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63.50 KB
- 文档页数:5
八年级科学上册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新版)浙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科学上册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新版)浙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科学上册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新版)浙教版(1)的全部内容。
课题:物质的溶解课题: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会溶液稀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学会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质量和体积要溶液中的应用,知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溶液稀释的计算过程的分析,学会其简单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认真思考、仔细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会溶液稀释的简单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教学难点结合密度公式对溶液稀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引入:实验室要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学生计算后追问:你知道应该怎样配制吗?说一说所需的仪器和具体操作步骤。
在学生思考回答后展示图片:归纳: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称取或量取)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讨论:在一杯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之后,其中哪些量会发生改变,哪些量不变?学生讨论后归纳出:1、向溶液中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剂与溶液质量变大,溶质质量保持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2、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即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二、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修改栏例1:把50g硫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20%的硫酸溶液,得到20%溶液多少克?分析计算后强调:建立等式的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物质的溶解性课题:物质的溶解性(1)课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及溶解度概念能力目标:.学习使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备注引入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注意:实验操作)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以上溶液中若还能继续溶解固体硫酸铜的溶液,就是该温度下的硫酸铜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哪些途径转变成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一般情况下)【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实验演示】在相同温度下,等量的水中分别加蔗糖、熟石灰(注意:实验操作)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二、溶解度【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
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现象:食盐未全溶,已达到饱和;氯酸钾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假如,在20℃时100克水溶解氯化钠36克刚好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浙教版八上§1.5物质的溶解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溶解度的定义;2、了解物质溶解度的等级;3、掌握常见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4、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相关的现象。
一、知识点梳理: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________________中达到___________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
3、溶解性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4、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
5、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____,温度降低而______________。
二、例题讲解例题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40克,则30°C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A. 甲比乙大B. 乙比甲大C. 甲、乙一样大D. 无法判断例题2、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g。
四位同学在20℃时配制的氯化钾溶液,其中能达到饱和的是( )A. B. C. D.例题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36gNaClB. 从20℃足量饱和食盐水中每蒸发100g水,将会析出36g食盐晶体C. 20℃最浓可配置质量分数为36%的食盐溶液D. 向20℃时NaCl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仍然是饱和状态例题4)温度/℃0 20 40 100甲溶解度/克0.173 0.165 0.121 0.076乙溶解度/克13.3 31.6 63.9 246A. 20B. 20℃时,100 克乙物质加入100 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200 克C. 10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后,溶液仍是饱和的D. 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例题5、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方案如下:I.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备用。
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课堂笔记1.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的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有关。
2.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出,溶液的温度,如氢氧化钠(NaOH)。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热量,溶液的温度,如硝酸铵(NH4NO3)。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如氯化钠(NaCl)。
分层训练A组基础训练1.(某某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2.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也有弱,强弱不同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物质中的溶解能力3.在一小杯碘水中加入少量菜油,搅拌一下后静置,发现浮在水面上的菜油变成了紫红色而下面的水层颜色明显变浅,几乎变成了无色。
此实验现象说明()A.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难溶解B.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易溶解C.碘在菜油和水中都难溶解D.碘在菜油中不溶解4.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蔗糖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B.用玻璃棒搅拌 C.将颗粒磨碎D.多加些蔗糖5.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蔗糖很快溶解了;再向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有部分蔗糖不再溶解。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B.20mL水中不能溶解一药匙蔗糖C.加入的蔗糖越多能够溶解的也越多D.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6.为研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实验,其中较为合理的是()A.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B.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C.在20℃时,分别把2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D.把20克食盐放在15℃的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只有部分溶解;把20克蔗糖放入20℃的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7.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20 碘2克水10克部分溶解从上表中分析可知,与物质溶解能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是()A.温度B.溶质的性质C.溶剂的性质 D.溶质的质量8.取4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等量的水。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教学分析】:一、《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相关具体内容目标与活动建议 1、具体内容目标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解度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2、活动建议探究物质的溶解性;研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二、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中八年级上第一章第7节“物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教学分析】:一、《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相关具体内容目标与活动建议1、具体内容目标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解度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2、活动建议探究物质的溶解性;研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二、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中八年级上第一章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的溶解”主要教学目标分析1、以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温度有关。
2、以油漆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在一种物质中不能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可能会溶解。
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3、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4、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五、“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建议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蔗糖、盐、咖啡、洗衣粉、食用油等)激发学生探究溶解的兴趣;2、注重发展学生从一般现象中发现和产生问题的意识一、教学目标:设计理念】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等知识的构建。
物质的溶解性课题:物质的溶解性(1) 课型:认知目标: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及溶解度概念教能力目标:.学习使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目标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教学准备:36教学设计备注引入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注意:实验操作〕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以上溶液中假设还能继续溶解固体硫酸铜的溶液,就是该温度下的硫酸铜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哪些途径转变成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一般情况下)【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实验演示】在相同温度下,等量的水中分别加蔗糖、熟石灰〔注意:实验操作〕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二、溶解度【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
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现象:食盐未全溶,已到达饱和;氯酸钾全溶解完,未到达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假设,在20℃时100克水溶解氯化钠 36克刚好到达饱和状态,那么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克。
K12学习教育资源
K12学习教育资源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五节《物质的溶解》第一课
时。
二、设计思想
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
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等知识
的构建。
三、教材分析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科学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
溶液的区别及转化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教材由活动得出饱和溶液和
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实验中也体现了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再设置一个对照实验
说明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从内容上看是上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
的延续,也为了后面学习溶解度做知识的积累。
四、重点难点
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五、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
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
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
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培养
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
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
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以七年级已学过的“物质的溶解性”中的性质课件为
切入点,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
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培养他们对科学研
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七、实验准备:
试管、烧杯、三角架、酒精灯、玻璃棒、药匙、水、硫酸铜、蔗糖、氢氧化钙、食盐、
ppt课件
八、教学过程
K12学习教育资源
K12学习教育资源
(一)引入
情境一:冲糖水的故事ppt1
小女孩:“妈妈,我要喝糖开水。”
(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两勺糖,搅拌,糖全部溶
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小女孩:“妈妈,再加点糖。”
妈妈:“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小女孩:“为什么呀?”
(二)新授
提出问题: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
演示实验1:ppt3
在容器a里加一定量的水, 往烧杯里加入一匙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 配成溶液。
在容器b里加一定量的水, 往烧杯里不断加入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 配成溶液。
师: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我们应该控制哪些变量相同?
生回答。
师归纳:容器相同、相同体积的同种溶液、相同温度。
教师演示:配制不同的硫酸铜溶液
学生观察、描述现象:溶液成蓝色,a中固体全部溶解 b容器底部有部分固体没有溶
解。
师:该实验现象说明在一杯水中能无限溶解溶质吗?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不能无限溶解。
师:对比a与b容器
提问:a能继续溶解硫酸铜吗?
生:能继续溶解
师:演示实验2——往a中再加入一匙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
生:观察现象:硫酸铜晶体又溶解了
师:象a溶液,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我们称它为不饱和溶液(板书)
提问:b能继续溶解硫酸铜吗?
生:不能再溶解了,因为容器底已有部分固体没有溶解
师:象b溶液,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我们称它为饱和溶液(板书)
演示:取三只试管,分别取适量b中的上层清液。再分别加入少量硫酸铜晶体。
实验3:向一只试管中加适量水,直到晶体完全溶解
师:看,加水以后硫酸铜晶体继续溶解了,也就是说,原来是饱和的溶液变成了?
生:不饱和了
师:对,从这里我们看到,溶液饱和还是不饱和跟溶剂多少有关,所以我们说饱和溶液
时,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
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使试管底部剩余的糖也溶解掉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验。
实验4:加热试管,直到晶体完全消失。
K12学习教育资源
K12学习教育资源
生:呀!硫酸铜晶体又溶解了。
师:那现在的水还能不能接着溶解硫酸铜晶体呢?是不是饱和了呢?
实验5:向加热后的试管中加少量硫酸铜晶体,全部溶解。
师:水又能溶解糖了,说明加热之后,溶液变成了?
生:不饱和溶液。
师:水还是那么多,为什么刚才溶液是饱和的,后来又不饱和了呢?
生:温度升高了
师:对,这说明,溶液饱和不饱和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温度
所以:当我们说某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指明“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展示第三只试管,问:在这份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它会溶解吗?猜一猜。
实验6:住第三只试管中,加入少量食盐,振荡。食盐溶解。
师:原来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加入少量食盐溶解了。这说明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跟什么
因素有关?
生:相现的溶质
师:从上面的几个小实验,我们可以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ppt5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
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
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板书概念的要点:“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能溶解”“不能溶解”
师:投影三种颜色深浅不同的硫酸铜溶液
师:你能判断哪种溶液是饱和溶液,哪种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吗?
生:不能
师:那么如何来判断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呢?
学生讨论
投影总结: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的方法:ppt7
1.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未溶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
2. 加少量的同种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考考你: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
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对。因为溶液已经饱和不能再溶解了!
思考与讨论ppt9: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
吗?
K12学习教育资源
K12学习教育资源
图说实验:在b中不断加入硫酸铜晶体可以让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饱和溶液进
行加热,原来原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又能继续溶解了。
板书: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师:哪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化,方法有哪些?
学生讨论
总结:饱和变成不饱和:增加溶剂、升高温度(一般情况下)
不饱和变成饱和: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师:三只试管硫酸铜溶液颜色不同,生活中,我们常说浓稀不同。
师:你如何理解浓溶液和稀溶液(板书)?
浓溶液: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稀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板书)
讨论:1.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稀有关系吗?
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
实验7:取一大钥匙蔗糖放入一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振荡,硝酸钾全部溶解;取
一小钥匙氢氧化钙放入另一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振荡,有不溶物。
上述的实验说明什么?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板书)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小结
(四)课堂练习
1. 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 )
A. 一定是浓溶液 B. 一定是稀溶液 C. 一定不是稀溶液 D. 不一定是稀溶液
2. 将一杯接近饱和的硫酸铜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硫酸铜晶体 B. 蒸发水 C. 倒出一部分溶液 D. 降低温度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 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 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D. 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五)作业:
1.作业本
2.预习第二部分:溶解度
板书设计:
§1.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
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K12学习教育资源
K12学习教育资源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引入利用小故事“冲糖水的故事”有点俗,但也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本节课
围绕课堂配制的a、b两份溶液,进行探究。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初步让学
生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和途径。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生活中相关的经验相对
较少,这方面的课程资源就不足,课堂生成比较少。整个探究过程是在老师的安排、设计下
进行,学生显的比较被动,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