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张海燕;苑桂红;刘加峰;邓军民;李春林【期刊名称】《医学教育管理》【年(卷),期】2017(003)A01【摘要】目的为了解决目前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在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方法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调整实验类型结构和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三个方面对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
结果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结论改革后的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页数】4页(P94-97)【作者】张海燕;苑桂红;刘加峰;邓军民;李春林【作者单位】[1]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100069;[2]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100191;[1]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100069;[1]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100069;[1]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10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45【相关文献】1.物联网实验室建设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课程r设计中的应用 [J], 许东滨;梁明辉;王晓东;刘雅楠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 张海燕;苑桂红;刘加峰;邓军民;李春林;;;;;;3.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J], 童耀南;张国云;陈松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 张海燕;苑桂红;刘加峰;邓军民;李春林5.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期项目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J], 吴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年6月第26期Jun. 2022No.26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临床问题导向型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改革研究魏高峰,郭 强(海军军医大学 海军医学系,上海 200433)[摘 要] 生物医学工程是推动人类医学发展的重要引擎,人类医学诊疗和健康维护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药物,另一种就是通过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
然而,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体系忽略了生物医学工程的作用,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缺乏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缺乏对临床问题的了解,造成了临床应用技能薄弱、医工交叉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
介绍了临床问题导向型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研究,探索研究了以临床应用为主的医工深度交叉融合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了临床问题导向型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改革方法,对于提高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专业的教学培养质量、促进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医工交叉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临床问题引导;教学改革[基金项目] 全军院校统编教材建设项目(HJJC2020TB)[作者简介] 魏高峰(1981—),男,河南开封人,博士,海军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海上医疗卫生装备教学与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郭 强(1995—),男,山东泰安人,硕士,海军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助教,主要从事医工交叉数值模拟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6-0085-04 [收稿日期] 2022-01-18一、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地位生物医学工程是21世纪推动医学和生物学现代化发展的两大主导技术之一。
它是一门整合物理、医学、力学、电子学、数学、材料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等多种学科和工程技术,与生物学、医学形成的一个跨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医疗卫生装备和各种医疗器械以及临床诊疗装备的学科基础,深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对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及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建设“健康中国”有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技术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1],[2]。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均将它列入高技术领域,重点投资优先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医疗设备在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疗设备的研发、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是各大医院及公司急需的人才。
多学科的交叉,使得生物医学工程不同于那些经典的学科,也有别于生物医学和纯粹的工程学科。
它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要围绕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密切结合生物医学、科学理论、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
但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专业培养方向较多,不同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又由分别来自于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师资组建,专业建设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都各有差异,导致长期以来,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医工结合不紧密、工程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等问题,造成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与社会要求差距较大的现象[3]。
这又进一步导致了该专业招生和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体系的问题,我们分析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不足,以及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对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并结合创新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由于专业培养方向较多,不同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各有差异,学校自身特色和师资力量也有所不同,因此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3]。
从我校该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分别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惯例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了课程体系建设。
生物医学工程2024级本科生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培养目标:1.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相关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2.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培养方案:1.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力学-医学影像学2.专业基础课程(必修):-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生物医学信号与系统-生物医学材料学-生物力学与生物传感-生物医学工程仪器与设备-医学影像与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与分析-生物医学光学与光电子学-生物医学工程前沿技术讲座3.专业选修课程(选修):-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与分析-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医学光子学与光学成像-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前沿课题研究-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装备与设备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项目实践4.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生物医学工程实验、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医学影像技术实验、组织工程实验等;-实习:生物医学工程企业实习、医疗设备研发实习、医院临床实习等;-项目实训:生物医学工程项目实训、科研项目实训等。
5.毕业设计:-选择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相关的课题,进行独立的研究与设计,写出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计划:为了确保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合适的专业方向选择,以下是一份可能的教学计划:第一学年:-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文化素质课程-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第二学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文化素质课程-生物医学信号与系统-生物医学材料学第三学年:-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理学-文化素质课程-生物力学与生物传感-生物医学工程仪器与设备第四学年:-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与分析-生物医学光学与光电子学-文化素质课程-生物医学工程前沿技术讲座-毕业设计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024年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目标1.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现实应用;2.了解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进展;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应对跨学科合作的需求;5.激发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的兴趣和研究热情,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课程安排和内容1.生物医学工程导论- 生物医学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交叉和应用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的伦理和法规要求2.生物医学传感与测量- 生物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原理和设计- 生物医学测量技术及其应用案例3.医学成像技术- X射线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超声成像技术- 光学成像技术- 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4.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 生物材料的种类和性能- 生物材料在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人工心脏、人工肢体等人工器官的设计与制造5.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与分析- 生物医学信号的特点和处理方法- 时域和频域分析技术- 信号处理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6.生物医学工程中的计算方法- 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 生物医学数据的统计分析- 机器学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7.生物医学仪器与设备- 生物医学仪器的分类和原理- 医学影像设备、监护设备、手术辅助设备等- 设备维护与安全问题8.生物医学工程的应用和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工程在康复工程和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和课程项目等。
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学科前沿的研究和实践项目,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1. 课程简介生物医学工程是交叉学科,融合了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知识。
本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能够应用工程技术和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问题。
本文将介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2. 基础课程2.1 生物学•生物基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2.2 医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基础临床医学2.3 工程学•计算机编程•工程图学•数据结构与算法•信号与系统•电子电路3. 专业核心课程3.1 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生物医学信号与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传感与仪器•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药物输送系统3.2 生物医学成像•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超声成像技术•医学磁共振成像技术•医学透视成像技术•医学光学成像技术3.3 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医疗设备设计与开发•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4. 选修课程4.1 医学前沿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医学•医学人工智能•生物纳米技术4.2 生物医学工程实践•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医学创业实战•生物医学工程项目管理4.3 专业拓展课程•生物伦理学与法律•生物医学统计学•生物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应用•卫生与环境工程5. 实践教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将参与实验课程、项目设计与实施、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提升技能与动手能力。
6. 毕业设计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知识与技能,毕业设计是必修课程。
学生将选择一个具体的生物医学工程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7. 专业实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实际工作,学校将安排专业实习。
学生将有机会到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医院、科研机构或企业进行实习,积累实际操作经验。
8. 总结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涵盖了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核心内容。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免疫学总学时数:32先修课及后续课:《免疫学》是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的后续课程。
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免疫学》是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现象的原理和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紧密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
其任务是通过学习医学免疫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类型、过程及其调节,熟悉和掌握免疫学防治及免疫诊断原则、基本原理和用途,了解免疫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非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能够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以后学习其他医学等课程及从事医药相关职业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在临床疾病的形成、预防、诊断、治疗中应用的一门学科。
依据这一宗旨,本课程内容包括抗原、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及临床免疫等内容,其中临床免疫为学生自学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原刺激机体,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及规律。
了解和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类型、过程及其调节,熟悉和掌握免疫学防治及免疫诊断原则、基本原理和用途,了解免疫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总学时按30学时安排。
4、教学重点、难点绪论重点:1、免疫的基本概念2、免疫的生理功能(防御、自稳、监视)3、免疫的类型第一篇抗原重点:1、抗原的概念和性质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一一抗原决定簇(AD) 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难点:1、抗原决定簇的概念、种类2、抗原决定簇与抗原特异性的关系第二篇免疫系统重点: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补体系统激活后的生物学功能4、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共同特性5、MHC、HLA、HLA复合体概念6、HLA的生物学功能及与医学的关系7、CD分子和粘附分子的概念8、中枢免疫器官场所9、外周免疫器官10、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11、抗原提呈细胞12、自然杀伤细胞难点: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CDR与HVR概念、功能区、水解片段)2、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3、HLA复合体结构4、HLA复合体遗传特征5、重要的CD分子的功能5、粘附分子的作用6、T 细胞发育分化7、B 细胞发育分化8、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表面标记9、抗原特异 性淋巴细胞亚群第三篇免疫应答重点:1、固有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2、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3、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 过程4、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5、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意义6、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7、 抗原的调节8、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W 9、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10、临床常 见疾病 难点:1、免疫细胞活化的分子基础2、APC 、TH 和B 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3、各型超敏 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的机理第四篇免疫学应用重点:1、人工自动免疫2、人工被动免疫5、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和指定阅读参考 书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
校企合作背景下医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作者:夏觅真吴琳梅王怡丁锐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17期摘要: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自然科学,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实验类课程是连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安徽医科大学以校企合作为背景对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
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验课程比重,增加医学特色实验课程,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使实验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为医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医学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实践基地据统计,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院校有400多所,但目前培养出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很难符合企业的要求。
生物技术专业是培养高等生物技术人才,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生物技术相关企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
一些高校在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一些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存在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校开始尝试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实验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本文通过探讨校企合作与实验课程改革的措施,以及如何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的生物技术人才。
1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在“四新”建设背景下,不断强化产教协同、校企合作,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实用的学习机会。
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等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教师可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综合训练平台的建设和教学探索摘要: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迅速发展,医学仪器相关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高等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特色的专业实践综合训练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实践综合训练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医学仪器的使用、医学信号的分析和处理以及医学程序的理解和掌握。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医学仪器和医学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但缺乏对医学仪器和医学信号的动手操作和处理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实践训练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目前已成为塑造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关键环节。
专业实践综合训练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学生对医学仪器、医学信号和医学程序的直观理解和操作能力,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综合训练平台;建设;教学探索引言立足于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交叉特点,系统介绍了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教学实践工作。
在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与运行方式。
重点说明了采取的政策机制以及教学实验中心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等具体的条件保障工作。
以期最终培养出能够运用科学和工程技术手段解决人类健康领域中关键问题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符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是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本科核心的基础实践和专业综合训练课程,但原有教学课程的内容、环节、模式和实践支撑平台远不能适应现代实践教学发展的要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课程实践训练的目的不明确。
原来的专业综合训练课程几乎成了动物生理学的几堂解剖实验课,其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生理解剖技能上,误解了此课程在工科院校对交叉学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因此,学生常将此课程习惯地误称为"动物解剖实验课"。
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5)一、培养目标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的交叉学科。
它通过生物、医学、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医学中的预防、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等问题。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生物医学工程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医学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医疗仪器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素质医工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 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验,受到工程技术方面的良好训练;另一方面了解临床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毕业后掌握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临床中问题的能力,具备在医疗产业(包括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医疗仪器、医药和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素质和技能。
2. 与国际化接轨,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达到国际知名大学标准。
3. 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按照我校四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修满171学分,通过毕业设计考核,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经我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基础课程(须与教学计划所列专业基础课程一致)专业基础课程(一)学科大类基础课程:高等数学一(理工Ⅰ)、线性代数、工程制图、前沿讲座、计算机算法语言、计算机算法语言上机实验、普通物理I、物理实验、工程力学(二)专业基础课程:普通化学、电路原理、人体结构学、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医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六、专业核心课程(须与教学计划所列专业核心课程一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根据医疗产业等相关需求分成两个方向: 医疗仪器和生物材料工程方向,学生进入大学二年级时选择专业方向。
基于CDIO理念的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目录一、内容简述 (2)二、CDIO理念概述 (2)1. CDIO理念的内涵与特点 (4)2. CDIO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5)三、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现状分析 (6)1. 生物工程专业发展概况 (7)2. 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挑战与机遇 (8)四、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9)1. 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11)2.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 (12)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3)4. 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 (15)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5)1. 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7)2.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8)3.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 (19)六、效果评价与反馈 (20)1.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21)2. 社会评价与反馈 (22)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3)1.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5)2. 改进措施与建议 (25)八、结论与展望 (26)1. 探索与实践的总结 (28)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29)一、内容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工程专业在地方高校中逐渐成为热门学科。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地方高校纷纷探索基于CDIO(案例导向探究式学习)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档旨在通过对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基于CDIO 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CDIO理念进行概述,分析其在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作用。
结合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收集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证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对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OBE为导向的“医学免疫学”教育创新应变与改革探索陈源红;孟令章;罗昊翔;杨珊;唐华英【期刊名称】《科技风》【年(卷),期】2024()13【摘要】目的:分析OBE为导向的“医学免疫学”教育创新应变策略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中的教学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级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4个班共216名学生,根据教学方法随机分为传统教学法对照组和OBE导向教学实验组,每组108名学生,期末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评估两组学生能力情况及免疫学理论总成绩及临床综合题成绩与对照组的考评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
结果:OBE教学组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专业品格的形成、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及评分及团队协作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教学理论总成绩及临床综合题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医学免疫学实验中采用OBE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模法有利于提高临床本科生的专业成绩和提高综合能力,具有普及推广的意义。
OBE为导向的“医学免疫学”教育创新应变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职业素养及综合能力。
【总页数】3页(P116-118)【作者】陈源红;孟令章;罗昊翔;杨珊;唐华英【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相关文献】1.成果导向(OBE)的人文通识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2.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3.成果导向教育(OBE)在"农药毒理学"教学改革中的探索4.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改革——评《学习成果导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开发指南:基于OBE专业(群)认证与高水平建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随着交叉学科的飞跃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出现医学、生物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交叉,面临这些交叉学科的学生如何去讲授免疫学这门课程,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本专业本科生免疫学教学改革提出加强学生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免疫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028-01
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国计民生中的重大社
会问题的解决,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充满和相互渗透。
生物医学工程是交叉学科之一,融合了生物、医学和工程等学科,作为教师的我,如何提高对这个专业的本科生免疫学教学效果,是我们这个专业的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往的免疫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交叉学科的学生的要求,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亟待提出新的教学改革方法去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本科生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问题。
1 教师在教学备课时应有意识加强学科交叉的特点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当中,他们的基础都很好,但是要考虑到他们的基础课程教学计划设计跟医学的本科生课程不一样,所以在给大三的学生讲免疫学时,发现很多医学的课程如病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生没有学过,医学基础很弱。
针对这些学生,我
们讲课时需要改革,把学科交叉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医学的很多复杂问题简单地普及,重点讲授学生可能将来用到的课程内容。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2 教学中应加强对生物医学工程的重点问题的阐述
因为我们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免疫学课程只有32个学时,而别的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要上54个学时左右,还有免疫学实验课16学时。
这是很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按照给医学院的学生那样上课,是行不通的。
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是,在2011年的学生免疫学课程中,我备了很多内容,基本是医学院的学生上的内容,每次我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讲课,都会拖堂,讲不完,还要再加课,讲课效果很不好。
在今年2012年的学生中,我进行了改革,不是填鸭式教学了,我选了一些重点问题着重介绍,学生学得很轻松,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认为不是讲的内容多就好,这是明显的,一定要有重点地去讲课。
3 适当改变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方式的选择也就是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课堂讲授内容重点、难点、易混点等来选择讲授、自学、讨论、见习、实验操作等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最大化的理解吸收课堂知识,如对最新研究进展的讲授可以和与此有关的理论知识穿插进行。
之前的理论教学过程太过枯燥,单调。
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讲,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要换位思考,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去猜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将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理念渗透到教学当中
免疫学作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临床学科,如果单独介绍课程理论,没有医院和其他医疗器械公司的合作,那么课程的学习就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教学效果很差。
社会发展的今天,很多免疫性疾病出现,大家熟知的艾滋病、还有很多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这些疾病要大家多了解,一方面可以从课程教学上获得,另外更大程度上要从实践中去感知,可以通过电教和临床实习的结合,使学生达到对一些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学生除了对一些临床常见病例有浓厚的兴趣外,还格外关注免疫学技术在一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
免疫学技术作为一种方法学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多讲些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事例,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灵感,使他们能把这些意识和灵感带到即将或正在开展的科研工作之中。
5 开展学术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
因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课时有限,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机构的专家教授来讲座,弥补课时短缺带来的遗憾,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让本科生跟导师去实习,在科研实践中尤其是细胞分子免疫相关的课题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
6 结语
免疫学不仅是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既然设置这门课程,需要因人而教,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结合交叉学科的特点,把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讲课教师必须重视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重视实验课、实践课与理论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荣波.引导式教学法在临床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22(3):67-68.
[2] 丁剑冰,魏晓丽,马秀敏.浅议成人专升本学生的免疫学教学方法[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0,29(2):179-180.
[3] 杨林松,王利群,蔡志强,等.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免疫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初探[j].科学时代,2008,9:86-87.
[4] 潘润存,冯彬,雷世鑫.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10,39(1):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