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人格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57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人格之分析 陶渊明 的人格之分析 摘要: 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 向来有不少意见。 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 “,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 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 析其原因, 同时结合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 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 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 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它与气质、 能力、 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想就陶渊明的人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 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 有人认为是“寡默与 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观,新奇真实》。我认 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陶渊 明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如“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想初在襟,谁谓形 迹拘。”,“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庄子·渔父篇》说:“真者所以 受于天也, 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 不拘于俗。 ”可见“真”就是自然。 在陶渊明而言就是如何保持自然,也就是如何才能不被异化。 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家瞻姆士将人的“自我”分析为“客我” 和“主我”。“主我是行动的自我,人格的动力和独特性均来自于主我;客我则 是社会的自我,以及角色的扮演,反映的是社会的经验 。 ”渊明想保持自然就必须任“主我”而同“客我”进行斗争。 这种斗争的 力量来自向往自由的生命本性, 斗争的目的也是为了解放被束缚的心灵。 所以对 生活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的陶渊明, 出于对形体和精神双重自由的追求, 言 行举止表征为对自然的向往热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 这里的

“自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自然”,“渊明之‘自然,而是一个来自老、 庄、郭象的哲学范畴,指的是一种自在的状态;含有自由的趣味;以‘自然化解 人生的苦恼,以‘自然之患。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 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归园田居 五首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是诗人从彭泽隐居后的第二 年春天所写, 开头就点明自己从小就不迎合世俗, 本性就喜爱恬美静穆的山林园 田生活。《读史述九章之九》:“远哉张公,肃然何事。……独养其志。”摆脱 了现有的生存方式,不慕荣利,忘怀得失,这在诗人心中是早有此意的,他的居 官, 除了一般士人共有的信念和抱负之外, 更重要是以居官为途径通向更为自由 的大道。不料事与愿违,渊明非但没有获得先前所希企的自由,相反失去了更为 重要、更为本原的自由。“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不是世上没有安邦 定国的栋梁之才, 而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几乎把所有通往正道的仕途之路全部阻塞 了。 所以我们的诗人“宁故穷以济志, 不委曲而累己。 ”他的坚定信念可见一斑。 首先, 他经受住了来自官方的压力。 朝廷多次对他征召, 都坚决顶住了: “顷之, 征著作郎,不就。”。“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他是真正不同于“身 在江湖,心怀魏阙”之辈的。其次,他同样经受住了生活困窘的折磨,转而躬耕 不怠,大有收获。渊明“任真”,因此他不言讳利,而所需不过乃正当衣食。既 不同于传统儒家鄙视劳动的观念, 也异于同时代“虚谈废务浮文”的玄学家。 儒 家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 义也。”。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封建社会,只有通过读书进而 出仕为官才是正道,其他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方式都是不足挂齿、不登大雅之 堂的。即使是隐士,骨子里对儒家的这一信条也是始终恪守不渝的。只有渊明是 既归隐又力耕的,这正是他任真的体现。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一》 中写到:“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来欢时务, 解颜劝农人。 ”他自嘲对孔老夫子的“忧道不忧贫”力有未逮, 因而就转向躬耕, 并对农业劳动信心十足。 试想如果一个只以隐居为平台而内心另有他求的所谓隐 者, 要毫不犹豫并持之以恒地操持起为儒家所鄙夷的稼穑之事, 那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已证明了这一点。而陶公做到了,“孰是都不营,而以求 自安。”,他把躬耕劳动放置在了人性起码良知的心理层面,成了他的生活凭借 和精神寄托。另有《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 量岁功,即事多所新。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归园田居》其三:“种豆 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公力耕自养的欣喜之情跃 然纸上。正如李泽厚所说:“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 为现实的途径, 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 都在对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 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 综上所述,陶潜的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他的出仕、归隐与躬耕,无不体现 着他“独立率真”的性格,而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中和任放”也是贯穿其中。

如果说“我岂能为五斗米, 折腰向乡里小儿”是他“任放”性格的最好表现的话, 那么他与众不同的归隐方式和态度,则最能说明他的中和。渊明的入山,不是卢 藏用待价而沽的市侩手段的“终南捷径”式的隐逸, 不是陶弘景幕后操纵的遥控 伎俩的“山中宰相”式的隐逸, 也不是皇甫希之点缀当朝的假冒勾当, 更不是谢 灵运无补于世的自我麻醉。 而是“在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 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 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 他自己的栖止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了‘托身已所得,千载不相 违。将孔子道家化。受老庄和魏晋玄学影响,但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 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 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渊明的思想熔铸了儒道两家的精华, 圆融无碍, 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因而具有与众不同的视点和特色,更为可贵的是,他还 把思考生活的结论用来实践, 以实际行动反过来证明自身观点的正确性。 可以说 正是在儒道两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渊明独立而不群,率真而不矫糅,中和而 不偏激, 旷放而不任诞的独特性格, 鹤立于两晋文人之林, 屹立于古代诗人之列。 陶渊明的家教、学识以及时世加上他个人先天的素养、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造就了他那“独立率真”、 “中和任放”的性格, 使他最终得以脱离主流社会而 能自由地翱翔于心中的“桃花源”世界。 陶渊明的这种独有性格在活着的时候并 无人问津,有的话也只是附庸风雅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征服了无数后人, 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许多士大夫在 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 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 、苏轼、陆游 、辛弃疾等莫不如此。”名声具有递增效应,尼采曾说:“星光很遥远,到 达人们的眼睛需要许多时间。 ”渊明的煊赫名声, 不是因为同时代的人们知道他, 而是在他百年之后, 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由此可见陶渊明人格魅力影响之深之 远。在缺乏对自身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反省和观照的年代,陶公无疑也给了我们 勇气与希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