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1例
- 格式:pdf
- 大小:174.46 KB
- 文档页数:2
一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发表时间:2015-11-09T15:22:19.270Z 来源:《健康前沿》2015年10月供稿作者:丁姗姗[导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湖北武汉血栓会使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严重者因肠道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出现肠壁缺血坏死、导致腹膜炎、休克甚至死亡,病死率高达50%◆丁姗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湖北武汉 43000)【摘要】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脾切除后一种少见并发症,,总结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患者的护理。
目的:积累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经验。
方法:通过特级护理,记录患者临床病情变化所对应的护理工作。
【关键词】脾切除肠系膜静脉血栓术后护理1.案例分析102床,王XX,男,27岁。
因“道路交通伤至脾破裂”入院,急诊行“脾切除+腹腔引流术”。
术后3d突发持续性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腹胀。
查体:T37.8℃,腹部X平片:中腹部肠管扩张并见数个小液平面。
诊断性腹穿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紧急行“剖腹探查术”,术后带入引流管一根,引流出暗红色引流液300ml。
病例报告:小肠部分坏死,肠系膜静脉内血栓形成。
术后治疗予活性、抗凝等治疗,恢复良好,术后9天康复出院。
2.讨论肠系膜静脉血栓(MVT):MVT是一种罕见的内脏缺血性疾病,因肠系膜血管急性血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缺血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血运行肠梗阻。
由于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 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能够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是机体储血、造血、滤血、毁血的主要器官。
脾切除后(包括单纯脾切除,和断流术),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血流淤滞表现。
由于脾脏已切除,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故病人可迅速出现严重的腹腔感染和中毒性休克[1]。
血栓会使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严重者因肠道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出现肠壁缺血坏死、导致腹膜炎、休克甚至死亡,病死率高达50%[2]。
【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验案【案例追踪】【下肢深静脉血栓】贾某,女,44岁,个体老板。
初诊2009年2月12日。
【病史】:患者起初因外感发热而卧床休息治疗,三天后出现左下肢疼痛,呈进行性加重,伴肢体肿胀,至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经过CT、彩色B超等检查,确诊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溶栓等治疗,二周后证情好转出院。
【治疗经过】:刻诊,左下肢肿胀,疼痛,夜间痛甚,行走不利,体倦乏力,纳谷正常,二便调。
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脉象沉细涩。
证属气虚血瘀,脉道不利。
治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法。
生黄芪40g,当归尾10g,川芎6g,赤芍6g,桃仁6g,红花6g,鸡血藤20g,牛膝10g,姜黄6g,地龙6g,元胡10g,水蛭3g,甘草3g。
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下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缓解,体力有所恢复,可以短距离行走。
效不更方,原方继续服用。
半月后,独自来诊,下肢络有浮肿,疼痛已除,苔、脉如常。
原方加减继续服用。
二个月后回访,左侧下肢肿胀已除,无疼痛感觉,活动如常。
2010年4月14日,彩超示左下肢静脉瓣功能异常,未见血栓。
【评按】:本病属祖国医学之“脉痹”范畴。
其病因主要为久卧伤气,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液外益,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而成。
临床以患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为主要表现。
中医治疗当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法。
方中黄芪补气行血,当归尾、鸡血藤养血活血,川芎、桃仁、赤芍、红花、牛膝、地龙、水蛭活血通络,姜黄活血散寒通络,元胡活血通经止痛,甘草调和药性。
在治疗过程中,当防止发生血栓脱落而产生肺栓塞,故而在治疗时不可急于求成,宜图缓效,方中黄芪剂量不宜过大,同时也要严格控制活血药物的剂量,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漫漫消融。
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目的观察分析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总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骨科手术患者186例,术后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疼痛、下肢肿胀积分,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情况,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疼痛、下肢肿胀积分均比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FIB、APTT、PT、D-dimer血流变学指标均比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期间无1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骨科术后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可有效预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安全性高,无副作用。
标签:补阳还五汤;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流变学;安全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常见在骨科手术后并发症,严重者可继发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PTE)。
而PTE是主要的骨科手术后并发症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及早预防治疗是关键。
在中医学的角度,LEDVT属于”热痹”的范畴,经久难愈,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总有其临床应用价值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骨科手术患者186例,其中男有104例,女有82例,年龄在36~81岁,平均年龄为(61.7±14.5)岁,均为行关节置换术治疗,均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造血系统障碍、内分泌系统紊乱的患者,术后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疼痛、下肢肿胀积分,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情况,药物不良反应。
1.2方法基础方为:生黄芪30~60g、地龙15g、川牛膝15g、丹参15g、薏苡仁15g、赤芍15g、水蛭10g、丹皮10g、桃仁10g、当归10g、红花6g、川芎6g。
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对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治疗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
方法: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共计32例。
遵循患者入院尾号奇偶数情况分组,分为A组入院尾号奇数,(n=16);B组入院尾号偶数,(n=16)。
两组均接受常规疗法治疗,A组在此之上接受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方案治疗,予以对两组的临床效果比较。
结果:A组与B组比较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结论: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接受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方案治疗,能够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建议在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加以应用、推广。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治疗;骨折;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深静脉血栓,即为血液非正常在深静脉内凝结,为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多在制动的状态下发生[1]。
发病原因和血流缓慢、静脉壁受损、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单侧下肢肿胀、疼痛。
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属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会对回流构成影响,从而形成血栓。
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残疾的情况,严重条件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本文重点分析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采用常规疗法、常规疗法配合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的临床价值。
1.资料情况、处理方法1.1临床资料分析通过结合患者入院尾号的奇偶数,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32例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A组(n=16)、B组(n=16)。
A组男性(n=9)、女性(n=7);最低年龄为20岁、最高年龄为66岁,中位年龄(43.6±4.4)岁;最短病程为4h、最长病程为22h,中位病程(13.5±2.1)h。
发病位置中左下肢者、右下肢者各5例、11例。
B组男性(n=10)、女性(n=6);最低年龄为21岁、最高年龄为64岁,中位年龄(42.5±4.2)岁;最短病程为6h、最长病程为20h,中位病程(13.7±2.3)h。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附1例报告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患者会有腹痛、低热等非特异症状,故易误诊,如不及时发现、处理,会引起严重后果,我科近5年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病例40例中确诊为术后早期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均经过治疗痊愈,现回顾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33岁,因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脾亢入院。
入院查体:脾脐下二横指可触及。
血常规WBC3.0×109/L,RBC3.55×1012/L,PLT4.7×109/L。
予以全麻下行脾切除手术,术中发现腹腔内积液约200ml,脾大质韧,与周围粘连并形成侧枝循环,脾门部静脉迂曲扩张约2.5cm。
脾门部可见2个副脾结环,最大一枚约为3.0×2.5cm,手术顺利。
术后第3d起出现反复发热,T37.5~39℃,对症处理体温下降不明显,且出现腹痛,呈现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及轻微腹泻。
体检:腹肌稍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
查胸片肺部无感染,无胸腔积液,B超检查左膈下少量积液,穿刺抽液为清亮腹水,排除膈下积液。
术后复查血象PLT逐渐升高,术后第2d202×109/L,WBC18.7×109/L,术后第4dWBC8.5×109/L,PLT459×109/L,术后第2wPLT510×109/L.又行门静脉彩超示门静脉宽1.8cm,内有一约3.2×10cm条状稍高回声,仅其边缘可探及细小血流信号,诊断门静脉血栓,即给予尿激酶25U静滴2次/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静滴1次/d,低分子量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1次/d,经治疗1w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腹痛消失,并停用尿激酶及低分子量肝素钠,第2w复查彩超门静脉血栓基本消失,血常规正常,嘱继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定期检查血常规,术后随访3个月无发热、腹痛、腹泻、食欲、二便正常,且复查门静脉彩超无异常。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小结发表时间:2014-06-11T10:15:22.1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期供稿作者:张庆强张建国[导读] 右下肢静脉曲张多年,近日因碰破足指,感染致右下肢大面积红肿,西医抗菌治疗效果不明显。
张庆强张建国(江苏省宿迁市工人医院 223800)【摘要】古方“补阳还物汤”是“补气活血”的代表方剂,血栓性静脉炎,多是患者因气虚造成局部血瘀所致,临诊中对症配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理血止痛”等药,用于治疗血栓性静脉炎,使“气行血随”、“脉通瘀散”,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古方治疗血栓性静脉炎【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244-02 例1、丁某某,女,58岁,农民。
初诊时间:2006年2月22日。
患者诉:患左下肢疼痛2个月,西医诊断为浅静脉炎,抗菌治疗效果不显,见左下肢内侧红肿,呈15*30厘米长条状,微热,压痛明显。
伴口干、口苦、尿黄,症属湿热下注。
方,“补阳还五汤”加生地30g,丹皮10g,玄参30g,甘草10g,银花20g,3剂。
水煎服日一剂。
同时给乳香20g,没药20g,当归20g,川芎20g,皂刺20g,五倍子20g,玄参20g,生地20g,菊花20g,刘寄奴20g,木瓜20g,王不留行20g,水煎外洗患处,每次40分钟,日两次。
2006年2月27日,复诊患者诉,用方后感觉良好,前方续服3剂,外洗不变。
2010年1月31日随访,患者服方10剂后症状消失,观察4年未见复发。
例2、高某某,男,70岁,农民。
初诊时间:2009年8月10日。
患者诉:右下肢红肿10天,西医诊为血栓性静脉炎,建议住院截肢治疗,病人惧怕,求中医治疗。
方,“补阳还伍汤”加味,15剂愈。
已三年患者一切正常。
例3,王某某,男60,岁,农民。
初诊时间:2010年9月20日,患者诉:右下肢静脉曲张多年,近日因碰破足指,感染致右下肢大面积红肿,西医抗菌治疗效果不明显。
〖中医佳方〗《补阳还五汤》治好静脉曲张!【中医佳方】《补阳还五汤》治好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被老方子治好!又是一则好经验。
我以前在学习中医方剂“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经验时,曾经阅读研究过一张医案。
话说有一个人,男的,当时年纪是45岁。
这个人大概从两年前开始,就有双腿沉重、胀痛、容易疲劳的感觉。
站得久了、走得久了,都不行。
最近这半年,问题加重了,不适感越来越强烈。
后来,他到医院去。
把裤子掀起来一看,好家伙,小腿上有明显的静脉曲张,隆起弯曲,像蚯蚓一样。
还有的部位,扭曲成团成块。
看舌脉,发现舌色紫暗,舌苔薄白,脉象沉缓无力。
当时,患者就问,我腿上的胀痛、沉重,是不是由这个静脉曲张带来的?医家给的答复是,有一定关系,但从根本上讲,是气虚血瘀。
什么是气虚血瘀?患者不懂。
在他眼中,腿上一团一团的静脉曲张,似乎才是病因。
医家没多说什么,当即给开了一张方子——【配方】:黄芪,当归、木瓜、赤芍、白芍,桃仁、红花、川牛膝,川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医家嘱咐患者,平时切忌久站久行,经常抬高双侧下肢,要穿长裤长袜。
【疗效】:患者服药10剂以后,下肢的沉重、酸胀感明显减轻。
看上去,静脉曲张不那么严重了。
接着,再用24剂,诸证悉平,小腿外观如常。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们中医的解剖技术,非常粗糙。
下肢静脉曲张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血管发生了什么样的病变,中医说不清楚。
这是中医的局限性所在。
但是,中医认准一个道理,这就是,那一团团盘踞、曲张的血管,意味着“淤血”。
中医讲,气为血之帅。
血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
如果一个人气虚,推不动血液的运行了,那就容易形成淤血,导致静脉曲张的出现。
那么,上文医案里的患者,是否有气虚的表现呢?是有的。
患者双腿沉重乏力、脉象沉缓无力,这显然是气虚的表现。
舌头紫暗,这说明有淤血。
所以从整体考量到局部观察,这就是“气虚血瘀”。
只不过,此人的气虚血瘀,体现在了小腿的静脉曲张上。
【方解】:文中医案的配伍黄芪重用,毫无疑问是补气的。
补阳还五汤治疗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
刘堂正;李其周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7(037)001
【摘要】目的观察在低分子肝素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后发生DVT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40例.中西医结合140例为治疗组,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140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各组用药后的疗效.结果:在不同用药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相应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痊愈率为52.14%,对照组为41.4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79.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纤维蛋白原(FIB),2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有效改善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刘堂正;李其周
【作者单位】大冶市人民医院湖北大治435100;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普爱院区湖北黄石43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3.11
【相关文献】
1.补阳还五汤治疗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63例 [J], 周玮;
2.补阳还五汤治疗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63例 [J], 周玮
3.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J], 王广钱
4.用肝素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接受骨科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J], 王建飞
5.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探究 [J], 刘学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静脉血栓案例举隅
从云善;贾斌
【期刊名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2)5
【摘要】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的重点方剂,其适应证候为气虚血瘀。
在贾斌老师指导下用其加味治疗静脉血栓,取得较好的疗效,体现了中医“有是证用是方”的特色。
【总页数】2页(P36-37)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静脉血栓;案例
【作者】从云善;贾斌
【作者单位】甘肃省康泰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436
【相关文献】
1.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5例 [J], 杨茂敬;潘栋;门光国;刘桂芹
2.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0例 [J], 石树培;林翔;姚东文;王荣茂;修忠标;韩大为;
3.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0例 [J], 石树培;林翔;姚东文;王荣茂;修忠标;韩大为
4.“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小结 [J], 张庆强;张建国
5.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2例 [J], 潘成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栓性静脉炎9例
金文捷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
【年(卷),期】1993(0)3
【摘要】血栓性静脉炎,多见于产后术后,长期卧床后抵抗力降低、静脉注射后等。
笔者自1988年以来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栓性静脉炎9例,均收到较好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①9例患者中,男5例,女4例;年龄25岁—63岁,平均43.7岁。
患病时间最长3年,最短1个月。
多数病人因下肢肿痛而就诊检查治疗,少数患者为产后并发症而就诊治疗。
9例患者中,有下肢轻度肿胀行走后下肢水肿者5例;有浅层静脉经络上发红疼痛者7例;有索条状炎症性肿物,压痛者6例;患肢粗硬、皮色红紫者1例。
其中浅层静脉炎4例,深层静脉炎5例。
③诊断标准:凡有下肢肿痛、浅层静脉经络上发红、
【总页数】1页(P8-8)
【关键词】血栓性静脉炎;中医药疗法
【作者】金文捷
【作者单位】佳木斯造纸厂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四妙勇安汤加减配合肝素钠乳膏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94例临床观察 [J], 冯甘雨;杨晓龙
2.“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小结 [J], 张庆强;张建国
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栓性深静脉炎63例 [J], 叶长青;戴美华
4.浅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栓性脉管炎临床体会 [J], 吴玉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创伤所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张开伟;艾儒棣【期刊名称】《四川中医》【年(卷),期】2005(23)4【摘要】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骨折或手术所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将2 13例骨科创伤所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予以加味补阳还五汤及通塞脉片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改变,同时观测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2 5例,显效5 7例,进步39例,无效10例,优良率为6 2 5 9% ,其临床疗效、体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具有明显的抗凝、溶栓功能,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达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的治疗作用。
【总页数】2页(P72-73)【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加味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作用机制;骨科创伤;通塞脉片;临床症状;临床治愈;治疗作用;治疗组;优良率;对照组;病例;体征【作者】张开伟;艾儒棣【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骨科;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6;R259.872【相关文献】1.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J], 赵智伟2.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J], 刘志豪;肖学峰;贾琼3.加味补阳还五汤预防治疗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57例临床观察 [J], 胡文雷4.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J], 刘雄伟5.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创伤性脑水肿临床观察 [J], 宋良鹏;葛丽丽;孙西周;汤苏文;杜福宏;郑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补阳还五汤防治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
黄继斌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2(34)5
【摘要】深静脉血栓(DVT)属于骨科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治疗较为棘手,所以目前临床以预防为主,对于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术后临床均需采取各种预防措施[1]。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就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的治未病思想,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发挥,逐渐形成了以治未病为主导思想的中医预防医学。
【总页数】1页(P56-56)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骨科术后;中医药疗法;补阳还五汤
【作者】黄继斌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6
【相关文献】
1.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J], 赵智伟
2.补阳还五汤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J], 董昌海;梁发树;李茂瑞
3.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J], 刘志豪;肖学峰;贾琼
4.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J], 刘雄伟
5.补阳还五汤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系统评价及试验序贯分析 [J], 靖金鹏;张玥;刘效敏;刘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