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747.01 KB
- 文档页数:25
药物毒理学第一章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一、概念:1.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并对药物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及对靶器官毒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2.剂量: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量,并以每单位体重给予药物的重量来表示3.正常值:为了确定药物损害作用和无损害作用,需要一个“正常”值作为比较。
通常选定一群按照母犬认识水平可以认为是“健康”或“正常”的个体进行某项观察指标测定,并以平均标准差作为正常值的范围。
4.对照:对照是除了实验的伊苏(如用药剂量的不同等)以外,对照组的一切条件应与用药组完全一致,具有齐同可比性。
5.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的剂量给予时可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6.毒性:指某种药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损害作用的能力。
7.中毒:机体与药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叫中毒。
8.急性中毒:机体在短时间内如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内,一次或多次摄入较大剂量的药物引起的,通常病症严重,甚至引起动物迅速死亡或突然死亡。
9.慢性中毒:是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如几天,几周,几个月或几年内,不断地摄入或吸收较小剂量的药物,所引起的疾病状态。
10.局部作用:有些药物与水分子或细胞成分有明显的亲和性,在皮肤,上消化道或呼吸道,少数在阴道,直肠,尿,膀胱等接触部位起作用,局部发生刺激或腐蚀现象视为局部作用。
11.全身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脏器后出现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视为全身作用。
12.危害性:是指药物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13.安全性:一般指对健康不引起或指引起“可被接受”的轻微影响的危险程度。
14.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
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15.损害作用:当机体与一种药物间断或连续接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变化,即为损害作用。
第一章总论1、毒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毒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制、最终结果及其危险因素,主要用与外源性物质对机体损伤作用的本质,相关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2、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
3、现代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后呈现有有害作用的科学。
4、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5、有毒:指物质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6、毒性: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7、只有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才是药物作用的(靶部位),被损伤的组织器官称为(毒性靶组织),(毒性靶器官)8、直接毒性作用药物必须到达损伤部位简介毒性作用则可能是药物首先改变了机体某些调节功能继而影响其他部位。
9、毒理学研究通常可分为:1、描述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10、毒理学研究内涵:1)验证梨花或生物因素对机体有害作用的本质2)评价特殊染毒情况下毒性出现的可能性。
11、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目的:是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的有毒作用的发生。
12、毒物: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
13、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4、毒物可根据(靶器官)、(用途)、(来源)及(毒性作用)来分类。
15、最小中毒量:在临床常用剂量下,药物不赢出现毒性效应,只有超过了一定的阈值,才会出现的药物毒性作用。
16、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哪几种?答: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 4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6、特异质反应17、毒性反应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速发型毒性作用。
18、毒性作用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称为迟发型毒性作用。
19、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后可逐渐减轻或消失,称为可逆性毒性效应。
20、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成为不可逆毒性效应。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毒作用主要取决于机体暴露的程度与途径。
*毒物作用过程涉及多个步骤:接触→吸收→转运→靶部位→分子结构变化,功能紊乱→修复→修复失调→毒性效应*多数毒物发挥毒性作用至少经历4个过程:1、经吸收进入机体的毒物通过多种屏障转运至一个或多个靶部位;2、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发生交互作用;3、毒物引起机体分子、细胞、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的紊乱;4、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应对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当机体修复功能低下或毒物引起的功能和结构紊乱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时,机体出现组织坏死、癌症和纤维化等毒性作用。
*阐明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为更清楚地解释描述性毒理学资料、评估特定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效应的概率、制定预防策略、设计危害程度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化学物以及开发对靶生物具有良好选择毒性的杀虫剂等提供理论依据;2、有利于人们对机体基本生理和生化过程以及人类某些重要疾病病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大多数毒物的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由于有毒化学物种类和数量较多,不同种类毒物作用机制不同。
*研究毒性机制应明确以下几点:1、毒性效应是由毒物引起正常细胞发生生理和生化改变的结果.2、毒性效应的程度除毒物本身外,还与剂量及靶部位有关.3、靶组织和靶器官具有代偿能力,可超常发挥解毒功能.4、毒效应包括一般毒性效应和特殊毒性效应研究*研究中毒机制步骤:1、整体动物有无毒性2、找出靶器官、靶组织3、进一步找出受损的细胞、亚细胞4、分子水平:DNA、RNA或蛋白质复杂的毒性机制可涉及多个层次和步骤,毒物被转运到一个或多个靶部位,毒物或代谢产物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
毒物引起的靶分子结构改变或功能紊乱超过修复能力或修复本身障碍时,即产生毒性效应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第一节毒物ADME过程和靶器官毒效应强度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靶器官的浓度和持续时间。
靶位点学说:毒物产生毒性作用的位点,称为靶位点。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药物毒理学2、药物的毒性作用3、靶部位4、毒物5、毒素6、最小中毒量7、量反应8、质反应9、安全范围10、治疗指数11、变态反应12、毒性反应13、致癌性1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1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16、特异质反应17、迟发性毒性作用18、速发性毒性作用19、可逆性毒性作用20、不可逆性毒性作用21、局部毒性作用22、全身毒性作用23、终毒物二、问答题1、药物毒性作用的类别有哪几种?2、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局限性有哪些?4、和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5、药物毒理学在临床药学中的主要应用有哪些?6、终毒物和靶分子间的毒性反应类型有哪些?7、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有哪些?第二章药物/毒物代谢动力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毒代动力学2、生理毒代动力学3、谷胱甘-S-转移酶4、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二、问答题1、生理毒代动力学房室模型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2、药物在组织的储存部位有哪些?3、药物进入机体后是否产生毒性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第三章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一、名词解释1、血液毒性2、化学源性低氧症3、组织毒低氧二、问答题1、药物血液毒性通常包括哪两方面内容?2、药物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可分为那两个类型?3、举例说明,药物引起的硫血红素珠蛋白常出现在那三种情况?4、试述药物引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或白血病的可能机制?5、铅中毒时引起贫血的机制如何?第四章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一、名词解释1、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2、免疫抑制3、自身免疫4、细胞因子5、超敏反应二、问答题1、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反应有哪几种?2、药物狼疮与特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那些共同点?那些异同点?3、用于评价药物免疫毒性的分析方法有那些?4、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5、简述Ⅱ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6、简述Ⅲ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第一章绪论习题一、选择题(一) A型题(单项选择题)1.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A.研究中药产生药效的机理B.分离有效成分C.鉴定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D.研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E.鉴定中药的品种2.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内容()A.生物膜对药物的转运B.药物在体内的分布C.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D.药物的排泄E.药物的作用强度3.国内对何种中药最早进行现代药理研究工作()A.黄连B.黄芩C.金银花D.麻黄E.人参(二) X型题(多项选择题。
从每小题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1.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有()A.植物药研究B.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C.有效成分研究D.作用机理研究E.化学成分的合成工艺2.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有()A.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B.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C.促进中西医结合D.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E.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物质基础二、问答题1.简述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参考答案选择题(一) A;型题1.A2.E3.D(二) X型题1.AB2. ABCDER二、问答题1.答(要点):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要与中药临床研究密切结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习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单项选择题)1.寒凉药石青、知母长期给药,可使下列哪种中枢神经介质含晟降低( )A.AchB.5-HTC.NAD.GABAE.以上均非2.长期给药可使中枢NA和DA含量增加的中药是()A.附子、干姜B.黄连、黄柏C.茯苓、白术D.石膏、知母E.以上均非3,寨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A.痛阈值降低B.惊既阈值升高C.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D.心率加快E.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4.温热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 )A.痛阈值降低B.惊厥阈值升高C.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D.心率减慢E.血清甲状腺散素水平降低5.寒凉药长期给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不包括()A.痛阔值降低B.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C.心率减慢D.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E.体温降低6.温热药长期给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不包括( )A.痛阈值降低B.体温降低C.心率加快D.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E.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7.许多寒凉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B.兴奋交感神经系统C.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E.具有抗感染作用8.温热药的药理作用不包括()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B.兴奋交感神经系统C.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E.具有抗感染作用9.辛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 )A.氨基酸B.有机酸C.挥发油D.生物碱E.皂苷l0.与辛味药健胃、化湿、行气、开窍功效无明显关系的药理作用是()A.促进消化功能B.使神志昏迷病人苏醒C.抗心绞痛D.扩张冠状动脉E.抗感染11.酸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挥发油B.皂苷C.有机酸和鞣质D.生物碱E.糖类12.酸味药所含鞣质的主要药理作用是()A.镇静B.镇咳、祛痰C.利尿消肿D.止谐,止血E.降低血压13.甘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挥发油B.皂苷C.有机酸和鞣质D.生物碱E.氨基酸和糖类14.补虚药的药味主要为()A.辛B.酸C.甘D.苦E.咸15.苦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挥发油B.蛋白质C.有机酸D.生物碱E.鞋质16.在有毒中药的五味中占有较高比例的味道为( )A.辛B.酸C.甘D.苦E.咸17.咸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 )A.挥发油B.无机盐C.有机酸D.生物碱E.鞣质18.咸味药主要分布在下列哪类药物中()A.清热药B.温里药C.祛风湿药D.理气药E.温肾壮阳药19.寒凉药常具有的药理作用是()A.强心B.平喘C.升高血压D.抗肿瘤E.抗休克20.马钱子的中毒症状主要表现在()A.消化系统B.心血管系统我C.泌尿系统D.中枢神经系统E.呼吸系统(二) B型题(每组题的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
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一门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后呈现有害作用(毒性)的科学。
2、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的导致机体局部或全身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与转归,毒理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因此也包括对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3、毒性(toxicity)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有害作用。
4、毒物(toxicant)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
5、毒素(toxin)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6、量反应(Granded response)药物的毒性效应的强弱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呈连续增减的量变。
7、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药物的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等表示。
8、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9、安全范围(margin safety)指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用ED95~LD5或ED99~LD1的距离来表示,该值越大越安全。
10、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在符合适应症且在常用剂量下,出现不符合药用目的的并未病人带来痛苦或不适的有害反应。
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含特殊毒性),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11、毒物代谢动力学(toxicokinetices,TK)指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的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12、零级动力学(zero order kinetics)指血中药物按恒定速率(单位时间消除药量)进行消除,消除速率和血药浓度高低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