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机械设计试验报告2(附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7.13 KB
- 文档页数:15
前言一、实验课目的本课程实验课目的在于: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机械实验方法、测量技能及用实验法来测定一些机械参数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
因此,实验课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在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后分析试验结果,写成正规的实验报告。
实验课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要求在实验前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在实验前要进行检查和提问,如发现有不合格者,提出批评,甚至停止实验的进行,实验准备工作包括下列几方面内容:1.预习好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的目的及要求;搞懂实验的原理;了解实验进行的步骤及主要事项,做到心中有底。
2.准备好实验指导书中规定自带的工具、纸张。
3.准备好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表格应记录些什么数据自拟。
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1.验前必须了解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性能、操作规程及使用须知,否则不得操作。
2.严格按照规定,精心操作设备、仪器。
3.实验室内与本实验无关的设备与仪器,一律不得乱动。
4.在实验室严守纪律,不得高声谈笑,保持室内整洁。
5.实验完毕后,用过设备、仪器放回原处,并整理清洁、经教师同意后才得离开。
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所有数据、现象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一定结论与看法的书面文件。
学生在实验后必须按照要求,整理并分析处理所的结果,写成正规的实验报告。
为了写好实验报告,提出以下几点:1.实验结果记录应经实验指导教师过目签字,并随实验报告一起交上。
2.报告中的结果分析及讨论应力求具体,应针对试验具体情况,防止不切实际的空谈。
3.实验报告要求每人一份。
4.实验报告应在实验完毕后一星期内,由班委汇集交老师。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18年9月10日实验一零件认知实验一、实验目的1.配合课堂教学及课程进度,为学生展示大量丰富的实际机械零件,使学生对实际机械系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设计机械臂实验报告引言机械臂是一种能够模拟人类手臂动作的机器设备。
它由一系列的关节、驱动器和传感器组成,可以执行各种需要高度精确和大力度的工作任务。
机械臂在工业生产、医疗手术、军事领域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旨在设计一个基于Arduino控制板的机械臂,并在实际操作中验证其运动控制和抓取能力。
设计与材料我们设计的机械臂由四个关节组成,分别是基座、肩部、肘部和手部。
每个关节都使用了舵机和位置传感器,以实现位置控制和反馈。
整体结构材料采用了铝合金,轻量且坚固。
Arduino控制板用于接收指令并控制舵机的运动。
实验中的关键材料与器件如下所示:- Arduino控制板- 4个舵机- 4个位置传感器- 铝合金框架- 连接器和螺栓- 电源和电线实验步骤1. 设计机械臂结构根据我们对机械臂运动和功能的需求,我们设计了一个合适的机械臂结构。
基座固定在平面上,肩部和肘部通过舵机连接,并能够绕各自的轴旋转。
手部可以通过舵机打开和关闭,以模拟抓取动作。
2. 搭建机械臂按照设计图纸,将铝合金框架连接起来,同时将舵机和位置传感器安装在各个关节上。
确保关节可以自由运动,并且传感器能够准确测量位置。
3. 编写控制程序利用Arduino开发环境,编写控制程序。
程序中包括了舵机运动控制的算法,以及位置传感器的读取与反馈。
我们使用了PID控制算法,通过对位置误差的调整,使得舵机能够准确地到达指定的位置。
4. 测试运动控制将机械臂连接到电源和Arduino控制板,上传编写好的程序。
通过输入指令,控制机械臂的运动。
观察机械臂是否按照预定的轨迹运动,并且关节的位置是否准确。
5. 测试抓取能力在设计的机械臂手部上,放置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通过控制舵机的运动,模拟机械臂的抓取行为。
测试机械臂是否能够稳定地抓取物体,并将其移动到指定位置。
实验结果经过一系列测试,我们的机械臂成功地实现了运动控制和抓取的功能。
机械臂能够按照设定的轨迹准确运动,并且关节的位置控制非常精确。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实验一,杠杆原理。
本实验旨在验证杠杆原理,通过测量不同力臂和力的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计算力矩的大小来验证杠杆原理。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个木制的杠杆,上面有两个固定的滑块,分别位于杠杆的两端。
我们在滑块上分别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并通过移动滑块的位置来调整力臂的长度。
然后,我们使用一个测力计来测量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力臂较长时,需要施加较小的力才能使杠杆达到平衡。
而当力臂较短时,则需要施加较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平衡。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力矩的计算公式,M = F d,其中M表示力矩,F表示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d表示力臂的长度。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原理,即力矩的大小与力臂的长度成反比。
这也为我们理解和应用杠杆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实验二,轮轴原理。
本实验旨在验证轮轴原理,通过测量不同半径的轮轴上所施加的力和输出力的大小,以及计算力矩的大小来验证轮轴原理。
我们准备了两个不同半径的轮轴,分别在轴上施加相同大小的力,并测量输出的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轮轴原理的计算公式,F1 d1 = F2 d2,其中F1和F2分别表示施加在轮轴上的力和输出的力的大小,d1和d2分别表示轮轴的半径。
实验结果表明,当轮轴半径较大时,输出的力较小;而当轮轴半径较小时,输出的力较大。
这与轮轴原理的预期结果一致,即输出力与轮轴半径成反比。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轮轴原理,为我们理解和应用轮轴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结论。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原理和轮轴原理,并得出了它们的计算公式。
这些实验结果为我们理解和应用机械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也为我们今后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机械原理的实验报告到此结束。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相关知识,熟练使用相关工具进行设计与制作,并在实际操作中加强自身动手能力与实际应变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是设计、制作和测试一台简易的手摇发电机,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三、实验原理手摇发电机是一种可以将人体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与传统发电机相似。
由于旋转磁场的作用,磁感线会跟着线圈旋转,从而在线圈内产生感应电动势,利用这个原理就可以将人体机械能转换成为电能。
四、实验步骤1.设计手摇发电机的框架:需要确定手摇发电机的框架大小和形状,画出初步的设计图等,然后在SOLIDWORKS等相关软件中进行3D建模,制定出框架的具体参数。
2.制作手摇发电机的框架:使用自动加工工具将框架进行机械加工并进行整体组装。
3.设计手摇发电机的发电部分:利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发电机部分的设计,并制定发电机的制造参数。
4.制造手摇发电机的发电部分:使用自动加工工具进行发电机部分的制造,并将其与框架进行整体组装。
5.测试手摇发电机:使用测试工具进行手摇发电机的测试,测试其输出功率以及电压波动等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五、实验结果经过制作和测试,手摇发电机的性能达到了预期目标,最大输出功率为2W,电压波动较小。
六、实验思考通过这次实验,我了解到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也加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框架的加工精度不够高、发电机部分的输出功率不够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加以解决并不断完善。
七、实验结论本次实验让我加深了对机械设计的认识,同时也让我通过实践了解了机械设计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应变技巧。
通过这次实验,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机械设计方面的不足,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机械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次实验的具体目的包括:1、熟悉常见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
2、掌握机械零部件的测绘方法和绘图技能。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对机械零部件进行尺寸测量和精度分析。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实验设备减速器若干台。
机械传动实验台。
2、测量工具游标卡尺。
千分尺。
钢板尺。
内、外卡钳。
3、绘图工具绘图板。
丁字尺。
绘图铅笔、橡皮、圆规、三角板等。
三、实验内容1、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分组拆卸减速器,观察其内部结构,了解各零部件的名称、作用和装配关系。
使用测量工具对减速器的主要零部件进行尺寸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减速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
2、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在机械传动实验台上安装带传动、链传动或齿轮传动装置。
改变输入转速和负载,测量不同工况下的传动效率、扭矩和转速等参数。
分析实验数据,研究传动性能与参数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步骤1、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1)分组并熟悉实验设备和工具,了解减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按照正确的顺序拆卸减速器的箱盖、轴、齿轮、轴承等零部件,注意做好标记,以便装配时能正确安装。
(3)仔细观察各零部件的结构和形状,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加工工艺。
(4)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等测量工具对主要零部件进行尺寸测量,如轴的直径、齿轮的模数、齿宽等,并记录测量数据。
(5)根据测量数据和观察结果,按照国家标准绘制减速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标注尺寸、公差、技术要求等。
2、机械传动性能测试(1)选择一种机械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链传动或齿轮传动,安装在实验台上。
(2)调整传动装置的张紧力或中心距,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启动实验台,逐渐增加输入转速和负载,记录不同工况下的扭矩、转速和传动效率等参数。
第1篇实验名称:机械原理小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通过实验,观察机械结构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1. 机械原理实验箱2. 螺旋千斤顶3. 压力传感器4. 磁力计5. 万能试验机6. 螺纹连接件7. 测量工具(尺子、游标卡尺等)三、实验原理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规律和机械结构设计的学科。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箱中的机械结构,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实验箱中的螺旋千斤顶,分析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测量螺旋千斤顶的螺距和螺纹升角,记录数据。
3. 使用压力传感器测量螺旋千斤顶的输出力,记录数据。
4. 分析螺旋千斤顶的输出力与输入力之间的关系。
5. 观察磁力计在实验中的表现,分析磁力对机械结构的影响。
6. 使用万能试验机对螺纹连接件进行拉伸实验,观察其断裂情况。
7. 分析螺纹连接件的受力情况,总结螺纹连接的特点。
五、实验数据1. 螺旋千斤顶螺距:L = 10mm2. 螺纹升角:α = 30°3. 螺旋千斤顶输出力:F = 500N4. 磁力计测量值:m = 0.1T5. 螺纹连接件断裂载荷:F = 2000N六、数据计算和处理1. 计算螺旋千斤顶的输出力与输入力之间的关系:F = L F_输入sin(α)F = 10 500 sin(30°) = 250N2. 分析螺纹连接件的受力情况:螺纹连接件在拉伸实验中,当载荷达到断裂载荷时,连接件发生断裂。
这说明螺纹连接件的强度取决于其材料、尺寸和加工质量。
七、实验结论1. 螺旋千斤顶是一种常见的机械结构,其输出力与输入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2. 磁力对机械结构有影响,需要考虑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3. 螺纹连接件在受力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强度,但需要注意其断裂载荷。
八、实验误差分析1. 实验过程中,由于测量工具的精度限制,导致实验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机械装配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机械装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机械零件的认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实验原理机械装配是将各种机械零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精度组装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机械产品的过程。
机械装配的主要内容包括:零件的清洗、检验、装配、调整和试验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1)实验台:一台标准机械装配实验台,包括轴承座、齿轮箱、传动轴、联轴器、轴承、螺钉等。
(2)工具:扳手、螺丝刀、锤子、测量工具等。
2. 实验步骤(1)零件清洗:将所有零件放入清洗液中,使用毛刷进行清洗,去除油污、灰尘等杂质。
(2)零件检验:使用卡尺、千分尺等测量工具对零件尺寸进行检验,确保零件符合设计要求。
(3)装配:按照装配图和装配顺序,将零件依次装配成组件。
具体步骤如下:① 装配轴承座:将轴承座与底座连接,确保连接牢固。
② 装配齿轮箱:将齿轮箱与轴承座连接,调整齿轮箱位置,确保齿轮啮合正常。
③ 装配传动轴:将传动轴与齿轮箱连接,调整传动轴位置,确保传动轴与齿轮啮合。
④ 装配联轴器:将联轴器与传动轴连接,调整联轴器位置,确保联轴器与传动轴同心。
⑤ 装配轴承:将轴承安装到轴承座和齿轮箱上,确保轴承与轴承座、齿轮箱连接牢固。
⑥ 装配螺钉:将螺钉拧紧,确保各部件连接牢固。
(4)调整:对装配好的机械产品进行各项参数的调整,确保产品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5)试验:进行试验,观察机械产品的运行情况,确保产品性能稳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成功完成了机械装配,并进行了各项参数的调整和试验,机械产品运行稳定,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2. 实验分析(1)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装配图和装配顺序进行装配,确保各部件连接牢固。
(2)在装配过程中,注意观察零件的尺寸和形状,确保零件符合设计要求。
(3)在调整过程中,仔细调整各部件的位置和参数,确保产品性能稳定。
(4)在试验过程中,观察机械产品的运行情况,确保产品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机械基础实验报告答案大工16春《机械基础实验(一)》毕业清考实验报告答案网络高等教育《机械基础实验(一)》实验报告学习中心:层次: 高起专专业:年级: 年春/秋季学号:学生姓名:机械基础实验(一)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双曲柄机构主动件和从动件的角速度变化,了解四杆机构中的急回特性,并通过一个应用实例进行交互式操作加深对其的理解。
2. 通过交互式操作动态观察凸轮机构的分类,使学生对各种凸轮机构的典型类型有所认知。
3. 通过交互式操作动态观察锥齿齿轮箱的运动特性,使学生了解锥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啮合过程,同时使学生了解锥齿轮实现双向输出的方式,而且还通过一个内齿轮使学生了解内齿轮的传动特性和啮合过程。
4. 通过交互式操作动态观察蜗轮蜗杆传动,使学生了解蜗轮蜗杆的传动特点和运动特性。
二、实验习题1. 双曲柄机构的运动过程有哪些特点,答:普通的双曲柄机构中,主动曲柄作匀速转动时,从动曲柄作变速运动。
若是平行四边形机构,运动特点是两曲柄以相同速度同向转动,连杆作平动。
若是反平行四边形机构,当以其长边为机架时,两曲柄沿相反方向转动,角速度不等;当以其短边为机架是,运动特性与普通双曲柄机构相似。
2. 针对盘形凸轮、移动凸轮、圆柱凸轮分别列举一种应用实例。
答:盘形凸轮:内燃机配气凸轮机构;移动凸轮:冲床装卸料凸轮结构;圆柱凸轮:罐头盒封盖机构。
3. 直齿圆锥齿轮主要应用在哪些场合,它有哪些特点,答:直齿圆锥齿轮传动一般应用于轻载、低速场合。
圆锥齿轮传动是用来传递两相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的。
它的轮齿是沿着圆锥表面的素线切出的。
轮齿是均匀分布在一个圆锥体上的,它的齿形一端大,另一端小,取大端参数为标准值。
工作时相当于用两齿轮的节圆锥做成的摩擦轮进行滚动。
两节圆锥锥顶必须重合才能保证两节圆锥传动比一致,这样就增加了制造、安装的困难,并降低了圆锥齿轮传动的精度和承载能力。
4. 蜗轮蜗杆传动有哪些优缺点(100 字以内),答:优点:1、有比较大的传动比,非常紧凑的结构;2、能都平稳的饿传动,噪声也非常的小;3、其自身能够使用自锁性能。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 掌握机械设计所需的工具与软件的使用。
3. 进行机械设计的实际操作,锻炼动手能力。
实验设备:
1. 计算机
2. CAD软件
3. 三维打印机
实验内容:
1. 根据给定的机械零件要求,进行机械设计。
2. 使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建模和装配。
3. 将设计好的零件进行三维打印。
实验步骤:
1. 分析所给机械零件要求,确定设计方案。
2. 使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建模,包括绘制零件的平面图和俯视图等。
3. 进行零件的装配设计,调整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与尺寸,确保装配顺利进行。
4. 导出零件的CAD文件,保存到计算机中。
5. 使用三维打印机对设计好的零件进行打印,得到实物模型。
实验结果:
1. 设计出符合机械零件要求的设计方案。
2. 使用CAD软件完成了机械零件的建模和装配。
3. 使用三维打印机成功打印出了设计好的零件模型。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机械设计实验,我学习到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了CAD软件的使用,锻炼了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零件的尺寸调整、装配的困难等,但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最终完成了设计与打印。
这次实验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机械设计的过程及其中的难点,提高了我的机械设计能力。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0 页 共 15
机械设
计试验
报告2
附答案
A4打印 / 可编辑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1 页 共 15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
(机械类)
洪英 刘文吉编
________学院________专业____班
姓名___________
天津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机械基础实验中心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0 页 共 15
目 录
螺栓组联接实验报告 1
带传动实验报告 5
齿轮(蜗杆)传动效率测试实验报告 7
液体动压滑动轴承实验报告(手工记录数据) 9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11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1 页 共 15
螺栓组联接实验报告
一、实验参数
1. 螺栓中段直径:d= mm;
2. 各螺栓的垂直间距= mm
3. 螺栓材料的弹性模量:E=
4. 加载杠杆比:
5. 被联接件悬臂长:L= mm;
二、实验纪录
见附表一
三、数据处理
1. 根据实测结果,计算在翻转力矩作用下螺栓组联接的各螺栓的实测总拉力F0的大小
以及拉力增量∆F的大小和受力图。
1. 预紧力Fi
Fi'=E • ε预 • S
各螺栓的总拉力F0i
F0i=E • εi • S
式中:E—螺栓材料的弹性模量 [Gpa]
S—螺栓测试段的截面积 [m2]
εi—第i个螺栓在翻转力矩作用下的总拉应变量[με]
2. 各螺栓的拉力增量∆F
∆Fi=E • ∆εi • S
式中:∆εi—在翻转力矩作用下的第i个螺栓的拉应变增量。
[注] ∆Fi也可以用 ∆Fi= F0i-Fi' 来计算,式中的Fi'为第i个螺栓的预紧力。
3. 绘制螺栓受力图
4. 根据螺栓组联接的简单理论分析计算方法(作了简化和假设),计算出在翻转力矩作
用下,被联接件传给各螺栓的工作力Fi的大小,并绘制出它们的分布图。
1. 工作力Fi的计算
F1=F6=Mr1 / ( r12 + r22 + ∙∙∙∙∙∙∙+ r102 )
F2=F7= F1 / 2
F3=F8=0
F4=F9= —F1 / 2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2 页 共 15
F5=F10= —F1
式中:r1 ,r2 ,∙∙∙∙∙∙∙,r10 为各螺栓中心至翻转中心轴线的垂直距离。
2. 工作力分布图
三、分析讨论
对实测结果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和讨论
1. 在翻转力矩作用下,螺栓组联接中的各螺栓的总拉力F0i与预紧力Fi' 和传到螺栓上
工作力Fi的关系。
2. 螺栓的刚度C1和被联接件的刚度C2与螺栓的总拉力F0之间的关系。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3 页 共 15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4 页 共 15
页
附表1
螺栓组联接测试记录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ε1 ∆ε1 ε2 ∆ε2 ε3 ∆ε3 ε4 ∆ε4 ε5 ∆ε5 ε6 ∆ε6 ε7 ∆ε7 ε8 ∆ε8 ε9 ∆ε9 ε10 ∆ε10
初始状态预调“0”
加预紧力
加外载荷30N
[注] 加预紧力时,加载系统的自重作用也包括在预紧力之内。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5 页 共 15
带传动实验报告
一、平带传动实验参数
1. 平带种类、规格:聚酰胺片基平带(L20×800 GB11063-89)
2. 预紧力:2F01= N;2F02= N。
3. 带轮基准直径:d1=d2= mm
4. 测力杆力臂长:L1=L2= mm
5. 测力杆刚性系数:K1=K2= N/格
6. 包角:α1=α2=
二、实验数据记录表
第一次预紧: 预紧力 2F01= N
加载 n
1 n2 △n Q1 Q2 ε T1 T2
η
1
2
3
4
5
6
7
8
第二次预紧: 预紧力 2F02= N
加载 n
1 n2 △n Q1 Q2 ε T1 T2
η
1
2
3
4
5
6
7
8
三、弹性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
第一次预紧 2F
01= N 第二次预紧2F02
= N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6 页 共 15
四、三种带的弹性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
2F0= N
平带
V带 d3=120mm d4=80mm
圆带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7 页 共 15
齿轮(蜗杆)传动效率测试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姓 名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
同 组 人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
一、转速恒定数据
数据编号 转 速 输入力矩 输出力矩 效 率
1
2
3
4
5
6
7
8
二、输出力矩恒定数据
数据编号 转 速 输入力矩 输出力矩 效 率
1
2
3
4
5
6
7
8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8 页 共 15
三、实验曲线
转速恒定
输出力矩恒定
四、数据分析结果
转速恒定最大效率: 载荷恒定最大效率:
五、思考题
1. 齿轮(蜗杆)减速器的传动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2. 影响传动效率的原因是什么?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9 页 共 15
液体动压滑动轴承实验报告(手工记录数据)
专业班级 姓 名 日期
同 组 人 指导老师 成绩
一、实验条件
实验台型号:
轴颈直径 d = mm; 轴承宽度 B = mm;
润滑油动力粘度η = Pa·S; 润滑油温度t = ℃
二、油膜压力及承载曲线
转速 n = r/nim; 负载 F = N;
1.
油膜压力测试
测点(传感器)位置
1 2 3 4 5 6 7 8
压力值(KPa)
2. 径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KPa
KPa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10 页 共 15
3. 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11 页 共 15
三、摩擦特性曲线
四、思考题
1. 载荷和转速的变化对油膜压力影响如何?
2. 载荷对最小油膜厚度的影响如何?
3. 试分析摩擦特性曲线上拐点的意义及曲线走向变化的原因。
f
ηn/p
文件编号: 9E-D1-BB-6C-FC
第 12 页 共 15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同组者: ________ ____日 期: 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实验题号与已知条件)
三、实验结果
1. 轴系结构装配图(附3号图)
2. 轴系结构设计说明(说明轴上零件的定位固定,滚动轴承的安装、调整、润滑与密封方
法)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
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