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批判对马克思理论形成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9.56 KB
- 文档页数:3
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尔巴哈的主要思想围绕宗教、神权和人性展开,他对人类存在的本质以及宗教对人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本文将通过介绍费尔巴哈的思想,深入探讨他对宗教和人性的看法,并讨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一、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宗教是人类的幻觉,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虚幻投射。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兴起是因为人类在面对现实的困境和不确定性时,寻找心理安慰和希望的一种反应。
宗教作为一种幻觉,提供了对抗世俗生活的逃避和慰藉。
费尔巴哈深入剖析了宗教的实质,认为宗教是抽象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反映,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无知和恐惧的产物。
他批判了宗教的唯心主义观点,并提出了唯物主义的替代方案。
他认为,人类应当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依赖宗教来逃避和安慰自己。
二、费尔巴哈的神权批判除了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也对神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评。
他认为,神权是宗教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宗教的一种权威化体系。
费尔巴哈指出,神权不仅是对个人信仰的一种束缚,更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控制和统治。
费尔巴哈认为,神权是对人类意识的压迫和剥夺。
他批判了神权对人类思想的禁锢,认为它使人们无法自由思考和实践。
他主张要消灭神权,解放人类思想,让人们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三、费尔巴哈对人性的论述费尔巴哈对人性的论述是他思想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性是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世界的反映和态度。
费尔巴哈提出了人性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的。
费尔巴哈批判了传统哲学中关于人性固有属性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产物,它是在个体和社会相互作用中不断演变和塑造的。
他提出,人类应当通过社会变革和个人努力来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摆脱各种束缚,追求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及其对当代无神论教育的启示唐晓峰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宏观的理论框架及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没有撰写过关于宗教研究的系统之作,但在批判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压迫、社会现实过程中,却蕴含了对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现象的基本观点,涉及宗教的产生、发展、消亡等诸多层面,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当代人的宗教分析、宗教工作均具有认识论、方法论及具体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决定了我们进行无神论宣传过程中所应该持有的立场和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宗教现象、处理宗教问题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这种原则和方法包括“人创造宗教而非宗教创造人”①的宗教发生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困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②的宗教反映论“神的本质是人本身模糊和①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40页。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2,第200页。
歪曲的反映”①的宗教异化论,“宗教的消灭依赖于以宗教为理论的被歪曲了的现实的消失”②的宗教消亡论。
从这些原则和立场出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从历史及现实社会中所拥有的物质基础,所表现的社会关系出发科学理性地理解、看待宗教的产生、发展、消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看待信“神”这一问题,将上述诸理论通俗化后可从以下四方面加以诠释:人造了神,人为什么造神,人造神的结局是什么,人如何将神拉下神坛。
(一)人造了神在马克思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他明确主张“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③。
在该书《导言》中他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认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宗教是人类自身依靠感觉和意识创造的虚幻的世界,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事实上人类不可能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摘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宗教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探讨,科学把握宗教规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对我国新时期的宗教问题研究依然意义重大,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科学理解,认真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希望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性质下的宗教问题为新形势下的宗教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鸦片近年来,随着宗教问题的升温,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变得尤为重要。
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必须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出的历史背景,找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阐释。
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便是宗教“鸦片论”的出处。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以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为依据,将马克思的宗教本质观简单地概括为“鸦片”本质论,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内涵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
然而,笔者认为如果对马克思说过的某一句话断章取义,那就会使理解出现偏离。
因此,正确解读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以及科学地分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开展宗教工作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甚为重要。
一、正确理解“鸦片论”提出的背景“鸦片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科学运用,是马克思在19世纪欧洲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欧洲贫苦民众的现实生活,到处是苦难,到处是压迫;而且,我国历史上鸦片对于人民的毒害极深,以致影响大众对于“鸦片论”的理解,大都带有贬义的色彩,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鸦片论”,防止以偏概全,否则就会使宗教本质论的理解出现偏差。
所以,对于19世纪欧洲和我国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分析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依据。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人民群众进行关于宗教的理论、思想和政策方面的教育,旨在深入人心,提高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念和觉悟,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下是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深入开展宗教学习教育宗教学习教育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础。
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入研究,对人民宗教信仰心理和宗教历史文化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
这样可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不可调和性,增强对宗教错误观念的辨识能力,从而更好地抵御各种宗教极端思想的侵蚀。
二、强化宗教法律法规教育宗教法律法规教育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对宗教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人民充分了解和遵守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
这样可以提高人民对宗教法律法规的抵触情感,减少违法违规宗教活动的发生,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三、加强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教育宗教与科学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加强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教育可以帮助人民正确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科学认识世界,提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性和思辨性。
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阐释和说明,让人民逐渐摒弃迷信和神秘主义的思维方式,更加理性、科学地思考与解决问题。
四、加强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系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应该加强对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和对接,让宗教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宗教文化艺术创作、宗教故事讲解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宗教教育中,引导人民在宗教信仰中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加强对宗教极端思想的批判教育宗教极端思想是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重要威胁。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应该加强对宗教极端思想的批判教育,揭示宗教极端思想的本质和危害,帮助人民认识到宗教极端思想的虚假性和反动性。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但有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而且科学与宗教信仰其实是可以并存的。
关键字:哲学宗教信仰科学并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都不过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
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我相信信仰,而且我相信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可以并存的。
1.1:用事实去证明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
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
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
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
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
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
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
但水在4oC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o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
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
关于马克思对宗教批判的几点思考——以《论犹太人问题》为例周娟(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70)摘要:马克思关于宗教问题的批判是为人自身的解放所做的一种基础性理论工作。
他批判的重点不是指向那些教义,而是从现实的人的宗教现象出发,他对现实宗教现象的批判实质就是对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的批判,并且尽可能地从宗教批判中寻找出人类解放的又一次可能。
这种可能性的实现俨然是属人的政治事务所要解决的,因此,人类的解放就上升为政治解放的层面,并且也只有通过政治解放才可以达到宗教解放,使得国家秩序摆脱世俗性宗教的束缚,并且只有在人类的解放中才可以给予宗教合理的地位。
关键词:宗教批判,人的解放,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在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中,涉及了大量的对于宗教问题的分析与批判。
这种批判的重点不是指向那些教义教条,而是尽可能地从他的宗教批判中寻找出人类解放的可能。
他的起始点是从当时德国本有的种族问题开始把脉,犹太人的问题就是当时的种族问题,而且从这一问题又上升到人的解放这一领域。
具体而言,马克思分析了宗教世俗化的现象以及人的政治世界又该如何面对这种宗教世俗化现象,并且阐述了在现世世界中,国家以及人自身如何通过政治解放而达到某种程度下人类自由的实现。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马克思关于宗教问题的批判是为全人类的解放以及人自身的解放所做的一种基础性理论工作。
一.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人自身的批判人的问题长期以来在社会历史中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因为人是既会思考又会实践的一类生命体。
在人类的诸多事务中,宗教又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而且凡是被人接受于生活中的那些宗教,必然具有部分世俗性的特征与印记。
这就使得人的特性与宗教的特性相互影响、相互混合,也使得宗教在世俗世界中明显地打上了人的印记。
对于宗教中那部分“神迹”内容,可能不太适合一般的人去理解和思维,因为许多客观因素都限制了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就如同哲学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得出的结论,纯粹理性无法认知超出经验范围的“物自体”。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宗教持有一种特定的看法。
马克
思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在社会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现实的扭曲反映。
他认为,宗教是由
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渴求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寄托。
宗教提供了一种超自然的解释和安慰,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苦难时找到一种心理支持。
然而,马克思同时也指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通过扭曲人
们对现实的看法,让人们逃避现实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神权制度的象征,通过向个人灌输宗教的信仰,使其忽视社会矛盾和压迫,并服从当权者的控制。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宗教是一种被剥削和压迫的工具。
他认为,宗教是统治
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控制的工具之一。
马克思强调宗教背后的阶级矛盾,认为宗教被用来维持社会等级和不平等现象,让被剥削的人们接受自己的压迫和剥削。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是批判性的。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可
以提供给人们一种安慰和心理支持,但同时也认为宗教是一种对现实的扭曲和被剥削的工具。
马克思倡导人们要从对宗教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关注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经济问题,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如何看待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于1843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资本论》的手稿的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中,对宗教有过这样的论述:“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因此“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常常被人们当作是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根本态度,甚至被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石。
但这句话放在现今来看并不能完全反映出马克思对宗教的态度和认识。
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所以宗教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一种反映;人们把它神圣化了,同时人们在发展宗教时创造了不同的神和不同的信仰。
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一种意识形势。
从其产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从而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宗教观念。
阶级压迫给劳动人民带来苦难而人们又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些社会现象,是宗教产生的又一重要根源。
宗教最初是被压迫者对现实苦难的叹息和抗议,而后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
因此对待宗教我们应从马克思的辩证批判角度去审视。
从现今角度来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对于宗教是全盘否定的,因为在大众眼中鸦片是毒品,是明令禁止的。
在十九世纪先后爆发了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古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现有各大一线到N线的明星相继涉毒被抓。
所以当我们以“既然鸦片是毒品,宗教也是毒品,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否定宗教”这样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时,那么这句话不仅否定了宗教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否定了宗教在原始社会的诞生和对当时社会和人民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况且马克思对宗教不是无条件否定的,更没有把否定宗教看成否定其他的前提,他还是肯定了宗教的作用的,毕竟宗教包含了对现实的“抗议”。
浅析宗教鸦片论吕阳201300052021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当中提出的,写于1843年至1844年。
在文中,马克思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宗教鸦片论论断的上下文,马克思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反宗教的批判的依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基于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人们往往把宗教的社会作用等同于“鸦片”。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一种形象的比喻。
通过这个比喻,马克思揭露了宗教与鸦片之间的相似之处,即宗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像鸦片那样伤害人的身体、麻痹人的精神、瓦解人的斗志,进一步使得人们放弃通过斗争来争取现实的物质利益,转而沉溺于宗教所描绘的天堂幻想之中。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处理宗教事务上,必须做到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
理解宗教鸦片论,必须将这个论断放置到其产生的历史时期进行分析。
“鸦片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科学运用,是马克思在19世纪欧洲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欧洲贫苦民众的现实生活,到处是苦难,到处是压迫。
关于鸦片的含义,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人民的一种“精神抚慰”,是对“现实的苦难的抗议”,是“被压迫的生灵的叹息”,是人民“虚幻的太阳”,是“彼岸世界的理论”,是“来世的智慧”。
从马克思对于鸦片含义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这种论述是客观和中性的,并不带有任何的贬义色彩。
在17世纪的欧洲,英国医生托马斯·西登汉姆发明了鸦片酊,这是一种镇静药物,也有部分人将之用于食用,这已经属于个别的吸毒,但鸦片酊的使用没有导致广泛性的吸毒现象。
【内容提要】关于马克思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三个直接来源”外,对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的清理与批判,同样构成马克思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的命题,表达了对宗教的批判在马克思理论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宗教批判的直接成果之一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关 键 词】马克思理论/宗教批判理论/人的解放理论【 正 文】 中图分类号:B5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34(2004)01-0070-04 列宁在论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资源时曾有如下重要判断,认为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以基督教为主导的西方宗教文化在马克思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亦有其不可忽视的影响,以致马克思断言“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本文拟对这一课题进行探讨。 一、宗教批判是马克思前期理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基督教文化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宗教的学说和观点比任何其他理论都更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文化,在西方,包括马克思的时代,无论你是不是一个基督教徒,无论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你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基督教的事件、基督教的语言、基督教的观念以及基督教的情感。无论是马克思当时,还是当代世界,宗教观念都不仅是历史性的东西,而且同样是现实性的东西。因此,马克思理论这样一个对改变西方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不可能回避基督教的影响,相反必然是对宗教的存在做出直接回应、而且是正面开战的理论。深入研究马克思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在其理论形成的最初阶段,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具有重要作用,按马克思自己的理解就是,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另一方面,正因为宗教是具有一般意义的文化前提性存在,所以,宗教思想不仅曾经是西欧封建文化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后来的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某种内在的“宿命”。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理论经常包含着与宗教有关的内容,其中或是对宗教的肯定或是对宗教的批判;即便是对宗教的批判,资产阶级的理论也在科学性、革命性和彻底性上表现出局限。如以反宗教起家的费尔巴哈哲学,最后也以建立某种新宗教为归宿。所以,马克思的理论在对资产阶级的理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它们其中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情结,包括其中的反宗教理论进行批判。批判黑格尔、谢林、费尔巴哈都必然涉及到他们的宗教观念。马克思在进行他的宗教批判的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关系:“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为,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P1-2)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P1),“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P2)。这可以表明马克思所提出的宗教批判在他的全部理论中的地位。在马克思之前进行这一批判并获得重大成就的是费尔巴哈,但是,费尔巴哈的批判并不彻底。反宗教斗争的任务最终是由马克思自己完成的。[!--empirenews.page--] 从《论犹太人问题》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直到《费尔巴哈提纲》,我们可以看到对宗教的批判在马克思的理论创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对宗教的批判就成为对这个世界的总批判。这个总批判是其他批判的前提和萌芽。马克思的这一总批判,一方面是对作为一般意义的宗教理论的批判,另一方面是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一部分的宗教理论的批判。德国曾经经历过深刻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本质是使宗教资产阶级化,完成宗教在资本主义社会继续存在的历史改装。这一历史改装,并不仅仅是宗教实现“时代化”,同时也是宗教理念的深化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达到新的“历史水平”,成为更深刻地禁锢人的精神枷锁。“路德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的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P10)资产阶级的理论与宗教的联盟的可能,表明它们有着共同的社会历史基础。 对作为一种世界观性质的宗教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的哲学理论的一部分;而对作为人类幸福和解放虚假关怀的宗教具体内容的批判,结合对资产阶级把人类幸福和解放简单归结为宗教解放的理论的批判,则构成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两方面的批判及其成果之间有着综合的复杂关系,宗教的解放与人的解放具有深层的关联。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鲍威尔在宗教批判中提出,社会压迫的根源在于宗教。所以,犹太人的解放就像基督徒的解放一样,只有通过克服自己的宗教才可能获得。鲍威尔把历史过程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归结于宗教。马克思的批判则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压迫的根源在于世俗世界。“在我们看来,宗教已经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因此,我们用自由公民的世俗桎梏来说明他们的宗教桎梏。我们并不认为:公民要消灭他们的世俗桎梏,必须首先克服他们的宗教狭隘性。我们认为:他们只有消灭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所以,“政治解放和宗教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P425)。由此科学社会主义的人类解放理论在这一批判逻辑中得以孕育和发展。反宗教的批判,激发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形成。通过宗教批判所确立的前提,马克思的理论向旧世界和旧制度展开了深刻和全面的批判。同时,在对社会批判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宗教本身的批判。 二、宗教批判的直接成果之一是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 马克思的思想经过对宗教批判的过渡和推动,在确立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深刻基础上,提出了人的解放的理论。无疑,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可以从其他思想批判的道路上引出。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是直接通过对英国的现实社会状况批判形成的,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感受和与无产阶级的直接接触而形成的。而马克思的道路体现了某种纯粹的德国特色。正如恩格斯所说,“德国人则是通过哲学,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思考而成为共产主义者的。”(P576)马克思也看到了通过宗教批判实现向现实批判的转变这一德国特色,他指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探讨是联系德国进行的”(P2)。德国的道路就是理论的道路,就是哲学的道路,其中包括宗教批判的道路。“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理论的解放对德国也有特别实际的意义。德国革命的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正像当时的革命是从僧侣的头脑开始一样,现在的革命则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P10)[!--empirenews.page--] 人们早已注意到当初莱茵省议会对林木盗窃法辩论中所产生的物质利益问题对马克思思想转变的推动作用。确实,物质利益这一现实问题开始瓦解了马克思当时的充满黑格尔绝对理性的思维。物质利益问题的介入则第一次以超出这种世界观的方式向单纯理性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当着早期马克思的思想产生危机之时,即正在开始真正理解物质利益在历史中作用的思想跃迁过程中,反宗教与反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完成这一思想跃迁起到了特殊的催化作用。“当黑格尔哲学无力解决马克思在《莱茵报》所遇到的那些物质问题的时候,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发表了。它致命地打击了黑格尔哲学——神学的最后的避难所和合理的支柱。”(P70-71)这一催化作用以及催化的成果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做了总结。《导言》之前写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直接源于宗教批判的某种完成——实际上源于费尔巴哈的哲学成果,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物质利益问题。马克思后来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了这一理论成果的地位:这一理论成果是指导他的“研究工作的总的成果。”(P32)物质利益问题就是尘世的问题,就是现实的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就是深层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指出这一联系的内在逻辑:“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P2)而《导言》再次深化和扩展对宗教批判的成果,提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等重要结论。同时,还确立另一个成果,即确立现实世界的人的真正地位。“反宗教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P1)“对宗教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P9-10)由此,马克思进一步通过对抽象而崇高的人的本性的追问,实现了对这一尘世的批判的新的思想跃迁,提出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彻底完成批判的任务,从而实现人的解放,并且提出了实现人的解放的手段和途径。 马克思一开始就在《导言》中宣告,他的批判是建立在对德国基本完成了的宗教批判的基础上的:“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P1)宗教批判的完成为其他批判创造了条件。所以,马克思开始转向更为深刻和无情的现实批判。“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被消灭。”(P55)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应当得到符合人的本质的尊重和实现。马克思提出了这一新的批判的革命性转变的基本要点:第一,把这一批判提到了武器批判的新境界。“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P9)第二,这一新的批判的主体是现代无产阶级,其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P15)“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P16)第三,这一批判的手段就是否定私有财产,否定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开始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完整形态,因为它已经初步完整地提出了人的解放的主体、现实途径和理论武器。[!--empirenews.page--] 这里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在《导言》中基本上是从抽象的人性论角度出发,以“合乎理性”的原则推论出来的。所以,《导言》中的人的解放理论还不是从更为科学的人的本质运动即生产方式的运动中得出的。关于人性论问题,以往人们主要是从消极方面来看待的,并把这种抽象的人性论与整个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联系起来,把抽象的人性论作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一部分。从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过程可以看出,抽象的人性论并不等于是资产阶级的理论。抽象的人性论本身可能是中性的,它可以是过渡到科学的人的解放理论的中间环节。作为纯粹抽象的人性论,尚不能对其属性加以确定。如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命题,本身具有抽象的真理性(而且,相比于神学来说,它又有着反宗教的现实真理性),它必须经过进一步的展开才可能确立它的属性。所以,仅仅强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点,还不是真正完成了的人的理论,而是属性待定的理论。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其内在逻辑首先是确立人的存在,其次再把人的存在归结到人的本质运动,即生产方式的运动。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命题,形成了理论的逻辑张力,要求理论对人的本质做出进一步解释。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命题,在反宗教意义上是充实的、正确的,而在对人的本质的真正揭示这一点上却是空洞的、待定的。费尔巴哈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解释,马克思则超越了费尔巴哈的解释,上升到了新的思想高度,从而完成了思想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