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及解决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2004年第1期(总第83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thnic Minor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1Feb.2004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浅析当前我国法制新闻报道中的问题●罗坤瑾(广西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摘 要:媒体对司法机关及其活动的监督存在“双刃剑”的作用,即它既可以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也可能会妨碍司法独立。
本文透过大众传媒在报道法制新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时与司法活动冲突的现象,从理论、实践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了两者之间冲突的原因,并从制度约束层面探索使二者达到平衡的途径。
关键词:法制新闻报道;媒体监督;司法独立;传媒审判;司法审判;法治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04)01-0025-04 一、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现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法制新闻报道的复兴及蓬勃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
我们知道,法制新闻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报道,不仅提高了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对我国法治化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然而,法制新闻对司法活动的报道也有失偏颇之处,有时甚至阻碍司法活动的正常运作,导致了法制新闻报道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困境。
那么,要分析目前我国法制新闻报道的困境,首先就应对“法制新闻”一词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李矗在《法制新闻报道概说》中对“法制新闻”下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具有为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法制信息。
“法制新闻报道”则是指人们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手段,对于新近发生的具有为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法制信息的传播。
法制新闻报道具有多种功能:法制信息传播功能、法制宣传教育功能、法制舆论监督功能、法制语警引导功能、法律咨询服务功能、法制文化传承功能和法制视听娱乐功能。
这里,本文所谈及的仅仅是法制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功能。
媒体监督?媒体审判?:谈媒体维护司法公正的义务和原则2001年上半年有两宗被国内众多媒体炒热的案件引起了新闻界和法律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一宗是3月20日至23日在湖南长沙审理的蒋艳萍涉嫌受贿、贪污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一宗是4月14日分别在重庆和常德开审的以张君为首的具有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的抢劫、杀人案。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仅在蒋艳萍案庭审期间,就有来自中央及省市的新闻记者100多名、新闻媒体51家,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更是自始至终对庭审情况进行了现场直播。
而对新中国刑事第一大案的张君案的媒体聚焦热度丝毫不亚于此。
针对有些媒体在报道中越权、出轨的现象,新闻界、法律界人士纷纷撰文其中有质疑——《司法如何面对媒体审判》吴湘韩文载于《中国青年报》2001年3月26日法治社会版,有感叹——《媒体审判何时休》魏永征文载于《中国记者》20015第25页,也有呼吁——《禁止媒体审判》魏超文载于《中华新闻报》2001年5月21日头版直言录。
时至今日,媒体对两案的报道已经降温,笔者认为,这也正是媒体从业人员头脑降温,进行一番冷静思考的时候了。
有道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避免以后重蹈覆辙,才能少走弯路。
在两案办理期间,一些媒体对法律界禁止媒体审判的呼吁是不以为然的,比如在蒋艳萍案开庭前,媒体就对此进行了狂轰乱炸,其中有不少是与事实不相符的细节,使得蒋的辩护律师无可奈何地要在媒体上发表律师声明,但几乎没有媒体愿意刊载。
它们甚至据理力争,理由是没有媒体监督,民情民意何以体现?司法的透明度何以表现?司法权力又何以制约?……从中可见,有些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从媒体监督滑向了媒体审判,却自身浑然不觉。
虽然仅仅是监督和审判两字之别,但却有天壤之别,因为正确和错误、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就是这么微妙只要向前一步,真理就成了谬误。
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专制和腐败,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司法权力也不例外。
浅论新媒体生态中的司法公正[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及快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范围更广,媒体监督司法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但是媒体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仍不断出现,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如何使媒体与司法这两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和谐相处,使社会公正得到更好地实现是我们当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媒体;新媒体;司法公正;媒体监督一、新媒体、旧媒体概述媒体,或称传媒,是一种介质,是舆论的一种物质载体。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传播方式。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或传播媒介,对技术有完全的依赖,而且实现了应有的简单、方便和快捷,例如互联网、手机,微博等,它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对信息的垄断,使传播过程中的双方变得更加自由和机会,这有利于充分反映来自社会各方的愿望、意见、要求和呼声。
这种传播方式的重要突破在于:用户的愿望和要求能得到真正的了解和满足,并将得以最终实现在信息的海洋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同时还参与到内容的制作和发布中来。
旧媒体解放的是人的眼睛和耳朵,通过传统的媒介,人们看到了自己眼睛所看不到的那些很多、很远的事情,使自己的耳朵听到了更多地方、更多人发出的声音,而互联网的出现又进一步颠覆了原有的格局,尤其是户外媒体的出现成为人们在户外立体舒展、身心投入的媒介。
毫无疑问,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正在不断地改变人类传播信息和生活的方式,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的大众传媒中,“受众”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收者,他可以自己检索感兴趣或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空间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由此,民众的参政议政的热情和机会也得到了较大提高,积极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由于传播特点的不同,新媒体在传播时间上往往十分迅速,但在客观性和准确度上却不及旧媒体。
浅析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作者:贺爽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17期摘要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手段之一,在西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业或大众媒介被视为系独立于行政、司法、国会之外的“第四等级”、制约社会的“第四权力”。
而在现代社会,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手机,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新闻媒介不仅把世界带到了我们的眼前,更能够通过“对话”,使公众对媒介所表达的意见和观点加以支持、批判及回应等,从而起到对公共事务监察、督促和制衡的作用。
这对于目前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之下的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媒体、网络等使得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更加公开化、透明化的同时,也造成相当的舆论压力,有时甚至代替司法机关调查取证,这种角色错位的“媒体审判” 和过度限制传媒的“司法专制”事件在司法实践中时有发生。
本文浅析了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之间的统一性和冲突性,并试图挖掘冲突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二者之间的平衡,试图提出一些可行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审判独立冲突平衡作者简介:贺爽,江苏漫修(宜兴)律师事务所。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6.161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不断的飞速发展和传播媒介诸如报纸、杂志、电视以及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使得公民可以更加方便及时的获取外界信息,因此,媒体作为监督力量的渗透性与日俱增。
一个案件极有可能因媒体的报道而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从而使得国家权力的运作处于广大媒体受众的监督之下, 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即为最典型的例子。
以管窥豹,新闻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监督形式对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乏看到媒体监督与司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冲突和协调关系。
媒体监督可谓是宪法上言论自由和批评建议权利的延伸,司法公正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价值追求,是现代法治文明的题中之义。
试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摘要]近几年来,由于媒体特别是网络力量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舆情成为了监督司法机关活动尤其是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手段,各地的法院也纷纷引进这种监督机制,以促使法院的审判结果公平公正,同时也弥补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可能会出现的缝隙。
但这种监督方式在促使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改进法院的审判工作,确保审判结果合法合理的同时,也给人民法院独立的行使审判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甚至会出现舆论绑架司法,如一个原本合乎法理的判决却因公众的不满而被迫更改,这种情形会更加危害司法的独立与公正,由此展开,略探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利弊。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公开;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一、司法公开与司法公正司法公开是国际社会确认的一项重要的国际司法准则。
一些国家在宪法中规定了司法公开原则。
其对于司法公正的意义在于:首先,“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司法公开正是保障了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正义,其有利于保障司法健康和司法廉洁,因为公开透明是现代司法权力运行的方式和司法存在的形式,同时也是司法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是解决社会纠纷的需要,而且是司法机关实现公民权利的内在要求;同时,司法公开有助于树立司法权威,要建立让公众信任的司法制度,让司法的功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就必须保证公众尽可能多地了解司法的运行方式和司法的活动过程。
其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选出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再由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各个国家机关,所以说法院归根是人民的法院,是接受了人民的“委托”来行使审判权力。
那么人民群众对法院的审判工作具有当然的知情权,且知情权不仅是诉讼中的当事人享有,一般的公民也应具有,因为这是人民主权的应有之义,同时也使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
二、媒体尤其是网络介入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一)媒体介入司法的积极作用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了公安,检察院与法院之间是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关系,但在实际中,三机关的配合远远大于制约与监督。
由邓玉娇案看媒体与司法的冲突与契合作者:李朝康兰平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4年第09期摘要:在信息化社会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议题,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影响力诉讼案件引发的公众舆情热潮而常忆常新。
邓玉娇案作为一起经由媒体监督,使普通刑事案件上升为社会公共事件的案件典型,使得二者的冲突关系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媒体界和司法界的广泛探讨和反思。
本文以邓玉娇案为切入点,引出新闻媒体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现状,通过对造成二者冲突的原因分析并域外关于解决此类冲突的立法和实践的经验借鉴,提出一些尚不成熟的合理化建议,试图勾勒出足以调和二者冲突的协调机制的蓝图。
关键词:邓玉娇案;新闻媒体;司法公正1 由邓玉娇案引发的思考人们对中国自古以来积弊所牵涉的官员贪污腐化和以官欺民的集体记忆,经由媒体对邓玉娇案的曝光而被唤醒。
以媒体和网络为民意平台,"烈女斗贪官"、"邓玉娇无罪"的呼声铺天盖地,舆论几乎呈一边倒之势,纷纷攻击淫官邓贵大、黄德智,而邓玉娇因为其正当防卫的行为不仅被舆论"赦免",更被誉为替天行道的"抗暴英雄"。
然而公众并未因媒体介入而从相对模糊的案情中得到释疑。
公安机关的两次官方通报对案件的关键性描述说法前后不一,政府越俎代庖发布案件侦办情况,这些偏离司法轨道的行为不仅使行政机关公信度大打折扣,更让人们凭借朴素的法感情产生了对行政干预司法、司法不公的质疑,这也增强了媒体和网民对邓玉娇的声援决心和力度。
背负着民意的重托和监督公权力的责任,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体各司其职,实地采访和实时评论并举,将此案推到风口浪尖,成为公共事件,让民众得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案件的最新真实进展,也同时使司法审判工作深陷媒体舆论的漩涡。
2 媒体与司法的契合与冲突邓玉娇案映射出的大众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对司法审判工作的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凸显了信息化时代的新型监督方式--公众借助媒体表达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以实现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利。
司法权传媒监督与司法的互动作者:李家先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2年第12期影响性诉讼兴起于2004年,是由一群志在公益诉讼的律师所发起,2005年全国律师协会成立宪法与人权委员会,影响性诉讼得以制度化运作。
该组织主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十大影响性诉讼评选”活动,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强调以个案促进法治”,是年度影响性诉讼评选活动的初衷和理想。
一、司法权传媒监督对司法的积极作用传媒监督助推影响性诉讼的解决的情况并不鲜见。
2009年6月10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综治协会聘用的两名保安人员在宾馆趁女青年醉酒之机对其实施强奸。
事后,同年10月19日,南浔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以“临时性即意犯罪”以强奸罪判处两人有期徒刑各三年。
由于二人行为之恶劣,但法律判决之轻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判决书中的“临时性即意犯罪”被披露在各大网站及报刊。
法官试图借“临时性即意犯罪”掩盖轮奸事实,避开轮奸罪高达十年有期徒刑的做法,惹起广大网民批驳。
在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势作用下,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同年11月6日对此案作出再审决定,最终依法判处两被告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传媒为司法机关查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有力线索,比如2008年的周久耕事件等。
上述案件的审理充分显示,作为一种新的监督渠道,传媒对司法的监督已经受到司法机关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极大认可,这无疑会大大推动司法的公正和透明。
传媒监督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
影响性诉讼中暴露的法律盲区和法律漏洞,推动了立法的完善和进步。
2009年5月发生的胡斌飙车案,面对“视生命为草芥的飙车行为岂是一个宽容的交通肇事罪就可实现刑法的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刑法在规制飙车行为的法律盲区暴露无遗。
2010年发生的一起跨省追捕案,宁夏吴忠市公安局民警以涉嫌诽谤罪为由,赴甘肃省将在甘肃省图书馆工作的王鹏刑事拘留,从传媒披露的情况,警方系以公诉程序刑事拘留王鹏,理由系“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
媒体和司法审判:应该如何平衡?- [论文]2004-03-30以刘涌案为例徐迅律师去年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发表文章,报道她在这一年一连参加了四次有关媒体和司法的学术研讨活动,指出有关媒体和司法两者之间的冲突和平衡,乃是2003年中国新闻界和法律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我虽然没有参加这么多的研讨活动,但是仅从这一年新闻媒介上的报道热点,例如孙大午案、刘涌案、宝马车肇事案等等,也无不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媒介和司法之间的互动作用。
其中刘涌案,历时两年,一波三折,尤为不可多得的典型个案。
检阅此案有关报道和评论,颇有感悟,谨撰此文,就教于诸位。
一、媒介影响司法审判主要是设置议题媒介是不是会影响司法审判?这首先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事实问题。
且看刘涌案:辽宁省高级法院二审改判刘涌死缓公布一个星期后,上海的《外滩画报》首先发表质疑,《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报刊迅速跟进,互联网上评论如潮,尔后才有最高法院的提审和改判,媒介舆论对司法的影响,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那么这种影响,是不是可以认为是“民意干预司法独立”、甚至是“舆论杀人”呢?我不这样认为。
最高法院的判决书,洋洋一万八千余言,罗列被告人所有犯罪事实和证据以及判决的理由,其中特别是对足以判处死刑的“直接或者指使、授意他人持刀、持枪实施故意伤害犯罪,致1人死亡,5人重伤并造成4人严重残疾”的罪行,作了详细叙述,并且逐条驳回了被告人和辩护人的辩护理由,这是基于事实和法律作出的独立判决,显然不是“民意”的“干预”的结果。
有的人对原二审改判理由“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存在刑讯逼供情况”仍然表示存疑,以为再审判决还不足以排除这个“不能排除”。
其实再审判决书排除刑讯逼供的理由,不但有证人证言,还有2000-2001年长达一年的39份体检书证,事实和理由应该是充分的。
何况原二审以“不能排除”为由予以改判,本来就是缺乏法律依据的。
因为只有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亦即受到指控的一方负有证明它不存在的责任的情况下,才能从“不能排除”推定事实成立;而举证责任倒置必须以法律规定。
冲突与平衡作者:张宏伟江登勇张伟政来源:《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年第01期【摘要】随着媒体的迅速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媒体监督在遏制司法腐败追求司法公正方面发挥了很多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司法活动的特殊性质,媒体在监督司法案件的过程中会常与之发生摩擦和冲突。
这些冲突主要表现在媒体监督对司法独立的侵蚀和法院对媒体监督的限制两个方面。
本文从司法独立和媒体监督两个角度进行深度分析。
【关键词】冲突;媒体监督;司法独立;机关一、问题的提出司法独立和媒体监督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司法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但是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直接的冲突和摩擦。
近年来我国的部分媒体,在对一些案件进行报道时无所顾忌的使用各种煽情和倾向性的语言,对判决进行煽动性的指控和评论。
这些报道极为赚人眼球,但却损害了司法活动的独立性。
在这些案件中,媒体宣传所引发的滔滔民意使得法院和法官成了司法过程中的配角,法院、法官面对舆论退让、妥协的例子屡见不鲜,在学理上这种现象叫做“媒体审判”。
它反映的是畸变的新闻价值观,背后隐藏着媒体浓厚的商业动机。
现今是一个媒体渗入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时代,话语权的力量十分强大。
当媒体不受合理的规范和监督,这种强大的力量不受到监管,那么媒体监督就会成为一种媒体“暴力”,所有受到不负责任的报道误导的人都是这种“暴力”的受害者。
本文就旨在对这一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二、媒体与司法的关系(一)媒体必须介入司法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在都蕴含着对公正价值的追求,都有保障公民权利和制约公权力的作用。
媒体介入司法是有合理性的,理由有:第一,要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但仅从立法和制度上进行制约这是十分不足的,必须充分利用媒体舆论的力量。
第二,对司法活动进行媒体监督是保护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权利的需要,有利于保护人权。
第三,审判公开是我国司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和原则,将司法置于阳光之下为全社会所共同监督,是保证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