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尝试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探究式教学应运而生。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启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进行探究和解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尝试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研究表明,探究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进行实践研究,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是当前数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议题,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能够配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激活学生学习潜能以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字数:206】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效果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从而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本研究,旨在分析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方式,总结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了解探究式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数学素养和学习动机的影响程度,探讨该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以及探索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该教学模式提供实践经验和思路。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摘要:自2011年10月始,笔者在探索、研究、总结、提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流程为:创设情境、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评价体验----巩固练习、点拨提升----达标测试、拓展延伸。
关键词:自主;合作;小组;展示;交流;提升;体验;拓展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两种有利学生增长技能、提高创新和研究能力以及与人合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将这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笔者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模式流程为:创设情境、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巩固练习、评价体验----达标测试、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景,问题导学,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动机。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
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探究的状态,创设良好的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有着巨大的作用。
如: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二年级《平均分》的时候,在教学之初,就用多媒体创设同学们春游的情景,里面蕴涵着该节课学生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数学问题。
这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主旨,另一方面也为下面的探索研究准备好了素材。
二、自主探究,经历知识、技能发现与发展的过程;小组合作,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统计观念、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念的形成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是在过程中体验和发展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这些过程目标实现的根本就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就要求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基于自主探究的课中学习单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单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对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论证:1.1问题的提出: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师的观念在不断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成为一种趋势,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不自觉地完全掌控教室,并帮助学生避免“不必要”的尝试,这样的“理想的学习模式”并没有根本上改变,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性无法得到培养,大部分教师对此有所认识,也希望有所改变。
近几年来逐渐在课堂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任务单”。
如学习任务单,观察任务单,实验记录单,学习记录单,学习活动单……学习单教学模式是对现有数学课教学形式所进行的改进,给小学数学课教学实践带来了一丝活力,但是如何采取合理的“学习单”教学的教学策略,发挥学习单的真正效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小学数学课还没有完整合理的“学习单”的教学理论指导,因此设计出适用于小学数学基于自主探究的课中的“学习单”成了目前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2课题界定:“学习单”的概念界定为: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依据学情分析而制定的学生需要完成的引导性的文本。
它的内涵包含两方面的要素:一是“学习”。
学习单使用的主体是学生,学习单的制定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究,重点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单”,主要是指学生的呈现形式,它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且还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导向。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基本上没有直接具名为“学习单”的研究,外国教育学界所提出的STEM教育理念,通过将数据收集的任务通过表单的形式进行呈现,可以看作是“学习单”的一种。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它强调在情境中运用、实践语言,是“在做中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需要革新传统教学模式。
当前,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自主学习活动为主,主动探索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以达到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对小学数学中“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并系统阐述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应对方法、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分析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从提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使人类有了探索的欲望,才可以让其产生探索的欲望。
通过开动脑筋、分析问题,才可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且把学生引入此情境之中,努力引导与鼓励其自主发现与提出问题,明确其学习的目标,使其形成思维的动力与探究的欲望。
一、注重问题发现,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数学研究的核心。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发现,大胆创造,敢于探索、想象和猜想。
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新颖的解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小学数学中的《倍数和差问题》,在探究此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呈现两条信息:四(2)班有8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兴趣小组的4倍。
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学生就比较容易提出:(1)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共有几人?(2)参加数学、语文兴趣小组的共有几人?(3)语文兴趣小组比数学兴趣小组多几人?2.解析矛盾,引出问题在学习《2,5,3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时,给学生讲解《3的倍数的特征》期间,教师先出示一些数:9,36,69,93,接着向学生提问:这些数是3的倍数吗?(答案:是。
)那么,3的倍数的数都有哪些特征呢?结果一些学生因受到2和5的倍数的特征所干扰,误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就是个位上是3,6或9的数。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活动策略的探索一、激发探究动机是自主探究活动的前提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巧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为此,教师可根据数学学习内容,利用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或利用新知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究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结合学校修草坪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学校为了绿化美化校园,在校内修一个长2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的草坪,为了预算资金,需先计算一下这个草坪面积有多少。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学校计算这个草坪的面积吗?现实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极大地诱发了探求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动机,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二、营造和谐氛围是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创造力的根基。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学校为添置图书,到新华书店购置了一套科普读物,一套12本,每本24元。
问:能提出什么问题?如何列式?当学生列出24×12后,教师放手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看哪组的办法多?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创设出了许多办法。
汇报时归类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计算(如24×12=24×3×4或24×12=24×2×6),二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一位数,再相加(如24×12=24×10+24×2),三是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分别乘一位数再相加(如24×12=24×8+24×4),四是利用乘法意义把乘转化为连加,五是利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知识的迁移直接用竖式计算。
第1页/共6页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尝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填鸭式教学方
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
却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
开始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这
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由于没有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明显提升,因此还需要根据以下几个步
骤来提高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质量。
一、营造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氛围
自主探究性学习既然是学生展现教学主体地位的过程,那么
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这个过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
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营
造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氛围。
(一)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
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一节课大
半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
式只会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所学知识,自然学生
的学习能力也就无法得到明显的提高。小学数学中其实有很
第2页/共6页
多知识是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的,且学生通过这种方
式掌握知识会比教师讲授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如小学教学中
有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若教师采用传统的教
学方式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但是如果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
方式,教师只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
时间,那么学生就能够自主对这些知识进行学习、总结,这
样也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了。
(二)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部分教师在应用自主探究性学习时,就完全放手将课堂时间
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挥教学主体地位的积极性,展现自
己的学习能力和潜能,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而教
师完全不去参与。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小学阶段的
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足,虽然小学数学知识较为简
单,但是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限,还是需要教师适当讲解才
能够完全掌握。由此可见,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之中,教
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学习时间,但是也要适当给予
学生指导,尤其是对于一些知识结构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
教师更应该及时帮助学生,让他们深入理解知识。
二、创建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
效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
第3页/共6页
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教学情境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开展除法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首先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建生活中的情境:动物园
有5只猴子,教师手里有25个花生,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
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如果把这25个花生分给5
只猴子,应该怎么分呢?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
题进行肯定,并让其他学生尝试提出其他问题,最后教师再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带领学生一起参与解题过程,
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整体较为简单,但还是有一些结构复杂的
内容,这一部分内容中的数学问题,学生无法自主理解,因
此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情
境,并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解决,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
习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质数、合数之前,就可以为
学生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准备大小相
同的正方形,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事
先准备好的正方形来组成长方形,并让学生在组合的过程中
想想究竟几个正方形才能够组成一个长方形?这样一来,教
第4页/共6页
师就可以引出质数教学,更加直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
力。
三、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习惯采用封闭式教
学方式,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方式会使学生无法
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自然也就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合作
意识。在采用自主探究性学习开展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按
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将其分为几个合作小组,然后
让小组围绕着一个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再由教师对学生
的合作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这样一来就能使学生之间
形成良好的交流,教师也能详细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更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
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
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
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
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
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
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
“院长、西席、讲席”等。四、结语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第5页/共6页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
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
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
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综上所述,本文对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尝试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
分析,得知了若要将自主探究性学习很好地与小学数学教学
进行结合,那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营
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这样就能有效地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
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
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
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
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
第6页/共6页
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
多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