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创制
- 格式:ppt
- 大小:763.50 KB
- 文档页数:21
一、宪法的基本理论1.宪法的概念和特征(一)宪法的概念: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的特征(形式特征VS实质特征)A 形式特征(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于普通法律。
制宪机关专门机关;绝对多数。
(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具有两层含义:一,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二,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以及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B 实质特征(1)对基本人权的保障——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综观世界各国宪法,对公民权利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例举式。
(我国采取此种方式)。
另一种是限制式。
(2)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一方面,由于宪法规定了主要国家机关的组织、职权、活动原则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宪法实际上成为授予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据。
另一方面,宪法规定了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范围、程序与方式,因此宪法同时也是对国家机关权力的限制。
Eg:分权理论:洛克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麦迪逊的分权制衡理论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得到最充分的论述。
2.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宪法在调整基本社会关系、确认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时所依据的并反映其根本价值和作用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于立宪和行宪之中的基本精神。
(一)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就是指国家主权这一最高权力来源于人民,同时永远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我国现行《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这一规定充分表明,我国现行宪法不仅确认了人民主权原则,同时也规定了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方式,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议会至上、议会主权、人民代表大会)(二)基本人权原则。
宪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宪法学名词解释1.宪法: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原则、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
2.宪法制度,它是宪法的制定、宣传、解释、补充、修改、监督、实施,以及违宪审查处理一系列规定和原则的总和。
3.宪法的指导思想:是指规定宪法的方向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思想,它决定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
4.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宪法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始终采取的、贯彻整个过程的基本立场和准则,是宪法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5.宪法规范: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具体来说是调整国家权力运行与人权保障的法律规范。
6.宪法制定:宪法的制定简称制宪,也就是宪法的创制,是指宪法制定者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创造宪法规范的活动。
7.宪法修改:宪法的修改简称修宪,是指有权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宪法文本的某些条款、语词或结构予以变动、补充或删除的活动。
8.宪法解释:指制宪者或者按宪法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于实施中的宪法的内容、界限和精神所作的说明。
9.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制度。
10.事先审查:又称预防性审查,指在法律、法规和其他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过程中,由专门的机关审查其合宪性。
如发现与宪法不符可予以纠正,避免其在制定完成并生效后产生不良后果。
11.事后审查:指对已生效的法律、法规在执行、适用的过程中,因发现有违宪的可能性而予以审查,或者因特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宪法而提出请求时,才予以审查。
12.附带性审查:司法机关在审理具体案件的诉讼过程中,因提出对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违宪的问题,而对该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的,叫做附带性审查。
《中国宪法》讲课提纲《中国宪法》目录•导论•第一编宪法基础论•第二编宪法权利论•第三编宪法权力论•第四编宪法运行论导论•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三、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导论•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1、宪法学的定义•宪法学是以宪法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宪法的基本原理与产生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门科学。
•2、宪法现象的构成,主要包括:宪法规范、宪政制度、宪法意识、宪法秩序。
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1、西方宪法学的历史发展•2、中国宪法学的历史发展•(1)传入阶段•(2)兴起阶段•(3)初步形成阶段•(4)新中国成立后曲折发展阶段三、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宪法学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宪法意识,更好地遵守和维护宪法;•(2)有助于推进宪法的实施和理论的发展;•(3)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和保障人权;•(4)有助于学好其它的法学课程。
2、宪法学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学习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实事求是地、辩证地把握宪法现象,认识宪法产生、发展的规律。
具体方法有:•1、文本阐释法•2、本质分析法•3、历史分析法•4、比较分析法•5、理论联系实际法第一编宪法基础论•第一章宪法的概念和本质•第二章宪法的创制第一章宪法的概念和本质•第一节宪法的定义•第二节宪法的特征•第三节宪法的本质•第四节宪法的分类•第五节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宪法的定义•一、宪法定义多样性的原因•二、中外学者关于宪法定义的表述•三、合理的宪法定义一、宪法定义多样性的原因•1、从宪法的词源来说是个多义词;•2、各国的宪政观念和制宪历史的差别;•3、各国政治环境的差异也导致对宪法认识的不同;•4、特殊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逻辑方法对宪法定义的差异也产生影响。
二、中外学者关于宪法定义的表述•1、把宪法看作是分配、限制权力的规范;•2、把宪法作为规定国家体制和机构的职能、活动程序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规范;•3、直接把宪法视为管理国家的规范;•4、将宪法视为政治规范;•5、我国宪法学者一般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去给宪法概念下定义。
宪法学名词解释1. 宪法: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经过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逐渐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革命,特别是美国和法国宪法的切里,近现代宪法形成就是宪法所规定的内容,必须包括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公民权利的保障、国家权力的划分。
宪法的界定有实质意义与形式意义两种。
实质意义的宪法亦可被称为广义的宪法,是从法律规范的内容来界定宪法的。
形式意义的宪法则是根据宪法作为法律的形式特征来界定宪法的,即宪法是指其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并在效力上高于普通法律的成文法典。
2. 宪法的渊源:即宪法的表现形式,宪法的渊源体现了宪法范围的大小。
3. 宪法性法律:是由普通立法机关依照普通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的、以宪法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性文件。
4. 宪法的分类:是指按一定标准把宪法划分和归纳为不同类别的活动,是宪法和宪法学不断发展的必然。
5. 成文宪法:是指由一个或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宪法典,现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是成文宪法。
6. 不成文宪法:是指既有书面形式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宪法判例,又有非书面形式的宪法惯例构成,而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的宪法,英国是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国家。
7. 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8. 柔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程序、法律效力与普通法律完全相同的宪法。
9. 钦定宪法:是指由君主自上而下地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宪法。
10. 协定宪法:是指由君主和人民或民选议会进行协调共同制定的宪法。
11. 民定宪法:是指由民选议会、制宪会议或公民投票表决制定的宪法。
24. 宪法原则:是指形成宪法规则和规制宪法行为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准则。
25. 公理性原则:是指从各国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本质中抽象出来,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并被奉为理解、处理宪法问题之准绳的公理。
26. 政策性原则:是指一国或一国不同历史时期,为实现某一政治决策而由宪法予以确认的原则。
2021宪法知识答题答案九年级第一部分:宪法基础知识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年颁布施行的?•答案:194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的根本法,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请问这是真是假?•答案:真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国家权能机关颁布的基本法律,人民群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创制者。
这个说法正确吗?•答案:正确。
第二部分:宪法保护的权利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哪些基本权利?•答案:言论、出版、集会、组织、游行、示威等基本权利。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了公民的哪些基本义务?•答案:尊重宪法、法律、社会秩序等基本义务。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了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答案:选举权、被选举权、罢免权、赋予人民移动、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政治权利。
第三部分:宪法实施机制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哪些机关负责检查宪法实施情况?•答案: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
8.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定法律对宪法进行解释和修正,这个说法正确吗?•答案:正确。
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哪些机构负责执行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答案:国家机构和国家工作人员。
第四部分:宪法原则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答案:社会主义制度。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了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的根本的领导力量,这个说法正确吗?•答案:正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了依法治国原则,法律是全社会的行为准则。
这个说法正确吗?•答案:正确。
以上是2021宪法知识答题答案九年级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第二章宪法的基本理论(下)第一节宪法的创制与修改一、宪法的创制宪法制定的含义:即制宪,指拥有制宪权的主体依照一定的程序创制宪法的活动(一)制宪主体:1、君主或军政府2、特设机构3、全体国民(二)制宪权1、主权性权力2、正当性3、不可分割性4、唯一性宪法制定的程序:1、提出制宪动议(民主形式的发展)2、成立制宪机构3、草案的提出和审议4、宪法草案的通过美国联邦宪法的批准是根据宪法草案的规定,宪法将由各独立州召开由人民选举的州代表会议批准,而不是由州议会批准;宪法经9个州而不是13个州批准即生效。
5、宪法草案的公布二、宪法的修改(一)、宪法修改概述宪法修改是指在宪法正式生效后,在实施的过程中,由有权机关依据法定的程序,对宪法文本的部分内容予以删减或增加宪法的部分内容的活动。
宪法修改的必要性1、使宪法的规定适应社会实际的发展和变化2、弥补宪法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宪法修改的限制1、内容的限制:宪法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精神;国家的领土范围;政体2、时间的限制:消极限制和积极限制3、程序的限制宪法修改的方式1全面修改2部分修改(二)、宪法修改的程序1、修宪动议2、修宪草案的提出3、修宪草案的决议(1)立法机关;(2)联邦议会和地方议会;(3)全民公决4、宪法修正案的公布第二节宪法解释一、宪法解释的概念宪法解释,就是宪法解释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根据宪政精神和社会宪政实际需要,对宪法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所作的补充或说明二、解释宪法的必要性三、宪法解释的原则恪守宪法精神原则适应社会需要原则遵守法定程序原则系统整体解释原则四、宪法解释的主体五、宪法解释的方法第三节宪法惯例宪法惯例是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不被成文宪法或不成文宪法国家的法律明确规定的,其内容是有关国家重要政治制度的,得到公众普遍承认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得到继续遵循的习惯或传统的总和。
宪法惯例产生和形成的途径:政治家的言行政治斗争长期政治实践著名法学家的总结第四节违宪审查一、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违宪审查的涵义2、违宪审查的构成要件(1)违宪审查的主体是特定的国家机关;(2)违宪审查机关的结论有法律效力(3)违宪审查的对象是宪法行为(4)违宪审查机关如果认为构成违宪,即进行宪法制裁。
自考宪法学名词解释1、宪法: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原则、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
2、宪法规范: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具体来说是调整国家权力运行与人权保障的法律规范。
3、宪法制定:宪法的制定简称制宪,也就是宪法的创制,是指宪法制定者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创造宪法规范的活动。
4、宪法修改:宪法的修改简称修宪,是指有权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宪法文本的某些条款、语词或结构予以变动、补充或删除的活动。
5、宪法解释:指制宪者或者按宪法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于实施中的宪法的内容、界限和精神所作的说明。
6、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制度。
7、事先审查:又称预防性审查,指在法律、法规和其他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过程中,由专门的机关审查其合宪性。
如发现与宪法不符可予以纠正,避免其在制定完成并生效后产生不良后果。
8、事后审查:指对已生效的法律、法规在执行、适用的过程中,因发现有违宪的可能性而予以审查,或者因特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宪法而提出请求时,才予以审查。
9、附带性审查:司法机关在审理具体案件的诉讼过程中,因提出对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违宪的问题,而对该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的,叫做附带性审查。
10、宪法控拆:指公民个人有权就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法规的侵害而向宪法法院提出控拆的一种制度。
11、宪政:就是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也就是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这种民主事实,发展这种民主事实。
12、国体:是指反映一个社会的阶级构成,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宪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宪法的界定(一)西方学者界定1. 实质意义的宪法2. 形式意义宪法(二)我国学者的界定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在规定的内容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2)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2. 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3. 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其他介绍宪法是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规定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约和平衡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这里“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宪法的本质,“规定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宪法的内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表明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的主要特征(一)宪法是“公法”(二)宪法具有授权性(三)宪法是一部保障每个人权利的“社会契约”(四)宪法是“基本法”(五)宪法具有相对稳定性(六)宪法无所不在宪法产生和发展:外国宪法(一)英国宪法产生和发展(二)美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美国立宪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各州宪法的形成与发展2、《联邦条例》3、《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三)法国宪法产生和发展(四)苏俄宪法历史条件首先,宪法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次,宪法是资产阶级政治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
最后,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宪法(一)、近代中国宪法的产生背景及其历史发展1.清朝立宪运动(1895—1911)1、从戊戌变法到五大臣出洋考察2.《钦定宪法大纲》3. 《19信条》4.总结(二)尝试立宪(1912——1926)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 天坛宪草3. 中华民国约法4. 中华民国宪法5.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三)南京国民政府运动1.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2.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3. 《中华民国宪法》(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2)《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五)人民共和国时期立宪运动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六)对现行宪法的修改(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88)共2条。
第四章宪法创制(宪法的制定、修改和解释)第一节宪法制定(在本节中注意区分制宪权、制宪主体和制宪机构)一、制宪权的概念宪法制定权简称制宪权,是指制宪主体根据特定原则和程序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宪法的权力。
二、西耶士的制宪权理论西耶士(Sieyes1748-1836):最早提出制宪权概念及对制宪权理论学说进行系统论述的人。
主要内容包括:西耶士认为宪法的制定权属于全体国民,“制宪权”和“被宪法制定的权力”有着根本不同,制宪权是“始原性权力”,不受任何拘束;宪法设置的国家权力是“被宪法制定的权力”,其必须受制于宪法和法律。
国民(拥有制宪权)→国民行使制宪权制定宪法→宪法设置国家权力(如立法权司法权等)三、制宪权行使的界限第一,受立宪目的的制约。
第二,受法的理念的制约。
第三,受自然法的制约。
第四,受国际法的影响。
四、制宪主体与制宪机关(一)制宪主体:全体国民从世界宪法实践来看,君主、少数人组织和社会团体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成为制宪权主体,人民主权的确立使得国民在法律理论上成为制宪权主体,这是现代宪政的基本特点。
(二)制宪机关从各国制宪机关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由制宪会议起草通过,并经该国全体公民投票表决通过制定宪法。
如1987年大韩民国宪法、1993年俄罗斯宪法等。
二是由专门成立的专家委员会起草宪法,制宪会议审议宪法,须各州批准宪法始得生效。
如美国宪法、联邦德国宪法。
三是由宪法起草委员会起草宪法,经公民讨论,由成立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宪法。
我国宪法制定采此制。
▲我国的制宪机关是政协,宪法起草委员会还是全国人大?1 制宪机关不同于宪法起草机构2 《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制定此文件的全国政协实际上行使了一定范围的制宪权。
1954年宪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制宪机关由全国政协转移到了全国人大。
3 1954年宪法颁布以来,历次修改宪法都未规定国家权力机关可以制定一部新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有修改宪法的职权,没有制定宪法的权力。
《宪法》各章小结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小结宪法是近代的产物。
在宪法产生以后,人们对宪法作出各种解释,但任何定义只能大致地、近似地描述定义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要受定义角度的局限。
我们对宪法作如下表述: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与政策,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的基本属性在于,它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民主法律化、制度化的基本形式,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集中表现。
宪法产生以来,学者们对宪法作出了多种多样的分类。
宪法的分类,对于认识各种宪法的特点和优点,对宪法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宪法发展的规律以及促进我国宪法和宪政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宪法的渊源,就是宪法的表现形式,具体地说是指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等条件不同,宪法的渊源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宪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条约。
在采取“修正案”形式来修改宪法的国家,宪法修正案也是宪法的基本渊源。
在我国,宪法修正案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宪法规范价值,采取修正案方式修改宪法,主要是为体现宪法修改的连续性和宪法内容的稳定性。
在适用宪法时,应当直接引用宪法本文而不是修正案的条款。
宪法是法律,也是由众多的宪法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
宪法规范就是确立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调整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国家与公民的基本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宪法规范应当具备法律规范的完整构成要素,制裁要素也同样存在于宪法规范之中。
宪法规范既具有法律规范的共同属性,同时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法律规范的特殊属性。
宪法关系是我们在法治国家建设所要确立的一种国家权力组织和运行的基本法律关系,它是宪法规范在调整宪法主体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关系。
宪法创制是宪法规范的产生、存在和变更的活动。
通常包括宪法制定、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三种活动。
宪法的制定,也称立宪,是指统治阶级通过一定的程序创制宪法规范的活动。
宪法传统分类宪法是一国最高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权利和国家机关的职权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宪法的传统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据效力分根据宪法的效力和权威性可分为“有效宪法”和“无效宪法”。
有效宪法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合法程序制定并已经实施的宪法;无效宪法是指在制定阶段就未能满足合法性要求,或被新宪法取代的宪法。
二、据形式分根据宪法内容编写的形式可以分为“成文宪法”和“无成文宪法”。
成文宪法是指国家的基本法律体系已经制定成书写的文件,具有完整的法律条文;无成文宪法是指国家基本法律体系未能完整地制定成书写的文件,具体体现在习惯法中。
三、据内容分根据宪法内容可分为“集权式宪法”和“分权式宪法”。
集权式宪法是指宪法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权力较少,所有政府机构均受中央政府控制;分权式宪法是指宪法把权力分散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一定范围内赋予地方政府自治权。
四、据法源性分根据宪法法源性可分为“创制宪法”和“习惯宪法”。
创制宪法是指政府或制宪会议制定或修订的组织成立制度和政府权力安排的宪法;习惯宪法是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法律制约和规范权力行使的传统制度。
五、据历史时期分根据宪法制定的历史时期可分为“革命时期的宪法”和“稳定时期的宪法”。
革命时期的宪法是指在政治、经济领域处于动荡不定的时期,针对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制定的宪法;稳定时期的宪法是指经过彻底改革和巩固后,在通常情况下制定的宪法。
六、据起草代表组成方式分根据起草代表组成方式可分为“专家委员会起草的宪法”和“议会起草的宪法”。
专家委员会起草的宪法是指由选定的宪法专家组成委员会,对宪法进行起草;议会起草的宪法则是指由立法机构(国会、国民议会等)选举的代表组成制定宪法的委员会,对宪法进行起草。
以上是宪法传统分类的几种方式。
每种分类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分类方法,以便于研究、分析和制定宪法。
1.宪法: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原则、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
2.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和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
3.柔性宪法:是指是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或者程序都与法律相同。
即有国家的立法机关议员按普通立法的形式通过,就可制定或修改宪法宪法规范: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具体来说是调整国家权力运行与人权保障的法律规范。
3、宪法制定:宪法的制定简称制宪,也就是宪法的创制,是指宪法制定者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创造宪法规范的活动。
4、宪法修改:宪法的修改简称修宪,是指有权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宪法文本的某些条款、语词或结构予以变动、补充或删除的活动。
5、宪法解释:指制宪者或者按宪法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于实施中的宪法的内容、界限和精神所作的说明。
6、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制度。
7、事先审查:又称预防性审查,指在法律、法规和其他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过程中,由专门的机关审查其合宪性。
如发现与宪法不符可予以纠正,避免其在制定完成并生效后产生不良后果。
8、事后审查:指对已生效的法律、法规在执行、适用的过程中,因发现有违宪的可能性而予以审查,或者因特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宪法而提出请求时,才予以审查。
9、附带性审查:司法机关在审理具体案件的诉讼过程中,因提出对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违宪的问题,而对该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的,叫做附带性审查。
10、宪法控拆:指公民个人有权就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法规的侵害而向宪法法院提出控拆的一种制度。
11、宪政:就是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也就是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这种民主事实,发展这种民主事实。
宪法基本知识一、什么是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二、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一致通过。
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重大问题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分别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部宪法。
1982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是我国现行宪法。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等,是一部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宪法。
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全国人大五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修正案确定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等,这些重要修改使宪法更加完善,更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三、国家宪法日的设立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作出《关于设定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四、宪法规定了哪些内容《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等重要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五、宪法的地位是什么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
2.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
3.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4.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5.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
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当代中国宪法与宪政建设专题)教学提纲第一讲宪法基本理论一、宪法的概念、特点和本质1、宪法概念的演变:古希腊:是法律中的一种。
古罗马:指皇帝的诏书、谕旨。
中世纪: 规定教会或封建主的特权及其与国家关系的法律。
中国: 法律(名词);颁布法律(动词)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规定国家制度、国家权力及国家与公民的关系,调整国家政治生活中最根本的关系的法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2、宪法的特点。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普通法有根本的区别:内容不同:效力不同: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不同:3、宪法的本质。
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二、宪法的分类和结构1、宪法的分类。
(1)形式分类: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议宪法。
(2)实质分类:马克思主义的划分方法----资产阶级国家宪法、无产阶级国家宪法。
2、宪法的结构:(P22)★从内在结构讲:宪法是由宪法的指导思想、宪法原则、宪法规范三个要素构成的结构体系。
★从外在结构讲:宪法是由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等构成的结构体系。
宪法典的结构(P27):内容结构:序言、正文、附则;形式结构:章、节、条、款、项)。
三、宪法规范和宪法渊源(一)宪法规范:1、宪法规范概念(P23)2、宪法规范的特点:原则性;高度适应性;最高权威性;法律后果的特殊性。
3、宪法规范的种类:授权性宪法规范;义务性宪法规范;禁止性宪法规范;确认性宪法规范。
(二)宪法渊源:是指一个国家的宪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一般包括:宪法典、宪法修正案、宪法解释、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
此外,国际条约也是宪法渊源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功能(一)、现代宪法的一般原则:人民主权、公民权利平等与自由、权力制衡、司法独立、法治等原则。
(二)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P30)指导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