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宗教批判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16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及其对当代无神论教育的启示唐晓峰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宏观的理论框架及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没有撰写过关于宗教研究的系统之作,但在批判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压迫、社会现实过程中,却蕴含了对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现象的基本观点,涉及宗教的产生、发展、消亡等诸多层面,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当代人的宗教分析、宗教工作均具有认识论、方法论及具体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决定了我们进行无神论宣传过程中所应该持有的立场和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宗教现象、处理宗教问题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这种原则和方法包括“人创造宗教而非宗教创造人”①的宗教发生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困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②的宗教反映论“神的本质是人本身模糊和①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40页。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2,第200页。
歪曲的反映”①的宗教异化论,“宗教的消灭依赖于以宗教为理论的被歪曲了的现实的消失”②的宗教消亡论。
从这些原则和立场出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从历史及现实社会中所拥有的物质基础,所表现的社会关系出发科学理性地理解、看待宗教的产生、发展、消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看待信“神”这一问题,将上述诸理论通俗化后可从以下四方面加以诠释:人造了神,人为什么造神,人造神的结局是什么,人如何将神拉下神坛。
(一)人造了神在马克思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他明确主张“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③。
在该书《导言》中他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认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宗教是人类自身依靠感觉和意识创造的虚幻的世界,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事实上人类不可能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摘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宗教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探讨,科学把握宗教规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对我国新时期的宗教问题研究依然意义重大,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科学理解,认真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希望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性质下的宗教问题为新形势下的宗教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鸦片近年来,随着宗教问题的升温,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变得尤为重要。
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必须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出的历史背景,找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阐释。
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便是宗教“鸦片论”的出处。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以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为依据,将马克思的宗教本质观简单地概括为“鸦片”本质论,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内涵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
然而,笔者认为如果对马克思说过的某一句话断章取义,那就会使理解出现偏离。
因此,正确解读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以及科学地分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开展宗教工作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甚为重要。
一、正确理解“鸦片论”提出的背景“鸦片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科学运用,是马克思在19世纪欧洲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欧洲贫苦民众的现实生活,到处是苦难,到处是压迫;而且,我国历史上鸦片对于人民的毒害极深,以致影响大众对于“鸦片论”的理解,大都带有贬义的色彩,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鸦片论”,防止以偏概全,否则就会使宗教本质论的理解出现偏差。
所以,对于19世纪欧洲和我国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分析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第375页……由此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他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侯,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活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侯,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6—97页要知道,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随着以宗教为理论的被歪曲了的现实的消灭,宗教也将自行消灭。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页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哲学体系和社会学理论,旨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解放被压迫阶级的方法。
宗教信仰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信仰都是人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诸多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寻求两者之间的共性和矛盾。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反映现实的表象,并存在于被剥削阶级的社会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无知和对社会压迫的安慰,是对压迫者的妥协和逃避现实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麻痹了人们的意识,使他们无法看清社会矛盾的本质,反而用宗教信仰来应对现实的问题。
二、宗教信仰的作用与意义然而,宗教信仰对个体和社会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宗教信仰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和力量,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找到信心和希望。
宗教信仰还提供了一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此外,宗教信仰也对社会关系和社会凝聚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和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共性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共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追求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这与宗教信仰中追求和平、正义、仁爱等共同的价值观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都关注人类的幸福和福祉,都追求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矛盾然而,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也存在一些根本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主张实现阶级的消亡和私有制的废除,而宗教信仰则强调个体的救赎和与超自然力量的交流。
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差异。
此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的世界观和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而宗教信仰则偏重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神秘主义的思考。
马克思对宗教的比喻“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出自马克思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当然《导言》还提出了其他一些著名的论断,如,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批判并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的世界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这些名言中的一句。
一、马克思对宗教的人本化的理解整个西方近代哲学实质上就是一个上帝实体化、自然化、人本化的过程。
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的思想启蒙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思想领域里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特别是思想启蒙,人的理性得到张扬,作为宗教统治代表的上帝已失去了其原先高高在上的专制统治地位。
总的说来,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同时又超越了他。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宗教的本质从三个方而进行了阐述:就人自身的思想意识、心理根源而言,“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己或己经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宗教是颠倒的社会(社会存在)的世界意识;就宗教本质的特性而言,“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具有幻想性。
(一)人创造了宗教而非宗教创造人马克思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总结了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及社会作用。
他说:“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八。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邃队费尔巴哈出发,马克思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它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马克思理解的人不是费尔巴哈理解的人,“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即人具有社会特质。
宗教存在的根源就在这个现实的、具体的人生活着的、颠倒了的社会、国家中,并在这个社会、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当着“总理论”、“包罗万象的纲要”、“逻辑”、“道德约束”、“总根据”等重要角色,为现存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作论证,成为其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和社会理论,对于宗教观有着独特的态度。
尽管马克思本人对宗教持有批判的立场,但是马克思主义并非完全排斥宗教存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1.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根源在于人类对于现实的矛盾和不满。
宗教扮演着维护剥削阶级统治和社会不平等的角色,成为被统治者寄托希望和寻求安慰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指出,宗教作为一种幻觉,使人们迷失在虚幻的世界中,无法真正认识和改变现实社会的本质。
2. 宗教观与现代社会的变革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复杂作用。
宗教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心灵安抚、价值信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人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压力时,仍然寻求宗教的慰藉和支持。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宗教仍然是社会团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3. 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主张无神论与无宗教,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彻底消除宗教。
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允许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和发展,只要宗教不干涉国家政权,不影响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权益的实现。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
4. 宗教观对社会进步的启示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是宗教观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与人道精神对于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宗教观中的道德价值,如关爱他人、公义、勇气等。
5. 当代社会对于宗教的包容与尊重现代社会对宗教持有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为社会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社会对于宗教的宽容并不意味着对于迷信和极端宗教活动的纵容,而是在法律框架下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同时要求宗教与社会和谐共处。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
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中,宗教仍然以多种形式存在。
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等关于宗教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普及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常识,推动我党宗教政策全面落实,今专门开设栏目,集中刊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及重要政策规定等,供大家学习。
什么是马克思卞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有:(1)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根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根源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3)宗教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示:第一种是“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第二种是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三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o(4)宗教的消亡。
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恩格斯指出:“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
”(5)宗教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利益的工具,但被压迫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会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于颠倒的世界,因此是颠倒了的世界观,给人虚幻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关系的思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体系,宗教则是人类信仰和敬奉的一种文化现象。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和思考的话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哲学视角和实践层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以期提供一种深入的思考框架。
一、历史角度从历史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具有辩证性。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宗教持批判态度,认为宗教是一种错误的幻想和阶级统治的工具。
他们主张人们应当通过理性和批判的思考来解放自己,否定宗教的存在。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宗教问题上也有所变化。
列宁提出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观点,他认为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人们带来安慰和慰藉,但它也同时阻碍了人们的觉醒和革命意识。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采取包容和调和的态度,倡导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建设相协调。
在一些共产主义国家,如中国、苏联,政府开始采取宗教管理和控制的政策,以维持社会稳定。
这种历史变迁表明,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演变的。
二、哲学视角从哲学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具有不同的根本观点和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和阶级斗争的客观存在。
相反,宗教通常基于一种信仰体系,强调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人类灵魂的救赎。
这两种观点在本质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强调阶级斗争的推动力。
而宗教则更注重个体的精神救赎和超越。
因此,从哲学的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本的对立。
然而,有些学者提出了一种相对辩证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并非完全对立。
他们指出,在一些社会背景下,宗教可以具有一种积极的社会意义,如提供社会凝聚力和道德规范等。
同时,宗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变革,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可以从一种包容和包容的角度来看待宗教,而不是简单的排斥和批判。
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首次提出商品拜物教这个概念,不仅是对商品概念及其本质的深刻揭示,也提供了一个资本主义批判的新视角。
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的世界里,劳动产品一旦被作为商品来生产,就自然地带上了拜物教的性质,所以拜物教与商品及其生产是分不开的。
精准理解马克思这个早期概念对于掌握资本主义规律和马克思的整体思想与哲学方法意义重大。
一、商品成为宗教的要素在远古时代,人类由于对自然力量的恐惧从而形成对某种“物”的崇拜进而产生了宗教。
由于人类活动区域的不同和活动方式的差异,因而形成不同形式的宗教。
随着人类的迁徙与交往,宗教逐步形成一个基本共同点,那就是人崇拜的对象是某种超自然的神灵,而这种神灵又是人的设想。
对于宗教的解释,一直是世界各种文明建构的重要内容。
从西方思想史来看,宗教一直被看作贯穿知识世界的主轴,并暗示人类未来发展的指向。
尽管到了近代,特别是启蒙时代,对宗教的批判进入人类的视线,但这些批判并没有让人们认清宗教和摆脱宗教。
一直到马克思,宗教形成的根源和本质才得到彻底的揭示,宗教与生产、政治、国家的关系得到全面的阐释。
也因此,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逻辑是从宗教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面对不可战胜的客观世界的社会意识,而且是一种形象倒映的镜像建构。
马克思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point d'honneur],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1]马克思总结的宗教本质有三层内涵:第一,人们对某神或某物的绝对服从,这意味着某神或某物的绝对正确;第二,某神或某物已经上升为最高客体,这意味着此客体具有已经从人与其他客体独立出来,并支配、控制人与其他客体;第三,某神或某物具有超验性或介于超验与经验之间,从而形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思想逻辑□杨晓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00720)摘要: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演化规律的重要理论,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宗教批判 ——《资本论》的三重拜物教批判 王文扬 2012-12-10 17:43:40 来源:《现代哲学》2011年05期 内容摘要:马克思宣告宗教批判已经终结,继而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转
向对现实的批判。本文旨在探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一以贯之地推进其宗教批判思路,分别从三个层面考察宗教批判“道成肉身”转化成了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由此揭开资本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神秘面纱。以宗教批判为线索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资本主义批判的内在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和其与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之关系所作出的批判性反驳,此外,对于研究改革开放视域下中国社会意识变迁之哲学基础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 键 词:宗教批判 拜物教 资本主义 作者简介:王文扬(1981-),男,浙江台州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哲学、中西方道德哲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作者得出结论说:“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1]以此与其过去的哲学信仰作一了结。现在,马克思把研究重心转向了政治经济学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之上,就宗教本身而言,在之后这一长段时期之内,主要是被马克思当作意识的产物和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而一并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而就此后所谓成熟阶段的马克思来谈论宗教批判,表面上看似乎有隔靴搔痒之嫌,但其真正意义在于:此阶段系马克思在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解剖学的经济批判中,一方面来实质地推进理论的、天国的宗教批判所要求的现实的、尘世的社会批判,另一方面则是用宗教批判中所抽离出来的宗教异化之理论结构来帮助呈现经济异化之实际状况。“泰米斯托克利斯(即马克思自己)在雅典城(即哲学)遭到毁灭的威胁时,却劝说雅典人完全抛弃这个城市,而在海上,即在另一个元素上(即在政治和经济实践的元素上)建立新的雅典(即一种崭新的哲学)。”[2]既然新的雅典城已经找到地方,再到旧“雅典城”里进行宗教批判已经不能为挽救雅典人的命运再贡献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了。他现在开始全力清理地基来建立这个新的雅典城。这一个工程是浩大而繁琐的,而且不时地要应对敌人的新的侵袭。《资本论》是这一工程最主体的部分,宗教批判所呈现的结构性功能尤其体现在其中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层层深入的批判。
一、宗教批判与《资本论》
同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马克思考察宗教的方式与涂尔干、韦伯截然不同。揆诸韦伯的宗教社会学,马克思几乎对人类的具体宗教没有任何实质性关注,以至于学者甚至质疑马克思虽奢谈人之现实与未来,却无视于人之基本文化处境。马克思几乎是现成地挪用了费尔巴哈从人本学上考察宗教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哲学的发挥——纯逻辑的加工。而在马克思后来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特别是在《资本论》中,如若与韦伯的《经济与社会》对比,作为文化主体之宗教则远远逃逸于其直接研究的对象之外,其主旨更是远离宗教议题,如是则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宗教批判将何从谈起呢?资本主义批判是否纯属一政治经济学议题?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出宗教批判的终结和转向,马克思实现了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超越,在马克思宣言式而非求证式的语言中,“超越”正如阿尔都塞所言其实是一种后退,“也就是从神话退回到现实”。[3]马克思非但没有将要求终结的宗教批判束之高阁,而是要求退回到宗教意识的现实前提,并在宗教与世俗的张力当中用宗教中的异化结构来深入剖析人与社会的现实异化,并由此在批判深度上超出他的论敌和朋友。《资本论》把宗教批判“道成肉身”转化成了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用青年时期宗教批判中所呈现的异化作类比,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所产生的复杂的异化状态,在此宗教批判成为支撑其资本主义批判的结构指引。另一方面,他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本身当作一种最真实、最深度的宗教批判,这种生产关系本身就是现代社会最大的宗教,它只有在宗教批判中才能揭开其神秘面纱。 就前一方面而言,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的“导言”中谈到《资本论》的最初方案时,马克思谈到历史自身的自我批判性,即历史的最后形式跟之前形式的批判性关系时是以宗教为例的:“基督教只有在它的自我批判„„完成时,才有助于对早期神话作客观的理解。同样,资产阶级经济学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东方的经济。在资产阶级„„对于以前的经济,特别是它曾经还不得不与之直接斗争的封建经济的批判,是与基督教对异教的批判或者新教对旧教的批判相似的。”[4] 就更为重要的第二方面而言,同样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时谈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的宗教性,它的内在经济活动的辩证法是神学的辩证法: 重要的是应当指出,财富本身,即资产阶级财富,当它表现为中介,表现为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极间的中介时,总是在最高次方上表现为交换价值。这个中项总是表现为完成的经济关系,因为它把两个对立面综合在一起,并且,归根到底,这个中项总是表现为片面的较高次方的东西而同两极本身相对立;因为最初在两极间起中介作用的运动或关系,按照辩证法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即这种运动或关系表现为自身的中介,表现为主体,两极只是这个主体的要素,它扬弃这两极的独立的前提,以便通过这两极的扬弃本身来把自己确立为唯一独立的东西。在宗教领域内也是这样,耶稣,即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两者之间的单纯流通工具——变成了二者的统一体,变成了神人,而且作为神人变得比上帝更重要,圣徒比耶稣更重要;牧师比圣徒更重要。[5] 神学“三一辩证”的中介关系本身就是资本之为生产与流通、产品与货币的中介、金融家之为国家与资产阶级社会的中介的直接写照。而通过宗教批判来支援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不纯粹出于学科之间外在的、偶然的相似性,而因为两者实质都关系着人性之最深沉的情感。1867年,马克思年届五十,在流亡英国多年之后,《资本论》第一卷在经历长年反复修改之后终于面世,这是对十年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更加深思熟虑、更加系统严密的发挥。作者在第一版序言中说: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例如,英国高教会宁愿饶恕对它的三十九个信条中的三十八个信条展开的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的现金收入的三十九分之一进行的攻击。在今天,同批评传统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本身是一种很轻的罪。[6] 自由的科学研究,像物理学家研究自然过程一样纯粹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其困难性恰在于它对人类生活的支配性力量,因为在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上寄托了无数人的爱恨情仇、欢喜悲忧,寄托了他们的欲望、生命、意义、希望,以至于对它的研究本身都会招致复仇女神的反对。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资本主义不是单纯的物质事实,它关乎信仰,经济与其说承载着人之生存,毋宁说承载着人之希望,拯救之希望。正是在此希望面前,宗教教派的信条和天国里头不会锈坏的财宝在一把火就能点燃现金面前变得无足轻重,曾经不符合教会教义方式谈论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关系会被送上火刑架,而今“同批评传统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本身是一种很轻的罪”。接着马克思坦率地说:“但在这方面,进步仍然是无可怀疑的”。这个“但”字巧妙地提醒了宗教神学家不要忘了在他们不讲道、不写作的时候,上帝到底离他们有多远。进步无可怀疑,“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奇迹”,时隔二十年后,这位饱读史书也饱经沧桑的思想斗士虽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但是已经不再像在《共产党宣言》中那样用缺乏耐心的语调进行讲述了。[7]序言中所包含的对宗教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批判,在《资本论》中则以一种方法类比的形式内化在了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各个环节中。 《资本论》某种意义上可算得上是马克思的《精神现象学》,虽然马克思认为他在其中把黑格尔思辨的辩证法颠倒了过来使之成为了现实的、革命的辩证法。可以说,马克思早年宗教批判所呈现的异化的结构特征,继续体现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当中。在这里,一方面,宗教异化结构为马克思从商品这个元素开始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上的参照,另一方面,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产生过程研究及其内在本质的发掘,又进一步证实了之前的宗教批判所发现的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结构本身。与这两方面相对应的是,基督教《圣经》的隐喻在《资本论》中的运用,以及基督教三位一体辩证神学的发挥。因此,在《资本论》中,宗教批判既是作为前提出现,也是作为结果呈现出来的。
二、商品拜物教批判 宗教批判在此首先表现在对商品拜物教性质揭示当中,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谈到:“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商品的这一怪诞性不是因它是作为使用价值而显得神秘,比如木头可以做成桌子,或者桌子可以看作木头,或者作为用餐用的餐桌,因为就使用价值而言,它就是人的直接感官经验可以触及的物。其神秘性是当它一旦成为商品,作为交换价值,作为某个关联中的中介,并且是既普遍又特殊的中介,那它“就转化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8]在自然社会中,有用性是交换性的基础,交换不过是由有用排成的物品的属性,而在以商品关系为基础的商品社会中,两者的颠倒发生了,从使用价值而来的交换价值转而支配着整个有用价值本身,一切都是为了交换才产生出使用价值来,就像在宗教中的颠倒一样,人头脑的幻想的产物统治了人的头脑。就像耶稣作为木匠约瑟和玛利亚之子是没什么神秘,但是一旦他被看作是以色列的耶和华神之子,是旧约先知所预言的基督,是被差遣来作为弥赛亚,而且在他一旦被看作上帝与人之间中保,那么他就成了最直接、也最神秘的启示了,他既是人,又是神,最后,这个木匠之子就成了一个宗教的象征,他肩负着拯救一切罪人的使命,他承载所有受苦难煎熬的生灵的拯救和永生的希望。所以马克思说: 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