学”的任务。
2.做一些热湿环境实验并加以分析,例如:1)挂窗帘的影响2)墙体的热响应(注意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不同)3)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和辐射在建筑热环境中的作用4)不同朝向房间的自然室温的区别5)攀藤植物对墙体热过程的影响6)不同下垫面对微气候的影响7)不同小区布局对小区风场的影响8)不同建筑设计的自然通风效果9)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10)………3.做一些场所的CO2浓度的现场实测和IAQ问卷调查分析。
4.做一些光环境的现场实测和分析调查5.做一些噪声环境的现场实测和分析调查,例如:1)交通噪声对不同楼层的影响2)不同窗类型、建筑构件对环境噪声的衰减作用3)试试不同隔音或减噪措施的效果6.做一些与热感觉有关的实验并进行分析7. 对一些有亲身体验的与热感觉有关的现象进行分析8.对一些有亲身体验的与光环境有关的现象进行分析9. 分析光环境控制与建筑节能之间的关系或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些检索和综述10.对劳动卫生保护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综述11.对“风水”学的初步分析12.文献综述与分析:目前IAQ问题的研究焦点有哪些?有哪些问题还有待解决?13. 对研究长期在空调环境中逗留人员的健康问题的文献进行综述(SBS问题、IAQ或热环境的影响)14. 协助老师做一些有关建筑环境模拟或实验研究的工作并写出工作报告15. 任何你感兴趣的有关建筑环境的话题第2章建筑外环境一.选择题1. 一般气象台站记录的风速都是当地()A.2m高处的风速B.5m高处的风速C.10m高处的风速D.12m高处的风速2. 我国各地气温的年较差 ( )A.自南向北、自内陆到沿海逐渐增大B.自南向北、自沿海到内陆逐渐增大C.自南向北、自内陆到沿海逐渐减小D.自南向北、自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小3.不考虑季节因素,上海(东经121°26′)与喀什(东经75°59′)两地的标准时差为()A.3小时2分钟B.2小时58分钟C.2小时54分钟D.2小时52分钟4.夏至日这一天的赤纬为()A.-23.5°B.0°C.+23.5 °D.+90°5.不考虑季节因素,喀什(东经75°59′)与北京标准时间相差()A.2小时59分B.2小时56分C.2小时48分D.2小时34分6.地球中心和太阳中心的连线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A.太阳位置B.太阳高度角C.太阳方位角D.赤纬7.室外气温升降的直接原因是()A.室外空气直接接受太阳辐射热的多少而引起的B.室外空气与地面之间的热量交换而引起的C.室外空气与天空之间的有效辐射换热而引起的D.室外空气与周围建筑物外表面之间的长波辐射换热而引起的8.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趋势与气温日变化趋势()A正好同步,即相对湿度与气温同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B.正好相反,即气温最高时,相对湿度最小,气温最低时,相对湿度最大C.存在相位差,即相对湿度峰值滞后气温最大值约6小时D.存在相对差,即相对湿度峰值超前气温最大值约6小时9.降水性质包括()A.降雨量、降雨时间和降雨强度B.降雪量、降雪时间和降雪强度C.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现象D.降水量、降水时间和降水强度10.由于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辐射不均匀,造成赤道和两极间的温差,引发大气从赤道到两极和从两极到赤道的经常性活动,叫做()A.大气环流B.季风C.地方风D.海陆风11.太阳位置常用两个角度来表示,即()A.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时角B.赤纬和太阳时角C. 赤纬和太阳方位角D.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12.某时刻太阳入射的日、地中心连线在地球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时间12点时,日、地中心连线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称为( )A.太阳方位角B.太阳高度角C.太阳时角D.赤纬13.若垂直于太阳射线方向的直射辐射强度为I N ,则建筑物水平面上接受的太阳直射辐射强度I DH 的计算式为( )A.cos DH N I I β=B./cos DH N I I β=C.sin DH N I I β=D./sin DH N I I β=14.冬至日这一天,赤纬d 为( )A.+90°B.+23.45°C.0°D.-23.45°15.对南北方向的板楼建筑,如果要求日照时间同为2小时,则长春、北京和上海地区的日照间距系数d/h 的关系是( )A .(d/h )长春 >(d/h )北京 >(d/h )上海B .(d/h )北京 >(d/h )长春 >(d/h )上海C .(d/h )长春 >(d/h )上海 >(d/h )北京D .(d/h )北京 >(d/h )长春 >(d/h )上海16.地球表面处的法向太阳直射辐射强度( )A.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B.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大C.先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D.先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达到最小值后,又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大17.北京、昆明和拉萨三城市的大气压力B 的关系是( )A .B 拉萨>B 北京 >B 昆明 B .B 拉萨>B 上海 >B 昆明C .B 拉萨>B 昆明 >B 北京D .B 昆明>B 拉萨 >B 北京18.关于城市的热岛强度,说法正确的是( )A.白天热岛强度大于夜晚热岛强度B.日平均热岛强度大于夜晚热岛强度C.夜晚热岛强度大于白天热岛强度D.热岛强度的大小仅与城市所在地点有关,与城市规模无关二.填空题1.描述风特征的两个要素是。
高温职业病危害因素高温职业病危害因素高温职业病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从事工作导致的一类职业性疾病,是由于高温引起机体产热、散热和代谢的紊乱,导致身体温度过高,从而引发一系列身体损害的疾病。
高温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温环境:高温环境是高温职业病的最主要危害因素之一。
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由于空气中的温度过高,人体散热受阻,易导致体温升高,引起中暑和其他热应激反应。
2. 高湿度环境:高湿度环境是另一个常见的高温职业病危害因素。
高湿度环境下,人体散热受阻,汗液蒸发受到限制,导致体内热量堆积,增加中暑和其他热应激反应的风险。
3. 高强度体力劳动:在高温环境中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会加重身体对热应激的负担,增加心脑血管系统的负荷,加速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增加患热痉挛和其他高温职业病的风险。
4. 高温下的长时间工作: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使身体在长时间的热应激作用下适应不良,热耐受力降低,易导致中暑和其他热应激反应。
5. 工作与生活环境条件:一些高温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也与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条件有关。
例如,工作场所没有适当的空调设备、通风系统不良、工作位置无防晒等,都会增加高温职业病的风险。
高温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对工人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风险。
1. 控制高温环境: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合适的空调设备和通风系统,降低室内温度和湿度,减少工人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时间,以减轻热应激和中暑的风险。
2. 增加休息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应该享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便充分恢复体力和热耐受力。
3. 配置个人防护用品:工人应该佩戴适合的防护用品,如防晒服、防晒帽、口罩等,减少阳光对皮肤的直接照射。
4. 加强员工培训:提供关于高温职业病的知识,教育员工如何正确应对高温环境,如及时补充水分、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等。
5. 增加保健措施:定期体检和职业病健康检查,早发现和早治疗高温职业病,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全空气空调系统室内热湿环境数值模拟与热舒适性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空调系统已成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设施之一。
全空气空调系统以其高效、灵活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
然而,为了确保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对全空气空调系统进行热湿环境的数值模拟和热舒适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全空气空调系统室内热湿环境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分析其对热舒适性的影响。
二、全空气空调系统概述全空气空调系统是一种以空气为介质进行温度调节的空调系统。
它通过新风系统和回风系统的配合,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和温度调节。
全空气空调系统具有灵活性强、处理能力强、能满足多种环境需求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
三、室内热湿环境数值模拟为了研究全空气空调系统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
首先,建立室内外环境的物理模型,包括建筑结构、空调系统布局等。
然后,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对室内热湿环境进行模拟。
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如温度、湿度、风速等),观察室内热湿环境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四、模拟结果分析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分布:全空气空调系统能够有效地调节室内温度,使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然而,在局部区域(如角落、遮挡处)仍可能出现温度偏高或偏低的情况。
2. 湿度分布:全空气空调系统对湿度的调节作用显著。
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通过合理的空调设置,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内湿度,提高居住舒适度。
3. 风速分布:风速对热舒适性具有重要影响。
适当的风速可以改善室内通风状况,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
然而,过高的风速可能导致人体感到不适,因此需合理控制风速。
4. 热舒适性:综合考虑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多个因素,全空气空调系统能够显著提高室内热舒适性。
然而,不同人群对热舒适性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节。
五、个性化调节与优化策略针对不同人群对热舒适性的需求,全空气空调系统应采用个性化调节与优化策略。
热湿环境的保障措施是热湿环境的保障措施,是指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人员和设备的受损和事故的发生。
热湿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中暑、虚脱、晕厥等症状,同时还容易引起机器设备的故障和事故,给生产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必须采取保障措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几种热湿环境下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一:加强通风换气通风换气是热湿环境下最基础的保障措施。
恰当的通风可以适当地降低空气中的湿度,增加空气的流通性,保证员工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中工作。
特别是在密闭工厂、化工厂、热加工车间等环境中,需要采用机械通风或者风机通风,控制温度和湿度。
保障措施二:防晒和防曝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阳光照射强度大,容易引起皮肤损伤、中暑、晕厥等健康问题。
因此,在户外作业的人员要做好防晒措施,涂擦防晒霜、佩戴帽子、手套、墨镜等,减少阳光的直接照射。
同时,在室内工作时,需要加强室内遮阳措施,如在窗户上或者墙体上加装遮阳板、遮光帘等设备,减少阳光照射。
保障措施三:保持水分补给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容易蒸发水分,引起脱水和疲劳,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在工作期间应当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的充足,并适量调整工作强度,保持身心健康。
在一些特定场合下,如钢铁厂、焊接车间等工作环境中,还需要配备适当的饮用水或者口服补液剂,及时补充水分。
保障措施四:加强安全防护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很容易引起安全事故,如机器故障、电气灼伤等。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加强安全防护措施,检查机器设备,及时更换损坏零部件,保障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
同时,应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加强对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应急处理能力的训练,增强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保障措施五:适度休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员工工作紧张,容易产生疲劳。
因此,管理员工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增加适合的休息时间,缓解疲劳,以保证员工身体状况和工作效率。
在炎夏高温时期,夏季作息制度要适当调整,白天工作时间应调整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间段,以此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