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 格式:pdf
- 大小:103.56 KB
- 文档页数:2
韩愈简介资料大全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为大家分享韩愈简介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诗人介绍】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其中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人物评价】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
),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
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
《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
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课外阅读】关于韩愈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
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
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
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
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
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
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
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政治主张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
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
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
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
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异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唐宋八大家简介--韩愈(文学成就)文学创作文学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诗歌创作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
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对后代有不良影响。
论说文韩愈在论说文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
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指为死者歌功颂德,在墓志铭中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夸大其词予以赞颂的行为)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论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 遵循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用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时代精神来审视历史文化传统, 经过科学认真的分析, 严格审慎的过滤, 使优秀传统文化熔铸到时代精神中去,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课题。
古典文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唐宋散文尤其是韩愈的散文在古典文学中有一定代表性, 因此, 本文就韩愈作品艺术特色和局限性进行如下分析研究。
一、韩愈作品的艺术性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伟大的散文家,他的散文, 熔铸百家,“含英咀华”, 出神入化, 时时闪耀着独特精神的光辉, 令人耳目一新。
笔者将其散文分为议论、记叙、抒情三类, 试就其艺术特色作些分析。
1.纵横捭阖, 气势充畅雄肆———鲜明的政论特色。
韩愈散文中, 议论文占很大比重。
其中有指陈时弊, 为民请命的《论天旱人饥状》, 有集中表达其社会观和人生观的《原道》, 有对社会黑暗现状作辛辣嘲讽的杂文等, 这些作品气势充畅, 纵横捭阖, 波澜起伏, 时见奇峰突兀, 而在转接之处又不可测识。
我认为韩愈的议论文之所以能够如此, 一是他善于将各种材料有机地进行组织, 形成内在的严密逻辑性; 二是“不平则鸣”, 议论中深含强烈的感情色彩; 三是说理注重于运用生动形象的事实, 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如《师说》, 采取总分结合,正反对比、反复论证的手法, 笔势纵横, 间架细密, 具有一种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杂说四》通篇围绕发现、爱惜和使用人才, 用可以感触的形象作譬, 跌宕起伏, 层层递进, 使全文一气贯注。
根据不同的对象, 不同的论述内容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 从而增强论证效果, 是韩愈议论文的又一特色。
如《答李翊书》语气亲切、曲折层流而又酣畅流转;《进学解》借用自我嘲解的传统方法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在写作中时而运用生动的比喻, 时而运用对比排偶, 时而正话反说, 反话道正旨, 婉曲中更见恣肆畅达, 表现出很强的论证力量。
韩愈的散文与古文运动
唐代的古文运动发轫于陈子昂,安史之乱后进入自觉的酝酿时期,出现了李华,元结等古文运动的先驱,他们主张以圣人之道为本,强调文章的劝世救俗的教化功能,反对骈文,倡复古文。
韩愈为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形成一套较为系统、明确的文学思想:
一,文以明道。
之所以倡导古文,目的是尊崇古道。
原道,宗经,宗圣。
他重道但不轻文,把明道与事功相结合。
二,不平则鸣。
继承并阐发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强调文章应抒发自己的真性情,反映时代真实面貌,把批判社会的不公与抒发一己的郁愤结合起来,把古文的实用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
三,学古创新。
反对骈文,提倡学习先秦西汉的古文。
反对因袭模仿,强调诗文的独特风格。
要求文章文从字顺,运用平易流畅,长短自如,易于表情达意的口语化语言。
四,提高学养。
继承发展孟子的“养气说”,主张从道德,学术两方面,提高作者的修养。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成就卓越的散文作家,其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可概括为文体创新,手法创新,语言创新,风格创新四方面:
一,韩愈完善了秦汉以来各类体裁的散文,开创了散文创作的繁荣局面。
如序记之文,冥墓之文,记传之文,书信之文。
二,穷文之变,不循轨辙,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
三,韩愈论文极重视语言,词必己出,文从字顺,活用成语,自铸新词,喜用口语,善用虚词,因事造言,生动活泼。
四,韩愈论文的主要特色是气势磅礴,汪洋恣肆。
总之,韩愈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以散体取代了骈体,扩大了散文的文学,社会功能,提高了散文的文学品味。
打破了骈文的一统天下,开创了古文运动的新局面。
祭十二郎文韩愈一、作家作品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因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公。
韩愈的散文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有《昌黎先生集》。
二、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祭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人多以韵文或四言韵文歌颂逝者生平,《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重在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对后世祭文有重要影响。
三、主旨通过记叙家常琐事,表现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四、内容正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开头至“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第一段:先从身世和家世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
“抚汝指吾”细节描写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凝集着深厚的感情。
第二段: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成永别而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这些情节是倒叙。
第二部分(3-4:“去年孟东野往”至“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第三段:先写自己未老先衰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尤其可哀。
反复推究死因、推测死期、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
虚词:连用三个“邪”、三个“也”,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连续使用语气词,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第四段:追述十二郎死因及对死亡日期的推测与将信将疑。
第三部分(5-6:“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第五段:声调急促,一气贯注,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
第六段:交代后事安排。
还抒发了对家族人丁不旺的悲叹和仕途失意的感慨。
五、艺术特色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传统祭文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韩愈用散文体自由抒写,为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方便。
浅谈韩愈论述类散文的艺术特色
韩愈论述类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体现论述者的精神境界。
韩愈经典的论述类散文,多记叙景物、议政事件,但其文笔总令人感受到其中蕴藏着的或译着的其精神境界。
不管是叙述式的,说理式的抑或直谏式的,其文中透露出诚实、孤立、推重学问而不做作、领悟大道而不招摇、清朗明晰而不拙俗、藐视小说而又背向贴附派别的自成一派的做人态度,这种态度就是韩愈论述类散文的精神境界。
二、注重自然调性。
韩愈的作品往往结构严谨,但文字却总是恰到好处而不僵硬,自然得有一种调性在里面搪塞,求令文章气韵舒缓,表达得恰到好处。
三、极简而又视角新奇。
韩愈论述类散文注重文字的极简,无论是准确性还是扩展性都十分强调,文字不但简明扼要、到位,而且能够从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用一种新颖的眼光发现事物的内在奥妙。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Han Yu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唐宋八大家之韩愈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文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韩愈倡导中唐古文运动,他留下300多篇的散文,包括各种文体,涵盖了多种写作样式。
韩愈是一名伟大的散文大家,留下优秀的文体。
韩愈细致的观察社会各界,产生独特的见解,大胆抨击社会弊端,阐述自己的想法,他留下的散文作品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韩愈散文具有他独特的艺术特色,是散文创作的典范。
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概况如下:
1、说理性文章理足气盛
韩愈散文抓住了事情的核心,通过理性的思考,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他阐述的都中。
2、记叙类散文叙事得当
韩愈记叙类散文具有明确的中心线索,在独特的写作视角利用典型化方法,巧妙的安排了叙事的详略。
3、书序类开门见山
在韩愈散文当中有很多书信和赠序,这些散文直接抓住要害,开门见山。
4、韩愈散文的结构特点鲜明
韩愈散文的谋篇布局叉骨新了固定的框架,注重表达中心思想,根据具体情况统一安排,利用多样方式处理散文的详和略、疏和密等干系,在结构上虽然严密但是不死板,显得灵活机变,同时又具备严谨灵动的魅力。
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中文名:韩愈外文名:H an yu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出生日期:768逝世日期:824职业:诗人主要成就:提出复兴儒学,反对佛教和道教代表作品:韩昌黎集韩愈: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4岁以前。
3岁丧父。
受兄韩会抚育。
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
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
后迁居宣城。
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
先登进士第。
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
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韩愈生平与创作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都是很著名的文章。
一、生平经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辽宁)。
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
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
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
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
”由此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来的趋向有一定的影响。
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
”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
仆诚乐之,就求其术。
”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
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
“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
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终于落选。
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
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
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
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
古代文学史——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一、史传散文《尚书》文字古奥,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就是指这个特点;多数以论说为主,夹叙夹议;也有一些以叙事为主的篇章,质木无文。
《春秋》记事很简略,一件事往往只用一两句话来记录,但却能通过词语的选择和曲折的笔法表明作者的爱憎和褒贬,这就是所谓“微言大义”、“春秋笔法”;记事过于简略,未能全面反映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质木无文。
从总体上看,《国语》质朴平实,但各篇文字风格也不尽相同;文学价值虽不及《左传》,但有的篇章亦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较浓的文学色彩。
《左传》“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标志着先秦散文的成熟。
《战国策》铺张扬厉,辩丽横肆的风格,体现出战国策士们纵横捭阖、剧谈雄辩的纵横家气质。
二、诸子散文《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
《墨子》文章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从文学的观点看来,重理性轻感性,质实不求文采。
《孟子》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使抽象的道理显而易见,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具有雄辩色彩。
《庄子》基本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
形象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
谐趣、讥讽。
《荀子》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说理文中少用寓言而长于比喻,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韩非子》的说理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韩非子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
韩非子的寓言,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表达思想。
语言通俗浅白,形象可感。
秦汉散文一、秦代散文作家唯李斯一人,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其文上承战国荀卿,下西汉邹阳、枚乘,不仅布局谋篇构思严密,而且说理纵横驰骋,既重质实,又富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唐文坛上的韩愈和柳宗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并世而立的伟人。
二人在散文创作宗旨上有相同的认识,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坚持在继承传统的根底上,对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进行变革和创新,坚决反对六朝骈文的浮艳习气,创立自由流畅的新散文,而且都以大量的创作实践实现了自己的创作主张。
他们不仅为唐代文学的繁荣,而且为中国文学的开展作出了重要奉献。
尽管韩、柳二人的散文创作主张及创作实践有相同之处,然细而论之,又是各有千秋的。
由于二人的生活地位与思想接受观念不同,他们的创作主张的侧重点也不同。
下面就其在散文的文体、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比拟分析,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
纵观韩、柳文集,二人散文总体风格之差异是存在的。
韩文内容广博、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气盛言宜,虽然文章具有多样性特点,但共同的特色是雄奇奔放。
柳文对现实无不带有一种强烈、抑郁而激愤的色彩,而立意新颖、结构细密,语音简洁精美,形成浓郁而峻洁的风格特色。
一、散文的文体韩愈散文,内容复杂丰富,涉及面颇广,形式也多种多样。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论说文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韩愈的论说文,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不少作品到达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
?原毁?,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精辟分析,揭露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士的根本原因。
他指责当时社会人情的恶薄,自鸣不平,并发出了主张公正用人的呼吁。
作品立论鲜明,语言平易,虽多阐述孔子、颜渊、子路、孟子等人的意见,而不引经据典,这是散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形式。
他不顾流俗的诽谤,大胆地为人师,作?师说?,指出师的作用及相师的重要。
他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
这种见解打破了封建传统的师道观念,对于我们今天也还有参考价值。
第三节韩愈的散文成就一、韩愈的领袖作用散体文的创作高峰是在中唐时期,这个高峰是建立在此前散体文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清人赵冀所谓“是愈之先,早有以古文名家者。
今独孤及文集尚行于世,已变骈体为散文,其胜处有先秦两汉之遗风”(《廿二史札记》卷二O)。
诗歌、散文都具有开拓性贡献的文学家。
钱穆:中国全史上下古今三四千年来少数之第一流大人物。
散文,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
或称他为“文宗”。
苏轼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韩文公庙碑》)二、韩愈散文的特点:留下了320多篇散文,包括了古代的论、记、解、对、书、启、表、序、碑志、祭文、哀辞、行状等各种文体,涵盖了当今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各种写作样式。
韩愈的确是一位写作大家,各种文体都有优秀的文章传世。
韩愈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显示散文大家艺术技巧的成熟。
韩愈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1、说理类文章(论、表、解、对等),说理透辟,理足气盛,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
《原道》最后慷慨激昂地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不堵住佛老的“私言”,儒家之“公言”就不能行。
《论佛骨表》:即使面对至高无上的皇上,他也敢直陈己见。
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大内奉养,当满朝上下如醉如狂,韩愈敢于直斥佛骨为“朽秽之物”。
在分析了迎佛骨之非以后,韩愈直言:“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决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并对宪宗亲临观之的行为表示“耻之”,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量。
有为而发,不平则鸣.《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
2、感情充沛。
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文章情感浪潮扑面而来,令人感受到鲜活的生命力。
韩文如潮,澎湃流转。
不仅抒情文,议论文、叙事文、应用文也都如此。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唐宋时期,散文写作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写作技巧,其中唐宋八大家作为代表,对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
一、背景介绍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欧阳修,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文天祥。
由于历史时代的差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也略有区别,但八家的散文都追求真实、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状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韩愈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韩愈的散文注重理论探究和宏观抒发情感。
他的散文语言平实朴素,融汇了古文的端庄和散文的自由,力求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
三、刘禹锡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刘禹锡的散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善于揭示社会现象,关注民生问题,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的散文注重描写细节,注重语言的生动表现力。
四、柳宗元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柳宗元的散文注重思辨和哲学思考,他善于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世界的规律,同时又能从微观的细节中感受生活的真实。
他的散文语言严谨简练,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空间。
五、欧阳修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欧阳修的散文以叙事为主,他擅长描写人物和场景,注重情节的安排和推进,给人以强烈的叙事感受。
他的散文语言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六、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三位苏氏父子的散文多以抒情为主,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
他们的散文注重文字的美感,追求优美的语言表达和情感的深刻抒发。
他们的散文语言流畅,充满音乐感,风格独具特色。
七、文天祥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文天祥的散文主要表现为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他勇于直面社会问题,敢于对当权者进行直接批评。
他的散文语言慷慨激昂,情感充沛,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总结起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各具特色,但都注重真实表达、关注社会现象、关怀民生问题。
他们的散文写作技巧多样,有的注重思辨,有的注重叙事,有的注重抒情,但无论何种风格和技巧,都以独立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为基础。
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一、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4)二、逻辑严整,锐利雄辩、富有条理 (6)三、高超的语言艺术 (8)四、想象丰富、巧于取譬的创作手法 (9)注释 (9)参考文献 (9)【摘要】:从韩愈的散文来看,成就最高的显然是作者早期那些具有自己独特艺术特色的作品,而不是作者中后期,特别是后期那些平庸说教的文章。
韩愈早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为创作思想的改变,即创作手法的更新。
强调作文的自由和语言的提炼,建立了用情感来创作,用思想来创作的理念。
作家对文学创作创新的坚持,仍然是我们这些千年后的现代人的榜样。
【关键词】:韩愈散文早期艺术特色论韩愈早期散文的艺术特色王兆全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注释)文学史上一般都是把一个文学家的作品分期进行评论,而对于韩愈作品的分期问题,则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提出韩愈诗分期的说法较多,而鲜有韩愈散文分期的说法。
这是因为韩愈的文学主张和反“佛老”的观点,一生没有很大的改变,造成了韩愈散文始终有其统一的风格,所以过去学者可能认为不如其诗有明显分期的必要,所以我们很少能看到有关韩愈散文分期的讨论。
其实我们认为韩愈散文可以与韩愈诗同步,分作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韩愈青少年至德宗贞元十九(803)年十二月被贬阳山之前后。
第二期是德宗贞元十九年至宪宗元和九年(814)十二月以考功郎中知制诰时。
第三期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起,至穆宗长庆四年(824)止。
以此分界,较合乎韩愈诗文风格的转变。
贞元十九年以前,即被贬阳山以前的韩愈因为文学著作的道路刚刚开始,创作的目的也不同于中后期,与早期的诗风一样,此时韩愈的散文显得古朴平正,语言特色也已经表现得非常成熟了。
韩愈在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在中唐,韩愈的诗追求创辟,是诗格的一大变化,对后来宋诗影响极大。
所以苏轼说:“诗之美者莫如韩退之,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
”苏轼这两句话,前一句从宋人口味出发,未免偏爱过誉,后一句则如实地指出韩诗变创的特点和作用。
韩愈才富学博,以文为诗,驱驾气势,追求奇崛险怪,创大篇,用奇字,押险韵,所以独创一格。
韩愈在艺术上有独创之处。
他的风格多样,但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
正如《调张籍》中所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具体地说表现以下点:一、题材选择上的不平凡。
韩愈的诗,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
喜欢描写自然界的奇景奇物、人世间的奇事奇态,如《调张籍》、《月蚀诗效玉川子作》、《陆浑山火》、《记梦》等。
即使在一般常见的题材中,韩愈喜欢别出心裁,出人意料地挖掘一些别人笔下所未有的东西。
他还喜欢掇拾琐屑情事而大肆铺陈,如《雉带箭》全从动态中把握雉、箭和将军的形象,大笔淋漓,一气呵成。
这种题材选择上的特点,固然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追求过甚,不免陷于极端。
清人刘熙载云:“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艺概》),就是指这些方面。
《南山》连用五十多个新颖的比喻,把南山写得光怪陆离,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
二、这种风格表现为构思和想象的奇特新颖。
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
如《孟东野失子》一诗,本为劝慰孟郊丧子而作,却以寓言形式入诗,说明“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的道理。
《陆浑山火》的构思更为奇特。
本是一场山林大火,韩愈却描绘成火神宴客,场面极为壮观。
韩诗的想象更是丰富,立喻取譬,务为奇特。
他的《汴泗交流赠张仆射》和《听颖师弹琴》,一写击马毯,一叙弹琴,俱描摹逼真,形象生动。
在《听颖师弹琴》中,作者首先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以描绘音乐的形象:“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韩愈的散文特点总结归纳 韩愈(768--824),字退之,他的散文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韩文分论说、杂文 、传记、抒情四类。
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 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
《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 表作。
他的小品文笔锋犀利、形式活泼, 《杂说四·马说》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 点。
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
《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
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 彩。
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 ,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 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韩愈散文风格从总体上说体现了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的特点。
皇甫湜说他:“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浑浑灏灏,不可窥校。
”(《韩 文公墓铭》)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 第一书》)韩文的风格来自他的人格和他的文学 主张, 人格的浩然正气使其文章理直气壮; 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使其文章情 感强烈。
此外,韩愈还有奇崛排奡和文从字顺的特点。
韩愈散文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说理、叙事、言情上,三者在不同文体中虽 有偏用,却也常有交融。
其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 逻辑性很强,感情强烈。
其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 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又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张中丞传 后叙》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其抒情文感情真挚,抒写委婉,如《祭十二郎文》把 悼亡的悲情和生活琐事的描写融会在一起, 写得凄婉动人, 催人泪下。
被誉为“祭 文中千年绝调”。
韩愈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艺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