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地效应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19.67 KB
- 文档页数:2
干热岩地热资源热源机制研究现状及其对成因机制研究的启示摘要:干热岩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大力发展干热岩可以帮助中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标。
成因机制研究是干热岩地热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
在干热岩地热资源的形成中,热源是首要的控制因素。
本文对世界干热岩典型示范点的地热地质背景和热源机制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干热岩常见的热源机制进行了分类总结。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今后我国干热岩成因机制的研究方向。
结果表明,花岗岩的放射性生热、附加岩浆热和深部地幔热是干热岩的常见热源,其中附加岩浆热源按成因可进一步分为火山岩浆热源和构造岩浆热源。
本文认为,在今后干热岩成因机制的研究中,应高度重视热源的组成和各热源热量贡献的定量表征。
在此基础上,重点寻找浅层控热构造,建立干热岩地热资源“生热-控热”一体化定量模型。
此外,进一步完善地热热流数据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成因机制。
关键词:干热岩;热源机制;热控结构;成因机制1世界典型干热岩试验场的热源机制1.1花岗岩的放射性热源地壳热流是指地壳岩石中放射性产热元素(铀、钍、钾)衰变产生的热量(王继芳,2015)。
由于酸性岩石中的生热元素一般比基性岩中的生热元素丰富(赵,1995),地壳热流主要来源于上地壳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Artemieva等(2017)基于全球500多个花岗岩类岩石样品的生热率统计结果(图8)指出,全球花岗岩的平均生热率为2.05±1.07μW/m3,分布显示低生热率(< 1~2 μW/m3)主要位于加拿大地盾、坦桑尼亚克拉通和加拿大西部的岩浆弧花岗岩中。
波罗的海地盾、北美克拉通元古代地体、西非太古宙-元古代地体、撒哈拉中部和南非以中等生热率(2 ~ 3 μW/m3)为主,而中欧塔斯曼线沿线、北非(Syrt盆地)和澳大利亚中部以高放射性生热率(> 5 μW/m3)为主。
以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的服装品牌原产地浅析摘要:原产地形象,是指某品牌原产地给市场长期灌输某种形象,消费者就会对该国家或地区品牌形成固有模式。
既包括产品本身的价格、类型、跨国性和品牌效应强弱等产品属性因素,也包括原产地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文化类型等环境属性因素。
本文根据此理念,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三个省份的服装品牌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品牌;原产地分析;长三角地区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82-01一、品牌原产地分析“品牌原产地”指品牌最初是在哪个国家(地区)生长和培育的,或称为企业品牌的国籍或者籍贯。
它常作为外在线索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对品牌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就是营销学中著名的“原产地效应”。
具体来讲,该效应又称为原产地形象,是指某品牌原产地给市场长期灌输某种形象,消费者就会对该国家或地区品牌形成固有模式,不同的品牌原产地会使消费者对它们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进而影响购买倾向。
原产地效应的影响因素很多,既包括产品本身的价格、类型、跨国性和品牌效应强弱等产品属性因素,也包括原产地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零售店铺的业态与零售商的声誉以及政治体制、文化类型等环境属性因素。
而且在不同的目标市场上,影响原产地效应的因素之间的主次地位也经常发生变化,也即原产地形象对不同市场上的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品牌的原产地影响和决定了品牌的风格、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通过对品牌原产地的分析比较,可以从中寻找共性的规律以及个性的差异,从而寻求适合品牌生存发展的最佳空间。
由于能力及篇幅的限制,本部分将重点提出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原产地分析。
二、我国长三角地区(一)上海上海在金融、经济、港口、贸易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使其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服装服饰业也是上海都市型工业的一个重要支柱,1998年服装服饰被列为上海市重点都市型工业。
如何提高“中国制造”的原产地形象2200字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企业不断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增加。
在经济全球化带动下的贸易全球化的推动下,一个企业如果仅仅依靠国内市场是很难做大做强的。
如何在激烈的国际贸易中取得竞争力,已经成为许多国内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而在国际贸易中,企业所在国的原产地形象的好与坏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制造;原产地形象众所周知,近几年来,我国的产品出口额飞速增加,但在看似前景一片大好的背后,却始终有一个短板在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出口产品附加价值的低廉。
在大多数国际市场的眼中,中国产品的最大特点不是"质优",而是"价廉"。
所以,国外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施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
如何提高中国产品的原产地形象已成为国内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所不得不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产品原产地形象的因素首先,要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影响产品原产地形象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发现:1、产品生产国会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评价态度人们评价产品品质的依据一般是产品原产国的工业化水平。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但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
而工业化水平的不高就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中,消费者对产品形象的不认可,人们更倾向于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
2、产品类别会影响原产地效应中国的产品以出口加工型产品为主,这种类别的产品附加价值相对较低,如此便导致出口价格相对较低。
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就慢慢形成了中国产品价格低廉的印象,不仅容易造成别国对我国的"反倾销",更是逐渐加深了我国原产地形象的负面影响。
3、国内企业自身的因素也会影响原产地效应国内很多企业不注重技术创新,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少;同时不注重树立自身品牌,品牌观念较差;安于现状,满足于生产附加价值较低的产品。
谈如何提升中国原产地形象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国内市场已经不复存在,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原产地形象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原产地形象的现状和问题,剖析现有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原产地形象;现状;对策一、原产地形象概念的界定原产地概念原先主要用于国际贸易领域。
货物的”原产地”通常指货物的”原产国”,货物的原产地被形象地称为商品的”经济国籍”。
原产地形象指目标市场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原产地或原产国的内在印象,是消费者对该国的总体认知,即基于对一国生产及营销优缺点的了解,该国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的整体形象。
而原产地效应又称原产地形象效应,指原产地形象给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及其购买决策所带来的影响,表示国际市场消费者对一个国家的一般化的感知,进而会影响其消费行为,是对产品评估和购买意图带来的影响。
关于原产地形成机理,许多学者用光环构念或者总结性构念来解释原产地形象效应的形成机理。
所谓光环构念,是指当消费者对一个国家的产品知之甚少时,原产地形象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态度。
在光环构念模型中,原产地形象与消费者信念之间具有一种正向关系。
所谓总结性构念,是指当消费者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或品牌很熟悉时,显然,总结性构念是建立在对生产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属性的认知基础上的。
在总结性构念模型中,消费者对某国产品或品牌的体验影响其对该国产品或品牌的信念,进而形成了其对该国形象的认知,这种被认知的国家形象最终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国其他产品或品牌的评价。
也就是说,原产地形象与消费者对品牌或产品的态度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二、中国原产地的现状及问题近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日益频繁,中国产品出口额飞速增加,而中国在2003 年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国际贸易国。
原产地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一个文献综述作者:詹君恒来源:《中国市场》2019年第16期[摘要]来源国效应是近几十年来国际营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来源国信息作为产品的一个重要外部认知线索,影响着消费者的产品信念,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
文章对来源国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比较。
针对来源国效应研究的主要局限,如产品类别、国家地区、地区形象量表等方面的局限,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性建议。
[关键词]原产地效应;来源国效应;作用机制[DOI]1013939/jcnkizgsc2019160191什么是原产地效应?早在1965年,市场营销学者Schooler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家形象感知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决策,从而提出了“来源国效应”(Country of Origin,COO)这一概念[1]之后,Nagashima (1970)的研究确认了产品的原产地标签与来源国形象的感知之间存在关联。
[2]Bilkey和Nes (1982)的研究也证明了来源国效应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消费者行为。
[3]随后,来源国效应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近几十年来国际营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般而言,来源国(Country of Origin,COO)指的是产品的生产国,但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加深,来源国的组成变得更加复杂,可以被进一步分解为产品的设计地、制造地、组装地以及品牌来源地等。
[4]来源国效应,指的是消费者基于对某个国家的整体感知而形成的对该国产品的评价和信念。
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使得国家界线日渐模糊,以区域为主体的竞争格局逐步形成,地区和城市的竞争、合作和分化不断演化,“来源国效应”的概念也被延伸到区域、地区以及城市之间,成为“原产地效应”。
多项研究表明与产品相关联的有利或不利的国家或地区的评价相应地会导致有利或不利的产品评价(如Hong和Wyer(1990);[5-6]Lee et.al (2016)[7]等)。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葡萄酒原产地溯源分析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文献综述 (5)1.4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6)2. 相关理论基础 (7)2.1 代谢组学基础 (9)2.2 葡萄酒分子多样性 (10)2.3 原产地溯源技术概述 (11)2.4 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 (13)3. 方法学 (13)3.1 样品选择与处理 (15)3.2 代谢组学分析流程 (16)3.3 数据分析方法 (17)3.4 模型构建与验证 (18)4. 结果与讨论 (20)4.1 样品代谢组学特征分析 (21)4.2 不同产区葡萄酒间的代谢差异 (22)4.3 溯源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23)4.4 结果的统计学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24)5. 案例研究 (25)5.1 数据集描述 (27)5.2 案例产区介绍 (28)5.3 分析结果与讨论 (29)5.4 案例结果的溯源准确性 (30)6. 结论与建议 (31)6.1 研究结论 (32)6.2 原产地溯源的改进建议 (33)6.3 研究展望 (34)1. 内容概览本报告旨在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葡萄酒的原产地进行溯源分析。
通过对多个葡萄品种、产地及葡萄酒样品的代谢产物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不同产地葡萄酒间的代谢差异,从而为葡萄酒的真伪鉴别和产地识别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采用先进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和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对葡萄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和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产地葡萄酒的代谢谱图,识别出与产地相关的特征性化合物。
本研究还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主成分分析(PCA)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可视化展示。
这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不同产地葡萄酒之间的代谢差异和相似性,为葡萄酒原产地溯源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报告的研究结果将为葡萄酒行业的监管和消费者教育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葡萄酒的品质和安全性。
中国提升原产地形象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
国际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原产地形象,因为原产地形象与产品评估有关、而且也与购买意图、购买行为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但中国现有出口的产品仍然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多数产品的优势仅仅建立在价格基础上,这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负面的原产地形象,因此,在中国企业已经走向全球市场的今天,我们应该注重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原产地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原产地;原产地形象;原产地效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始国际化的进程。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国际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原产地形象,因为原产地形象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图、购买行为,进而影响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但中国现有出口的产品仍然以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多数产品的优势仅仅建立在低廉的价格基础上,这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负面的原产地形象,所以提升中国原产地形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历史任务。
所谓原产地形象,就是指:目标市场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原产地或原产国的内在印象,是消费者对该国的总体认知(jaffe 和nebenzahl,2001),即基于对一国生产及营销优缺点的了解,该国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的整体形象,也叫原产地印象、产品形象。
(蔡利红,2010)而产品的原产地形象,会在无形之中影响目标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从而影响其购买倾向和购买行为,即原产地效果。
schooler(1965)第一个介绍了原产地效果的有关概念和内容,他认为原产地效果是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一种偏见,并实际证明了”消费者对于同一产品的评价会由于原产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一假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但是长久以来中国企业都以价格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国际市场,给国家消费者留下许多负面的形象,认为”中国制造”是低质量的劣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