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的汉语词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日本汉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何华珍林香娥我国正史如《三国志》等,不乏对日语词汇的零星记载。
及至明代中叶,倭寇扰边,收录日语单词短语并以汉字模拟音读者,更为层出不穷。
甲午之后,游历日本,几成高潮,其东游日记或日语教科书所涉日语词汇者,亦不在少数,且有详释。
然而,从字形方面进行中日汉字比较进而揭示字源者,则凤毛麟角。
概而观之,傅云龙(1800—1855)《游历日本图经》所附“日本异字”,用读若法模拟日本读音,释义准确,间有字源字形分析,或与中国汉字比照[①]。
这对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辞书,产生了一定影响。
如《中华大字典》,收录日本汉字及其用法130多处,其中亦有与“日本异字”同者。
例如:辻日本字。
读若此歧。
十字路也。
(p.2270)込日本字。
读若可米。
如股东以股本缴人公司曰拂込。
又甲乙立约,甲以其意示乙曰申込,犹言申述其意也。
(p.2270)鲶日本字。
读若奈马兹。
云似鲇而有别,头稍扁平,口大眼小无鳞,上下鄂各生触须一对,上者长而下者短,能舞动以诱致小鱼食之,常住于湖沼河川中,昼潜伏,肉供食用,属于喉鳔类。
(p.2856)鯱日本字。
读若亥欺。
水栖兽之一种。
性强暴,虽鲸鲛莫能当之。
(p.2856)娩日本衡名。
读若芒米,一百六十分斤之一,当我库平一钱零零五毫。
(p.147)掟日本义。
规定法律之意。
(p.649)其实,傅云龙列举的41个“日本异字”,并非都是日人创制的“国字”。
其中或为“国训”,缘固有汉字作不同的语义引申而已。
如“忰”见于《字汇》,“掟”见于《玉篇》,“抔”、“拵”见于《广韵》,“挊”见于《龙龛》,“嘸”见于《汉书》,“宍”见于《干禄字书》,“梶”见于《集韵》,“誂”见于《战国策》,“閂”见于《字汇补》,等等[②]。
而《中华大字典》在收释“掟”字时,大概就注意到这一点。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汉语学界对日本汉字的字形研究,似乎没有大的进展[③]。
特别是从近代汉字角度对日本国字、简体字、俗字进行专题专书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
日源回归词“自由”的词义演变研究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日源回归词“自由”的含义演变问题。
“自由”一词原本存在于古汉语中,后传入日本,意为“不受限制和约束、自己作主”。
近代日语用“自由”一词来翻译西方的“freedom”和“liberty”,并把古汉语中“自由”一词的含义扩展到“在法律和制度的规定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不受限制”“政治活动不受国家权力的干涉”,哲学上指“对自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标签:自由回归词词义演变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历史上在汉字文化交流中,日本从古汉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
明治维新后,日本曾用这些汉语词汇翻译西方词语,使这些词语赋予新的语义。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为了通过日本便捷地学习西方文化,又从日本引入了这些新词语。
本文把日本人直接从古汉语中借用去翻译西方语言的词语,后又被汉语借用的词称为日源回归词。
现代汉语中的“自由”是个法律、政治、哲学上的概念词,它原本是古汉语中的常用词,大约唐代时流入日本,在新文化运动中,由梁启超等学者接回中国。
中国学术界对日源回归词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刘正琰、高名凯(1984)、岑麒祥(1990)、史有为(2003)等对汉语外来词做了基础性的整理、解释工作。
近年来,李运博(2006)对梁启超输入的日语借词做了系统性的研究,冯天瑜(2004)从中国、日本、欧美的文化互动中探讨了近代汉字术语的生成问题。
上述论著从整体上把握了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问题,然而,对某些词语回归的微观探讨还显得不足。
本文以“自由”一词的回归为例,论述该词的含义演变情况。
一、古汉语中“自由”的词义及在日本的传播在古汉语中,“自由”一词指“不受限制和约束,自己作主”,使用频率较高。
《后汉书·阎皇后纪》中有“兄弟权要,威福自由”的记载,同书“五行志第十三”中有“百事自由,初不恤录也”的记载。
汉·郑玄《周礼》注有“去止不敢自由”之说。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句,这里的“自由”可解释为“自作主张,按着自己的想法行动。
中日同形词“头”、“首”的对照研究【摘要】中日两种语言中关于“头”和“首”的表现很多。
但是,虽然用同样的汉字标记,所包含的意思却有所不同。
“头”和“首”不仅仅用来表示身体部位,由此还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含义。
本论文着眼于汉语和日语中“头”和“首”的构成要素,分析其形成过程。
本论文考察了中日两种语言中“头”和“首”的各种用法,以及分析中日两种语言中经常出现的与“头”“首”相关的表现形式的特征。
通过以上的对照研究,总结出“头”和“首”的异同点。
【关键词】头;首;中日;对照研究;异同0.引言中日语言对照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通过对照翻译来分析两种语言的的异同点。
对照翻译就是一种语言表现译成其他语言时应该如何进行清晰准确的翻译。
多种语言对照研究与单个语言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两种形式。
对照研究和个别研究相比,不仅能准确地指出语言本质的问题点,还能使各个语言中所具备的统一性以及含义性特征更加清晰。
本论文,以中日两种语言中的“头”和“首”为例进行考察分析,运用语言对照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义项扩展模型”。
分清不同的义项扩展的结构,更加明确地指出两种语言在统语构造和意思构造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中日两种语言的“头”的异同点本节就中日“头”的共同表现以及各自所特有的表现进行论述。
“头”和「頭」的义项扩展关系。
汉语的“头”和日语的「頭」分别有各自的意思范畴,不同的词典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分类。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日大辞典』、『大辞泉』、『中国語大辞典』的分类为参考,对“头”和「頭」的例句进行总结,得到以下分类。
汉语的“头”的义项范畴。
(1)[名]头。
头部/头顶/头骨。
(2)头发、理发的方法。
平头/梳头/分头。
(3)[名] 物体的头以及前端。
笔头/中间粗,两头细(4)[名] 事情的开始,以及结束。
话头/到头(5)[名] 物品剩余的部分。
烟头/布头/粉笔头(6)顺序的起始。
第一的、最好的、最大的。
头车/头等/头筹(7)[名] 首领、头子。
中日同形词对比-最新资料中日同形词对比1.中日汉字词现状研究接触过日语的人都会发现日语中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词汇――汉字词,并且很多汉字词是中日同形词。
对于学习和研究日语的中国人和学习并研究汉语的日本人来说,中日汉字词有时是便利的“桥梁”,有时却是可怕的“陷阱”,这是因为日语中的汉字词既跟汉语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经常被称作“同文同种”。
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使两国在文化上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汉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更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和日本属于共同的汉字文化圈,共同使用汉字,所以中日两国的语言中存在大量同形词。
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日两国的语言研究者提出了“中日同形词”并开始了研究。
芝田念统计了2502个口语中的高频双音词,其中同形同义词占32.29%,同形类义词占5%,同形异义词占61.31%。
李泉对汉日字形基本相同或相近的3817个汉语常用词统计后发现,词义完全相同和基本形同的占53%,完全不同仅占4%。
此外,刘富华、王顺洪、鲁宝元探讨了汉日同形词的研究目的、对日本人学习汉语的影响及分析方法等。
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中的汉字词为中心,对1128个汉字词进行分析,其中有853个为同形词,549个为汉语中无对应的词,本文从词义方面进行分析。
2.中日汉字词词形及词义对比根据《中国日本学年鉴1992》记载,李进守先生的《中日两国同形词对比研究》是国内最早的一篇对于同形词进行研究的著作。
长时间以来,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中日语言及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到现今并没有对中日同形词做出统一的规范化的解释,不同学者对于同形词的定义及范畴描述各自不同的看法。
2.1同形词的界定首先汉语中对同形词界定如下:冯建新:“同形词就是指中日语言中这部分字形相同的词,它是汉语与日语之间的一种词汇,其使用范围包括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等词类。
日语拟态词的汉译研究——以《中日对译语料库》为基础佟玲【摘要】以天昭宁编著的《擬音語·擬態語辞典》为基础,对《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收录的日本文学作品及其汉语译文进行检索,然后参照田守育啓·ローレンス·スコウラップ的统语标准,对检索出的日语原文中的拟态词按统语特征进行分类,同时参照刘月华等的词性分类标准对相应汉语译文的词性进行分类,并将以上的分类结果,经过整理、统计及分析后,总结出文学作品中的日语拟态词汉译后在词性方面体现出的特点.【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5页(P121-125)【关键词】日语拟态词;汉译;语料库;文学作品【作者】佟玲【作者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日语的拟声词、拟态词分别有各自的定义,根据天昭宁编著的《擬音語·擬態語辞典》(1982)[1]中的解释,拟声词是指人们哭、笑、吐口水、喝饮料和拍打时发出的声音及无生物在自然状态下或受外力作用下发出的声响,也叫做“写生词”;拟态词是指对包括人在内的有生物、无生物及自然界中事物的状态、现象、变化、动作和生长等用描写、象征的手法加以表现的词语,也叫做“拟容词”。
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从词性角度来看,基本属于副词,从统语角度来看,又可以细分为副词用法、动词用法、形容词/形容动词用法、名词用法、引用用法和文外独立用法[2]等。
所谓统语,就是规定词语的顺序,以形成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反过来说,就是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对语序的要求。
与日语的拟声、拟态词概念相对应,在汉语中有“象声词”这一概念。
根据刘月华等的解释,“象声词是用语音来模拟事物或自然界的声音以及描写事物情态的词”[3]。
张谊生(2000)[4]曾提到“拟声词”这一概念,是指“模仿事物、自然界的声音”,但尚未查到拟态词这一概念。
而且汉语的象声词在词性划分上自成一类,与副词、形容词等地位相当。
日本汉字与音读汉语词之间的意义日语毕业论文(中日)汉字拼音的组成规则毕业论文中文题目日本汉字与音读汉语词之间的意义日文题目漢字の意味と漢語の意味との関係についての考察系别:年级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日漢字の意味と漢語の意味との関係についての考察【要旨】日本語の中で漢字の使用は不可欠で、漢字の意味は漢語の意味と直接な関係があると思われる。
漢字を組合わせた漢語の意味は、それを構成する漢字の意味の組み合わせになる。
字訓を通して、意味を覚えることが容易である。
しかし、日本語の中には同音語が増えていて、音声表現の立場から考えて、比較的に複雑だと考える。
漢字の意味と漢語の意味との関係を研究して、漢語の習得とその漢語が表す事柄の意味を理解することにも役立って、すごく探究に値す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キーワード】漢字、漢語、字訓、同音語目次はじめに------------------------------------------------------------------------------------------------------1 一、漢字の意味とその組み合わせ---------------------------------------------------------------------1 (一)漢字の字訓------------------------------------------------------------------------------------------1 1.字訓を用い漢字---------------------------------------------------------------------------------------1 2.字訓を用いない漢字---------------------------------------------------------------------------------2 3.同字多義------------------------------------------------------------------------------------------------2 (二)漢字の組み合わせ---------------------------------------------------------------------------------2 1.並び方と同じ場合------------------------------------------------------------------------------------2 2.並び方と逆の場合------------------------------------------------------------------------------------3 二、漢語理解の実情---------------------------------------------------------------------------------------3 (一)類推させる行き方---------------------------------------------------------------------------------3 (二)名づける実情による行き方---------------------------------------------------------------------3 三、漢語と和語の優劣------------------------------------------------------------------------------------4 (一)和語による行き方---------------------------------------------------------------------------------4 (二)外来語による行き方------------------------------------------------------------------------------5 (三)漢語による行き方---------------------------------------------------------------------------------5 四、意味を重視する立場---------------------------------------------------------------------------------5 (一)同音語の問題---------------------------------------------------------------------------------------5 (二)知的な日本語---------------------------------------------------------------------------------------6 おわりに------------------------------------------------------------------------------------------------------6 謝辞------------------------------------------------------------------------------------------------------------8 参考文献------------------------------------------------------------------------------------------------------9 中国語版中文摘要-------------------------------------------------------------------10 引言-----------------------------------------------------------------------11 一、日语汉字的意义及其组成-------------------------------------------------11 (一)日语汉字的训读-------------------------------------------------------11 1.有训读汉字-------------------------------------------------------------11 2.无训读汉字-------------------------------------------------------------12 3.一字多义---------------------------------------------------------------12 (二)日语汉字的组成-------------------------------------------------------12 1.汉字排列同意义接续一致-------------------------------------------------12 2.汉字排列同意义接续相反-------------------------------------------------12 二、理解音读汉语词的实际情况-----------------------------------------------13 (一)根据推理的方法-------------------------------------------------------13 (二)根据起名实际情况的方法-----------------------------------------------13 三、汉语同和语的优劣-------------------------------------------------------14 (一)基于和语的造词法-----------------------------------------------------14 (二)基于外来语的造词法---------------------------------------------------14 (三)基于汉语的造词法-----------------------------------------------------15 四、重视意义的立场---------------------------------------------------------15 (一)同音词的问题---------------------------------------------------------15 (二)理性的日本语---------------------------------------------------------15 结束语---------------------------------------------------------------------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はじめに個々の漢字はそれぞれ意味を持っている。
关于汉语新词日译的探讨汉语新词是为了表达新事物、新形象以及新的概念而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汉语新词的内容新、形式新,属于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者有但是内容是全新的词语。
汉语新词通常具备以下特点:1.新,汉语新词通常都是近一段时间才产生的词汇,或者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含义。
2.在各个网站、论坛、报纸、杂志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比较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就拿给力这个词语来说,人民日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里面的给力一词,不但被收录到了字典里面,而且还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翻译方法。
一、汉语新词的日译研究的现状及其必要性汉语新词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汉语新词的信息量也不容小觑。
我国每年大概可以产生1000个汉语新词。
部分流行的汉语新词不仅仅在各大论坛、社交网络中流传,也逐渐的在主流的报纸、杂志中出现,对于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对汉语新词的相关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也是很难理解其含义的,那么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化不是十分了解的日本人来说,要想真正理解汉语新词,那就难上加难了。
为了了解日本人对于汉语新词的接受程度,笔者利用假期对部分日籍人士进行了简单的调研。
结果显示,日本人对于给力、神马、浮云这些网络新词的理解程度不是很高。
汉语新词不能简单的翻译成日语,严重阻碍了中日两国人民迫切期望深入交流的美好愿望。
我们应该把汉语新词进行简单的分类、翻译,让日本人民很好的理解汉语新词的独特魅力,增进日本友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促进中日两国的合作与交流。
二、汉语新词的分类根据汉语新词的形成背景我们可以把汉语新词简单的分为:外来词、谐音词、新义词、新造词和缩略词。
下面简要的分别阐述一下各个分类新词的特点:(一)外来词外来词,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引用外来语或者用外来语加上有辅助作用的汉字,比如我们熟悉的hold住一词。
第二种是采用外语音译的方式,或者借用一部分外来语的读音,比如极客(geek)一词。
好家长 / 高等教育研究汉语存现句概念下的日语存现句汉译研究凯里学院/图雅关于存在句的概念及分类在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就目前而言主要可以分成单纯存在句及复合存在句,前者则为谓语是存在词“ある”或者是表有生命存在“いる”所组成的句子,后者则主要是指存在于某个具体的、抽象场所的的事物、人物及感觉的句子。
通常来讲在日语中存现句通常是围绕“ある”、“いる”、“ない”等一系列表示单纯存在句子展开研究。
本文则结合汉语存现句对日语存现句汉译分析。
一、L和[NがVP]的关系探讨日本研究者曾经指出,在[LはNがVP]主题句构成中[NがVP]部分一定要对L具有整体说明作用。
那么就算是整体说明,那么和一次性动作相比,持续性状态则更容易进入到这一句式中。
其中在VP中一般采用的是持续体「~ている」。
在气象信息播报中,则最能够对某一地点进行整体说明,所以这一构式被广泛应用在气象信息播报中。
比如说:山頂付近は気温が急激に下がってきている;沿岸部は小雪が舞っている。
这两句均是对地点的气象信息进行描述,并且动词为持续体。
这种存现句式也被广泛应用在汉语天气预报中,并且一般情况是应用“有”作为表达持续状态动词。
比如常见句式:今明天我国大部回暖,新疆有雨雪大风;东海南海等部分海域有大风。
另外想要整体对某一地属性描述,通常发生或者大量应用的动作,相对于一次性及个体实施动作则更有助于成为特点,例如在句式:土手付近は、無数のホタルが飛んでいる(1);土手付近は、一匹のホタルが飛んでいる(2)。
另外还有:この教会は昨年、20組の若者が結婚式を挙げた(3);この教会は昨年、一組の若者が結婚式を挙げた(4)。
以上两种不同句式的区别则是在关于施事个体数量表示上,分别是「無数」和「一匹」,也有「20組」和「一組」的差异。
施事个体中的动作不足能够表示出处所的特征差异,所以这种句子接受普及度不高。
如果想要应用(4)句式作为自然句子,那么则需要对这一对年轻人进行详细的描述,并且将其特有性质说明及描述。
汉日同形词“特别”和「特別」的对比研究作者:常舒婷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20期摘要:汉语和日语中有很多同形词,汉日同形词的对比一直是备受讨论的话题。
汉日两种语言中,既存在字形相同、意义相近的同形词,也存在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汇。
对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来说,汉日同形词方便记忆和联想,能为其日语学习带来一定的便利;但另一方面,日语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与汉语有所不同时,可能会造成误用。
本文以汉日同形词“特别”和「特別」①为例,通过辞典释义和语料库例句的对比研究,分析两者语义特征的异同。
关键词:“特别”;「特別」;同形词;汉日对比;语义特征中图分类号:H136;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02“特别”和「特別」是典型的汉日同形词,两者在语义、用法上有相同之处,但也分别有汉语、日语独有的意义。
本文以“特别”、「特別」为研究对象,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与《スーパー大辞林3.0》、《新明解国语辞典》的释义对比,分析二者在语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利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和《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BCCWJ)》(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两种语料库,列举例句证明两者语义特征的异同。
[1]一、汉日同形词(一)汉日同形词的界定和分类日本文化厅(1978)对汉日同形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考察了它们在汉日词典和日汉词典中的语义差异。
在其出版的研究报告《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中,将汉日同形词分为了S、O、D、N四类,即同形同义词(same)、同形类义词(overlapping)、同形异义词(different)和日语中有而汉语中不存在的词(nothing)。
荒川清秀(1979)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汉日同形词是建立在“视觉同一性”的基础上,不应将研究对象限定在汉字音读词上,重新讨论了S、O、D、N的分类。
日语助动词“た”与汉语助词“了”对比研究作者:吕明洋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2期内容摘要:日语助动词“た”和汉语助词“了”在时和体的范畴内均可表示过去和完了的状态,在语气的范畴中可以表达命令、催促、期待、假设等说话人主观的心理感受。
本文分别对日语助动词“た”和汉语助词“了”所表达的语气类型进行分类,通过对二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究二者间的联系。
关键词:日语助动词“た” 汉语助词“了” 语气对比1.前言日语中的助动词是日语词类的一种,接在用言或体言后,是有词尾变化的附属词,表示时、体、语气等语法功能。
助动词“た”具有时的表达功能表示过去,同时具有体的表达功能表示状态实现和动作行为的完成。
除这两种语法功能之外也可以表示说话人对表达内容的主观态度,即“语气”。
与其相对应的是汉语中的助词“了”。
由于汉语没有活用形,因此使用虚词来表示语法功能。
汉语中的助词是独立性最差的一种特殊虚词,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助词“了”同时兼有表示时态和语气的功能。
2.日语助动词“た”表达的语气类型“た”除了“时”和“体”的语法功能外,还可以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心理状态,更侧重于对说话人内心感受的传达,与单纯的客观叙述相比更具语言色彩。
笔者结合陈婷(2013)对表示语气的“た”的分类,将其语气类型分为如下几种。
⑴表示确认对已知信息的确认,有时会与“確か”“やっぱり”等副词搭配使用。
①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
(穿过县界漫长的隧道便是雪国了。
)②明日職員会がありましたね。
(明天有职工会吧。
)⑵表示疑问①今度の会合は何日でした?(这次的聚会是几号?)笔者认为此种类型是类型⑴的延伸,是对未知的现在或将来的事情的确认,通过“た”形表达询问的语气。
⑶催促或命令将尚未实现的动作主观上当做已经实现,劝诱对方去做,语气委婉。
与此相反,使用动词的命令形表示命令的语气,语感上略显生硬。
论汉字在日语中的影响与作用"[论文关键词]汉语日语[论文摘要]汉字源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文字的主要构成部分。
汉字的输入,不仅使日本产生了音标文字“假名”,日本人还根据汉字的特点,用“六书”造字法,造出了日本“国字”。
这些毫无疑问,都是汉字对日本语言的特殊贡献。
汉字是中日两种语言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与发展的中枢纽带。
汉字传入日本,为日本的零文字历史填补了空白,同时从内容形式、方法内涵上,也丰富了日语语言的表达。
今天,日本人虽然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假名,但终究并没有取代汉字的位置。
汉字的地位及它的这种超强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汉字在日语语言中所起的作用汉字在日本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汉字载录的,汉字让日本人和他们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汉字具有很强的表意映像能力。
人们看到汉字,会因脑神经闪电式的反射作用而得其意义,这是假名及拼音所无法比拟与抗征的。
在特殊的场合、特殊的状况下,当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日本人看到用汉字书写的日本天皇的大名时,情绪就会立刻激昂起来,产生让人们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日本的同音词太多,约占日语词汇的36.4%,同样的读音,往往可以写成几十个汉字,例如读作“告”.的汉字就有“辉、聆、规、纪、着、摄、氛、楼、器、期、基、木、榭、黄、奇、己、鬼、食、季、生、忌、喜、祈、旗、耙、轨、氛、希、既、葵、掩、窥、企、危、伎、嬉、岐、雀、挥、机、棋、毅、案、徽”等几十种写法,如果不用汉字,就会混淆不清,难辩词义和句义,发生不可避免的错译和误会。
因此,可以说汉字是治愈同音字的最佳有效的良药。
汉字是具有音、形、义的表意文字,用它记录的句子,克服了用假名记录句子的冗长,且难于理解的弊端,使用汉字进行记录,极为简洁精密,常常只从字义或字形上就可以了解它的意思。
如“再石”这个词,汉字有“馥、冤、看、替,轼”等多种写法,而每一种写法都表现着思想上的细微差异,这正是汉字文化的精华所在。
汉语新词中的日语借用词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加深,汉语新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日语借用词。
这些新词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多表达方式。
日语借用词在汉语新词中增多,主要有以下原因: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日语借用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时候能够表达一些汉语中没有的意象和情感。
例如,“娘炮”这个新词,就是从日语中借用过来的,用来形容那些举止女性化的男性,这在汉语中原本是比较少见的表达方式。
现代汉语词汇不够丰富,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表达需求。
而日语词汇比较发达,有很多好的表达方式可以借鉴。
例如,“暴走”这个新词,源自日语的“暴走族”,原本是指专门在夜幕降临后驾驶改装机动车在城市里飙车的年轻人,后被借用到汉语中,泛指某种极端的行为或者情绪。
汉语新词中的日语借用词,往往有比较多的义项,能够表达更多的意义。
例如,“料理”这个新词,源自日语,既可以指日本菜,也可以泛指各种菜肴,还可以引申为“处理”、“整理”等意义。
第一,音韵特点。
日语借用词的音韵丰富多样,有别于其他语言。
例如,“欧吉桑”这个新词,源自日语的“おじさん”,在汉语中读作“ōu jī sāng”,其中“ōu”和“ī”的发音比较特别,是日语中所没有的音韵。
第二,语法特点。
日语借用词的语法较为复杂,有一套自己的语法体系。
例如,“を”是日语中表示宾语的助词,但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语法成分。
因此,在借用日语词汇时,“を”的翻译就可能被省略或者被其他词语代替。
第三,语义特点。
日语借用词的语义多样且丰富,能够表达更多的意义。
例如,“控”这个新词,源自日语的“コン”,原本是指对某种事物极度喜爱或者迷恋的人,后来在汉语中被借用到各种领域,可以表示喜欢、控制、掌握等多重意义。
汉语新词中的日语借用词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更丰富的表达方式。
然而,在借用这些新词时,我们也需要注意适度使用,以避免过度依赖和滥用。
我们还应该这些新词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它们。
228日汉程度副词的比较研究——以“もっと”和“更”为中心文/赵宏 方舒摘要:日语和汉语同属汉字文化圈,但是由于体系不同,所以既有相似点又有差异性,因此在语言考察方面,汉日对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达到某种程度的副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话者的语气和态度,在日常交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日汉程度副词进行对比研究,明确其语言的差异性,减少交流中的误用,加深人们对两国语言的理解。
关键词:日汉程度副词;语气;情感表现;文体差异“もっと”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比较性程度副词。
《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上将“もっと”解释为“更,再,进一步。
(程度或数量)在原先的之上,更加,越发。
”由此可见,“もっと”在进行日汉对照翻译的时候,可译为“更”。
例如,以下例句出自《日语近义词详解》 2005(277)。
(1)この公園は雪をかぶるともっと美しい。
/这个公园覆盖上雪更美丽。
(2)彼女は結婚して以前にもましてもっと美しくなった。
/她比结婚以前更漂亮了。
由上述例句可知,“もっと”和“更”具有共通的比较性含义,但是由于两国语言体系的不同,两者之间亦存在着诸多差异性。
反之,汉语的“更”被翻译成“もっと”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例如,(4)波は更に激しくなった。
/浪更大了。
《实用日汉词典》2002(402)(5)更に悪いことには雨が降ってきた。
/更糟糕的是下起雨来了。
《日汉双解学习词典》2008(646)本文将以日语“もっと”和汉语“更”为中心,对它们与语气的共现关系、情感表现、文体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明确二者之间的差异性。
一、先行研究大島潤子(1998)以满足心理为引线,深入分析了“もっと”情感特征,随后時衛国(1999)又进行了补充。
另外,時衛国(1999)又从状态性比较修饰等方面展开论述,多角度归纳了“更”“还”“もっと”“更に”4个词语的异同点。
而赵素萍(2004)从社会基准和个人基准的角度,在程度性和量性的制约方面明确了其差异性。
功能对等视角下《理解当代中国》日语系列教材中的三字格词翻译研究——以非偏正结构组词的日译为例摘要:本文以《理解当代中国·高级汉日翻译教程》为例,选取了三字格词汇中的“抓到底”“察实情”“两手抓”等词语进行考察,分析了其构成的方式和特点。
并且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比研究三字格词的汉日翻译,尝试总结政治文献中出现的三字格词翻译规律。
从功能对等视角下对政治文献中三字格词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译者理解原文,以更好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关键词:功能对等,三字格词,政治文献一、引言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新使命,而“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融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能够培养外语专业研究生的翻译能力,对提高大学生用外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很有帮助,是推动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理解当代中国·高级汉日翻译教程》面向大学日语专业研究生使用,笔者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也收获颇丰,不仅深入领会了新时代新思想,同时也对词汇、句法等在中日双语中的转换有了更为准确和细致的把握。
以此为契机,本文将考察日语系列教材中三字格词的翻译,主要以非偏正结构组词的日译为例,并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试图总结中译日词汇层面的翻译规律。
二、三字格词的定义三字格词并不仅仅只是三个字的随意排列与组合,在语法结构上是否具备定型性,以及意义上是否具有整体性都对三字格词的判定起关键作用。
通过考察发现,“理解当代中国”日语系列教材《高级汉日翻译教程》和《汉日翻译教程》中出现的三字格词韵律独特,形式多样且独具中国特色。
因此,本论文探讨的三字格词不仅包含汉语词汇中由三个字组合而成且音义完整定型的词或固定短语,还囊括部分由三个字组合而新成的中国特色政治用语,以及可以构成并列结构的两个或多个三字词。
三、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奈达提出的,认为翻译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追求字面上的对等,而是应该兼顾文本的功能。
日语中的汉语词研究摘要:日语中有很多汉语词,汉语词在日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日语中汉语词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汉语词的类型和特点,汉语词在日语中的地位和作用,汉语对日语的影响程度,中日文化的渊源等等。
对于我们学习日语、了解日语、研究日本文化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日语;汉语词;语音;词汇词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短语的总和,如英语词汇、汉语词汇、日语词汇等。
在分析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时常常分为语言本身固有的词和向其他的语言中借来的词两大类。
如汉语中汉语固有的词较多,借来词很少,而韩语中向其他语言借来的词很多等。
但日语的词汇与这些有所不同,日语词汇从来源上一般分为四类:汉语词、和语词、外来语、混合语。
而这四类词中汉语词的数量是最多的,占日语词汇中的一半左右。
例如:《例解国语辞典》中的汉语词占比高达53.6%;而日本固有词占36.6%;另外两种外来语和混合语分别占3.5%和6.2%。
另外日语中的汉语词表现比较庄重,经常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和文体中,并且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当一篇文章中的汉字和汉语词越多时认为这个作者越有文学修养。
还因为汉字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所以汉语词也不断地发展和增加。
综上所述,可以了解到汉语词在日语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日语词汇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一、汉语词的种类汉语词在日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汉语词数量也非常大,占据着日语词汇的一半左右。
汉语词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汉语词指的是日本模仿我国的古汉语对其音读的词汇,广义的汉语词则包括日本人模仿汉语词的结构和意义制造出来的汉语。
一般我们讨论汉语词时指的是广义的汉语词。
汉语词根据不同方法有以下几种分类:首先,根据汉语词的来源分为“中国制汉语”和“和制汉语”。
“中国制汉语”指的是日语照搬汉语中的词汇,音、形、意几乎与我国的汉语没有区别。
而将日本人模仿汉语重新组合制造出来的汉语词称为“和制汉语”。
在日本镰仓时代以后,“和制汉语”的使用渐渐增加起来,到了江户时代后期至明治时代“和制汉语”开始真正大量在日语中的出现和使用。
随着日本向西方学习和发展,西方的抽象概念进入日本,此时涌现出大量的“和制汉语”,而“和制汉语”还大量地传播到了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家。
如:“?U?g(けいざい)”、“写真(しゃしん)”、“革命か(くめい)”等。
其次,从与汉语之间的形义关系上分为同形异义、同形近义、同形同义、约定俗成这四类。
一是同形异义,此类词汇有的是由于中日两国社会发展和生活习俗的不同,人们对词汇的理解不同造成的,有的是日语中还保留着古汉语的意义而中国的汉语由于历史发展发生了变化,与古汉语的意义不同。
学习这类词语要注意区分,以免发生误解。
例如:日语中的“手?てがみ”在汉语中是“书信”的意思。
二是同形近义,这类汉语词与汉语的词义接近但有差别,这类词进入日语后一般表现为词义的扩大和缩小两种形式。
例如,差别中汉语中表示不一样,但中日语表现为词义的扩大,还有歧视的意思。
三是同形同义词,这类词多数就是“中国制汉语”,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和制汉语”由于近代日本词汇流入中国而造成的同形同义。
如“议会”、“文化”、“科学”等等。
四是约定俗成的汉语词。
这类汉语词一般日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居多,此外,有一些表示日本特有事物、文化现象的词汇。
最后,按汉语词的语音分为吴音词、汉音词和唐音词。
吴音词。
吴音是从古代中国的长江下游沿岸、吴这个地方经由朝鲜传入日本的。
这类汉语词中与佛教有关的词比较多。
例如∶经(どきよう)、修业(しゆぎよう)、请雨(しようう)等。
汉音词。
汉音是从中国唐代的长安(今西安)一带,由遣唐使等传入日本的。
日本的朝廷将其作为“正音”鼓励使用,直到现在,日语中用汉音读的词最多。
例如∶经过(けいか)、孝行(こうこう)、请求(せいきゆう)。
唐音词。
唐音是在中国的宋、元、明时期,由僧人和商人,从江南一带传入的。
例如∶看经(かんぎん)、行灯(あんどん)、普请(ふしん)。
现在,这三种读音同时在日语中使用,所以造成同一个汉字和汉语词有几种读法的结果,给汉字和汉语词的学习和使用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汉语词的特点虽然日语中的汉语词来自于中国,但由于日本自身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发展以及和语的影响等诸多因素,日语中的汉语词形成自身特有的意义。
1.由于历史发展等原因,汉语词已经具有日语的色彩和特点,有的已经完全融入于和语。
因此,在日本人心目中一般不认为汉语是外来语,而只是日语词汇中的一部分。
由于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汉语词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也渐渐成为日语中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所以,一般日本人对于汉语词是并不区别对待的。
2.在日语中词汇的类型很多,表现形式也非常丰富,而汉语词在日语词汇中一般作为比较庄重的词来使用,经常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和文体中出现。
在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一般是和语,而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却会用同意的汉语词来表达。
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汉字和汉语词用的越多,表示越正式,如果一篇文章使用汉语词的数量非常大,那么一般会被认为作者的文学修养很高。
在人们表达时说的汉语词越多,也就表示越庄重和客气。
比如,在生活中使用的和语词非常多,但在工作中或者在正式场合人们使用的汉语词就会相对变多。
3.由于当时日本借用汉语的时期,中国使用的是古汉语,日本人学习和使用的汉语词就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词以及繁体字。
而现在中国改为使用现代汉语,中国的现代汉语与古汉语有诸多不同之处。
因此,日语中还保留着许多古汉语的成分,与中国的现代汉语不同。
日语的汉语词中现在还保留的许多古代语的词汇如:高见、小生、拜见等。
同时,日语中还经常会见到繁体字,这些都是与日本借用汉语时中国使用的是古汉语和繁体字有关系。
4.因为汉字具有非常强大的构词能力,因而汉语词在被借用于日语也因此发展和壮大,不断地增加汉语词的数量。
因为构词能力强,也能够表达更多的意义,所以能够形成许多新词,这些特点都是汉语词在日语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因素。
5.日语中有相当部分表示基本概念的词是用汉语词表达的,这可能与当时中国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原因有关,日本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吸收了这些词。
例如:数词、表示人类基本活动的词语,一些基本的概念等等大多都是用汉语词来表达的。
三、汉语词的优势与弊端汉语词在日语词汇中的数量非常大,在日语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词,汉语词对于日语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大量汉语词的使用给日语带来的优势与弊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汉语词的优势:1.“汉语”在日语中的引用极大地丰富了日语词汇的表现能力。
由于汉语委婉、含蓄、语义丰富等特点,汉语词在日语中的作用非常强大,能够使语言丰富而充满表现力,深受日本贵族和知识分子的青睐。
他们对汉学有较深的造诣,能够对汉语词运用自如,因此汉语词的使用也成为了文学修养的表现方式。
2.“汉语”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能够简洁精练地表达复杂、繁琐、深奥的事物和内容,尤其是在一些抽象地的概念的表达上更是高于和语之上。
因此,在日语中许多抽象概念都是用汉语来表示的,如:爱情、事业等等。
这些汉语词的使用避免了复杂的表达方式,加强了日语的概括能力,能够使语言更加简洁、生动。
3.汉语的构词能力非常发达。
正是由于构词能力的发表才使得汉语词在日语不断地发展并生生不息。
汉语可以通过语素的各种方式的组合能够繁衍形成大量的新词,因此早在日本太平时代开始就出现许多和制汉语,尤其是明治维新以来和制汉语的数量更是大大增加。
和制汉语的构词方法基本上与汉语的构词方法相同。
如复合词有、并列、偏正、动补、动宾、主谓等形式;附加词有前缀、后缀等形式。
当然,由于和语语法和语言习惯等影响,和制汉语也会有自身不同于汉语的构词特点,如和制汉语中有补语前置和宾语前置等情况出现。
汉语词的弊端:1.汉语词的同音词太多。
由于日语不同于汉语,没有平、上、去声的音高变化,并且日语的音节结构也比汉语简单,因此在日语中读汉语词时会将汉语词的声、韵、调等进行相应的合并。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汉语进入在日语后的读音变少,因此同音词的数量非常庞大,也会经常造成混淆等情况的出现。
2.汉语词的同义词太多。
在一种语言中同义词具有修辞作用,能够使语言的表现力加强,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词语显示出语言的准确性。
一种语言中同义词的多少,一般能够反映这种语言的丰富性程度。
汉语就是一种表达比较丰富的语言,同义词非常多,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词语,体现出汉语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但是汉语这种特点也导致了语言中词汇的数量非常多,学习时复杂而繁琐,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担和烦恼。
如早年的《日常汉语文证大全》中,仅有关“书信”一义的同义词即多达69个。
可见学习这些词时的繁琐程度之大。
当然,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一些生僻、陈腐的同义词并不常用,也在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淘汰了。
但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同义词存在,有些是并非常必要的词汇,这些词汇应当加以整理和简化。
四、小结词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短语的总和,如英语词汇、汉语词汇、蒙古语词汇、日语词汇等。
日语词汇从来源上可以分为:汉语词、和语词、外来语、混合语四类。
其中,汉语词作为数量占半数左右的词汇,在日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汉语词的种类可以从来源上分为“中国制汉语”和“和制汉语”两种;从与汉语之间的形义关系上分为同形异义、同形近义、同形同义、约定俗成这四类;从汉语词的语音方面分为吴音词、汉音词和唐音词。
汉语词在进入日语中后受日本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发展以及和语语言习惯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有了表达庄重含义、保留古汉语词汇和繁体字、数量庞大等特点。
汉语词在日语中的数量非常大,具有非常重要地位,因而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汉语词在日语中的作用有积极的方面也消极的方面。
日语借用汉语词的优势有:极大了丰富了日语的表现力,高度的概括能力、强大的构词能力等。
其弊端有:受和语语音的影响而导致的同音词太多,以及汉语本身的影响而造成的同义词太多等,这些弊端都导致了学习者的负担。
通过研究日语中汉语词的特点,我们了解了日语与汉语的渊源与关系。
学习日语时我们会根据汉字来猜日语的词义,因为汉语与日语有共性的特征。
但了解了汉语词,我们知道汉语词并不等同于汉语,与汉语有许多区别。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汉字猜义但却不能望文生义,依赖于这种方法。
因此,了解汉语词有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日语,我们应该对于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以便加强学习效率和避免发生误解。
(作者单位:辽宁理工学院)参考文献:[1]新村出.?诖窃?[M].东京:岩波??店,1999.[2]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国?Z辞典[M].东京:三省堂,1989.[3]邱根成.日语中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186.[4]山田孝雄.国?Zの中に於ける?h?Zの研究[M].东京:宝文?^,1940.[5]金田一春彦.日本?Z百科大事典[M].东京:大修?^??店,1988:45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