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 格式:docx
- 大小:16.47 KB
- 文档页数:3
龙源期刊网 将语文课上出十足“语文味”!作者:梁丽丽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2期好的语文课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而且其味悠长!但是目前有的语文课却淡化甚至丢了语文味,不禁使人忧心忡忡。
如何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呢?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深情导入,引出“语文味”。
好的导语能创设“先声夺人”的情境,让教学充满浓浓情味,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金色花》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冰心有一句写童年的诗句:‘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的孩子有无穷的想象力。
泰戈尔笔下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突发奇想,用纯真的童心和奇特的想象表现对母亲的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金色花》,认识这个像新月那样纯洁美好、天真烂漫的孩子。
”伴随着优美的导入语,再配合优美的钢琴曲《妈妈的吻》伴奏音乐,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情感渐渐丰富起来,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
二、潜心阅览,读出“语文味”。
有“语文味”的课堂,应有朗朗的读书声。
字、词、句,甚至标点都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文字之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略读和浏览。
”既要“读”又要“阅”,既要书声琅琅,又需“静思默想”。
因为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浸染于语境之中,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才能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可以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从而在读中积累语言,习得表达。
在教《春》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1、初读春,理思路。
2、再读春,品语言。
3、细读春,悟感情。
在“初读春”环节,我设计了配乐范读、齐读、分段朗读,通过反复读使学生掌握轻柔、缓慢的语调,把握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
学生通过读,逐渐把握文章结构:开头在盼春中到来,最后进入春天的行列,一呼一应,形成了一个“盼春--绘春—赞春”完美整体。
学科教毒让语文课多些语文味◆郑飞琴【摘要l本文阐述的是如何让语丈教学回归本位,让语文教学重拾隽永书香,透露浓浓语文味。
笔者将从:(1)有语文味的课应当是有“读”味的课;(2)有语文味的课应当是有“品”味的课;(3)有语文味的课应当是有“练”味的课三个观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l语文教学语文味朗读品味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一些语文课一味追赶时髦,变着法儿力求。
活跃生动”。
课堂上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
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更有甚者“挂羊头,卖狗肉”,打着语文课的旗号,课堂上却操作着和语文近乎无关的所谓“实践”。
该如何坚守语文这块“阵地”,让语文教学始终围绕“语文”来展开,让语文教学多一些语文味呢7这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笔者曾看过这样两句耐人寻味的对白: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得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课堂,那语文味儿就能“显山显水”了。
可什么才是。
语文昧儿”昵?笔者想,。
语文味”是不是可以尝试这样来定位: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语境中,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及指导下,找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点,老老实实地遵循语言学习理论,扎扎实实地进行课堂的言语实践。
一、有语文味的课应当是有“读”昧的课朗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言语活动,它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
古人云:“熟则能悟,悟则能化”。
这一层面的朗读应建立在读通的基础上,以理解感悟为手段,读悟相融,读中穿插体验、讨论,使学生能够内化作品的语言,并与作品的感情产生共鸣,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尽在其中,既落实语感积淀,又得到情感的升华。
谈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散发其特有的魅力【摘要】要让学生堂握课文内容,把握其间渗透的语文性,只要两个字——简约!”大道至简”,语文课只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简约求实的境界才会彻底地解放学生,才会让语文课堂散发其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简单实用简化朴实简洁流畅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多年,期间,语文课堂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们津津乐道于教学过程的精雕细琢,追求课程结构的完美无暇,课堂被设计成若干个精细的环节,环环相扣且密不透风,每句话、每个词,甚至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也被精确地设定,这样的语文课堂的确很完整,但那只是“看似完整”,实际上却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什么“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语文“生活化”、赞赏声不绝于耳的课堂评价语,使原本简单的语文课有了千头万绪却不见主头绪,枝繁叶茂却不见总枝干。
疏不知,热热闹闹中却早已失却了语文课本应该具有的“语文味”。
1.解密语文课堂——让“黑板”走进来,简单却不乏实用毫无疑问,多媒体的引用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增色不少,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盲目的模仿,跟风,导致了现在语文课堂出现了常见的“三不”现象:即不看书、不板书、不做书面作业,而“三不”现象的另一个“三力”现象却纷至沓来:人力、物力和财力。
我觉得我们就应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考虑怎样不用多媒体来上好课,而不应动不动就依赖它。
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美国的教育虽然很先进,但美国的老师却很少使用多媒体。
其实多媒体的使用也应因文而异,因为语文课最好是读懂,而不是看懂,当课文能够读懂时,就勿需再看。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也能在引领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下上一堂出彩的语文课。
我本着让同学自己通过阅读,自己读懂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其实我可以在课堂上用相关的名人名言或歌曲间接告诉他们,但那样便失去了语文的“工具性”,所以我选择让学生自己体悟,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引导学生读懂“出色”和“没有多大长进”的本来含义之后,我问: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围棋,为什么学的结果不一样呢?学生自然就从课文中找出了点晴之笔: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海燕近几年来,由于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追求热闹而无效的教学,都十分清楚地明白,语文课姓“语”。
“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
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我觉得杨丽芳老师说得好:“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起童真童趣。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读书声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
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那么,如何读书呢?(1)读正确,读流利。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读都是以此读为基础。
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仅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颂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如一位老师教的《金色的草地》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蒲公英会变色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先是自由地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小组检查读,接着指名比赛读,最后一起朗读。
学生有了读的基础,再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发现了这是的蒲公英?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就不难了,学生很快就找到答案。
让课堂更富语文味摘要语文教学中怎样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所设定的语文知识呢?我认为,想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对于课堂问题的设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问题教学法。
关键词问题教学语文教学语文味近年来语文教学在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轰轰烈烈的进行着,课堂越来越热闹,知识面越来越广,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可是在这样热闹的课堂中语文味却在慢慢的变少。
教师漫不经心的随口发问,学生天马行空的搞怪回答,虽然活跃了气氛,可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却学不到真正的“语文”知识。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所设定的语文知识呢?我认为,想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对于课堂问题的设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问题教学法。
所谓的“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要以教材文中心,为学生设定几个问题,让他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生成新的问题,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同时也让语文课堂更富有语文味。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问题设计的量。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能过分的束缚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不超过3个为宜。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几个主问题,学生围绕这几个主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甚至生成新的问题。
这样不仅围绕着教材,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对《终南别业》这一首诗的教学中,只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语概括王维当时的心境。
学理识字让课堂更有“语文味”一、字理识字,提升了识字教学的科学意义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汉字学”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识字教学科学化,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下面就以学生易识错、写错的字为例,从字理角度教学,让识字课堂更具科学性。
[案例一]苏教版一下《世界多美呀》一课中“美”字是难记字。
两位教师对这个字的教学指导呈现了不同的方式:师甲:这个字笔画多,比较难记。
大家开动脑筋,编个儿歌帮助记住这个字,我们比一比,谁的儿歌编得最好!在学生热烈地讨论之后,师生共同认定了这首儿歌编得最好:“王大娘,头上戴了两朵花。
”于是学生一边念着儿歌,一边写“美”字。
师乙:在古代“美”字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书写呢?(借助ppt演示字理变化)在古时候,羊是古人主要的副食品,他们认为,肥壮的大羊吃起来味道更鲜美。
这个字本义是“美好”。
字形像一个人,头上戴着羊角或羽毛一类饰品,打扮得十分美丽。
而“美”字上部分指的就是“秃尾羊”,下部则是“大”字,大羊为美。
“美”字最早的写法,经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演变,最后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字。
同样是教学“美”字,在教完后,学生同样都掌握了这个字的字形,但哪种教法更具科学性?哪种教法更能将汉字丰厚的文化韵味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哪种教法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信息量又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案例二]苏教版三下《狼和鹿》一课中“染”字是易错字,两种不同的教法也值得我们深思。
师甲:“染”常常有人把右上的“九”写成“丸”,老师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帮助大家写出正确的字形。
从前有个读书人,看到镇上有家染坊的招牌上把“染”字写错了。
于是,他来到那家染坊,对店老板说:“我想在你们这里买一味药丸。
”染坊的老板听了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我们这里是染坊,哪来药丸卖啊?”读书人听了,指着商店的招牌说:“既然是染坊不卖丸药,为什么上面有个‘丸’字呢?”老板一听,无言以对。
所以,同学们记住了,染坊里面无药丸,千万别把“九”写成“丸”。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摘要:阅读教学应回归语文教学本体。
在阅读教学课上要立足语言形式的培养,让语文课姓“语”,让学生真正体会言语的魅力,正确、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味教学本体语言形式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李海林先生曾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语文课是以言语为对象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不是把语文课上得满满的,肥肥的,花枝招展的,浓妆艳抹的。
语文课要回归本位、要朴实无华、要自然大方。
语文课要从每一个词教起、从每一个句子教起、从每一个语段教起……让中华儿女感受母语文化的精髓,最终因语文而幸福。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问题重重。
教学形式多却丢了语言特性。
教师脱离了课文的语言,只是一味深挖和放大课文的人文因素。
在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地进入“人文对话”过程,发言异常激烈。
观看图片,欣赏音乐,又唱又跳,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教学效果看似很好。
学生课堂上看起来什么都会,下课后却一问三不知。
语文课变成了品德课、音乐课、科学课。
课堂上教师虽然关注了语言文字,但在训练上却采用零打碎敲式。
我们在听课时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读完课文,老师就迫不及待地提问:“哪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刻,哪句话你最受感动?”然后老师就紧紧抓住这个句子不放,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学生谈体会,接着就是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朗读句子。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篇文章学习完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并没有整体的印象,更谈不上关注语言了。
语文课教学若放弃了语言学习的这一根本任务,就失去了语文课的真正意义。
二、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何为“语文味”?“语文味”应既是语文课的本色本味儿,又是百年来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的成果,特别是“新课标”理念在语文课中的鲜活呈现。
首先,从课程性质来说,“语文味”应完整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根据“新课标”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综合6课改纵横教改前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
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更不是自然常识课。
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哪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
其次,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也不是上述各学科知识的拼盘。
例如在说明文教学中,就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了自然知识课的现象。
这种过分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忽视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的做法,也是与“语文味”格格不入的。
另外,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还具有独立的价值和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要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落水三千只取一瓢”。
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核心是课堂教学设计虽然文本是“语文味”的散发源,但是学习文本不等于课堂就充满“语文味”。
还有一个如何散发、散发得是否充分的问题,这就关涉到了教学设计。
只有合适的设计和正确的引导,才是充盈“语文味”的保证。
如《去年的树》的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中的“语文味”的体现,要特别注意这样几点:*切入口要对准文本主题,不能远离或游离主题,像上例设计一的第一个问:小鸟去寻找好朋友树,为什么找不到?(树被砍了。
)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因为树是怎么没有的,与主题无关,而且还有有关保护生态方面的误导。
而设计二中的第一个问:小鸟和好朋友树有什么约定?(小鸟答应明年再为树唱歌),这就问准了主题,非常好。
*设计要努力凸现文本的表达个性,强化最鲜明的写作特色,不但要研究“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研究“怎么写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们的语文课应该充满着浓浓的中华文化气息,要给学生们带来无穷的思考和催人奋进的力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独立思考的头脑,能够理性分析和判断信息的真伪,而这就要靠语文课引领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走向深度思考的路上。
首先,中华文化是一个悠久的历史文明,它渗透在我们的琴棋书画、礼仪文化、节气习俗等各个方面。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对这些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和解释,让学生明白它们的由来和背后的思想。
例如,我们可以讲述古琴的历史渊源和演奏技巧,让学生了解到古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的珍品,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同样地,我们可以介绍诗词名句、典故佳话等文化符号,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摸索这些符号的内涵和弘扬其文化精神。
其次,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仁爱和道德准则,它们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对这些思想的阐述和探讨,让学生了解到仁爱和道德准则的内涵和价值。
例如,我们可以讲述《论语》中的格言和箴言,让学生明白仁爱和道德准则对于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故事和小说等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仁爱和道德准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
最后,中华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形式,它既包括文学艺术,也包括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还应该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既注重学习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技巧,也注重思维逻辑和科学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配合历史和文化知识,让学生明白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历程;在学习语言表达技巧时,我们可以配合生活实践,让学生掌握实际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在学习思维逻辑和科学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在兴趣和实践中探究自己的发现和创新。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的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融合思维逻辑和科学知识,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之马矢奏春创作最近这几年,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承载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克不及,而且冠以美丽的说法——综合、渗透、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纷歧而足。
似乎学生一学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可唯一不克不及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自己。
尤其是新课程给出了评价的三个维度,“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后,许多老师往往更多地把目光聚集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一最高层面的评判,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实际状况,忽视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新课程,其实是打着人文精神的名,行着思想说教的实,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简单地划上等号。
具体表示在以下三个方面:架空文本型——有的老师在草草地让学生了解一下课文之后,就深挖教材中的微言大义,诱导学生亦步亦趋地走向教参中的答案,然后再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所见所闻,从分歧的角度来验证由课文所引申出的思想内容的正确、崇高、神圣,最后老师和学生再来一次思想的升华,达到一节课的圆满结束。
目标僵化型——有的干脆在出示教学目标时,有意无意地暗示学生“学习什么什么精神、体会什么什么感情”,在“主题先行”的框架下,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
好像孙悟空再怎么跳,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还是在老师的划定的圈子里翻翻跟头而已。
人为孤立型——有的甚至专门为“人文”而“人文”,把“人”与“文”割裂开来,不是把语言文字的熏陶渐染与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处理得水乳交融,而是把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孤立地划成截然分歧的几块,语言文字自己魅力的含英咀华却抛在了九霄云外。
这与过去的架空分析其实是一脉相传的。
大概是受旧时“工具论”影响颇甚,而今非得来个矫枉过正不成。
一、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思维和表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读出“语文味”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力和理解力,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赏析文学作品,感悟人生真谛,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操。
然而,由于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存在一些困难,如缺乏深入理解、阅读被动、难以找到文学作品的“语文味”等问题。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读出“语文味”。
一、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力1.教师导读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导读的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解析,介绍作者的背景和文学风格,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考角度,让学生进入到作品的世界中。
2.逐句解析通过逐句解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难点和疑惑,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逐渐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力。
3.多角度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比如使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师可以将文学作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作品的魅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3.组织阅读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书分享、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相互分享、交流,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的主动性1.提问式教学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主动性。
2.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作品的场景中,通过感知和体验,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3.鼓励学生表达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相信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是“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
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读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多年来,语文教学大多行走在它的边缘。
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必须体现在真实的教学环境里时下,开课老师追求的是“课堂气氛活跃”。
什么叫“活跃”?就是问问答答,你说,他说,大家说。
发问之后,举手如林;回答之后,掌声四起。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开课者费尽心思,甚至“不择手段”,也就不足为怪了。
包装与演戏,是当今公开课为追求“活跃”而犯的通病。
开课教师常常讲究包装,上课表演性强,作秀给听课教师看。
课前大都把问题透给学生,以便课堂上能准确回答;选好口齿伶俐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大显身手;讲课时按操练好的程序“复制”,只要求学生按部就班。
期间,教师不时来些俏皮话或成人笑话,对能回答问题的同学夸奖鼓励。
一节课下来,居然也热热闹闹,掌声不断。
这也引发了语文教师的思考:语文课堂要不要披上华丽的装饰外衣?课堂上五彩缤纷,热热闹闹的表象里,究竟有多少语文的成分?这样的课堂,这样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能制造出“语文味”吗?因此,语文课堂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一定要真正回归语文。
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触摸语言文字,不是搞包装与表演,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自由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更好么?让课堂成为一个能用简单词语构建的使心灵震撼飞扬的快乐场所。
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一、备课出新,主动为语文教学添味
语文课堂有味还是无味,备课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对于老师
而言,备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要备出不失语文特色,且
能增添新鲜感的语文课,更是难上中难。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
学中,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紧扣语文及语文的原味展开,首先就
应当下力气搞好自己的备课。但是,并不是只要我们下足力气备
课了,我们的语文的特色就会在语文课堂上自觉涌现。要使语文
的原味及时涌现,我们的备课一定要下力争出新。只有头脑中常
有出新的意识,我们才不会人云亦云,我们才能避免照本宣科,
我们才能赶走盘踞在心灵的懒惰,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经常思
考,我们才能心存学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学
生为本,我们才会在不断地探讨与摸索中最大程度地接近语文教
学的本真,这样语文的原味才会在语文课堂上象潺潺的小溪一样
不断流淌,喷涌。比如,我在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
的第一单元课文时,我就对《蜀相》与《书愤》的备课进行了大
胆的摸索与创新。首先,我打破诗歌一首接一首的教学模式,把
两个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到一堂上进行教学。其次,我改
变以往学生看课文看注释的预习模式,改由自己精心搜寻“两作
者,一人物,三典故”的资料,提前分发给学生,当作预习,以
此加强学生课前对作者及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了解。最后,我改变
课堂教学贪多的一般做法,整个教学只定一个重点教学目标,即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只贯穿一种方法指导,即知人论世,从而很
好地把印发资料与教学内容从方法与内容上紧密结合起来,既添
了味,又还原了语文的本真。
二、紧扣文本,自觉深挖教材出味
语文教学是以文本为依托的教学。笔者个人认为,如果语文
教学在执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脱离了文本,或者说架空了文本,
其教学就很难说得上具有语文的原味了。因为语文离不开品味,
而对语文的品味当然离不开语文文本。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文
本如果是语文课文,则我们的教学就应当紧扣语文课文,如果是
选自课外的某一文章,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当紧扣课外某一文章。
我们不能总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中寻找所谓的语文本真与趣味。
当然,语文课堂要出味,光扣文本肯定是不够的。只有带领学生
一起走进文本,深挖文本,才会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不断碰撞中擦
出智慧的火花,才有可能进一步启迪学生,进而领悟文章的真美
及其耐人寻味的真味。
三、抓住朗读,深情呵护语文的情味
语文之美在文字,文字之美在情感,情感之美在朗诵。这是
我对语文真味的另一重理解。正是因为这样,笔者个人认为,语
文教学是离不开朗读的,特别语文课堂更是不能没有朗朗书声。
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可见,古人是十分重视读书之声的。的确,语文缺
少朗读,特别是缺少动情地朗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面目可
憎”,同时也会失去语文原有的趣味与情味。比如,《陈情表》的
教学,如果我们只注重从内容上去深挖的话,我们是很容易让学
生明白,其中表现出亲情与孝情以及忠情与感恩之情。但是,对
于这篇文章的了解,并不是说带领学生分析出文章所表现的这些
情感,就等于学生真正读懂了全文,把握了全文。为什么呢?因
为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读得出,读得合适!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老
师文章都讲完了,但学生读得还是“一马平川”“波澜不惊”。
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把握住文章。只有当我们真正
地与文章融为一体,情从文出,情随文动时,动情之时“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我们才能说我们触摸了一把作者的脉搏,与作
者同呼吸共命运。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读得好,能合适地读出情
与味,反过来是可以反哺语文的,是有利于培养出学生化繁为简、
走“捷径”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是我们保持语文课堂真味
与情味的捷径。
对语文的追求是永恒的,对语文课堂真味、趣味与情味的探
讨与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愿我们广大教师都能不懈前行。