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史前史,人类尚处在蒙昧的状态,人类由于经验的稀少和大脑发育的不完善,自身始终不能从自然中分离出来,随着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技术不断成熟,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的情况便不断的减弱,随着技术(此时还只是简单的工具,还是物化的自然)的发展人类踏上了“去魅化”的发展道路,自然不断的被人类了解,由服从于对自然不可知的恐惧之中渐渐的走出来,“去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化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动因则来自技术的介入。宽泛的来说,作为人类文明标志之一的“文字”、“火”也是一种技术,一种设计,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创造在试图保存自身生命的痕迹和为种族的绵续记录经验方面的原始冲动。文字是神奇的,尽管后现代的一些思想家指责技术,指责知识一经产生就推动着人类向着异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始终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到没有文字、没有文明的“茹毛饮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因此,对技术的态度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不断的科学化、系统化,自然的神秘面纱便被揭开了,但揭开面纱之后,东西方依然发展出不同的自然观,西方以个体为本位,把自然当成人类征服的对象,这样人和自然的主客体地位便是十分明晰的。在东方,文明伊始,人和自然就处在分而未分的状态之下,从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的存而不论的含糊态度,到宋明理学“天人合一”的理论表述,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东方的文化体系中表现的是中庸的、平静的。而这一切也和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西方在技术上崇尚征服,即斗争;东方在技术上崇尚和谐,即和平。海洋文明必须凭借先进的、霸道的技术才能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获得一线生机,然后技术便走上了一条大光之道,征服自然的行动便开展的如火如荼;而东方的黄土文明则是主静贵柔的,技术的进步只要有一点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便会被抛弃,不怪乎中国晚清的遗老遗少们骂西方的技术为“奇技淫巧”,而这一切的理论根源则可上溯至老庄的思想,老庄主张回归本初,讲究“抱朴守一”,反对“机事”,因为“机事”导致“机心”。而东西方这一对技术态度的不同,则使两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渐渐生成,即“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概括的说人类自然观的演变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臣服于自然,自然完全主宰人类的命运;(2)“去魅化”阶段,即人类意识的觉醒,自然不断人化;(3)天人关系区分后,东西方形成的不同自然观阶段:“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时刻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影子,科学技术其实是人类的感性显现,它反映了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主观意图。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分野,新的自然观的形成又促成了人类在改造自然方面的进程和方式的改变,也即是技术的发展,东西方的发展在近代以来严重分野便和各自的自然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人归结为思维方式的差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