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诊断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0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作者:商爱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将2012年07月至2013年07月本院收治的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血栓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析手术前后患者门静脉压力变化、血小板数值等相关数值,讨论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形成机制。
结果: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总体发生率为35.29%(24/68),共有24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血栓,其中14例患者在门静脉系统形成了混合性血栓,9例患者术后形成脾静脉血栓,1例患者术后形成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在门静脉压力变化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血栓组血小板计数术虽高于未发生血栓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
结论:门静脉压力降低是术后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危险因素;血小板数值的变化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意义不大。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门脉血栓;血流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19—02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脾切除加断流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后,多半为不完全阻塞,一般无明显症状。
如果门静脉阻塞严重或合并感染可引起广泛性小肠坏死或严重的肝功能衰竭,常常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明确血栓形成机制,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纳入标准:依据临床病史及影像检查资料确诊的患者。
剔除标准:(1)术前已发生血栓者;(2)肝癌、胃肠癌等其他恶性肿瘤行脾切除者;(3)严重基础疾病患者;(4)合并血液系统病症者。
选择2012年07月至2013年07月在肝胆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符合择入标准门静脉高压的成年患者68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均诊断为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研究李永浩【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切除术后血栓形成防治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98例脾脏切除术后患者中,84例有不同程度血小板升高,需要预防性治疗的67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1例,脾静脉血栓形成的3例,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的1例。
结论:脾脏切除术后复查血常规、超声或 CT 及随访对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ventive strategy of vein thrombosis after splenectomy.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splenectomy since 2003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Of 98 patients of splenectomy,84 pa-tients suffered from the increased platelet count of different degrees,67 patients were in need of preventive treatment,1 patient got portal vein thrombosis,3 patients had splenic vein thrombosis and 1 patient had mesenteric vascular thrombosis. Conclusion: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ultrasound or CT and follow - up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arly discovery and timely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splenectomy.【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3页(P44-45,46)【关键词】脾切除;静脉血栓形成【作者】李永浩【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广东佛山 528211【正文语种】中文脾切除术后常出现血小板升高,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变发生变化,严重者血栓形成。
中毒的重要性,提高饮食及治疗的遵医行为,促进 排铅。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组婴幼儿在3个 月、6个月时M D I和P D 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0.05),表明健康干预改善了新生 儿的结局。
1岁以内为婴幼儿对铅暴露影响的敏 感时期,因此加强对铅暴露婴幼儿的排铅以及神经 行为干预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铅暴露对孕妇的妊娠结局有不良影 响,健康宣教、驱铅治疗及饮食生活方式指导等综 合干预措施能够改善妊娠期结局。
参考文献1黎小兰,庄少雄,陈运彬.脐带血铅对新生儿生长及神经系统发育 影响的研究现状[J1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16(7):444〜446.2韩松,梁多宏,张莹,等.宫内低水平铅暴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 及体格发育影响[J1中国公共卫生,2013,29(9)1283"1285.3陈林,林洁,任秀娟.不同治疗方案儿童驱铅效果与血微量元素 变化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3)#8"80.4朱军,梅茹,姚起.血铅、镉、钙、锌及铜水平与孕妇稽留流产的 相关性分析[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6):1057"1061.5易受蓉,罗学荣,杨志伟,等.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在我国的修 订(城市版)[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1(2):71"75.6X ie X,D in g G,C u i C,e t a l.T h e e ffe c ts o f lo w—le v e l p r e n a t a l le a d e x p o s u r e o n b ir th o u tcom es[J].E n v ir o n P o llu t,2013,175(8):30"34.7陈文,孙宏,陈晓东.妊娠期非职业性低水平重金属暴露与新生 儿生长发育关系的初步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4,31(2):140〜142.8倪玲玲,邵婷,陶慧慧.孕前6个月父母生活、职业环境暴露对 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2):136〜142.9韦云秋,黄坚芳,庞丽,等.企业内驱铅治疗群体规范化护理健康 教育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0):2797〜2798.(收稿日期:2017-08-07)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王俊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脾切除术后的门静脉血栓谈谈肝硬化脾切除术后的门静脉血栓形成:1. 什么是“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指脾切除术后发生的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或右支、肠系膜上(下)静脉等血管内的血栓,由于脾切除术后血小板短期内骤升、门静脉内血流量降低和流速减慢、脾静脉残(盲)端血液静止后发生血栓、凝血和纤溶机制失衡等因素,门静脉系统发生血栓的风险很大。
文献报道可发生率可高达34%-55%以上。
如果算上脾静脉残端的血栓形成,那真正的脾切术后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估计要>90%。
因为脾切除术后,脾静脉残端由于缺乏血流、盲端内部形成血栓、闭塞,如果脾静脉残端的血栓延伸进入门静脉的其他属枝,则继发上述定义的门静脉血栓。
分为症状性(symptomatic)和无症状性(asymptomatic)两种。
无症状性患者,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绝大多数,多引起门静脉主干或属枝的部分闭塞,随着血栓自溶,部分附壁血栓逐渐机化、最后血管内皮细胞爬平血管壁内膜。
但造成血管壁结构的增厚、血管内皮脆性增加;这种病理改变会增加血管操作的风险(比如肝移植术后的门静脉血栓形成)。
症状性患者,主要是因为门静脉主干完全闭塞(2-8%)或大部分门静脉主干管腔被闭塞。
当门静脉主干完全闭塞时,约50%患者由于急性门静脉闭塞无法短期内自通或自通程度不充分,造成肠道血液回流障碍、感染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而最终死亡。
存活者,由于机体的纤溶、抗凝系统会发挥对抗凝血的作用,闭塞血管随后可部分自通、机化或门静脉侧枝血管形成,即最终形成所谓“门静脉海绵样变”。
2. 如何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术中于毗邻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处结扎脾静脉,消除脾静脉盲端。
术后常有两种做法:1)当血小板计数>30万时,给予预防性抗凝驱聚治疗;2)术后24小时内给予预防性抗凝驱聚治疗。
目前这种做法受到重视,但很多医生仍畏首畏尾。
最最关键:医生心中有这个并发症风险的概念,就会提前预警、干预;如果医生心中没有这个并发症概念,甚至会在术后大量应用止血药3. 如何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1)急性不完全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普通肝素 5000U 每天两次,皮下注射5-7天,无需监测凝血指标;或低分子量肝素(剂量因厂家批号而异),每天一次。
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门脉高压患者在进行了脾切除术后的护理时进行血栓形成的预防的临床效果,并研究其临床使用价值。
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为研究时间,先选择在该阶段医院中登记为有效的16例因门脉高压行脾切除的患者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人,实验组8人。
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联合血管预防护理。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形成情况、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结果:实验组患者经护理后血栓形成率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护理满意度(P<0.05)。
结论:对于因门脉高压行脾切除的患者进行血栓预防护理,相比于只进行常规护理更有利于减少患者血栓发生的情况,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事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门脉高压;脾切除;血栓预防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是一种病理情况,指的是门静脉内的血液压力升高。
其中,脾脏是门脉系统中最大的静脉窦之一,因此门脉高压可导致脾脏肿大,甚至出现脾功能亢进。
在门脉高压患者中,脾脏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过切除脾脏,可以减轻门脉系统的血液压力,从而缓解相关症状和改善肝脏功能。
然而,脾切除后,肝静脉回流量增加,使得门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腹部深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率增加。
此外,手术过程中涉及到的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等也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严重的情况下,血栓可能会引起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针对因门脉高压而进行脾切除的患者在常规护理时联合血栓预防护理的临床效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该时间段期间,我院数据库内就诊的16名因门脉高压行脾切除的患者的资料信息,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将患者纳入该项实验过程中。
采用完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16名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8名患者。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
李记超;郜胜才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2(014)017
【摘要】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收治因门脉高压,外伤性脾破裂及巨脾行脾切除术后患者80例,其中门静脉系血栓形成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门脉高压脾切除加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8例中,7例康复出院,1例肝功能衰竭死亡,巨脾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4例治愈出院,外伤性脾破裂术后未见血拴形成.结论:血小板的异常增多和血流的改变是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门脉高压患者及巨脾发生率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康复起重要做用.
【总页数】1页(P102)
【作者】李记超;郜胜才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外科;463000,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彩超诊断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0例分析
2.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20例的诊治分析
3.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1例临床分析
4.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
5.彩超诊断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0例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彩超诊断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0例分析
回顾性分析彩超诊断10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图像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避免漏诊,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8月行脾切除术后,彩超发现门静脉血栓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1~62岁;全部病例均因外伤后致脾破裂行脾切除术。
仪器及扫查方法,ge-logiq7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5mhz。
常规扫查肝、胆、胰、肾等腹部脏器,重点检查肝门部及肝内门静脉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窝。
结果
彩超可以及时正确诊断脾切除术后有或无门静脉血栓形成。
讨论
门静脉系统解剖:门静脉系统的特点是两端都与脏器的末梢毛细血管丛连接,构成独立的循环系统,管腔内无瓣膜。
门静脉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在胰颈后方汇合而成,向右上方走行,在十二指肠球部后方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继续上行至第一肝门,分为左右两支进入肝脏。
在靠近胰颈处有胃左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静脉汇入门静脉,在肝门处有胆囊静脉汇入门静脉右支。
门静脉在第一肝门处分为左右两支,右支长约1~2cm,为门静脉主干略向右的延续,再分出右前支和右后支。
左支较长,与主干呈接近90°角分出,分为横部、角部、矢状部、囊部。
横部长约2~4cm,横部与矢状部呈
约90°~100°。
矢状部长1~2cm,囊部为矢状部末端的膨大部分,与肝圆韧带相通。
门静脉左支向两侧发出外上、外下段支及左内叶支。
在钝性腹部外伤中,脾脏受伤的机会较其它脏器多:schriefers 等统计1476例闭合性腹部外伤中,脾外伤30.2%。
特别是有病理性肿大的脾脏,质地脆弱,更易破裂[1]。
脾破裂可以为单独破裂,也可为与其它脏器并发;可以表现为脾包膜下血肿,也可以为真性破裂。
真性破裂是最为常见的类型。
本组病例均为脾破裂后致失血性休克而行脾切除术。
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1~10天,分析原因: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彩超特征性声像图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左右分支、脾静脉走行及结构正常,内径可增宽或在正常范围,二维超声可显示管腔内低—中等实性回声充填,与管壁分界尚清,cdfi:管腔内无血流信号。
pw和cw探测不到血流频谱。
鉴别诊断:门静脉癌栓,原有基础疾病多为肝硬化、肝癌累及门静脉系统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各种原因导致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完全或部分性阻塞后,在其周围形成大量侧枝静脉或阻塞后再通。
二维超声图像显示闭塞部位的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的正常结构消失,或仅隐约可见。
在肝门附近出现迂曲的呈网状交错的管状无回声结构,粗细不均,其圆形断面也交织其中,呈蜂窝状改变并沿门静脉左右支向肝内延伸,至较深部位。
常有门脉高压的一系列表现,如脾肿大、腹水、侧枝循环形成等。
cdfi:完全阻塞时
门静脉内血流消失,在阻塞的门静脉旁蜂窝状结构内见深蓝色或暗红色血流信号侧枝静脉扭曲扩张明显是血流较多而呈多色血流交错状[2]。
脾静脉阻塞综合症等鉴别。
彩超检查不足是受患者体位及腹腔胀气等因素影响,图像质量差,不能清晰显示肝门部结构。
但彩超检查具有及时方便,无创,
可进行床旁检查及可重复性等优点,仍不失为脾切术后首选检查
参考文献
1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4:365.
2 龚渭冰,徐颖,主编.超声诊断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7: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