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肾脏的毒性
- 格式:ppt
- 大小:295.50 KB
- 文档页数:38
药物的毒性易伤肾作者:李广文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1年第9期李厂文哪些药物容易引起肾损伤目前能够导致不同程度肾损伤的药物达千余种,常见的有以下类型:抗生素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头孢噻啶、头孢唑林、头孢氨苄等头孢菌素,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等磺胺类,以及利福平、四环素、呋喃妥因等。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利尿药:双氢克尿塞、氨苯蝶啶、螺内酯、甘露醇等。
心血管用药:卡托普利、美托洛尔、尼卡地平、可乐定、硝普钠等。
抗消化道溃疡药: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哌仑西平等。
抗肿瘤药:顺铂、别嘌呤醇、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可莫司等。
抗甲状腺药:丙硫氧嘧啶、甲硫咪唑、卡比马唑等。
抗癫痫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
维生素类:维生素C、维生素D等。
中草药:关木通、马兜铃、雷公藤、巴豆、甘遂、粉防己、草乌、雄黄、朱砂、明矾等。
如何预防药物性肾损伤用药前阅读药品说明书,凡是在不良反应或注意事项中注明:对肾功能有损害或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的须谨慎使用,并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掌握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杜绝滥用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
肾功能不全者需尽量使用经肠道排泄的药物。
2.必须服用者严格按照剂量和疗程服用,老年人、儿童注意按年龄减少用药剂量,肾功能不全者按照肾功能损伤程度递减药物剂量。
3.服用易损伤肾脏的药物期间多饮水。
4.减少联合用药,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加重肾毒性。
5.服用含易伤肾草药的中药汤剂时需适当延长煎煮时间,不可用铝锅、铁锅等煎药,以减少毒性。
6.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出现异常立即停药并及时治疗。
【编辑:迟昊】。
哪些药品可致肾毒性?(1)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直接肾毒性,进入人体后药物98%~99%通过肾小球滤过,并由尿液中排出体外,其具有高度肾脏亲和性,在肾皮质中浓度高,残留时间长,药物在肾组织蓄积使肾单位功能广泛紊乱,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浓缩功能下降,肾近曲小管呈退行性变化,使膜质结构改变将影响膜的通透性及其功能。
临床表现为尿浓缩功能减退及轻度蛋白尿、血尿;后期出现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引起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个别也可呈重症少尿型急性肾衰。
另外,万古霉素主要损害肾小管,轻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氮血质症,重者肾衰竭,发生率约5%。
应用四环素类也可加重氮质血症及尿毒症,地美环素能引起肾原性尿崩症,表现为多尿、烦渴、虚弱,但停药后可恢复;而多西环素较少引起肾损害。
(2)抗病毒药阿昔洛韦在高浓度快速滴注或口服大剂量的失水患者,水溶性极差,易在体内析出结晶而阻塞肾小管、肾小球,造成肾衰竭,使肾小管阻塞而引起急性肾衰竭。
(3)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呵噪美辛、羟基保泰松、阿司匹林可抑制肾脏的环氧酶,使前列腺素合成产生障碍,失去对肾脏内膜的保护作用,引起肾损害,如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急性肾衰竭、钠潴留或尿潴留等。
(4)血管收缩药去甲肾上腺素、甲氧胺、苯肾上腺素等,可产生肾血管痉挛而致急性肾衰竭、少尿或无尿。
(5)免疫抑制药环孢素可改变肾脏内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使血栓素A,合成增加,肾血流减少,肾小动脉收缩,引起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单元损害,长期使用可出现慢性肾衰、高血压。
(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卡托普利可引起蛋白尿或肾衰竭,发生率约2%。
(7)抗肿瘤药顺铂主要于近端小管的S-3段上被浓缩,使远端小管集合管受到损伤。
甲氨蝶呤以原形药从肾中排泄,在近曲小管重吸收,并在此蓄积,可致肾小管发生病变。
(8)马兜铃酸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广防己、天和藤、关木通、马钱子、青木香、寻骨风、白金果榄等)引致肾损害的主要特点是肾间质纤维化,从而可引起急、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病变。
药物相关性肾损害诊疗规范2023版一、抗生素相关性肾损害抗生素是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肾毒性药物。
某种药物肾脏损害的发病率很难明确。
危重患者经常使用抗生素,所以容量不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败血症和肾毒性药物等因素经常同时出现。
因此,急性肾衰竭经常是多因素的,很难归结于某个单一因素。
抗生素可以通过很多机制引起肾脏毒性,包括直接细胞毒性、免疫或富敏反应以及药物沉积所引起的肾小管堵塞。
表17-24-1-1根据抗生素的肾毒性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
抗生素肾毒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无尿型急性肾衰竭。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药物可以通过干扰肌乾分泌或肌肝测定引起假性血肌SF升高。
此外,很多抗生素可以引起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P-内酰胺类(青霉素和头抱菌素类)抗生素尸检发现,接受过青霉素治疗且伴有青霉素相关抗体的患者在其肾小管基底膜上有沉淀物,但并无间质性肾炎的证据,说明免疫应答基因对发病是必需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几乎各种青霉素都有引起本病的报道,但发生本病的却为数不多。
对甲氧西林的表17-24-1-1抗生素相关肾毒性的临床表现肾毒性作用机制抗生素肾血管收缩两性霉素B肾小球损害青霉素礴IW米急性间质性肾炎青霉素甲氧西林氨节西林利福平磺胺类急性肾小管坏死氨基糖昔类肾小管综合征过期四环素两性霉素B庆大霉素金霉素磺胺类阿昔洛韦电解质紊乱竣节西林替卡西林咪康哩异烟腓酸碱紊乱两性霉素B青霉素研究颇深入,但此药现已很少使用。
近年氨节西林引起木病的报道增多,奈夫西林钠等亦偶有报道。
曾用木类药物中的一种而罹患本病且康复者,再次使用本类药物中任何一种都有引起木病复发的危险。
潜伏期为2天至数周,通常为2周。
儿童多见,用药剂量与发病无关。
临床表现除急性间质性肾炎表现外,部分病例呈现肾性失钠、高氯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肾外表现可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部分患者可有无菌性脓尿和/或嗜酸性粒细胞尿。
停药后数周,大多能恢复,少数病例需透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