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 格式:pdf
- 大小:103.56 KB
- 文档页数:2
韩愈简介资料大全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为大家分享韩愈简介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诗人介绍】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其中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人物评价】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
),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
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
《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
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课外阅读】关于韩愈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
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
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
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
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
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
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
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政治主张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
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
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
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
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异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唐宋八大家简介--韩愈(文学成就)文学创作文学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诗歌创作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
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对后代有不良影响。
论说文韩愈在论说文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
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指为死者歌功颂德,在墓志铭中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夸大其词予以赞颂的行为)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论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 遵循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用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时代精神来审视历史文化传统, 经过科学认真的分析, 严格审慎的过滤, 使优秀传统文化熔铸到时代精神中去,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课题。
古典文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唐宋散文尤其是韩愈的散文在古典文学中有一定代表性, 因此, 本文就韩愈作品艺术特色和局限性进行如下分析研究。
一、韩愈作品的艺术性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伟大的散文家,他的散文, 熔铸百家,“含英咀华”, 出神入化, 时时闪耀着独特精神的光辉, 令人耳目一新。
笔者将其散文分为议论、记叙、抒情三类, 试就其艺术特色作些分析。
1.纵横捭阖, 气势充畅雄肆———鲜明的政论特色。
韩愈散文中, 议论文占很大比重。
其中有指陈时弊, 为民请命的《论天旱人饥状》, 有集中表达其社会观和人生观的《原道》, 有对社会黑暗现状作辛辣嘲讽的杂文等, 这些作品气势充畅, 纵横捭阖, 波澜起伏, 时见奇峰突兀, 而在转接之处又不可测识。
我认为韩愈的议论文之所以能够如此, 一是他善于将各种材料有机地进行组织, 形成内在的严密逻辑性; 二是“不平则鸣”, 议论中深含强烈的感情色彩; 三是说理注重于运用生动形象的事实, 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如《师说》, 采取总分结合,正反对比、反复论证的手法, 笔势纵横, 间架细密, 具有一种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杂说四》通篇围绕发现、爱惜和使用人才, 用可以感触的形象作譬, 跌宕起伏, 层层递进, 使全文一气贯注。
根据不同的对象, 不同的论述内容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 从而增强论证效果, 是韩愈议论文的又一特色。
如《答李翊书》语气亲切、曲折层流而又酣畅流转;《进学解》借用自我嘲解的传统方法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在写作中时而运用生动的比喻, 时而运用对比排偶, 时而正话反说, 反话道正旨, 婉曲中更见恣肆畅达, 表现出很强的论证力量。
韩愈的散文与古文运动
唐代的古文运动发轫于陈子昂,安史之乱后进入自觉的酝酿时期,出现了李华,元结等古文运动的先驱,他们主张以圣人之道为本,强调文章的劝世救俗的教化功能,反对骈文,倡复古文。
韩愈为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形成一套较为系统、明确的文学思想:
一,文以明道。
之所以倡导古文,目的是尊崇古道。
原道,宗经,宗圣。
他重道但不轻文,把明道与事功相结合。
二,不平则鸣。
继承并阐发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强调文章应抒发自己的真性情,反映时代真实面貌,把批判社会的不公与抒发一己的郁愤结合起来,把古文的实用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
三,学古创新。
反对骈文,提倡学习先秦西汉的古文。
反对因袭模仿,强调诗文的独特风格。
要求文章文从字顺,运用平易流畅,长短自如,易于表情达意的口语化语言。
四,提高学养。
继承发展孟子的“养气说”,主张从道德,学术两方面,提高作者的修养。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成就卓越的散文作家,其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可概括为文体创新,手法创新,语言创新,风格创新四方面:
一,韩愈完善了秦汉以来各类体裁的散文,开创了散文创作的繁荣局面。
如序记之文,冥墓之文,记传之文,书信之文。
二,穷文之变,不循轨辙,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
三,韩愈论文极重视语言,词必己出,文从字顺,活用成语,自铸新词,喜用口语,善用虚词,因事造言,生动活泼。
四,韩愈论文的主要特色是气势磅礴,汪洋恣肆。
总之,韩愈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以散体取代了骈体,扩大了散文的文学,社会功能,提高了散文的文学品味。
打破了骈文的一统天下,开创了古文运动的新局面。
祭十二郎文韩愈一、作家作品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因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公。
韩愈的散文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有《昌黎先生集》。
二、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祭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人多以韵文或四言韵文歌颂逝者生平,《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重在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对后世祭文有重要影响。
三、主旨通过记叙家常琐事,表现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四、内容正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开头至“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第一段:先从身世和家世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
“抚汝指吾”细节描写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凝集着深厚的感情。
第二段: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成永别而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这些情节是倒叙。
第二部分(3-4:“去年孟东野往”至“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第三段:先写自己未老先衰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尤其可哀。
反复推究死因、推测死期、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
虚词:连用三个“邪”、三个“也”,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连续使用语气词,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第四段:追述十二郎死因及对死亡日期的推测与将信将疑。
第三部分(5-6:“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第五段:声调急促,一气贯注,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
第六段:交代后事安排。
还抒发了对家族人丁不旺的悲叹和仕途失意的感慨。
五、艺术特色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传统祭文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韩愈用散文体自由抒写,为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方便。
浅谈韩愈论述类散文的艺术特色
韩愈论述类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体现论述者的精神境界。
韩愈经典的论述类散文,多记叙景物、议政事件,但其文笔总令人感受到其中蕴藏着的或译着的其精神境界。
不管是叙述式的,说理式的抑或直谏式的,其文中透露出诚实、孤立、推重学问而不做作、领悟大道而不招摇、清朗明晰而不拙俗、藐视小说而又背向贴附派别的自成一派的做人态度,这种态度就是韩愈论述类散文的精神境界。
二、注重自然调性。
韩愈的作品往往结构严谨,但文字却总是恰到好处而不僵硬,自然得有一种调性在里面搪塞,求令文章气韵舒缓,表达得恰到好处。
三、极简而又视角新奇。
韩愈论述类散文注重文字的极简,无论是准确性还是扩展性都十分强调,文字不但简明扼要、到位,而且能够从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用一种新颖的眼光发现事物的内在奥妙。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Han Yu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唐宋八大家之韩愈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文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韩愈倡导中唐古文运动,他留下300多篇的散文,包括各种文体,涵盖了多种写作样式。
韩愈是一名伟大的散文大家,留下优秀的文体。
韩愈细致的观察社会各界,产生独特的见解,大胆抨击社会弊端,阐述自己的想法,他留下的散文作品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韩愈散文具有他独特的艺术特色,是散文创作的典范。
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概况如下:
1、说理性文章理足气盛
韩愈散文抓住了事情的核心,通过理性的思考,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他阐述的都中。
2、记叙类散文叙事得当
韩愈记叙类散文具有明确的中心线索,在独特的写作视角利用典型化方法,巧妙的安排了叙事的详略。
3、书序类开门见山
在韩愈散文当中有很多书信和赠序,这些散文直接抓住要害,开门见山。
4、韩愈散文的结构特点鲜明
韩愈散文的谋篇布局叉骨新了固定的框架,注重表达中心思想,根据具体情况统一安排,利用多样方式处理散文的详和略、疏和密等干系,在结构上虽然严密但是不死板,显得灵活机变,同时又具备严谨灵动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