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和囊肿的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65 MB
- 文档页数:75
纵隔肿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纵隔肿瘤概述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s)是指发生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和结构内的肿瘤和囊肿,常见症状包括咳嗽、胸痛、畏寒、发热及气急等。
纵隔区肿瘤种类繁多,既有原发,也有继发。
原发性肿瘤中以良性多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恶性。
纵隔实际上是指胸骨与脊椎之间的胸腔,上连颈部,下止于膈肌。
纵隔内有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神经胸腺、胸导管、丰富的淋巴组织和结缔脂肪组织。
为了便于纵隔病变的解剖定位,通常将纵隔划分为上、下两部。
下纵隔再以心包前后界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英文名称:mediastinal tumor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肺积、咳嗽、胸痹。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纵隔,胸部。
常见症状:咳嗽、胸痛、畏寒、发热。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X线、CT、MRI、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活检穿刺检查。
重要提醒:若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胸部存在异常肿块或平时感觉胸部不适,应尽快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临床分类:常见的纵隔肿瘤包括:1、神经源性肿瘤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少数起源于外围神经。
这类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肋脊区内。
以单侧多见。
肿瘤较小时无明显症状,较大可压迫神经干或恶变侵蚀时可发生疼痛。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可分成两大类:(1)自主神经系统肿瘤:大多起源于交感神经。
恶性的有神经母细胞瘤及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良性的有神经节细胞瘤。
尚有少数发生于迷走神经的神经纤维瘤。
(2)起源于外围神经的肿瘤:良性的有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临床上这两类肿瘤表现相似,故有人统称为神经纤维瘤。
多发生于脊神经根或其近侧段,亦有少数来自肋间神经。
恶性者有恶性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肉瘤。
2、畸胎瘤与皮样囊肿多位于前纵隔,接近心底部的心脏大血管前方。
根据胚层来源虽可分成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含外、中、内三种胚层组织)三种类型,但其发生学相同。
纵隔囊肿及肿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纵隔也是儿童胸部肿瘤最常见的部位。
从第一肋骨到横膈膜,前胸骨,后椎体,周围有纵隔胸膜。
它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组。
即心脏、大血管、食道、气管及其主支,主要是胸腺和纵隔淋巴组织。
原发性纵隔肿瘤和囊肿的病因不明。
目前认为原发性纵隔肿瘤和囊肿的病因主要有以下理论:1、胚胎学说纵隔中含有多种组织,是胚胎发育早期的组织胚芽。
随着胚胎的生长,胚芽趋于成熟,成为胚叶,相互分离。
纵隔中残留的胚芽是纵隔肿瘤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畸胎肿瘤是典型的胚胎肿瘤。
2、组织迷走学说纵隔外异位组织种植在纵隔内,异常生长为肿瘤。
如纵隔内甲状腺肿瘤。
3、组织突变理论纵隔内的组织在一定原因作用下,组织细胞发生突变形成肿瘤。
如恶性淋巴瘤。
纵隔肿瘤或囊肿长大到一定体积时出现压迫症状,或因并发感染破裂入气管和支气管。
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绀。
咯血并不常见。
上纵隔肿瘤可压迫上腔静脉,引起颈静脉愤怒、面部、颈部和上胸部水肿。
如果食道受压,很难吞咽。
当肿瘤压迫或侵入迷走神经时,声音嘶哑。
可以压迫交感神经Horner综合征。
严重疼痛通常是肿瘤侵入神经或骨骼的迹象。
当肿瘤较大时,有局部浊度声,有时肿块自纵隔延续到颈部或胸壁。
纵隔肿瘤检查帮助不大。
一些特殊病例具有参考意义。
诊断主要依靠辅助检查。
1、X线透视和胸侧位片作为纵向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透视可以随意旋转姿势,从各个方面观察肿块阴影的形状、大小和肿块与周围的关系,观察肿块是否跳动,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是否可以随姿势和深呼吸运动而改变形式。
2、断层(体层)摄片可以显示肿瘤的层次结构及其与周围器官或组织的关系,也可以确定病变中是否有空间和微钙化,以弥补平板电脑的不足。
3、CT扫描CT检查是无创检查方法之一,对纵隔病变有很大帮助,应用广泛。
可显示纵隔内部解剖和病变部位,测量肿瘤密度,帮助判断肿瘤性质,区分体液、脂肪、钙化斑等(CT平均值有助于判断囊性和实质),CT血管扩张、扭曲或动脉瘤也可以识别。
纵隔肿瘤及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赵艳梅;孙蔓丽;霍春梅
【期刊名称】《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7(022)009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本院收治的20例小儿纵隔肿瘤及囊肿的临床资料,探讨小儿纵隔肿瘤及囊肿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6年12月20例小儿纵隔肿瘤及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男12例,女8例;就诊年龄为1个月~9岁.恶性膈瘤5例,占25%,畸胎瘤6例,肠源性囊肿4例,神经源性肿瘤2例,淋巴管瘤3例,支气管囊肿2例,淋巴肉瘤1例,胸腺瘤及增生1例.完整切除肿瘤16例,大部分切除3例,取活检1例.5例恶性肿瘤,4例术后常规化疗,良性肿瘤15例,术后随访10例,生长发育正常,预后良好.结论小儿纵隔肿瘤及囊肿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尽早诊断,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后合理规范的化疗,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总页数】2页(P700,712)
【作者】赵艳梅;孙蔓丽;霍春梅
【作者单位】开封市儿童医院,外科,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儿童医院,外科,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儿童医院,外科,河南,开封,4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6.1
【相关文献】
1.小儿纵隔支气管囊肿误诊为纵隔肿瘤并文献复习 [J], 张毅;潘铁成
2.32例原发性纵隔肿瘤诊断与治疗体会 [J], 何嵘
3.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J], 唐伟椿;张鸿毅
4.纵隔气管支气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附5例报告) [J], 陈于平;杨捷生;陈玉泉;杨卫平;杨熙鸿
5.原发性纵隔肿瘤54例的诊断与治疗 [J], 张文林;桑雄;杨晋平;向家勇;王兆彬;母存富;张熠;程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