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小石潭记知能演练活用
- 格式:doc
- 大小:294.0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小石潭记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参.差(cēn)佁.然不动(yǐ)俶.尔(chù)卷.石底以出(quán)B.为坻.(chí)为嵁.(kān)摇缀.(zhuì)犬牙差.互(cī)C.清冽.(liè)篁.竹(huáng)幽邃.(suì)寂寥.(liáo)D.悄.怆(qiāo)翕.忽(xī)斗折.蛇行(zhé)为屿.(yǔ)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格外)B.卷.石底以出(翻卷)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D.乃记之而去.(离开)3.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鱼儿)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捷。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凄凉极了,幽深极了。
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1.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A.如鸣珮环,心乐之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C.卷石底以出2.对《小石潭记》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作者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1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如鸣佩环..(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 悄怆..幽邃( ) 犬牙差.互( )寂寥.无人(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闻.水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布.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崔氏二小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心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见小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皆若空.游无所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乃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似与游者相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潭西南..(8)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寂寞凄苦之情。
参考答案2重点1.文中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从“隔篁竹”“伐竹取道”可以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10《小石潭记》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篁竹(huáng)清冽(liè)B.为坻(chí)为嵁(kān)C.参差(cēn cī)佁然(yǐ)D.俶尔(shū)翕忽(xī)2.下列词语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如鸣珮环青树翠曼往来翕忽B.犬牙差互水尤清冽竹树环合C.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D.其境过清隶而从者纷至沓来3.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裨形胜(增益)B.彰示来者(过来的人)C.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D.五色交辉(交相辉映)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位发言人________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____,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_____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B.郑重演示引导C.庄重演示导致D.郑重演练导致5.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排比、拟人)B.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对比、夸张)C.海浪声声:“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反复、拟人)D.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是母亲的情怀。
(拟人、比喻)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
——(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小石潭记【知识链接】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柳宗元是中国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韩愈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原文】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重点词句】(一)古今异义1、去: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2.居:古义:停留。
(不可久居)今义:住。
3.可:古义: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4.布:古义:映,显现。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5.佁(yǐ)然:古义: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二)一词多义1.可:(1)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
(不可久居)2.从:(1)介词,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
(隶而从者)3.清:(1)形容词,清澈。
10 小石潭记
教学过程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课本及有些选本均简作《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八记各自成篇,而又有一定联系,宛如一卷优美的山水画轴,把永州秀丽的奇山异水描绘得形神毕肖。
各篇均根据实地景物情况,突出描写其中某一特点,虽同为写石写水,亦各不相同。
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再现了永州山水,不仅貌肖,而且传神,故为游记中的名篇。
2.选择你见过的山水景物,参照本文所学的写景手法,写一个片段,至少用上两种写景方法。
3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1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佁.然(yǐ) 隶.而从者(lì)
B.珮.环(pèi) 寂寥.无人(liáo)
C.清冽.(liè) 往来翕.忽(xī)
D.日光下澈.(chè) 参差.披拂(ch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若:是。
B.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潭西南望过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
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者高兴愉悦的心情。
5.仿照示例,赏析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示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
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文学家。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
(2)佁然..不动( )
(3)悄怆..幽邃( )
(4)隶.而从者( )
8.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
9.“影布石上”的意思是鱼的影子映在石上。请结合第二段的内容,说说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有哪些。
3
10.统观全文,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3题。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 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
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⑥,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
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火⑧,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
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
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磓(duī)石
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火:一说夕照景象。⑨度:
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掬:用双手捧取。珠璧:比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二鼓:二更。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食.余甘煮菜( )
(2)顾.影颓然(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13.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
表达交流
14.面对小石潭如此幽美的景色,柳宗元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结合他的处境,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体验中考
15.(2017广西贵港中考)展开联想仿写一句话,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句。
我喜欢仰望湛蓝广袤的天空,因为它使我的心沉静;我喜欢丈量巍峨高大的山峰,因为它使我的心谦
虚; , 。
答案
夯基达标
1.D 解析“差”应读“cī”。
2.A 解析若:好像。
3.C 解析C项对“明灭可见”的理解错误。根据小溪曲折的特点,想象其情景,最后一句应译为“时隐时
现”。
4.D 解析本文着意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凉、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哀、凄怆的感情。
5.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
在读者面前了。
课内品读
6.柳宗元 唐代
7.(1)清凉 (2)静止不动的样子 (3)凄凉 (4)跟随
8.解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表明小石潭的水特别清澈。“全石以为底”写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近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潭岸岩石形状各异。由“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知
岸边树木茂盛秀丽。
参考答案水特别清澈,以整块石头为底,潭岸岩石形状各异,岸边树木茂盛秀丽。
9.解析锁定第二段,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与“影布石上”原因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如“潭中鱼可
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明小石潭的水特别清澈。另外要抓住其根本因素是石潭面积小。
5
参考答案日光折射入潭中,将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原因是潭水清澈。能够看清鱼影投在石上,原因是石潭面
积小。
10.解析第一问,抓住描写小石潭的境遇的相关语句,结合写作背景,进行对比分析。如“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与作者被贬后遭遇坎坷、前途迷惘对比。“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与作者被贬后
孤凄悲凉的心境对比。第二问,抓住“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来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
参考答案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谪后遭遇坎坷、前途迷惘相似;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
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悲
哀深沉的感受。
课外拓展
11.(1)吃 (2)看
12.(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13.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旨的能力。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如作者对山水的描写蕴含
着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而“顾影颓然,不复甚寐”又表达了其身世之悲。
参考答案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
14.示例你真幸运,能够看见人间仙境般的小潭。但是这幽美的山林水潭在你眼中仿佛成了凄神寒骨之地。
其实,人生在世,都会有不称意的事,何不以一颗平常的心去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波折和坎坷呢?虽然贬官让
你受了不少委屈,但人生给你关上一道门,就会为你开一扇窗,而这扇窗你发现了,虽然这无法抚平贬官的
伤,但凡事看开一点儿,一切都会过去的。盼望你早日驱散心中的阴霾,把酒临风,宠辱偕忘,乘风破浪,直济
沧海!
15.解析注意仿写的句式为“我喜欢……(动词)……(形容词)的……,因为它使我的心……”,另外,要构
成排比。可以选取大海、沙漠、星辰等。
示例我喜欢纵观广阔无垠的大海 因为它使我的心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